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利的力量

来源 :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t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航爸跟我分享了他和儿子小航的故事。
   今年5月,小航的画在国际青少年书画艺术展中斩获金奖。与此同时,连续三所重点高中向小航伸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能参加本校的艺术特长生招录。
   我看了航爸发来小航的一幅日常画作。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灵气逼人。我说:“孩子一定很有天赋吧。”
   航爸却说,“哪有什么天赋,孩子刚开始画画,水平和其他同龄小朋友差不多。只不过,我们坚持了五年,这五年里,很多和小航一起学画的孩子都退出了……”
   这半年,因为要参加比赛,练习强度加大了,老师要求除了每周三次基础练习,还要外出写生一次,日常去画展看画。
   老师是航爸当初四处打听寻到的,带了小航五年。小航家住在城南,老师住城北,每周三节课,航爸需要开车20多公里穿越整个城市。
   想想整整五年,每周三次风雨无阻送孩子去上课,这份毅力可真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到!
   航爸说:“给你分享我的故事,不是想炫耀。别看孩子现在挺光彩的,身边家长都夸他,只有我自己知道,这背后付出了多少。我很喜欢你文章里说过的一句话,养孩子就是默默耕耘,静待花开。现在,我心里真有了一种看见花开的欣慰,想把这份欣慰也分享给你。”
   另一个故事,来自女儿幼稚园里的保洁阿姨。
   她看上去很年轻,做事利索,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其他阿姨不太一样。
   几次闲聊中我才知道,阿姨有个女儿去年参加高考,被浙江大学王牌专业生物医学工程系录取,绝对的学霸。
   谈起女儿,阿姨丝毫没有一般学霸家长的自豪感,反而十分随和:“我不懂什么教育理念,就是支持孩子读书。对我们这种普通家庭来说,孩子多读点书总归没有错。所以女儿初中毕业考上城里的重点中学,我就不顾家人反对,把老房子卖了,在学校旁租了房子,平时照顾她生活,让她能安心学习。”
   从阿姨聊天时的满脸笑意里我看得出来,虽然工作辛苦,但她身上都是希望带来的动力!日子有奔头,苦也不觉得苦。
   这两个故事主角都是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小航走的是艺体路线,阿姨女儿走的是传统应试路线,两个孩子在不同的道路上,走得都不错。
   之所以不错,除了孩子自身的努力,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父母,选择了纯粹、持续的投入。
   在我身边有很多纠结的家长,喜欢争论创新教育和传统教育孰优孰劣,也常常在佛系与鸡娃之间摇摆不定。
   像航爸和保洁阿姨这样的父母,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纠结的少,做的多。
   那些孩子没什么成长,常常处于焦虑状态的家长,很多时候,只是间歇性努力。
   某天在培训班,被别人家的牛娃刺激到,也会暗自下决心,要抓抓孩子的学习。可真到了辅导作业的时候,又往往失去耐心,解题思路讲两遍娃还没领会要义,就忍不住发脾气;给孩子报一堆兴趣班,却没有毅力陪孩子练习,偶尔突然督促孩子练了练,拍照猛发朋友圈感动自己……待别人坚持练习的孩子脱颖而出,又会讲:“我们较佛系,不想给孩子太大压力,权当学着玩,不要求他学出什么成绩来。”
   若是真佛系,其实还好,毕竟这世界上教育路径很多种,不同风格适合不同孩子,都是个人选择,并无高下之分。怕的是拿佛系做幌子,掩盖自己的不够坚持不够努力。
   陪孩子练习、辅导孩子累时,把自己定义为自然教养者,当外界压力袭来,又焦虑万分,担心掉队。如此摇摆的间歇性努力,才是家长持续性焦虑的源头,也是孩子成长降速的主要原因!
   吴晓波是著名财经作家,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月薪60元的普通记者。1996年起,吴晓波开始写第一本书《农民创世纪》,给自己立了个目标:争取每年写一本书,买一套房。
   之后,吴晓波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每年写一本书,再拿获得的稿费和存款去买一套房。
   那时候的房地产没有现在这么火,买房还不是特别难的事。
   如今,吴晓波已是中国稿酬最高的作家之一,当初他花50万在杭州千岛湖买下的小岛,现在估值是数千万。
   我举这个例子,不是探讨如何实现财富自由,而是想让大家感受复利思维对人一生的影响。
   在有限的时间里,把精力持续地投入到某一领域,复利的力量会给你带来奇迹。同样的思维,也适用于教育。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复利思维的核心在于时间,而不是回报率。哪怕1%的回报率,5年10年后,也是个惊人的数据。
   问题是,很多人根本坚持不了5年10年,不是能力上做不到,而是没这个纯粹和耐心。教育也一样,很多时候当下回报率都不明显。
   小航刚学画画的时候,航爸也看不到他日后的成绩,保洁阿姨在女儿很小的时候,也没想过她能考上浙大这样的名校。
   他们只是毫无杂念地去努力了。
   所以,你要说教育的秘诀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僅此而已。
   与其花时间去抱怨、纠结,还不如把时间拿来纯粹、坚持地做好一件事。
   如果哪一天你收获了什么,一定是你付出了别人不曾付出的东西!
  编辑/纤手暖
其他文献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中共地下党“红色特工”,苏德战场唯一的中国女记者;她是《人民日报》驻海外记者,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精通俄、英、法、日、匈牙利语和拉丁语;她作为中国外交史、新闻史上的一位传奇女性,更被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发表于《俄罗斯报》的署名文章《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中高度称赞过——她,就是胡济邦。   年輕时的胡济邦风姿绰约、仪态万方。用当今时髦的话说,是美女外交官、美女记者。但
期刊
它出生时,怕光、怕湿、怕热,弱不禁风,很多人都说“放弃”吧,但倔强的侯雪梅带着它闯过了一道道关卡。终于,这个名叫艾普拉唑的“孩子”,成长为一个让中国人都为之骄傲的新药。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侯雪梅,坚守“做让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的理念,带领团队历时十余年,研发出中国消化领域第一个专利新药艾普拉唑,打破国际垄断,填补了国内新药研发的空白。   作为教授,她严谨认真而努力,作为妻子和母
期刊
突遇变故,“海漂”女孩如坠冰窟   1988年出生的张海林,来自河南新乡市农村,大学毕业后一直漂泊在上海工作,生活。和无数闯荡的年轻人一样,她平时被忙碌的媒体工作以及快节奏的生活压得自顾不暇,刚毕业那几年只知埋头打拼,甚至很少主动打电话与父母谈心。   2015年初,母亲因脑出血住进了医院的ICU病房,张海林带着所有积蓄返回家乡,在医院里煎熬了整整五天五夜,母亲才脱离危险。但因工作繁忙,来不及留下
期刊
22岁的沈阳女孩王天月,在画家父亲王飞的熏陶下热爱画画,但高考前父母双双患癌,打破了她五彩斑斓的梦想,父母虚弱的身体、巨大的经济负担让她几近崩溃。身染重病的父亲洞悉女儿的精神状态后,鼓励女儿在病房中重拾画笔素描他最后的岁月。通过画父亲的“抗癌日记”,王天月读懂了深沉的父爱,走出阴霾卖画筹医疗费,告诉父亲她会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坎坷。  父母先后患癌,女儿情无可依   王天月,1997年出生在辽宁沈阳,
期刊
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橋,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港珠澳大桥对闫禹和张颖来说,有着特殊意义。从恋爱、结婚到生下“大桥宝宝”,这对“85后”夫妻把热血青春挥洒在了港珠澳大桥上。2019年4月,闫禹家庭进入“2019广东十大最美家庭”候选名单。闫禹说:“港珠澳大桥有千千万万颗螺丝钉,我们这个小家庭,就是其中一颗螺丝钉,永远坚毅稳固!”  美丽的邂逅   在闫禹的人生中,有两次美丽的
期刊
面临 “真爱考验”,在爱情和科研论文这两者之间,他选择把自己的科研论文送给女友助她出国深造。做出如此巨大的牺牲,他能得到美好的回报吗?  面临考验,忍痛奉上SCI论文   章骏,1990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一户普通的工薪家庭,2008年考入上海某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2012年大学毕业后,章骏选择继续留在母校攻读生物工程硕士研究生。章骏的硕士导师对章骏的专业能力很认可,在章骏读研期间,带着章
期刊
去年5月,川航3U8633航班在萬米高空突遇重大险情,机长刘传健临危不惧,完成史诗级迫降,带领机上128人躲过一劫,创造了中国飞行史上的一个奇迹。不久前,这一真实事件被改编成电影——《中国机长》,并已于国庆节与全国观众见面。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刘传健在飞机迫降后不仅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他还患上了高空减压病,长时间全身疼痛、身体关节发痒,难受异常。值得庆幸的是,刘传健的妻子邹函一直对其精心呵护,终于
期刊
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84岁都是一个定义老年的范畴,但这显然不适用于席薇亚·厄尔。这位传奇女性今年84岁了,但她完全没有一点要安稳度日的计划。就在去年12月,年过八旬的她还在率领团队考察海洋,进行深海研究,她仍在深潜,即将达成自己总计8000小时的潜水纪录。   “深海女王”,这是潜水员们私下称呼席薇亚的外号,也成为之后人们对她的称呼。这并不是一个含混的恭维,而是对席薇亚最精确的定义。作为一个女
期刊
1   陈珂和王志鹏结婚的时候,认识还不到三个月。   他们的相遇,简直是天雷勾动地火,对视的眼神中,火星迸起,瞬间就燎了原。这两人都是嘎嘣脆的脾气,没有犹豫,没有试探。要谈恋爱吗?谈就谈!想结婚吗?结就结!   新婚燕尔的小夫妻都是甜腻腻的,而他们,又多了份电闪雷鸣。那时,他们有着化不开的浓情蜜意,争吵来得快,去得更快,痛快淋漓,毫不拖泥带水。每天下了班,王志鹏和陈珂凑在一起,商量吃哪家的外卖。
期刊
一   老爸是我真正的“老”爸。这个“老”字,一是说他年龄老,因为家里穷,老爸直到近四十岁才结婚。所以,我虽然才二十七岁,老爸却已年近七十。二呢,是他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老”,一直拒绝接受新事物。老妈呢,比老爸也好不到哪去。   他俩的故事一说就是一大堆。比如说,到了老爸老妈这个年龄,大小毛病不断,身体已经到了“修修补补”的阶段。可他们讳疾忌医,小病等,大病靠,让他们去医院做个检查,他们会立马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