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典教育思想的实现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uh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浙江教育出版社新出的何福田教授的新作《三适连环教育》,不禁为其流畅的文笔、通俗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所吸引。读惯了充满各种概念和术语的理论著作,突然间读到这样一本风格迥异的书,心中难免有一种好奇和疑虑。《三适连环教育》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不禁为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和富有创见的教育观点所折服。书中不时闪现的智慧之语,如同一颗颗晶莹洁白的珍珠,令人赏心悦目;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共鸣,使我过去模糊的一些思绪也清晰起来,不禁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这种感觉使我心中隐隐产生一种对话的冲动,于是打开电脑,写下了以下的文字。
  何福田教授是台湾教育界知名的学者,担任过台湾屏东教育大学的校长,后又主持筹办“台湾教育研究院”,退休后担任多所学校的顾问工作。《三适连环教育》既是其多年理论研究的成果,也是其实践智慧的结晶。全书共分七章,从对当下教育问题的反思人手,引出了以“三适连环教育”来推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命题;全面分析和梳理了三适连环教育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及其内在关系,系统介绍了三适连环教育具体的实施措施。全书有分有合,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具体而言,我以为此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分析角度合理
  
  何教授从影响教育发展的问题人手,归纳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急切殷望、揠苗助长,不知开发潜能、只顾塑造子女,教养观念、私字为先,是家庭教育的顽症;而智育挂帅、师道式微、课业负担过重,学习节奏混乱则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问题;消弭族群对立意识努力不够、伸张社会公义的努力不够、提供正当休闲娱乐不足、遏止奢靡侈逸风气绩效不彰是社会教育的病症体现。认为上述教育病态的存在是由于以下各种原因所致,并以此作为推动“三适连环教育”的逻辑起点,分析角度合理。
  一是人类累积着教育经验也制造着教育问题。何教授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出自仁爱之心来开发个体潜能”。私字为先的教育观念违背了仁爱教育的初衷。评价教育绩效的高低,不能只看学习是否成功,因为学习成功不等于人生的成功,学习的失败不等于人生的失败。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习的无效。而学生在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其学习内容远远比纯粹的知识学习要丰富得多。在对学生的学习无效进行归因分析时,过去往往归咎于教师,认为教师个人的特质、素养和教学方法不当,对此,何教授不以为然。因为事实上教师无权替受教育者决定什么是他的最大利益和最高价值,教师只能提供、介绍可供参考和选择的利益和价值的建议。而学生自己的条件与学习观念的不正确,以及同学、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二是理想的教育应该推动人类的进步,但再好的教育理想没有人去实现,就只能是空想。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有人、事、时、地、财、物等因素,其中人的因素最为主要,有的人无力推动,有的人则无心推动,其结果是“少数人(不全是教育家)推着教育往前走,多数人跟着带有瑕疵、永不完美的教育向前走”。关键是需要有识之士唤醒大众去实施理想的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他主张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不同潜能;人人都可以、都应该有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三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似是而非的命题导致人们往往只顾眼前而不看长远,起点成功不等于终极成功。教育要旨在长远和整体效益,关键是知道哪些东西是受教育者未来需要或不需要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既是孔子履行有教无类的具体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实现“有教无类”的具体策略。因此,何教授主张,教育既要对准最适合个体发展的目标,让学生有计划地努力学习;又要针对个体的学习能量,适当安排;同时还要密切注意个体身心发展的成熟度,选择适合的难度,不要好高骛远,揠苗助长。
  
  二、理论体系完整
  
  “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一种伟大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是其伟大的教育实践。“有教无类”的思想通过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制度得到了落实,因材施教也为许多优秀教师在实践中得以弘扬和发展。但如何针对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理论界却鲜有系统的理论构建与经验总结。经过多年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何教授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为理论基础,构建了由“适性教育、适量教育和适时教育”所组成的三适连环教育理论,并把适性教育、适量教育和适时教育定位在途径层厕,确立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三适教育”三者之间为“理念—策略—途径”的关系结构,并构建了以仁爱为本、以开发潜能为目标的三适连环教育图,提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个体生具不同的性向、教育机会均等加速人类迈向文明”等教育信念。同时。把因材施教具体化为适性教育、适量教育、适时教育三大途径,强调三个途径之间环环相扣,不可分离,时间上的纵向连续,空间上的横向扩展,时空上的相互交融,使因材施教在操作上进一步系统化,更具有可操作性。何教授还对实施三适连环教育的先决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开展三适连环教育,家长必须相信学校,教师和家长是教育的合伙人;教师要充分理解并对此持有坚定的信念,校长要坚决支持;同时社会的有识之士大力推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五多五少的配套措施,即“多试探少考试,多互动少作业,多关怀少责备,多瞻前少顾后,多实质少形式”,强调三适连环教育的核心一要慎始,二要连环,三要配套,四要务实。
  何教授把三适连环教育理论建立在“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明确了三适教育的目标定位和途径定位,构建了三适连环教育图。三适连环教育体系的构建,既是对有教无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因材施教策略的深化与拓展。作为因材施教的具体途径,犹如老干发新枝,增强了因材施教的可操作性,进一步丰富了因材施教的内涵。
  
  三、精彩观点纷呈
  
  在对三适连环教育的系统统阐述中,何教授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
  


  (1)适性教育丢不得。人的性向是多元的,潜能也是多样的,适性的教育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最佳途径。由于不同年龄、不同个体间都存在性向的差异,教育肯定会受到某些先天的限制,故不同的人、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发展方向和发展任务是不同的。同时,人的性向也受后天教育训练的影响,换言之,人都是具有可塑性的,都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某种程度的改变,这就是人的可教育性。可教育性既体现在性向发展方向选择的差异上,也体现在发展程度和水平的差异上,体现在经过训练产生的能力差异中。
  天生我材必有用,适性的教育就要通过对学生的反复观察,并借助已有的各种心理测量的工具,发现学生的各种性向和潜能,并施以尝试性、针对性和指引性的教育,既播善种,又育嫩芽,从而实现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何教授提出的“制作各种学习食谱”就是其中的一个妙方。   (2)适量教育比不得。适量教育,就是指适合个别能量的教育。个人能力与禀赋有差异,因而所能承载的负荷也就不同。因此,适量教育的关键是要界定不同学生合适的学习量。既要让他们能摘到桃子,又要避免不跳就能摘到桃子和跳了还摘不到桃子。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是教育的合理境界,是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少量与过量都不是适量的教育,都是低效甚至是负效的。何教授指出“宁可量不足,不可用过量”,“过量的学习是创造力的杀手”,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我以为适量教育的难点是: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教师真能制订出适合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量吗?分层学习、弹性作业固然是开展适量教育的合理手段,但一味强调“少量影响小,过量影响大”可能难免矫枉过正了。从适量教育配套措施这一层面看,操作性和可行性就不够理想了。
  (3)适时教育急不得。适时教育强调教育要适合学习时机,要循序渐进,学不躐等。不依次序,过晚或抢早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何教授认为,学习时机是由个体身心成熟度和学习预备度所决定的。适时教育要测试个体的身心成熟度,要了解学生健康状况,调整个别学生的学习进程;要测试学生的学习预备度,要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善用学习食谱。从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而言,我以为学习预备度已经涵盖了身心成熟度,因为个体的身心成熟度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意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学习预备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学习预备度还有更丰富的内涵,如学习动机与学习责任感的养成、学习行为的准备等。准确地说,学习预备度是适时教育的起点。
  《三适连环教育》一书,内容丰富,文风朴实,语言通俗易懂。书中引用了许多大家熟悉的古诗和典故,穿插了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插图,便于读者更加轻松而准确地理解有关的内容。这是一本雅俗共赏的教育理论著作。书中既广征博引,又主题突出;既有缜密的理论分析,又有鲜活的实践印证;一些深刻的道理,用貌似平常的方式娓娓道来,着墨不多,却意境深远。阅读此书,就如同在听一个年长的智者讲述他的教育观点,尽管其中难免有着个人的局限或不足,但所传达的研究态度和展示的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时使听者心中泛起一些涟漪,引发一些新的思考,使之对许多习以为常的东西有更多的理解和感悟,甚至有一种对话的冲动,这种经历的确是一种奇妙的享受。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3日第12版)
其他文献
现在很多高中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不重视语文。主要原因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过于注重应试技巧的训练,缺乏真挚情感的深入交流。我们认为,编演儒学校园剧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方式。编演校园剧是语文教学创造性、实践性的体现,它让语文变得生活化、形象化,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空间,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同时,从某种意义上看,编演校园剧也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
期刊
在整个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从教育事业来看,基础教育所担负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都要通过中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教书育人来实现。从一个人的成长看,班主任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影响非常大,是中小学生学习做人做事最具有影响力的指导者。目前,全国中小学约有440万个教学班,约有450万个教师担任着班主任工作,影响着2亿多中小学生,班主任工作直
期刊
2010年高考英语浙江卷综合考查了考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测试内容贴近学生、符合生活、紧跟时代,具有情景化和综合化的特点。测试目标定位在语言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递上,突出语篇、强调运用、注重交际,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一、试卷特点  (一)注重导向,稳步推进课改  新课改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散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期刊
一、学校场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探寻  受全球化思潮的影响,文化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国外有很多词来定义,如文化回应(Culturally  responsive)、文化敏感性(cultrally sensitive)、文化扎根(Culture rooted)等等,它们都表达了共同的精神:尊重文化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影响。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影,目前,我国大量
期刊
新课改在反思传统课程实践的基础上,强调教师的批判性对话和主体意识的觉醒,强调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研究者,同时还是课程的缔造者。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课程的解读将直接影响课改的推行,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对课程的恰当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改能否取得预期成效。  教师课程理解是教师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和课程事件的意义的解读的过程。[1]根据理解取向的不同,教师课程理解可分为复原式课程理解与
期刊
实施新课改以来,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初中科学学业考试试题,但对优秀试题的评价标准,各人的看法不尽相同。笔者认为,优秀的科学试题应符合以下要求中的一项或几项:(1)立足基础性,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不超出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试题内容紧扣学科主干知识;(2)注重应用性,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中选取试题素材,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
期刊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倡导下,新一轮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这是一个可喜的局面。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语文教学一味求新,忽略了“以读为本”。虽然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对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令人担忧的是这类“华丽”的课堂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如此现状
期刊
教学设计的理念与实践在当今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流背景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数学进行“启发式”教学,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本质,倡导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运用“变式”进行练习,加强解题规律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不过也存在着两种误区:一是老式的套题型教学,把学生陷入题海;二是新式的挤牙膏式的“启发”,并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上述两种教学实质上都低估了学生的潜能,简单地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
期刊
一、课例探讨    [课例1]  谜语引入。  活动1:感受空气(用手扇风,深呼吸)。  活动2: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分别对气球充氢气或空气进行比较,用杠杆演示空气有质量)。  活动3:演示覆杯实验和会发声的塑料瓶实验,视频播放可悲的易拉罐实验和瓶吞鸡蛋实验。  活动4:体验大气压存在并很大(视频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再模拟试验)。  活动5:利用教师提供的器具感受大气压(一次性注射器、皮碗、吸管、水
期刊
“善作不如善改”,“好文不厌百回改”,这些都启示我们修改对写作的重要性。新课标也十分重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教师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提倡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  然而,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当前学生修改作文的意识比较淡薄。笔者对所在学校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学生的作文修改状况作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初一、初二各300份),收回5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