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优秀试题例说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IB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课改以来,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初中科学学业考试试题,但对优秀试题的评价标准,各人的看法不尽相同。笔者认为,优秀的科学试题应符合以下要求中的一项或几项:(1)立足基础性,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不超出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试题内容紧扣学科主干知识;(2)注重应用性,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中选取试题素材,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3)强调探究性,注重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考查,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4)注重综合性,强调学科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引导学生关注对所学知识适当的重组与整合,培养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5)坚持教育性,试题要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浙江省各市在科学学科命题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现以浙江省各市近几年特别是2009年和20lO年的科学试题为例,从五个方面对优秀科学试题予以评说。
  
  一、反映课程标准理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的课程理念,重视每位学生学习科学潜能的充分发挥,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优秀试题除了对知识与技能重点考查外,还十分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性评价;试题在考查本学科的一些核心能力的过程中,注重知识和能力考查的综合性,体现自然界的整合特征;试题立足于“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素养”,突出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期对初中科学教学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例1 (台州中考题)市场上有“问题藕”出售,“问题藕”貌似白嫩,但切开有一股难闻的酸味,用pH试纸测试“普通藕”,pH是7,而“问题藕”在3-4之间,估计含有硫酸或盐酸中的一种,究竟是什么酸呢?
  市场管理人员榨取了“问题藕”的液汁,可以用_____来鉴别,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评析】本题以日常生活中“问题藕”的色和味为试题情境,主要考查硫酸和硫酸盐检验与盐酸和盐酸盐检验的基础知识。试题打破了机械记忆性的考查模式,使试题的立意从体现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向体现教育价值。试题取材于生活实际,为考查基础知识要与社会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对避免死记硬背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例2 (金华中考题)螺蛳是大家熟悉的一种动物,也是经常出现在饭桌上的味美价廉的一道菜。有一天小明在吃螺蛳的过程中,爱探究的他提出了以下几个有关螺蛳的问题,你能帮他解答吗?
  (1)螺蛳壳的主要成分是否和鸡蛋壳一样,也是碳酸盐呢?小明可以向螺蛳壳表面滴加稀盐酸,如能产生一种使澄清石灰水______的气体,则证明其成分是碳酸盐。
  (2)螺蛳生活在水底,一般以水中的浮游小生物为食。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螺蛳应该属于______。螺蛳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它进入人体消化道后,主要在______中被消化吸收。
  (3)小明发现几个没有被剪掉“屁股”的螺蛳,无论他如何用力,都不能把里面的肉吸出来。对此你的解释是______。
  【评析】该试题中问题的呈现采用了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增加了对话性,如“你能帮他解答吗?”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问题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与试卷融为一体,体现人文性,体现了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本题结合了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知识的考查,素材选择真实,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了科学地生活,这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
  例3(杭州中考题)市场上有人用铝代替纯银制作戒指,下列方法不能将其鉴别出来的是
  A.利用水、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B.浸入稀盐酸中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C.浸入CuSO4溶液中观察是否变色
  D.浸入CaCI2溶液中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
  【评析】该题通过一个实际的生活场景,来考查学生对金属和酸反应的性质、金属和盐溶液反应的性质及利用测物质密度的方法来鉴别物质的知识是否掌握,学生要解答该题,需要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物质密度的测量方法、反应时实验现象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会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这些都是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试题情境真实恰当
  
  优秀的科学试题通常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过程和自然现象为背景,设计有现实意义的真实情境,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得出结论的能力。但在设计联系生产、生活及新的科技成果等新情境的试题时,应注意使情境服从试题立意,新情境与考查要求能够有机融合,同时在试题的设问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复杂的实际情境进行适当简化,做到高起点、低落点、不盲目拔高。
  例4 (温州中考题)小亮、小明二位同学对游泳池内水显蓝色产生好奇,想探知原因。他们用一个洗净的可乐瓶盛满一瓶“蓝色水”,带到实验室做了3个实验,记录如下。请你将表中空白处填写完整。
  【评析】本题是一道以初中生熟悉的“游泳池的水”为背景而编制的实验题,这一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试题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紧张考试中的“温馨”。试题主要考查检测硫酸钡和硫酸铜这两种常见物质,试题突破了以往单纯考查实验步骤和结论的框框,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设计小亮、小明两位同学对游泳池内水显蓝色产生好奇、想探知原因的情境,以图表形式提供了检测的操作过程、实验的现象等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得出结论。这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检验的方法,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很有帮助。
  例5 (衢州中考题)2009年8月8日,杭州市的某同学在自家菜地劳动时,左臂不慎被蛇咬伤,他马上用右手抓起旁边的一块砖头,砸死了这条蛇。他发现蛇的头呈三角形,嘴里有两颗尖尖的牙齿。于是他边用力挤伤口的血,边用自来水冲洗。
  (1)冲洗后,他用绳子在左臂上紧紧缠了几圈,缠绕的位置应位于伤口的______(填“近心端”或“远心端”);
  (2)接着他寻求家人的帮助,此时不能快跑,如果快跑将会导致______加快,蛇毒扩散加剧;
  (3)去医院的时候,他还提醒家人把蛇带上。医生判断是剧毒的蝮蛇,马上给他注射了相应的抗蛇毒血清。这种治疗方法属于______免疫。
  【评析】本题是以新闻报道中的真实事例编制而成的,意在引导考生关注身边发生的生活事例,能够运用所学科学知识去思考并解决面临的问题。试题中涉及到的知识都是初中科学中的基础知识,只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理解了这部分知识,考试时就能应付自如。
  例6 (舟山中考题)在渔船上安装“风光互补 发电”装置,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机发电,以节省燃油,在舟山渔区成为现实。舟山市将在1000艘渔船上安装“风光互补发电”装置。“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由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充电器、蓄电池等组成,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寿命为20年,蓄电池约4年更换一次,项目价格如下表:
  (1)“风光互补发电”装置中的风力发电机是根据______的原理来工作的;
  (2)渔船通讯、导航及照明用电原来是通过燃烧柴油发电提供的,如果柴油中碳元素的质量占柴油质量的84%,且完全燃烧时全部碳元素均转化为二氧化碳,则完全燃烧1千克柴油将释放_______千克二氧化碳;
  (3)“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的发电功率为500瓦,正常工作1小时可产生多少电能?如图是不同发电方式的CO2排放量,若在1000艘渔船上安装这套“风光互补发电”装置,则与燃油发电相比,一天(正常发电8小时)至少减少CO2排放多少千克?
  (4)某同学想在自己家的屋顶上安装这套“风光互补发电”装置,若该装置平均每天正常工作8小时,目前电费价格约为0.54元/千瓦时,请你帮他通过计算决定是否安装这套装置。
  【评析】本题以2010年5月新闻报道中提到的“舟山市已把‘风光互补发电’工作列入新能源应用示范工程,在1000艘渔船上安装小型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目前,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已在300艘渔船上安装”这一真实事例作为试题背景,给学生以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开发新能源来应对日益紧缺的能源需求的价值导向。本题主要考查了物理、化学、环保节能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涉及到的计算内容虽不复杂,但需要考生搞清楚其中的基本科学原理。
  
  三、学科综合自然合理
  
  对自然科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应从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连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探究活动等途径进行。优秀试题不仅能较好地融通学科间知识内容,而且学科内容相互渗透自然,改变了过去机械拼凑现象。优秀试题要注重知识的迁移、转化、综合,同时在问题的设问上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让他们看得懂、易上手,使学生的聪明智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例7 (宁波中考题)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7千米载人潜水器”已下水深潜,从事科学研究。
  (1)若该潜水器从5千米下潜到7千米,所受海水压强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潜水器装有氧气供给系统,请在下列两种氧气供给方式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并说明理由。
  ①2H2O2=2H2O+O2
  ②2Na2O2+2CO2=2Na2CO3+O2
  (3)如果要继续研发“8千米载人潜水器”,你认为要解决哪些技术难题?(只要求提出一项)
  【评析】真实的问题本来都是综合的,需要用多方面的知识去解决。本题以“载人潜水器”为载体,从压强和氧气供给等角度,考查了相关的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本题涉及到的是技术中的科学原理,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对于技术进步的作用,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要求学生探讨继续研发“8千米载人潜水器”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学生可以从材料的抗压性、材料的抗腐蚀性(不同深度的海水成分不同)、在更大的压力环境下动力机器的性能和通信等多个角度提出问题,能有效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例8 (杭州中考题)氢气可被用作清洁能源,但它的制取、存储和运输都很困难。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用糖类制取氢气的新技术,有望解决这几大问题。以这项技术为基础,未来的氢动力汽车将携带易于存储的糖类,如淀粉,其化学式是(C6H10O5)n。科学家使用由多种特殊的酶组成的混合物,将淀粉和水转变成CO2和H2的混合气体,将CO2除去后,H2进入燃料电池产生电力,驱动汽车前进。燃料箱容量为55升的汽车可携带约27千克淀粉和21千克的水,完全转变,可以产生4千克氢气,其余为C02。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利用该项技术,汽车运动时的机械能最终由下列哪种能量转化而来______;
  A.化学能 B.太阳能 C.电能 D.热能
  (2)混合物中的酶具有高效性、多样性和______性;
  (3)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淀粉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C6H10O5)n+_____H2O____H2↑+_____CO2
  (4)若一辆氢动力汽车正常行驶时,功率是70千瓦,氢气的热值是1.4×108焦/千克,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是50%,在阻力不变和不考虑其他能量损耗时,要使该车能正常行驶,汽车每小时至少消耗氢气______千克;
  (5)这种技术的实用化,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在汽车中怎样除去混合气体中的CO2就是问题之一。有人提出了下列方案:①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②将混合气体通过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氢氧化钠溶液;③在常温下对混合气体加压,使之液化分离(在20℃时,将CO2加压到5.73×1010Pa,即会液化。氢气在239.96℃以上温度时,加高压也不会液化)。从实用的角度考虑,理论上你认为哪种方案更适合在氢动力汽车上应用?______(填序号)。
  【评析】本题以“糖类制取氢气的新技术”为载体,具有材料新、信息量大的特点,且将功率、热值、能量转化、酶的特性、化学方程式配平等知识有机综合,主要考查学生初中科学中的多个主要知识点和能力点,能有效引导科学教学关注综合理科的重要特征——综合性。解答这类综合性问题应围绕试题情境读懂题意,审题要紧扣关键字词,理清题设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所用到的科学原理和规律,再逐一加以分析解答。
  
  四、蕴涵学科思想方法
  
  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思想为指导的,自然科学中的许多现象、事实、原理都蕴涵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思想和方法,如运动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辩证的思想、守恒的方法、变换的方法、适应的原理等,对身边发生的事物的价值判断等,而学生未必知道其中包含的这 些观点、思想和方法。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关注和研讨学科中所蕴涵的这些观点和思想方法、价值取向,许多优秀试题都能在考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给学生以思想方法的启迪和引导。
  例9 (嘉兴中考题)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一种叫“富氧水”的高价饮用水,它是以饮用水为基质,加压充入氧气制得。节目中对“富氧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富氧水”富含氧分子,活性强、易吸收。喝水后氧气通过胃肠绒毛细胞膜直接进入细胞,能有效补充体内的氧,在细胞内分解各种营养物质产生能量。
  观点二:“观点一”违背科学常识,是概念炒作,在“忽悠”消费者。
  (1)石田教授曾对富氧水的效果进行研究。他以10名学生为对象,让学生在不同时间分别饮用350毫升普通水和富氧水,但不告诉学生喝的是哪一种水。学生喝完水后被要求运动15分钟,然后由研究人员测试并比较他们心率和耐力等生理指标,结果无明显差异。石田教授研究的主要方法属于:______(填“查阅资料”“建立模型”或“对比实验”)。
  (2)人应该是由_____系统吸收氧气。下表是人在呼吸时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比较。平静状态下,如果一个人每次吸入与呼出时的气体都是500毫升,氧气的密度为1.4克/升,根据表中信息,可求得呼吸1次人体可吸收氧气_______毫克。因此呼吸1分钟(16次),人体吸收的氧气相当于28瓶500毫升富氧水中的溶氧量。
  (3)依据(1)(2)的分析和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你支持哪种观点?______。
  【评析】本题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一种叫“富氧水”的高价饮用水为试题背景,让学生围绕题设的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发生在生活周围的事例作出价值判断,能促进学生不仅掌握科学知识的本身,更能从科学原理上作出具体分析,使提高科学素养成为可能。
  例10 (温州中考题)很多自然科学现象与事实反映了“量变引起质变”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某些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会引起溶液性质发生改变。与稀硫酸相比,浓硫酸所具有的特性之一是______。
  (2)在某些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会有不同的反应结果。假如3克炭与氧气完全反应,生成物都是二氧化碳,至少需要氧气______克。
  (3)海波是一种晶体,在加热过程中,开始时温度不断升高但状态不变;当温度达到______时继续加热,海波开始熔化。
  【评析】试题在初中学生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上,选择了科学知识中比较典型的现象和事实,考查学生对“量变引起质变”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试题立意境界较高,但知识的落点较低,学生只要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就能作出正确的回答。这样的试题既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又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考查学生发展潜能
  
  初中是青少年学生众多学习阶段中的一个,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比拥有知识显得更为重要。为考生提供一个测试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平台是学业考试命题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渗透学习方法考查、提供新信息测试自学能力、编制开放性的试题等都能有效考查考生的发展潜能。
  例11 (丽水中考题)小红同学在复习气体的性质时,阅读到以下资料: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取决于反应前的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气体的装置取决于气体能否与水反应、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该气体相对于空气的密度大小。制取甲、乙、丙三种气体的相关信息如下表,有关装置如下图。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能用发生装置A制取的气体是______(填“甲”“乙”或“丙”);
  (2)收集丙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_____(填字母序号);
  (3)实验室要制取并收集甲气体,请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评析】本题是一道考查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试题,符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但试题的编制者没有满足于给定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用,而是要求考生在整合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弄清楚中学化学实验室常见三类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并结合给定气体的性质去回答有关问题,使试题从知识立意转化到潜在学习能力考查上来,让考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重要的是后续学习所必需的演绎、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等。
其他文献
数学作为一门课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文化这一视角来关注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广义的“数学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数学物质产品和数学精神产品之和;狭义的“数学文化”指的是精神产品即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精神和数学美等观念性成分(数学物质产品即是知识性成分,数学精神产品即是观念性成分)。在数学文化中,观念性成分是数学文化的核心,它可以从精神层面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就必须进行研究:“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在他的教育理论体系中,“阅读”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现代的人,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的精神交流,如果没有一种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尊严的自豪愿望,那么他的生活是不可思议的。”其实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始终不能放弃的是阅读,教师和学生应该每天都是在阅读中度过的,没有阅读就没有充实,没有阅读
期刊
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它的一般程序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按学科教学内容组成一个课例研究小组,先确定课例研究专题,再以分工合作的方式通过试教、观课、讨论等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集体反思。这是一种集群体智慧的教学行动研究。  为探索“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笔者在专家的带领下参与了一次课例研究。研究中,研究小组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有的从改进课堂提问的角度进行观察,有的从改进案例
期刊
何谓成就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它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感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追求成就感(自我实现)定义为个性生存的终极目标,同时指出人对成就感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成就感的获得也并不神秘。黑格尔曾举过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进河中,以惊奇的神色去观看水面产生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个作品中他看出活动的结果。”这里
期刊
一、运用“平面镜哲学”,仔细观察生活    生活就是一面大镜子,镜子中包含着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色彩斑斓的景和物。而写作,又源于活生生的生活。源于生活的文章才是有生命力的文章。所以,在写作前,必须要学会观察生活。可学生却老是在抱怨:“我每天都过着家到学校、学校到家这样两点一线的枯燥日子,哪还有时间来观察生活啊?”很多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写人,不是“目光炯炯”,就是“精神抖擞”;写树,不是“枝叶
期刊
现在很多高中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不重视语文。主要原因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过于注重应试技巧的训练,缺乏真挚情感的深入交流。我们认为,编演儒学校园剧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方式。编演校园剧是语文教学创造性、实践性的体现,它让语文变得生活化、形象化,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空间,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同时,从某种意义上看,编演校园剧也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
期刊
在整个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从教育事业来看,基础教育所担负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都要通过中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教书育人来实现。从一个人的成长看,班主任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影响非常大,是中小学生学习做人做事最具有影响力的指导者。目前,全国中小学约有440万个教学班,约有450万个教师担任着班主任工作,影响着2亿多中小学生,班主任工作直
期刊
2010年高考英语浙江卷综合考查了考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测试内容贴近学生、符合生活、紧跟时代,具有情景化和综合化的特点。测试目标定位在语言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递上,突出语篇、强调运用、注重交际,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一、试卷特点  (一)注重导向,稳步推进课改  新课改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散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期刊
一、学校场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探寻  受全球化思潮的影响,文化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国外有很多词来定义,如文化回应(Culturally  responsive)、文化敏感性(cultrally sensitive)、文化扎根(Culture rooted)等等,它们都表达了共同的精神:尊重文化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影响。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影,目前,我国大量
期刊
新课改在反思传统课程实践的基础上,强调教师的批判性对话和主体意识的觉醒,强调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研究者,同时还是课程的缔造者。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课程的解读将直接影响课改的推行,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对课程的恰当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改能否取得预期成效。  教师课程理解是教师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和课程事件的意义的解读的过程。[1]根据理解取向的不同,教师课程理解可分为复原式课程理解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