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医药古籍目录编纂的探讨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y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民族医药古籍的整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既往的各种目录类著作中,收录了部分民族医药古籍,以藏、蒙、维3个民族为主,尤其是藏族,但至今尚无一部能全面反映民族医药古籍整体状况的目录类著作.与中医药古籍目录不同,民族医药古籍目录有其特殊性,在编纂时虽然可以借鉴既往的工作经验,但仍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例如,民族医药古籍的界定,信息著录时应使用民族文字和汉字对照,民族医药古籍的分类,医药古籍的民族归属等。

其他文献
出土简帛中有数量可观的医学文献,其绝大部分的成书时间都早于传世医学文献,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中医学源头文献,其中有不少涉及病因内容的条文.将简帛文献中涉及病因内容的条文归纳为外感六淫、七情内伤、跌打损伤、冻伤烧伤、虫兽所伤、药物中毒、鬼神作祟、体质因素7个方面加以考释分析,可以真实地反映当时人们的病因观。
创办于1932年的厦门国医专门学校,为近代福建地区首屈一指的中医学校教育机构.在中医教育得不到政府支持的社会环境下,以吴瑞甫为首的办学者,自筹资金,艰辛办学,坚持汇通中西的办学理念,着力学校的学术建设,创办学术刊物《国医旬刊》、《厦门医药》,设置国医图书馆,经过6年的努力,培养了众多中医人才,并为近代中医学校教育模式的探索积累了实践经验。
罗天益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弟子,关于其里籍,诸说不一:①“真定人”.《新元史》记载:“弟子罗天益,字谦甫,亦真定人,能传其学.”[1]②“镇人”.元代刘因《内经类编序》云:“镇人罗谦甫,尝从之学.”[2]③“藁城人”.明嘉靖十三年(1534)《藁城县志》记载:“元罗天益,别号谦甫,藁城人.”[3]148④“廉台人”.元代砚坚《东垣老人传》云:“廉台罗天益谦父,性行敦朴,尝恨所业未精,有志于学
期刊
山东中医药大学刘鹏撰著的《中医学身体观解读——肾与命门理论的建构与演变》2013年4月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详细阐发了中医学身体观的内涵、特点及其研究的重点方法与意义,指出全面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身体”的内涵,既是认识不同文化体系核心理念的关键,也是理解不同医学体系自身特色的关键。并选取了能够集中体现中医学演变历程与传统文化思维特点的肾与命门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集中分析了
期刊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反淫》,是一篇以魂和魄对话形式写成的“七体”赋,以魂为客,以魄为主,体现了二元论的魂魄观.与《反淫》成书时间相近的《黄帝内经》中,五脏藏神说以及从精神情志层面对魂魄的定义,认为形魄俱生而无先后,魄内阳气之神者为魂,与《反淫》篇有所不同。
缪希雍(1546-1627)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字仲淳,号慕台,精研医术,多有奇效.其祖籍江苏常熟,父早殁,幼年孤苦;17岁时曾患疟疾,乃遍阅医书而自行治疗,竟至痊愈;自此立志从医,专心医药,博涉医书,而尤精本草之学,著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医学传心》、《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单方》等医籍,不仅在当时已颇负医名,于后世亦有重要影响。
期刊
由雷二庆、李芳、栾建凤合作编著的《野战输血史研究》已由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于2014年2月出版。
期刊
出土战国楚简中记述不少病症文字,形音义关系复杂.分析楚简释读尚存歧异的病症:葛陵简中“(髂)”读为“胁”,“(髂)疾”指腋下腰上的疼痛;葛陵简“(瞥)”读为“肩”,“(瞥)伓(背)疾”指肩背疼痛;“(疥)”即“疥”,指疥病;“(膚)”读“膚”(肤),“(膚)疾”指皮肤胀痛;望山简“(瘢)”又作“(懋)”,与葛陵简“(癯)”、“(瘸)”及包山简“(款)”当为同一个字,读为“笃”,指疾病加重。
明代药材造假现象相当普遍,归根结底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供求关系的紧张,具体表现在政府和民间对药材极大需求量的刺激,以及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药材市场扩大和交易中对利润的追逐.考究明代药材造假的原因,借鉴历史教训,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今人采取针对性措施阻止假药的泛滥。
通过梳理历代主流本草发现,中药掺伪古已有之.南北朝时期以造作为主,唐代始见伪充,明清以后掺伪现象泛滥.据统计,民国以前本草著作记载的掺伪品种达76味,主要集中在贵重药、动物药和人工制品.常用掺伪手法有造作、伪充2种方式.其中涉及造作的中药有11味,而以假乱真的伪充品种高达68味.掺伪现象泛滥,迫使藿香药用部位改变,盐附子、酒制当归和蜜炙黄芪等炮制品的出现均可能与之有关.中药掺伪的根本原因是医药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