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小学低年段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方式考察6~7岁儿童在科学学习中的社会化发展状况。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了低年段儿童在科学学习中的社会化水平与差异,力求验证并发现6~7岁儿童在科学学习中的社会化特点,为学校、家庭、社会的科学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儿童社会化;低年段儿童;科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23-0108-04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可以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从而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儿童社会化学习应该与真实的生活相关,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家长态度、社区活动、学校科学教育、同学群体、大众媒体等起到的作用有多大呢?儿童的社会化学习有什么样的倾向?这些倾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吗?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低年段儿童科学学习过程中的社会化倾向性调查”为主题,主要采用自编的《不同年齡段儿童社会化学习倾向调查表》 量表(低段),共计27个项目,5个因素(家庭、社会组织、学校、同伴、大众传媒)。在本校一二年级各班级家长群发送问卷链接和二维码,学生以问卷星为载体,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选择。参与调查人数206人,其中男生113人,女生93人。我们通过问卷了解其家庭、社会组织、学校、同伴、大众传媒等社会因素基本情况,并通过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问卷调查表主要问题如表1所示。
2研究数据及分析
2.1家长态度至关重要
儿童的社会化学习是从家庭开始的。家长通过言传身教,让儿童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和行为规范。在诸多因素中,家长的态度在培养儿童社会化学习中尤为重要。如何让儿童体验研究问题和探索问题时的趣味,享受思考设计和探究的过程,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怎么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很多家长没有认真系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调查发现,儿童在科学学习过程中,首先想要交流的是父亲,其次是母亲(如图1所示)。然而在儿童科学学习方面,31.07%家长会总是准备实验材料,32.04%的家长会经常准备,而经常与小孩做实验的只占到了17.96%,偶尔的却占到了74.76%。数据说明,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儿童科学学习的意识。在家长参与学校科学教育(科技节、课后实验等)的频率调查中,总是参加和经常参加的只占到了8.25%和7.28%,有时参加的占到了47.09%。学生能不能参加校外的科普活动,有时参加的占比最高,占55.34%。
积极的家长,在陪伴儿童科学学习过程中,会积极地经常地走向大自然,走进科技。正是通过走向大自然,走进科技,才能把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规范传递给儿童。如果不能保证儿童接触自然和科技的时间长度和深度,谈何培养科学素养呢?通过数据分析,家长参与度高的学生越重视儿童的科学学习,儿童的科学学习时间相对较长,儿童在学习中接受社会化的机会也越多。
2.2社区活动直接作用
社区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是直接作用于儿童社会化的一种“教育”,它对儿童的社会化倾向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调查显示,儿童生活场所周围有很多娱乐场所,71.84%有影剧院,71.84%有体育场或体育馆,94.66%有公园,73.79%有大型商场,但只有32.04%有展览馆或者博物馆。儿童平时学习时间紧,任务较重,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和短距离进行科普学习或者体验,会影响儿童课外科学学习效果。社区会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如图2所示,社区活动中占比最高的是节日晚会,科普活动所占比例不高,学生参与的机会不多。而在这些社区活动中,你主要的角色是什么?81.07%是观众,45.63%是参加活动、表演环节,学生的自主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比较低,特别是参与社区活动的设计,只有5.83%的人参与。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如何?32.04%非常融洽,53.88%比较融洽,这对儿童的社会化学习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加强儿童对社区环境的喜爱程度,能让儿童进一步敞开心扉,社会化程度更高。
我们认为,社区中开展的科普活动对儿童的科学学习有莫大的帮助。科普活动能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养,也能成为周边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动员辖区学校、企业等单位开展儿童喜爱的科普活动,通过建立社区科普阅览室(或者电子阅览室)、开展节日科普教育(如中秋节、端午节等)、职业体验科普活动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提高儿童社会化程度。
2.3学校科学教育更系统
学校科学教育代表着社会科学发展的主流趋势,规定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社会体系的一个部分。学校科学教育认知知识系统丰富,教育手段灵活多样,教育评价系统健全,社会化方式以儿童的学习认知特点有序开展,对儿童的社会化倾向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学校组织的科技节活动、科学社团等,36.89%的儿童表示非常喜欢,41.75%的儿童表示比较喜欢;在喜欢学校的各种科学活动的原因方面,孩子们选择最多的是“开阔眼界、增长见闻”(88.83%)、“促进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56.8%)和“能够玩耍、娱乐身心”(52.43%)(见图3);在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孩子选择了“喜欢并主动参与”(67.96%)(见图4);而在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方面,65.53%的儿童表示非常喜欢老师和同学,31.55%的比较喜欢。
学校的科学教育是显性功能,社会化功能则是隐性作用。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比较认同在学校接受科学教育,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个人理性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以及在处理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方面都得到了培养,学校这个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对儿童的社会化学习会更有优势。
2.4同学群体起榜样作用
同学间的友谊使儿童逐步了解与人相处的原则和规范,了解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谦让,互相关爱。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同学间的探究能让儿童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合作,与人分享交流,向同伴寻求帮助,共同为小组的目标而努力。 在与同伴交往的态度方面,大部分孩子倾向于主动交往(75.73%);在最喜欢与同学交流的科学主题上(可多选),56.31%的孩子选择了地球科学,52.43%选择了实验,40.78%选择了生物,39.32%选择了天文;在小组科学探究(实验)活动时,大部分孩子会主动和别人合作(90.29%,见图5);而在被问到“当你和同学讨论问题时,无论说的对与否,同学都能够认真地听你说话”时,47.57%的孩子表示这能够增强自己的自信心,43.69%的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调查过程中可以看出,在同学中的“社会地位”对儿童的影响重大,“受欢迎”的儿童比“不受欢迎”的儿童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可,在同伴中拥有更大的社会影响、更高的威信;同时,他们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形象,成为其他儿童行为方式的重要模仿对象。
2.5大众媒体越来越受关注
大众媒体逐渐成为影响儿童学习、通信等方式的最有效的信息传播载体,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调查显示,大部分孩子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少于0.5小时(68.45%),少部分在0.5—1小时(27.18%)。在收看节目类型方面,大部分孩子选择了动画片(91.26%)和科普节目(65.05%),益智类节目和综艺节目占比也较为可观(见图6)。
阅读方面,63.11%的孩子平均每天有0.5~1h的阅读时间,26.7%的孩子每日阅读时间少于0.5h。而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孩子们更倾向于动漫、幽默类书籍(69.42%)、科普书籍(57.77%)、经典名著(31.07%)和历史地理(24.76%)。
互联网利用方面,81.55%的孩子每天上网时长低于于0.5h,14.56%在0.5~1h。同时,调查显示,有64.56%的孩子上网是为了玩游戏、看电视、看电影、购物等,40.29%是为了通过网络等获取有用的知识或新闻信息等,23.79%是利用网络(如QQ、人人、微博等)进行网络交往、聊天等,16.99%利用网络进行资源共享(传文件、发邮件、小组讨论等)。
儿童通过网络技术捕捉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等信息,学习掌握社会生活的技能,实现自身的社会化。网络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带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效果。不同的科学价值观念以网络的方式呈现给儿童,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但却影响了儿童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观念,严重的会造成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对复杂社会的不适应,学校、家长及社会应加大力度正确引导。
3结论与建议
笔者试图从研究分析讨论中总结得出结论,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教学建议。
(1)家庭教育中,儿童与家庭成员的交流的比重平均高达41.07% ,但是经常带孩子参加校外科普活动的只有7.53%,经常与孩子一起做实验的只有5.60%,经常参与學校组织的科技活动的只有4.62%。家庭对儿童成长的影响非常重要,但大部分家长较少参与到儿童科学学习活动中,这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因此家长除了以积极的态度与孩子交流以外,还要跟孩子、学校之间互动,积极参与学校的科学学习活动,与孩子一起动手,一起成长。
(2)社区组织中,只有9.72%的家长带孩子参与社区组织的科普活动,参与社区活动设计的只有2.36%,参与后勤工作的只有2.91%,比例比较低。因此家长应多带孩子去参与一些科技主题的活动,尝试从观众、表演者的角色转换成设计者、后勤工作人员,多方面地给孩子提供锻炼和提升的机会。
(3)学校组织的科技节活动、科学社团等有9.99%的学生不太喜欢。学校在科技活动、竞赛方面要找找原因,为什么相当比例的儿童对学校组织的科技活动、竞赛不太喜欢。10.16%的学生喜欢科学探究但不主动,3.73%的学生在要求必须参加科学探究时才参加,而且越到高年段学习科学的主动性会越弱,学校科学社团课程和科技节活动项目应该本着“寓教于乐”的宗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如学校科学社团可以普及并设计电子智能课,让学生通过电子元件的组合,模拟、拼装和设计出各种有趣的电路,在这个过程中熟练使用电子元件,学会电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同伴交往中,有4.29%的孩子与同伴是被动交往的,0.88%的孩子与同伴不交往。家长、学校要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书籍、电视、网络是孩子经常接触的大众传媒。21.58%喜欢动漫、幽默等书籍,23.35%的孩子喜欢看动画片,20.48%孩子上网时玩游戏、看电视、看电影、购物等。家长、学校对孩子阅读的书籍、电视节目、上网的内容要做一定的筛选,避免一些不良书籍、电视节目、网络内容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J].教师,2015(14):2.
[2]陈世联.儿童社会化解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24-127.
[3]周宗奎.论儿童社会化研究的发展及其趋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5):46.
[4]苏琳.“80后”父母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以河北省G县为例的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硕士论文,2016.
(责编:杨梅)
关键词:儿童社会化;低年段儿童;科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23-0108-04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可以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从而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儿童社会化学习应该与真实的生活相关,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家长态度、社区活动、学校科学教育、同学群体、大众媒体等起到的作用有多大呢?儿童的社会化学习有什么样的倾向?这些倾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吗?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低年段儿童科学学习过程中的社会化倾向性调查”为主题,主要采用自编的《不同年齡段儿童社会化学习倾向调查表》 量表(低段),共计27个项目,5个因素(家庭、社会组织、学校、同伴、大众传媒)。在本校一二年级各班级家长群发送问卷链接和二维码,学生以问卷星为载体,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选择。参与调查人数206人,其中男生113人,女生93人。我们通过问卷了解其家庭、社会组织、学校、同伴、大众传媒等社会因素基本情况,并通过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问卷调查表主要问题如表1所示。
2研究数据及分析
2.1家长态度至关重要
儿童的社会化学习是从家庭开始的。家长通过言传身教,让儿童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和行为规范。在诸多因素中,家长的态度在培养儿童社会化学习中尤为重要。如何让儿童体验研究问题和探索问题时的趣味,享受思考设计和探究的过程,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怎么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很多家长没有认真系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调查发现,儿童在科学学习过程中,首先想要交流的是父亲,其次是母亲(如图1所示)。然而在儿童科学学习方面,31.07%家长会总是准备实验材料,32.04%的家长会经常准备,而经常与小孩做实验的只占到了17.96%,偶尔的却占到了74.76%。数据说明,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儿童科学学习的意识。在家长参与学校科学教育(科技节、课后实验等)的频率调查中,总是参加和经常参加的只占到了8.25%和7.28%,有时参加的占到了47.09%。学生能不能参加校外的科普活动,有时参加的占比最高,占55.34%。
积极的家长,在陪伴儿童科学学习过程中,会积极地经常地走向大自然,走进科技。正是通过走向大自然,走进科技,才能把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规范传递给儿童。如果不能保证儿童接触自然和科技的时间长度和深度,谈何培养科学素养呢?通过数据分析,家长参与度高的学生越重视儿童的科学学习,儿童的科学学习时间相对较长,儿童在学习中接受社会化的机会也越多。
2.2社区活动直接作用
社区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是直接作用于儿童社会化的一种“教育”,它对儿童的社会化倾向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调查显示,儿童生活场所周围有很多娱乐场所,71.84%有影剧院,71.84%有体育场或体育馆,94.66%有公园,73.79%有大型商场,但只有32.04%有展览馆或者博物馆。儿童平时学习时间紧,任务较重,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和短距离进行科普学习或者体验,会影响儿童课外科学学习效果。社区会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如图2所示,社区活动中占比最高的是节日晚会,科普活动所占比例不高,学生参与的机会不多。而在这些社区活动中,你主要的角色是什么?81.07%是观众,45.63%是参加活动、表演环节,学生的自主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比较低,特别是参与社区活动的设计,只有5.83%的人参与。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如何?32.04%非常融洽,53.88%比较融洽,这对儿童的社会化学习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加强儿童对社区环境的喜爱程度,能让儿童进一步敞开心扉,社会化程度更高。
我们认为,社区中开展的科普活动对儿童的科学学习有莫大的帮助。科普活动能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养,也能成为周边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动员辖区学校、企业等单位开展儿童喜爱的科普活动,通过建立社区科普阅览室(或者电子阅览室)、开展节日科普教育(如中秋节、端午节等)、职业体验科普活动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提高儿童社会化程度。
2.3学校科学教育更系统
学校科学教育代表着社会科学发展的主流趋势,规定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社会体系的一个部分。学校科学教育认知知识系统丰富,教育手段灵活多样,教育评价系统健全,社会化方式以儿童的学习认知特点有序开展,对儿童的社会化倾向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学校组织的科技节活动、科学社团等,36.89%的儿童表示非常喜欢,41.75%的儿童表示比较喜欢;在喜欢学校的各种科学活动的原因方面,孩子们选择最多的是“开阔眼界、增长见闻”(88.83%)、“促进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56.8%)和“能够玩耍、娱乐身心”(52.43%)(见图3);在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孩子选择了“喜欢并主动参与”(67.96%)(见图4);而在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方面,65.53%的儿童表示非常喜欢老师和同学,31.55%的比较喜欢。
学校的科学教育是显性功能,社会化功能则是隐性作用。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比较认同在学校接受科学教育,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个人理性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以及在处理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方面都得到了培养,学校这个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对儿童的社会化学习会更有优势。
2.4同学群体起榜样作用
同学间的友谊使儿童逐步了解与人相处的原则和规范,了解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谦让,互相关爱。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同学间的探究能让儿童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合作,与人分享交流,向同伴寻求帮助,共同为小组的目标而努力。 在与同伴交往的态度方面,大部分孩子倾向于主动交往(75.73%);在最喜欢与同学交流的科学主题上(可多选),56.31%的孩子选择了地球科学,52.43%选择了实验,40.78%选择了生物,39.32%选择了天文;在小组科学探究(实验)活动时,大部分孩子会主动和别人合作(90.29%,见图5);而在被问到“当你和同学讨论问题时,无论说的对与否,同学都能够认真地听你说话”时,47.57%的孩子表示这能够增强自己的自信心,43.69%的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调查过程中可以看出,在同学中的“社会地位”对儿童的影响重大,“受欢迎”的儿童比“不受欢迎”的儿童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可,在同伴中拥有更大的社会影响、更高的威信;同时,他们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形象,成为其他儿童行为方式的重要模仿对象。
2.5大众媒体越来越受关注
大众媒体逐渐成为影响儿童学习、通信等方式的最有效的信息传播载体,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调查显示,大部分孩子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少于0.5小时(68.45%),少部分在0.5—1小时(27.18%)。在收看节目类型方面,大部分孩子选择了动画片(91.26%)和科普节目(65.05%),益智类节目和综艺节目占比也较为可观(见图6)。
阅读方面,63.11%的孩子平均每天有0.5~1h的阅读时间,26.7%的孩子每日阅读时间少于0.5h。而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孩子们更倾向于动漫、幽默类书籍(69.42%)、科普书籍(57.77%)、经典名著(31.07%)和历史地理(24.76%)。
互联网利用方面,81.55%的孩子每天上网时长低于于0.5h,14.56%在0.5~1h。同时,调查显示,有64.56%的孩子上网是为了玩游戏、看电视、看电影、购物等,40.29%是为了通过网络等获取有用的知识或新闻信息等,23.79%是利用网络(如QQ、人人、微博等)进行网络交往、聊天等,16.99%利用网络进行资源共享(传文件、发邮件、小组讨论等)。
儿童通过网络技术捕捉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等信息,学习掌握社会生活的技能,实现自身的社会化。网络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带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效果。不同的科学价值观念以网络的方式呈现给儿童,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但却影响了儿童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观念,严重的会造成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对复杂社会的不适应,学校、家长及社会应加大力度正确引导。
3结论与建议
笔者试图从研究分析讨论中总结得出结论,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教学建议。
(1)家庭教育中,儿童与家庭成员的交流的比重平均高达41.07% ,但是经常带孩子参加校外科普活动的只有7.53%,经常与孩子一起做实验的只有5.60%,经常参与學校组织的科技活动的只有4.62%。家庭对儿童成长的影响非常重要,但大部分家长较少参与到儿童科学学习活动中,这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因此家长除了以积极的态度与孩子交流以外,还要跟孩子、学校之间互动,积极参与学校的科学学习活动,与孩子一起动手,一起成长。
(2)社区组织中,只有9.72%的家长带孩子参与社区组织的科普活动,参与社区活动设计的只有2.36%,参与后勤工作的只有2.91%,比例比较低。因此家长应多带孩子去参与一些科技主题的活动,尝试从观众、表演者的角色转换成设计者、后勤工作人员,多方面地给孩子提供锻炼和提升的机会。
(3)学校组织的科技节活动、科学社团等有9.99%的学生不太喜欢。学校在科技活动、竞赛方面要找找原因,为什么相当比例的儿童对学校组织的科技活动、竞赛不太喜欢。10.16%的学生喜欢科学探究但不主动,3.73%的学生在要求必须参加科学探究时才参加,而且越到高年段学习科学的主动性会越弱,学校科学社团课程和科技节活动项目应该本着“寓教于乐”的宗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如学校科学社团可以普及并设计电子智能课,让学生通过电子元件的组合,模拟、拼装和设计出各种有趣的电路,在这个过程中熟练使用电子元件,学会电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同伴交往中,有4.29%的孩子与同伴是被动交往的,0.88%的孩子与同伴不交往。家长、学校要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书籍、电视、网络是孩子经常接触的大众传媒。21.58%喜欢动漫、幽默等书籍,23.35%的孩子喜欢看动画片,20.48%孩子上网时玩游戏、看电视、看电影、购物等。家长、学校对孩子阅读的书籍、电视节目、上网的内容要做一定的筛选,避免一些不良书籍、电视节目、网络内容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J].教师,2015(14):2.
[2]陈世联.儿童社会化解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24-127.
[3]周宗奎.论儿童社会化研究的发展及其趋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5):46.
[4]苏琳.“80后”父母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以河北省G县为例的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硕士论文,2016.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