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以教学中因课时紧张而难以对个别课题深度介入的矛盾为切入点,探讨教学强调深度优先还是广度优先的教学策略的抉择。文章分别探讨深度优先与广度优先的矛盾产生以及矛盾成因分析,最终提出如何解决两种策略间的矛盾。旨在寻找深度与广度的联系,逐步化解两者矛盾,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策略 深度与广度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被放慢步伐强调深度优先还是加快速度推行广度优先的教学策略的选择所困扰。所谓“快”就是指广度优先,而“慢”则是指深度优先。深度即深浅的程度,从生物教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触及生物学本质的程度。而生物教学中的广度则是指涉及到的生物学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范围及宽阔程度。该如何解决生物教学中深度与广度的冲突?这就引导着我们去认真研究《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教师和学生的方法进行有效教学,协调好生物教学中的深度与广度。如今“教师专业发展”,早已经引起教育各级部门的关注,“教”的方法也早已经成为了一项专业内容,需要教师展开研究、提升自我。
一、快与慢的冲突
教学中的深度优先是指从某一生物知识点出发,不断发掘直到达成目标。这种教学策略选择的优势在于可以将某个生物学知识及规律掌握得更深入透彻,更可以使学生能力得以升华,但一次对某一生物现象的深度发掘过程,往往难以兼顾生物学知识的全面性。而广度优先则更多地强调对整体的把握,把所有的相关生物知识及生物学规律做到面面俱到,这样做的问题是会使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或规律的把握不甚了了,两者各有利弊。选择深度优先还是广度优先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一个突出的问题。
二、产生快与慢冲突的原因
1.课时上的限制
大多数学校,在高一未进行选修分班前仅安排了每周2节课;选修后,课时安排也仅仅只有每周4-5节;学校安排的一些活动,使得原来已经很紧张的课时进一步压缩。各级组织的测试活动,对教学进度是有要求的,一旦进度落在后面,必定导致该教师在考核中的成绩会落在后面。在有限的课时及无限的压力下,很多教师都有一种被赶着跑的压迫感。在涉及教学中的重难点时,教师就面临着深度优先还是广度优先的抉择问题:想停下脚步,运用各种案例对该部分重难点进行深入探讨,却又担心因課时紧张而影响之后的教学进度。
2.联系上的割裂
许多教师孤立地看待深度与广度的关系,认为对某知识点的深度挖掘,会影响对整体的覆盖。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不习惯从整体上系统地去策划各项教学任务,没有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纳入到一个大的系统中去建构。我们常常过分关注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却忽略了这一堂课对于整个学科系统和学生生活的价值。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导致很多教师不认同深度优先的观点,认为如果对某一生物学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必定影响对广度的覆盖,认为这样的做法实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很难有积极性去选择深度优先的策略去组织教学,也极少有教师愿意组织学生针对个别生物学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最终错过一些足以开发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科学素养的机会。
三、快与慢的协调
要解决教学中深度优先与广度优先策略选择问题,首先要寻找深度与广度之间的联系,其实深度与广度的关系也可以概括为点与面的关系。学生在认识和把握了各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后,才能真正理解所学并将其内化,在心中对生物学有全面的了解。既可以完成从点到面的全面覆盖,也可完成面到点的升华。教师要将两者协调一致,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参与度
当我们把眼光放得长远些,就会发现对某一知识点的挖掘过程通常可以同时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并可以为广度的推进打下基础。协调深度与广度最有效的方式是:从某一生物知识点或事件为切入点,以活动为媒介,展开对该知识或事件的深入挖掘,达到手脑双全。
选修1有《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一课。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所需达成的目标是:学生能尝试培养基的制备,虽然微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因其个体微小,肉眼不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微生物缺少直观认识。 课后有学生提出生活中是否可以真的培养微生物,针对这一课题,教师鼓励学生成立课题组并对该课题展开研究。同学们用淘米水加粉丝煮沸的方式制成了培养基,分装入四个透明的塑料盒中,分别进行编号1、2、3、4,冷却后将2、3、4号打开盖子分别放在地下车库、阳台、卧室半小时,之后盖上盖子并将四个盒子放在温暖的地方,每日观察并记录培养基表面的变化。用普通的淘米水就帮助同学们体会到小小的、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繁殖的现象。小组成员将4个盒子的微生物菌落进行了摄像记录,就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多寡及种类展开了讨论及进一步探究。当小组成员在课上向其他同学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时,对小组同学因地制宜地完成探究活动表示赞赏!
观察协调是否有效的最直观指标就是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参与度越高,说明学生对活动越有兴趣;同时也说明选题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探究活动对《微生物的實验室培养》一课进行深度挖掘,实验难度不大,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对培养基中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等的作用有了更深的体会,在对微生物的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培养和生活中直接接种培养的异同比较进一步深化微生物繁殖的必要条件。参与度高必定会对不同的同学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即形成多样性发展。以活动为载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深度挖掘策略成为对广度拓展策略的一种辅助手段。
2.整合度
生物课堂教学切忌就课论课,对每个课题点到为止。表面上为后面课题的学习节约了更多的时间,实则导致学生对大多知识都不求甚解,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学习变得浮躁,更不利于后面课题的进一步开发。每一个课题在生物课程中与其他课题之间都有关联,在教学中找到个点之间的关联,将相关知识与技能等整合在一起,从某个点入手深入挖掘的同时也能对前面所学进行巩固,也可以对后面的学习进行架设,促使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共包括6个模块。前三个模块是必修内容,所选材料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学习选修部分的基础;后三个模块是选修内容,选修部分是为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发展而设计的,从整个生物学教程的安排上体现了从微观到宏观,从物质到生命,从相对独立到相互影响的发展规律。每个知识点或活动的设计是和其他章节形成必然联系的。
教师教学的思维不应是线性的,在强调深度挖掘时也不是单线深入,而要像竹子的根在向下的同时也在向四周横向发展,最后纵横交错地深深扎根于土壤。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有具有了高度整合,才能将基础知识及能力牢牢内化成自身的一部分。以上例子中在对车库、卧室、阳台各处取样培养的过程中,整合了微生物培养、探究实验原则、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相关生物学基础知识及规律。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特征,也能辨证地看待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延展度
从近几年的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来看,高中生物考题与生活越来越贴近。学以致用,不能空喊口号,教师在对某部分新知进行深入探究时还要注意其延展性。如果教师的所谓深入知识只是在原内容上的简单重复却没有任何的提升,学生就会觉得没劲,提不起继续学习的兴趣。在选择深度优先教学策略是要注意延伸、拓展,使学生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中。教学中的延展性还包括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持久性。另外,教学的过程不能仅仅局限于成绩,更要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化,要使学生的这些素养应用于生活。
教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师不可孤立地看待深度与广度之间的关系,教师以深入介入的态度把自己放入教学实践中去,摸透、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深促广、以广入深,才能更高效地发挥两者优势、持续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并使学生有能力解决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和矛盾。从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盛泽中学)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策略 深度与广度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被放慢步伐强调深度优先还是加快速度推行广度优先的教学策略的选择所困扰。所谓“快”就是指广度优先,而“慢”则是指深度优先。深度即深浅的程度,从生物教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触及生物学本质的程度。而生物教学中的广度则是指涉及到的生物学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范围及宽阔程度。该如何解决生物教学中深度与广度的冲突?这就引导着我们去认真研究《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教师和学生的方法进行有效教学,协调好生物教学中的深度与广度。如今“教师专业发展”,早已经引起教育各级部门的关注,“教”的方法也早已经成为了一项专业内容,需要教师展开研究、提升自我。
一、快与慢的冲突
教学中的深度优先是指从某一生物知识点出发,不断发掘直到达成目标。这种教学策略选择的优势在于可以将某个生物学知识及规律掌握得更深入透彻,更可以使学生能力得以升华,但一次对某一生物现象的深度发掘过程,往往难以兼顾生物学知识的全面性。而广度优先则更多地强调对整体的把握,把所有的相关生物知识及生物学规律做到面面俱到,这样做的问题是会使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或规律的把握不甚了了,两者各有利弊。选择深度优先还是广度优先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一个突出的问题。
二、产生快与慢冲突的原因
1.课时上的限制
大多数学校,在高一未进行选修分班前仅安排了每周2节课;选修后,课时安排也仅仅只有每周4-5节;学校安排的一些活动,使得原来已经很紧张的课时进一步压缩。各级组织的测试活动,对教学进度是有要求的,一旦进度落在后面,必定导致该教师在考核中的成绩会落在后面。在有限的课时及无限的压力下,很多教师都有一种被赶着跑的压迫感。在涉及教学中的重难点时,教师就面临着深度优先还是广度优先的抉择问题:想停下脚步,运用各种案例对该部分重难点进行深入探讨,却又担心因課时紧张而影响之后的教学进度。
2.联系上的割裂
许多教师孤立地看待深度与广度的关系,认为对某知识点的深度挖掘,会影响对整体的覆盖。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不习惯从整体上系统地去策划各项教学任务,没有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纳入到一个大的系统中去建构。我们常常过分关注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却忽略了这一堂课对于整个学科系统和学生生活的价值。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导致很多教师不认同深度优先的观点,认为如果对某一生物学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必定影响对广度的覆盖,认为这样的做法实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很难有积极性去选择深度优先的策略去组织教学,也极少有教师愿意组织学生针对个别生物学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最终错过一些足以开发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科学素养的机会。
三、快与慢的协调
要解决教学中深度优先与广度优先策略选择问题,首先要寻找深度与广度之间的联系,其实深度与广度的关系也可以概括为点与面的关系。学生在认识和把握了各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后,才能真正理解所学并将其内化,在心中对生物学有全面的了解。既可以完成从点到面的全面覆盖,也可完成面到点的升华。教师要将两者协调一致,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参与度
当我们把眼光放得长远些,就会发现对某一知识点的挖掘过程通常可以同时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并可以为广度的推进打下基础。协调深度与广度最有效的方式是:从某一生物知识点或事件为切入点,以活动为媒介,展开对该知识或事件的深入挖掘,达到手脑双全。
选修1有《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一课。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所需达成的目标是:学生能尝试培养基的制备,虽然微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因其个体微小,肉眼不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微生物缺少直观认识。 课后有学生提出生活中是否可以真的培养微生物,针对这一课题,教师鼓励学生成立课题组并对该课题展开研究。同学们用淘米水加粉丝煮沸的方式制成了培养基,分装入四个透明的塑料盒中,分别进行编号1、2、3、4,冷却后将2、3、4号打开盖子分别放在地下车库、阳台、卧室半小时,之后盖上盖子并将四个盒子放在温暖的地方,每日观察并记录培养基表面的变化。用普通的淘米水就帮助同学们体会到小小的、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繁殖的现象。小组成员将4个盒子的微生物菌落进行了摄像记录,就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多寡及种类展开了讨论及进一步探究。当小组成员在课上向其他同学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时,对小组同学因地制宜地完成探究活动表示赞赏!
观察协调是否有效的最直观指标就是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参与度越高,说明学生对活动越有兴趣;同时也说明选题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探究活动对《微生物的實验室培养》一课进行深度挖掘,实验难度不大,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对培养基中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等的作用有了更深的体会,在对微生物的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培养和生活中直接接种培养的异同比较进一步深化微生物繁殖的必要条件。参与度高必定会对不同的同学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即形成多样性发展。以活动为载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深度挖掘策略成为对广度拓展策略的一种辅助手段。
2.整合度
生物课堂教学切忌就课论课,对每个课题点到为止。表面上为后面课题的学习节约了更多的时间,实则导致学生对大多知识都不求甚解,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学习变得浮躁,更不利于后面课题的进一步开发。每一个课题在生物课程中与其他课题之间都有关联,在教学中找到个点之间的关联,将相关知识与技能等整合在一起,从某个点入手深入挖掘的同时也能对前面所学进行巩固,也可以对后面的学习进行架设,促使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共包括6个模块。前三个模块是必修内容,所选材料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学习选修部分的基础;后三个模块是选修内容,选修部分是为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发展而设计的,从整个生物学教程的安排上体现了从微观到宏观,从物质到生命,从相对独立到相互影响的发展规律。每个知识点或活动的设计是和其他章节形成必然联系的。
教师教学的思维不应是线性的,在强调深度挖掘时也不是单线深入,而要像竹子的根在向下的同时也在向四周横向发展,最后纵横交错地深深扎根于土壤。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有具有了高度整合,才能将基础知识及能力牢牢内化成自身的一部分。以上例子中在对车库、卧室、阳台各处取样培养的过程中,整合了微生物培养、探究实验原则、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相关生物学基础知识及规律。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特征,也能辨证地看待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延展度
从近几年的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来看,高中生物考题与生活越来越贴近。学以致用,不能空喊口号,教师在对某部分新知进行深入探究时还要注意其延展性。如果教师的所谓深入知识只是在原内容上的简单重复却没有任何的提升,学生就会觉得没劲,提不起继续学习的兴趣。在选择深度优先教学策略是要注意延伸、拓展,使学生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中。教学中的延展性还包括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持久性。另外,教学的过程不能仅仅局限于成绩,更要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化,要使学生的这些素养应用于生活。
教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师不可孤立地看待深度与广度之间的关系,教师以深入介入的态度把自己放入教学实践中去,摸透、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深促广、以广入深,才能更高效地发挥两者优势、持续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并使学生有能力解决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和矛盾。从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盛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