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策略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__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鲜明的生活性、社会性和开放性特征。教学中准确地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努力构建生活化、活动化和多样化并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增强课堂教学实效。通过课堂教学策略使学生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最大化。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构建 生活化 活动化 多样化 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特征具有鲜明的生活性、社会性和开放性。教学中准确地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增强课堂教学实效。这就需要我们注重课堂教学的策略,构建鲜活生动的课堂,来实现社会与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学中从可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構建生活化课堂,让课堂贴近儿童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生活德育。“生活即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教学内容,以课堂教学生活化为载体,建立课堂教学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感悟。
  生活化的教育课堂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营造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的交流、探讨,以此来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学中师生间的合作配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师生融合,共同感悟,以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对情感的体验和能力的培养锻炼,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二、构建活动化课堂,让课堂点燃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实施有效的活动化教学策略,是实现这一课程目标的要求。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究、去发现成长的快乐,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
  活动化课堂的构建,一是靠教师在课堂中模拟创设场景。可模拟创设学生日常生活场景、社会活动场景等,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场景中的活动,去进行体验、获得认知及情感的发展;二是靠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亲临其境的场景中获得认知,求得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秩序、有目标、有层次、有创意的活动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课堂上可以使用“小品表演”“快乐竞答”、“挑战高手”、“芝麻开门”、“幸运52”、“智力快车”等电视节目形式,也可以用 “圆桌会议”、“小学生辩论会”、“开心家庭组合”等比赛形式,还可以用“小小法庭”、“知识银行”、“我来当老师”、“今天我是班长”模拟形式等等进行授课。通过构建起学生感兴趣的“类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最大化。
  “活动化课堂”这种学习方式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突出地表现出活动的特点。教师的教体现为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发展兴趣和特长,学习知识。学生的学体现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三、构建形式多样化课堂,让课堂激活学习动力。
  吕叔湘曾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品德与社会课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学生不感兴趣。因此,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活”起来,是有效实施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将课堂进行延伸,以激活学生学习动力。
  (一)、变课堂为“剧场”。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适时巧用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变课堂为“剧场”,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情境, 增强直观性、形象性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书本教学里。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跃跃欲试参与学习和探究的意识。如在教授《家乡的自然环境》,《我们的地球村》,在教学《不屈的中国人》这单元主题时,在教学《破碎的山河》、《南京大屠杀》、《火烧圆明园》、《甲午海战》、《万水千山》等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由于阅历所限,条件所限,也无法亲身去体验过,所以只有借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让学生去对历史的进行体验。从而更好地实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
  (二)、变室内为校外。
  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树立大课堂观、大社会观。品德与社会课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要让学生体验社会、品尝做主人感觉,走出教室,走上田野、街头、工厂、社区等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区域和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他们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诠释小学生的思想境界;走上街头当一次小交警,走到田间第一回小农民,走回家庭当一天家庭小帮手……学生参与一定是开心的,体验肯定是深刻的。
  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围绕“生活性、活动性与开放性”的活动特征采取有效的策略,使师生在教学中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转变,让教师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的开发者转变,不断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其他文献
关于班主任工作的书籍、理论,可谓多如繁星,不胜枚举。但我以为,再好的理论,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在班级管理中,除了对学生严格要求外,还应做到“爱”。下面我把我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第一:要认真负责。  班主任要以身作则,威信是一种观念形态。威信者,威严及信誉之和也。无威无以敬人,无信无以服人。教师的许多工作靠威信发挥作用。比如:每次进班第一眼先看地面卫生,如果有纸屑,垃圾等我都会亲自动手捡扫。上课时老
期刊
作为班主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每个班级中的每个学生思想、性格、素质、个性特征都不相同,所以我们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以下是我在平时工作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周记真诚地与学生沟通  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常常用笔与学生进行沟通。每一个星期,我班学生都会交上一篇周记
期刊
大家可能对中学生不让座这样的事情司空见惯了吧?你们可曾见识过满车的高三学生不给本年级的教师让座的新闻吗?这种事情我亲历了。一位市劳模、执教高三年级毕业班、年近花甲的老教师等背着或挎着书包的高三学生全部上大巴后才上车,距目的地车程不到5分钟,却没有一个学生让座,最后拗不过我的一句话,才坐在他本想留给我这位年轻教师坐的副驾驶位置上。我说:“学生没良知,我这当老师的可不能这样!”  党的十八大对教育的要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相关理论与教学实践,讨论了动态生成性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主要从相关教学背景与需求分析、动态生成性资源的类型以及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具体实践应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关键字:动态生成性教学信息素养  “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不是人们生活工作中一句简单的调侃之言,而是人们为了适应高速发展时代的需求,所必须意识到并具备的素质之一,教学工作亦是如此。“滴水不漏”不再是对教学设计的褒义之词
期刊
摘要:当今高中的一些语文课的语文味越来越淡,学生对语文课也逐渐变得索然寡味,原因有多种,但我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课堂上重视的只是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课堂上“情”元素的投入,语文课有点像政治课了。殊不知“情”元素是语文有效课堂的关键,是语文课堂之必需。本文试图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谈“情”元素与语文有效课堂的必然关系。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元素有效课堂  一个真正合格的高中语文老师的标准是什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小学教育与生活脱节的现象也逐渐得以改变。但是,目前仍有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认知存在误区,不能理清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学生也无法将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应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从小学数学教
期刊
摘要:高效率是指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有效的学习需要教师有效的教学,教师对教学内容、速度、密度、难度、时间的调控,学科兴趣的培养,师生关系的优化,分层教学的是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要根据学习对象和学习环境重新考虑学习内容的多少、详略和编排,以尽可能的减少因为教学内容安排不当而浪费时间,达到精讲巧练。教师应时刻考虑着学生的学习环境,最大可能的把
期刊
把素质教育贯彻于数学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我就自已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更新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全面而且各个不同的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
期刊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自主、合作、创新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必不可少的过程之一。发散性、变式性、综合性练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关键词:优化自主合作创新  “素质教育,就本质而言,不仅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而应当是以全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李连宁)。他还谈到
期刊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和技术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学科之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我们做教师的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要贯穿于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每个教学设计、每个教学实践活动。关键词:信息技术创造性思维培养  【正文】  创造性的根本特征是新颖独特,也就是与众不同。它不是与生俱来就有的,而是后天经过认真思考,培养锻炼出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