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事关国家民族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加,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一度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影响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进行相应分析,重点研究了高校教育对就业形势的影响,针对高校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指出了高校教育改革的可行性及重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自主创业;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钟正强(1968-),男,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副教授;王达(1980),男,湖南新邵人,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00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7-0157-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社会各界对人才的数量需求和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与之对应的高等教育事业也进入了空前的迅速发展阶段,招生规模的扩大,从往常的精英教育到今天的大众教育,中国正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方向迈进。
随着流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各种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的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仅涉及个人家庭的幸福也触及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当一大批高学历知识分子浮于社会时,整个社会将会变得浮躁不安定,因此,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显得紧迫而重要。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1.就业主体自身的影响
(1)就业市场供需失衡。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至2008年四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80万猛增至560万,增幅达100%,截止到2009年7月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突破600万。众多毕业生难就业给整个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但从国际水平来看,中等收入国家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一般都在40%以上,发达国家至少在60%以上,而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达到23.3%,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6%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我国的大学毕业生相对仍未过剩。
从供求关系来看,就业人数的增长幅度远大于经济增长的幅度,由此可见,近年来尽管我国的经济总量得到迅速增长,但产业结构升级较慢及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需求岗位量远小于待业人数。人才与市场之间的供求关系迅速被打破,现阶段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在所难免。
(2)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多数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难免会出现适合自己的工作未必有良好的待遇,或者适合自己的工作所在地区及工作环境与理想存在很大差距。目前,随着就业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绝大多数企业给予大学毕业生的起薪都较低。就业过程中,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学会吃苦、能吃苦,耐得住清贫。
就业理想化不仅是大学生们的通病,也是各位家长难以摈弃的传统观念。在当今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接受市场的挑战就显得尤其重要。另一方面家长与学生个人在就业观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困难。家庭对子女教育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日渐增大,对子女就业的期望自然伴随教育投资的增长而提高,这是一种客观反映。
就学生及家长的主观愿望而言,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家长与大学生个人仍然始终对毕业后的就业抱着高期望值。当这种高期望值与现实中的就业岗位或机会存在落差时,大学生就可能陷入难以就业的处境。因此,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是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3)学历与能力的差距。现阶段,绝大部分毕业生都是80后或90后,这些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与其父母相比,他们生活在一个比较富足的时代里。大多数家庭衣食无忧,生活经济条件较好,在主观上他们意识不到生活生存的压力,自然他们在校期间学习动力相当不足,学习上投入的精力不够,往往成了名不副实的大学毕业生。当其走上工作岗位时,用人单位发现其能力与所从事岗位的要求相差甚远,用人单位难免会大失所望。长此以往,用人单位在今后的招聘过程中将倾向于高学历的毕业生,慢慢在就业市场中形成了一种“潜规则”,这样一来造成了大批学历相对较低学生的就业困难。
众所周知,尽管学历与能力之间不能简单地画等号,高学历不意味着高能力,但是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往往倾向于人才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才虚高,导致了人才浪费。长此以往,业界形成了学历越高就业形势越好的假象,致使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就等于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工作待遇。但事实上,高学历毕业生在就业后,不如意者仍十之八九,究其原因是小部分毕业生“不学无术,名不副实”,而大多数学生是学无所用,由于岗位的局限性不能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2.金融危机的影响
近年来,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犹如梦魇,扑面而来,渗透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在中国,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受到致命的冲击,利润下滑、资金链断裂。2008年沿海成千上万家企业破产倒闭,大型企业或资本雄厚的企业为了控制成本,裁员、减薪也成为其赖以生存的唯一方法。经济的不景气迫使大批企业暂时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自然而然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政府关注的焦点。
3.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将政府、学校和毕业生推到了风口浪尖,在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高等教育该如何应对,现阶段的高等教育究竟还存在哪些缺陷,这一系列的问题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深层次上将高校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之间存在的沟壑暴露无遗。国内众多大学盲目扩建,扩大教学规模,无形中将高校教育产业化,忽视了大学生教育与就业市场之间的供求关系。
目前一些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在各大高校之间“遍地开花”,甚至某些不具有办学条件的高校也竞相开设此类专业,一时间某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呈现了几何级数的增长,造就了严重的供过于求的恶劣就业形势;更为严重的是各高校之间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培养的学生也良莠不齐,给整个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更有甚者,一些高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盲目招生,使原本没有多少就业空间的专业的毕业生也与日俱增。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就业人数的数量,另一方面给国家及社会的教育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尽管高校教育在由“填鸭式教育”努力向“素质教育”转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各界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最受欢迎的毕业生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高校教育必须向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向转变,但是由于目前办学条件的限制、政府支持的力度不够、师资力量的欠缺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高校所面对的创新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1.摈弃传统就业观念
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当代大学来说尤为重要,就业观念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传统就业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意识。大学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源在于供求的总量失衡,但与结构的失衡也有着莫大的关系。毕业后能留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是大多数毕业生的梦想,但是大城市人口密集,人才济济,能在大城市拥有一席之地绝非易事。而对于中西部的中小城市,大多数人持观望的态度,对于偏远地区则是望而却步,这种结构性的供求失衡加剧了大城市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就业困难”。目前看来中西部地区经济与沿海地区相比,相对要落后一些,但其经济增长速度却是迅速的。从长远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前景十分喜人,事实上,在中西部及偏远地区的大学毕业生,更能学有所用、更能出人头地,迅速成为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因而,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当摒弃传统的就业观念,目光长远,与时俱进。
2.创造良好就业环境推动就业
(1)政府关注,政策支持。国家在就业形势困难之际,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一系列计划,该计划的实施对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大量的毕业生积极参与这些计划项目,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涌现了一批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优秀大学生,为基层的经济发展输送了宝贵的人才。
(2)自主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对于能自主创业的学生,政府及社会各界要给予大力支持,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大力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能激发大学生的潜力、增进社会的繁荣、让更多优秀的年轻人脱颖而出。此外,若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将给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职位,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目前就业的压力。
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并非易事,是政府、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首先政府要在政策上、经济上及信息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企业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形成良好的舆论宣传环境;高校在具体教育过程中要在课程设置上做出适当调整,以满足大学生创业在知识方面的需求;在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必须过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健全的知识及敢于拼搏的精神。
(3)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此期间,大量的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为国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由于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导致大量企业破产倒闭或者经营惨淡,确实到了政府出手相助的地步;要一如既往地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植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在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同时,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并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措施刺激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来增加就业的机会。
3.加快高校教育改革,促进就业
高校教育犹如一把“双刃剑”,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就业者的素质,增强就业人员的社会竞争能力,大力发展教育能够推动就业,但是目前由于经济不景气,毕业生供过于求,造成大量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与之同时,由于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大招生规模致使部分高校硬件设施的投入、软件设施及师资力量的配备跟不上扩招的步伐,以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而,对高校教育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完善专业设置,加快学科建设。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所设置的专业没有自身的特点,开设的专业都太过于大众化、普通化、不能形成自身的特色。没有很好与市场接轨,对就业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力和应变机制不强,相应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的社会认同程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该校的办学能力及办学条件,从某种角度来看是该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前提。高校的发展依赖于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依赖于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要靠专业来支撑。因此,完善专业设置是事关每个高校生存发展的大事,要科学地根据自身特点,将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培养社会广泛认同的合格人才。
(2)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型人才在社会中具有超强的竞争能力,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尤显重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探索精神、综合能力、创造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但在整个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前提条件是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教师的创新水平高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以便激发学生自身的最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按全面发展的模式进行课程的设置,使必修课、选修课及实习实践有机结合,不顾此失彼。
三、结束语
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紧迫而严峻,社会各界应慎重对待。大学生的就业事关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幸福,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是政府、社会、高校及家庭共同不可推卸的责任,需要多方的积极努力参与。
参考文献:
[1]谢万如.浅谈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网络财富,2008,(10).
[2]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1.
[3]赵维新.SOHO就业新潮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陈少晖.从计划就业到市场就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英]查尔斯·汉迪.未来的工作[M].徐康宁,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6]黄海霞.2004人才市场对大学生需求四特点[J].中国商界,2004,(5).
[7]王成.十项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N].教育导报,2004-04-13.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自主创业;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钟正强(1968-),男,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副教授;王达(1980),男,湖南新邵人,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00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7-0157-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社会各界对人才的数量需求和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与之对应的高等教育事业也进入了空前的迅速发展阶段,招生规模的扩大,从往常的精英教育到今天的大众教育,中国正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方向迈进。
随着流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各种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的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仅涉及个人家庭的幸福也触及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当一大批高学历知识分子浮于社会时,整个社会将会变得浮躁不安定,因此,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显得紧迫而重要。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1.就业主体自身的影响
(1)就业市场供需失衡。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至2008年四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80万猛增至560万,增幅达100%,截止到2009年7月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突破600万。众多毕业生难就业给整个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但从国际水平来看,中等收入国家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一般都在40%以上,发达国家至少在60%以上,而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达到23.3%,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6%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我国的大学毕业生相对仍未过剩。
从供求关系来看,就业人数的增长幅度远大于经济增长的幅度,由此可见,近年来尽管我国的经济总量得到迅速增长,但产业结构升级较慢及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需求岗位量远小于待业人数。人才与市场之间的供求关系迅速被打破,现阶段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在所难免。
(2)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多数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难免会出现适合自己的工作未必有良好的待遇,或者适合自己的工作所在地区及工作环境与理想存在很大差距。目前,随着就业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绝大多数企业给予大学毕业生的起薪都较低。就业过程中,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学会吃苦、能吃苦,耐得住清贫。
就业理想化不仅是大学生们的通病,也是各位家长难以摈弃的传统观念。在当今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接受市场的挑战就显得尤其重要。另一方面家长与学生个人在就业观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困难。家庭对子女教育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日渐增大,对子女就业的期望自然伴随教育投资的增长而提高,这是一种客观反映。
就学生及家长的主观愿望而言,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家长与大学生个人仍然始终对毕业后的就业抱着高期望值。当这种高期望值与现实中的就业岗位或机会存在落差时,大学生就可能陷入难以就业的处境。因此,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是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3)学历与能力的差距。现阶段,绝大部分毕业生都是80后或90后,这些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与其父母相比,他们生活在一个比较富足的时代里。大多数家庭衣食无忧,生活经济条件较好,在主观上他们意识不到生活生存的压力,自然他们在校期间学习动力相当不足,学习上投入的精力不够,往往成了名不副实的大学毕业生。当其走上工作岗位时,用人单位发现其能力与所从事岗位的要求相差甚远,用人单位难免会大失所望。长此以往,用人单位在今后的招聘过程中将倾向于高学历的毕业生,慢慢在就业市场中形成了一种“潜规则”,这样一来造成了大批学历相对较低学生的就业困难。
众所周知,尽管学历与能力之间不能简单地画等号,高学历不意味着高能力,但是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往往倾向于人才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才虚高,导致了人才浪费。长此以往,业界形成了学历越高就业形势越好的假象,致使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就等于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工作待遇。但事实上,高学历毕业生在就业后,不如意者仍十之八九,究其原因是小部分毕业生“不学无术,名不副实”,而大多数学生是学无所用,由于岗位的局限性不能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2.金融危机的影响
近年来,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犹如梦魇,扑面而来,渗透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在中国,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受到致命的冲击,利润下滑、资金链断裂。2008年沿海成千上万家企业破产倒闭,大型企业或资本雄厚的企业为了控制成本,裁员、减薪也成为其赖以生存的唯一方法。经济的不景气迫使大批企业暂时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自然而然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政府关注的焦点。
3.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将政府、学校和毕业生推到了风口浪尖,在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高等教育该如何应对,现阶段的高等教育究竟还存在哪些缺陷,这一系列的问题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深层次上将高校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之间存在的沟壑暴露无遗。国内众多大学盲目扩建,扩大教学规模,无形中将高校教育产业化,忽视了大学生教育与就业市场之间的供求关系。
目前一些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在各大高校之间“遍地开花”,甚至某些不具有办学条件的高校也竞相开设此类专业,一时间某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呈现了几何级数的增长,造就了严重的供过于求的恶劣就业形势;更为严重的是各高校之间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培养的学生也良莠不齐,给整个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更有甚者,一些高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盲目招生,使原本没有多少就业空间的专业的毕业生也与日俱增。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就业人数的数量,另一方面给国家及社会的教育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尽管高校教育在由“填鸭式教育”努力向“素质教育”转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各界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最受欢迎的毕业生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高校教育必须向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向转变,但是由于目前办学条件的限制、政府支持的力度不够、师资力量的欠缺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高校所面对的创新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1.摈弃传统就业观念
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当代大学来说尤为重要,就业观念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传统就业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意识。大学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源在于供求的总量失衡,但与结构的失衡也有着莫大的关系。毕业后能留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是大多数毕业生的梦想,但是大城市人口密集,人才济济,能在大城市拥有一席之地绝非易事。而对于中西部的中小城市,大多数人持观望的态度,对于偏远地区则是望而却步,这种结构性的供求失衡加剧了大城市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就业困难”。目前看来中西部地区经济与沿海地区相比,相对要落后一些,但其经济增长速度却是迅速的。从长远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前景十分喜人,事实上,在中西部及偏远地区的大学毕业生,更能学有所用、更能出人头地,迅速成为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因而,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当摒弃传统的就业观念,目光长远,与时俱进。
2.创造良好就业环境推动就业
(1)政府关注,政策支持。国家在就业形势困难之际,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一系列计划,该计划的实施对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大量的毕业生积极参与这些计划项目,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涌现了一批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优秀大学生,为基层的经济发展输送了宝贵的人才。
(2)自主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对于能自主创业的学生,政府及社会各界要给予大力支持,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大力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能激发大学生的潜力、增进社会的繁荣、让更多优秀的年轻人脱颖而出。此外,若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将给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职位,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目前就业的压力。
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并非易事,是政府、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首先政府要在政策上、经济上及信息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企业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形成良好的舆论宣传环境;高校在具体教育过程中要在课程设置上做出适当调整,以满足大学生创业在知识方面的需求;在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必须过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健全的知识及敢于拼搏的精神。
(3)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此期间,大量的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为国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由于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导致大量企业破产倒闭或者经营惨淡,确实到了政府出手相助的地步;要一如既往地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植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在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同时,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并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措施刺激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来增加就业的机会。
3.加快高校教育改革,促进就业
高校教育犹如一把“双刃剑”,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就业者的素质,增强就业人员的社会竞争能力,大力发展教育能够推动就业,但是目前由于经济不景气,毕业生供过于求,造成大量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与之同时,由于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大招生规模致使部分高校硬件设施的投入、软件设施及师资力量的配备跟不上扩招的步伐,以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而,对高校教育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完善专业设置,加快学科建设。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所设置的专业没有自身的特点,开设的专业都太过于大众化、普通化、不能形成自身的特色。没有很好与市场接轨,对就业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力和应变机制不强,相应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的社会认同程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该校的办学能力及办学条件,从某种角度来看是该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前提。高校的发展依赖于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依赖于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要靠专业来支撑。因此,完善专业设置是事关每个高校生存发展的大事,要科学地根据自身特点,将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培养社会广泛认同的合格人才。
(2)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型人才在社会中具有超强的竞争能力,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尤显重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探索精神、综合能力、创造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但在整个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前提条件是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教师的创新水平高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以便激发学生自身的最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按全面发展的模式进行课程的设置,使必修课、选修课及实习实践有机结合,不顾此失彼。
三、结束语
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紧迫而严峻,社会各界应慎重对待。大学生的就业事关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幸福,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是政府、社会、高校及家庭共同不可推卸的责任,需要多方的积极努力参与。
参考文献:
[1]谢万如.浅谈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网络财富,2008,(10).
[2]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1.
[3]赵维新.SOHO就业新潮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陈少晖.从计划就业到市场就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英]查尔斯·汉迪.未来的工作[M].徐康宁,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6]黄海霞.2004人才市场对大学生需求四特点[J].中国商界,2004,(5).
[7]王成.十项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N].教育导报,2004-04-13.
(责任编辑:麻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