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ku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了十年校长,一直在教育的第一线忙碌着。随着年终岁尾,我禁不住问自己,我在忙什么呢?我又在收获着什么呢?是教育改革?是课堂改革?还是别的?我竟然有些茫然。而思绪却在随着课改飞。
  那是上世纪90年代,我刚刚走上了教育岗位。传统的教育模式才有些熟稔,忽如一夜春风来,学校整天学习洋思模式,读报,讨论,体会。作为一个年轻教师,以掌握新模式为荣,“示标,达标导学,测标,补标”,每一个环节,我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不符合要求贻误学生。终于,学校宣布组织部分老师到洋思中学去学习,当看到名单上有我的名字的时候那份喜悦难以言表。以朝圣的心情踏上去往洋思中学的大巴車,尽管路上有些颠簸,甚至我还有些晕车,但我的思绪却在浮想联翩,那是一种怎样的学校呵,以三流四流的生源却输送出一流的学生。终于抵达洋思中学,映入眼帘的是普普通通的校舍,看起来平平凡凡的老师,课好像也不是惊天动地。没好意思说出口,其实是稀里糊涂听完了课,稀里糊涂回到自己的单位,又按照要求稀里糊涂的上模仿课观摩课。在稀里糊涂中,渐渐没人再提洋思模式了。课,还在上着,只是依然故我!
  跨入新世纪,我走上了校长岗位。不甘平庸的我决心在课改上下功夫,出特色闪亮点。山东杜郎口中学推行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犹如黎明时的曙光,点燃我心头的希望。最早知道这所学校,是《中国教师报》那整版的报道,一个神一样的校长,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没有了讲桌,没有了教师主讲,课堂不像课堂了,教师不像教师了,学生不像学生了。但这所学校却发生了奇迹,无论优秀率,及格率,升学率都在全县名列前茅,而在改革之前,这所学校濒临倒闭,教学质量一直在全县垫底。去学习,我毅然决定组织全校近百名老师,租了大巴,浩浩荡荡前往山东取经。又怀着朝圣般心情!快到学校时,远远望去,这哪里是学校,分明是旅游景区。一辆又一辆大巴,一拨又一拨人群。到了校门口才知道学校不是随便进去的,要收门票的。虽然是一笔不算小的费用,依然毫不犹豫的交了。要想学得真经哪有不交学费之理。听课,教室里黑压压全是人,甚至多过了学生。看不到老师讲课,学生一组又一组进行着所谓的展示。据说,老师讲课的时间是有具体要求的,决不可超过规定的时间,否则就会被处理甚至炒鱿鱼。惊奇好奇,这就是所谓的课改课堂?!听过课,很荣幸,有机会听到校长亲自介绍课改经验。据说,这种幸运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因为校长经常在外讲学传道,我们真的是很巧了。更为幸运的是,在众多要求与之合影的人中,我也得到了这个机会!我虔诚地站在他的身边,被一种幸福包围着。回来后,我迅速在全校掀起学习杜郎口高潮,桌子围起来了,黑板变成四面了。在我去听课的时候,教师们再也不敢多讲了。后来,有人告诉我,老师们在私下里说杜郎口的那一套我们学不来。也许是真的,不服水土!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也曾不断接到电话或者来函,邀请参加各种课堂教学改革会议,并且强调这又是一个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案例,并用很多专家也将到会且给予很高评价作为佐证。但我很少参加,因为单凭我们学习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来说,学习的热情不可谓不高,学习的态度不可谓不虔诚,学习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为什么收效甚微或者说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平心而论,这两所学校之所以能够成为“名校”,必然有他们成功的原因或理由,必然有其可取或者借鉴之处!但为什么他们的经验我们学不来学不透学不成功?静心想来,一是我们的学习形式化重。我们盲目的去推崇他们的教学模式,以一种膜拜的心理跪着学习。殊不知,他们成功的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曲折,不堪回首的过往。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我们生搬硬套他们的教学模式,罔顾自己的学情校情,仅仅靠听了几节课,查阅了一些资料,没有深层次发掘研究课堂模式背后的东西,无论怎么学,其实也是一种皮毛!二是我们的学习跟风味浓。课改是教育界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一个老师不说课改似乎就是落伍保守,一所学校不推行课改,似乎这个学校就没有改革精神创新动力。有的学校是看别人课改而课改,有的学校是行政推动而课改,有的学校是为了沽名钓誉而课改。而没有真正的把课堂教学改革当作一种责任和使命,让师生从课改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益处和乐趣!三是我们的学习支持者寡。任何一项改革,必须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认同方能成功。我们的课改,很大程度上是学校领导层面的一厢情愿。而老师已经习惯了自己的教学形式,改变自己必然要经历阵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抵触情绪。在没有把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获得大家有力的支持下,学校强行推动的过程中,老师们不得不应付做做表面文章,一旦成绩下滑,就把责任全部推向课改。最后,抗不住压力的校长不得不不了了之。
  当然,还有其它学不来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山之石固然可以攻玉,但学习借鉴绝不是简单的移植模仿。作为一名教育人,作为一名校长,要立足于本地实际,立足于本校学情校情,充分调动全体老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认真研究落实教育改革精神,认真研究学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找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洋北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过去五六年间,这是他惟一一次联系高中时最投契的那位朋友。如同许多校园至交毕业后渐行渐远的故事,金丹华与韩寒的人生交集基本只剩下怀旧了。  那次接受采访前,金丹华想起家中相册里夹着一张字条,特意找了出来。那是韩寒退学前给他的一段赠言,圆珠笔写的,字迹模糊但尚可辨认,就如同十多年前的记忆。金丹华被它带回到少年意气中,顿觉百感交集,“那是我最真诚的时候,坚定相信自己认为对的东西。”  一个多月后,韩寒在
期刊
2个“文化人”在一起聊天,一个小声说,一个大声讲。小声的极有可能是个医生,大声的那一位则十有八九就是教师了。不敢高声语是恐惊了病中人,必须大声讲是怕孩儿们听不见。  这就是所谓的职业习惯!  咦,说好的谈谈李玉贵老师,怎么讲起了段子?  是的,因为不好谈,又怕谈不好,所以就先扯开去,找找别的话题呗。  在讨论“李玉贵”现象之前,我想先从“又一次”站在风口浪尖的杜郎口中学说起——其实早在杜郎口刚刚声
期刊
即便你现在想要享受人生,也应该养成储蓄的习惯,但不要像之前一样:可能尝试过几次,后来又半途而废了。  大部分人采用了错误的储蓄方法,把储蓄变成了一件苦差事。他们整月都勒紧腰带,这里抠一点,那里省一些,但一个月下来,依然所剩无几,而且还会出现突如其来的修缮费,或之前遗忘的账单。  或许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正常来说,你会付钱给别人,唯独不会付钱给自己。买面包时付钱给面包店老板;偿还利息时
期刊
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深水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迭起。教育传媒也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然而,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 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可就在当儿,刚创办不久的教育月刊《精品》的问世,却使我的眼前一亮,颇有“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无边光景一时新”之感。  其光景之一,就是《精品》办刊的理念“高大尚”。该刊以“传播全国教育领域的新思想、新理念,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服
期刊
余一鸣,南京外语学校教师,中国作协会员,省市作协理事。著有长中短小说书十本。在《人民文学》《收获》等发表小说逾百万字,获人民文学奖和两届江苏紫金山文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南京金陵文学奖,获《人民文学》和《小说选刊》、《创作与评论》年度奖,获《中篇小说选刊》和《北京文学》双年奖。小说数次进入中国小说排行榜, 被转载选载有六十多次。  自从郑板桥“难得糊涂”流行以来,“糊涂”在人们的口中改变了贬意的
期刊
萌,近年越来越多地被用来形容可爱美好之人(及动物,甚至非生物)。他们都带有baby的某些特征:大脑袋、大眼睛、柔弱的小身体,还具备baby的某些个性:淘气、好奇、天真、无助,都渴望他人的宠爱与呵护。在这个角色扮演的世界里,萌分两种:一种是真萌,一种叫卖萌。后者也叫“装可爱”。  卖萌的历史和装13一样悠久,且同为全民健身运动。据姚汝能的《安禄山事迹》记载:“(安禄山过生日)后三日,召禄山入内,贵妃
期刊
我边说边在教室走动,并搜索第一排倒数第三行的那个同学。定睛一看是个女生,我愣了一下,眼前的这个女生,眉清目秀,从脸上看不出来是学困生啊。当我的目光锁定那个女生的时候,她一直低着头。我漫不经心地走过去,假装查看她放在课桌上的数学作业,看到封面上写着“韩燕”。我顺手把一张事先写了许多问题的纸条一半塞到她的作业本中间,另一半露在外面。  前几天,课题组开展活动,我到平行班702班上了一节《我能行》思想品
期刊
某学校的高三年级在英语听力和通用技术学业考试前决定利用自修课时间进行一次模拟测试,20分钟的听力考试结束后,马上进行通用技术考试,校长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班级有几个学生在作弊,而班主任不在教室里监考,该校长随即到教师办公直面批评这位班主任,并要求班主任立即到班级监考。在后来的学校班级会议上,校长把这事通报给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主管安全的副校长,担心出现教学事故和学生安全事故,两位副校长分别对这位班主任
期刊
一    交往了四年,今天是文莉第一次到正汉家里拜访,跟初次见面的正汉的父母共同用餐,尽管表现得自然大方,但心里一整晚始终都七上八下,规矩得不得了,连饭都比平常吃得少。  用餐完毕,文莉自然抢着洗碗,正汉的妈妈客气地推辞了,将她赶到客厅去看电视。  正汉的爸爸正好到房间里接电话,留下文莉和正汉独处,让她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不少。  “我妈就是这样啦!别人要帮她做事她就会慌张。”正汉笑嘻嘻地安慰她。  
期刊
赵宪宇,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杂文作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数百篇文章发表,做过数百场教育教学讲座,主要著作有《教育的痛和痒》、《教育的忏悔》、《教育的错觉》和《教育的觉醒》等。  不管你信不信,早晚有一天,教育会变成这样——  我们的课堂,喜欢起哄,一会模式,一会范式。眼下又风起云涌了数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