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永昌大元帅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ard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金作为最贵重的金属,自古以来都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在古代,使用黄金来铸造印章的人,多为帝后。而此次江口遗址出水的永昌大元帅虎钮金印,却因为史籍无载而众说纷纭……
  2016年10月13日,公安部挂牌督办的“四川特大盗掘古文化遗址”倒卖文物案宣布告破,警方共计抓获犯罪嫌疑人70名,追回各类文物千余件,其中包括国宝级文物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下简称“老虎金印”)。
  据了解,从2011年开始,大量“寻宝人”开始在彭山市江口镇的府河(又名锦江)和江河交汇处的“江口沉银遗址”核心区域的江水中反复搜寻,企盼着创造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
  据法院判决书显示:2012年底至2013年期间,彭山人徐某找到同乡经商的王某、江口镇双江村渔民梁某商量,一起到岷江河内寻找宝藏。随后,曾在大连某部队服役、从事专业潜水的宋某也加入其中。4人共同出资,在成都购买了潜水服、氧气瓶、木船、金属探测仪等装备,开始下水寻宝。
  判决书上记录,2013年清明节前后,宋某先后两次下水,在水下共盗掘1个青冈木筒,6张金册、1个老虎金印、多枚西王赏功钱币以及若干银锭、碎银等文物。其中“老虎金印”被王某和宋某私藏,王某以800万元高价,将“金老虎印”卖给了彭山当地文物商人袁某,后袁某再转卖给成都商人曾某,曾某为此支付了1600万元。据彭山警方介绍,最终这枚老虎金印从西北一位韩姓富商处追回,其时已叫价过亿。
  据彭山警方提供的专家意见显示: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印面文字为九叠篆阳文“永昌大元帅印”,印台上阴刻“永昌大元帅印,癸未年仲冬吉日造”。该金印铸造于1643年农历十一月,应是张献忠自封“永昌大元帅”时铸造。该金印是张献忠沉船文物中的核心文物,对考证沉船文物性质极为关键。
  袁庭栋(巴蜀文化学者、《张献忠传论》作者)
  看了相关报道后,我也感到很奇怪。张献忠曾和杨展在彭山江口是有过一场激战,并以张献忠大败收场。张献忠不擅长水战,遭打是必然的,掉了一些宝物在河中,也是符合情理的。但虎钮永昌金印,却不见得是张献忠本人的。
  张献忠没有称过大元帅,他手下全是干儿子,都称将军,也没有大元帅这个设置。永昌更不是张献忠的年号,而是李自成的。李自成和张献忠,一开始算是共侍一主,但后来各自起家,一南一北,没有什么交集。张献忠称帝后,曾有李自成麾下马科进入川北,被张献忠打败。但马科只是个偏将,不可能持有大元帅印,所以还是无法解释。
  我非常支持这一次水下考古行动。因为历史上很多遗留下来的史料,各地的记载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历史真相主要靠考古发掘,历史疑案最重要的证据是考古的实物。我相信,这次考古发掘会澄清过去文献记载的很多矛盾说法,澄清史学者多年的一些争论。
  金印的主人是誰,在没有进一步研究之前不好下结论。张献忠对四川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蛋,光靠史料还不够。我们看清历史人物,关键在于文献和出土实物,彭山江口出土的每件实物,都是研究张献忠和四川历史的珍贵文物,值得加大研究。吴天文(四川眉山市彭山区文管所所长)
  这枚金印应该是张献忠持有无疑。首先根据警方调查得知,金印确系在江口沉银遗址被盗挖。其次根据“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上所刻的信息显示,金印铸造时张献忠还没有称帝,所以刻的是永昌字样,并不是大西字样。这枚金印用九叠篆刻有“永昌大元帅印”字样。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象征着极高的身份。当时张献忠虽然没有称帝,但根据金印材质、篆书等来看,地位已经很高,应该是张献忠本人持有。周远廉(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清史专家)
  我是彭山的女婿,在这里我已经住了7年。从我家的窗外望去,便是彭山江口。这个“永昌大元帅”的确很值得探讨。反正在我的印象中,张献忠部队里,好像没有大元帅这个称号。而且“永昌”也不是张献忠的年号,而是李自成的。 杨君(“5.1四川特大盗掘古文化遗址案”文物鉴定特邀专家组成员、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
  这其中的100件珍贵文物,都是经过专家反复鉴定才确定下来的。特别是其中的8件一级文物,更是慎之又慎,鉴定结论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彭山江口出水的文物数量大、珍稀度高,在全国都实属罕见,可以说,相当于第二个三星堆。
  我们在给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下结论时,还专门查阅了《明末农民战争史》等相关史料和著作。从历史文献资料来看,确实没有查到张献忠与“永昌”、“大元帅”之间有关联的记载。但根据盗掘实物及其伴生关系,推断其为张献忠所有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张献忠和李自成同为农民起义军领袖,两人分分合合,历史上就曾有过互用年号的情况。比如张献忠曾铸“大顺通宝”,而“大顺”恰恰就是李自成政权称号。所以,张献忠用李自成的年号自封,也是可能的。
  我们用荧光检测仪器进行无损鉴定显示,金印符合那个时期——1643年金银铸造成分。加上其他文物反映出的伴生关系,因此我们判断,这是张献忠在称帝之前所铸造持有的。虽然明史上没有这些内容,但实物可以还原部分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这枚金印的研究还可以填补明史空白。也希望彭山方面能够组织有关专家,对张献忠有关文物加以研究,以还原更多历史信息。
其他文献
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篆体,它的篆法颇有讲究。  事实上,在宋代以前就存在屈曲缠绕的篆法,叠笔是一种成熟的书法技巧,流传有绪。山西长治唐代王惠墓发现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的墓志一合,志文楷中带行,笔画柔劲,字迹精美。可见叠笔的历史相当悠久,至少隋唐时期就流行了。不过唐代叠篆不成规模,而且与官印无关,两者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北宋印章使用叠篆见于史载。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中央官署及京城改
期刊
古代王权建立后,玉器不再是原始祭祀中的神器,而成为了王朝森严等级的象征。龙凤,更是自商周以来一直为历代帝王、贵族敬奉的重要神灵。玉龙、玉凤不仅映照出统治者掌握尊神与事神的权柄,同时也成为辅助统治者统治的工具,龙凤形玉饰的雕琢可谓是艺术与王权的完美结合。  从原始社会到西周,玉器多光素无纹,西周以后流行在玉器上装饰云纹、涡纹、谷纹、龙凤纹等等。战国时期龙形玉佩常饰谷纹,战国龙形玉佩(图1)出土于重庆
期刊
所谓瓷器款识,是指刻画或书写在一件器物的身部或底部,用以表明器物时代、用途及工匠姓名的文字。制瓷业很早就采用这种做法。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有所谓“瓷器有款始于宋”的说法。颜师古注曰:“款,刻也:识,记也。”款识作为作品上的文字标记,便成了后人鉴别作品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  | 瓷器款识分七类 |  由于景德镇瓷业发展,自明代瓷器上开始出现官窑年款,经过逐步的发展变化,到了清代瓷器上的装饰款识
期刊
2017年6月16日上午,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里人头攒动,来自文博界、工艺美术界、收藏界的诸多人士云集于此。怎么这么热闹?原来这里刚刚揭幕一个名为“匠心筑就紫砂梦——季益顺从艺四十年紫砂作品展”。各路人士纷纷想一睹这里陈列的由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季益顺先生从艺40年来的精品力作风采。  众所周知,紫砂艺术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浑厚的独特内涵,而这一文化的形成与工艺的传承离不开历代紫砂大师的巧夺天工。在
期刊
玉石雕刻是中国最古老的工藝美术之一,可以追溯至公元前5000年。清代是古代玉石雕刻的高峰。能工巧匠将自然生成的玉石雕刻成人们喜欢的事物的模样,这其中自然就少不了可口的蔬果。  炎炎夏日间,蔬果的保存越发不易,新鲜的口感往往稍纵即逝。不过,清代的玉石雕刻家想出了“对策”——将冰凉的玉石雕刻成饱满的蔬果,再偶尔伴上一只瑞兽,几只草虫,这样一来,“新鲜”玉果即便放上数百年也不容易坏了。  眼下,正在纽约
期刊
1998年夏,我陪新婚妻子罗珊到四川省泸县福集镇短暂出差。平时相当安静的小镇此时显得有些喧闹,到处是大兴土木的建设场景。原来,县政府驻地由小市迁到了该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镇北的大田乡沿着蜿蜒曲折的九曲河闲逛,不经意间与一座精巧的小石桥相遇了,这就是1996年刚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龙脑桥。  该桥的体量并不大,甚至并不起眼,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简洁大方,有着官帽椅等明式家具一样洗练的“大明风度
期刊
最近,笔者有幸看到《汉镜铭文书法》(上海人民出版社)、《止水集(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两书内皆有“晓妆特地须来照”铭之南宋诗词镜。此镜系有柄八出葵花形(断柄),直径15.8厘米,残重543克,镜背铸《青玉案》词一首。《青玉案》词牌名取意于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何以报之青玉案”,亦依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而得名《横塘路》。全镜68字,以楷体书写,很是精美。  铭文内容:“晓妆特地须来照,宿
期刊
“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首在成都流传了300多年的民谣道出了张献忠遗留的宝藏绝大多数都为“银子”。那么,这都是些什么样的银子?从这些银子中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呢?  2005年,四川彭山县江口镇岷江曾出水了存放在木鞘中明代银锭若干件,其中有7件收藏在彭山县文物管理处。这些藏在圆木中的银锭是张献忠当年沉入岷江的白银吗?彭山江口镇是当年的沉银地点吗?  201
期刊
4月1日,雄安新区“落地”的当天,我正和朋友打趣儿说,今晚一大波炒房人在路上。果不其然,第二天媒体就爆出了炒房团“包围”雄安的消息。听说当地房价蹭蹭往上涨,更多人坐不住了,都想赶这所谓的“最后一波红利”。  无独有偶,同样在这一天,朋友圈被“刷屏”的不只有雄安,还有“哥哥”张国荣。自从2003年“哥哥”去世,每年忌日都是一次粉丝致敬日。可近年,忌日有些变味。许多人本不是粉丝,却也要赶个热点,发条朋
期刊
1640年,由于张献忠占领了湖广、江西,对明王朝“江南财赋之地”的命根子是极为严重的威胁。甚至,南京也是满城风雨,朝不保夕。所以明中央连忙调兵遣将,保卫南京。特别命令明军主力左良玉马上集合队伍从武昌出击,南攻张献忠,还令湖广巡抚王扬基尽一切力量配合左良玉行动。  据蜀固本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一月,左良玉率同农民军叛徒马进忠开始行动,逐步向南推进。在这种情況下,张献忠要向长江下游地区发展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