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改变中国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fang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中全会出台的决议,往往被视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主政纲领,对此后5年国家经济形势产生决定性影响。
  回首35年的改革历程,每一届三中全会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连接起这些节点,也就抓住了中国经济改革的主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选择了邓小平、陈云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许多重要而经典的文献中,都能看到这句话。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只开了5天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其实是一个向党内外、国内外宣布中央工作会议所做决策的仪式。
  1978年11 月10日,中央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提出,从第二年1月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但是,许多大是大非的问题没有厘清,成千上万的冤案尚未平反,这些政治上的阴影不扫除,就要把精力转移到经济工作中去,谈何容易?
  11月12日,陈云在东北组的发言——《坚持有错必改的方针》,一针见血地提出,“如果一些政治问题不能首先得到解决,很难使干部满腔热情地支持经济计划”,必须先解决一大批遗留的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比如,要肯定纪念周恩来的“天安门事件”,要把彭德怀的骨灰放到八宝山去,要为“薄一波叛徒集团案”平反等等。他一发言,立即在200多人中引起强烈共鸣,会议方向为之一变。
  12月13 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并没有提出新政策,邓小平也承认:“在经济问题上,我是个外行,我都是从政治角度讲的。比如说,中国的经济开放政策,这是我提出来的,但是如何搞开放,一些细节,我就懂得不多了。”但他首创性地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颠覆了当时还很流行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体系,整个党、整个国家毅然决然地翻开了新篇章,他也由此成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经济学家于光远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的改革号角,就集中体现在这篇讲话中。”
  中央工作会议普遍认为,如果要把经济工作摆在第一位,必须对经济专家陈云委以重任,很多人提议陈云担任党中央副主席。果然,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陈云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纪委第一书记。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和陈云并肩而坐。此时,邓小平已经成为实际上的领导核心。历史选择了这一对搭档:邓小平有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而经济问题上,陈云是党内的权威。
  十二届三中全会拉开全面改革的序幕
  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近6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会议期间,胡耀邦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决定》完整而准确地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上,冲破了“左”的思想束缚,澄清了许多人的模糊认识。
  十三届三中全会为深化改革清扫道路
  1984年,中国经济出现了社会需求过旺、工业发展速度过快、信贷和货币投放过多、物价涨幅过高、经济秩序混乱的苗头,被称之为“四过一乱”,尤其是价格双轨制和“官倒”现象比较严重。在1988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代表们对“官倒”现象猛烈开火,引起高层的关注,并下决心对价格进行改革,也被称为“价格闯关”。但“价格闯关”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诱发了全国性抢购风潮。
  当时,从草纸到电池,从彩电到冰箱,见什么抢什么。着了慌的人们恨不得将所有的纸币都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在抢购队伍里,拥挤、谩骂声此起彼伏,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一些骚乱。
  物价暴涨和全面抢购,被认为是1978年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经济失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88年9月26日,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批准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等方针,经过一年左右的治理整顿,一度过旺的社会需求开始得到控制,过高的工业生产速度有所回落。
  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中国市场经济新框架
  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已进行了10余年。虽然这十几年来,改革一直朝着扩大市场作用的方向在走,但始终没有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党内外,关于改革方向的争论也从未间断。如果不确立一个基本框架,经济改革就会缺乏可操作的蓝图,从而难以为继。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过后,江泽民到中央主持工作。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究竟要确立什么样的目标模式?在这个重大问题的决断上,江泽民做了大量研究和思考。
  1991年5月中旬,江泽民访问苏联。此时,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已改旗易帜,苏联也岌岌可危。当时,对改革是否会把中国“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中共党内争论得很激烈,“江泽民要寻找苏联崩溃的内在原因。他认为苏联重心过多地放在了政治改革而不是经济改革上,只有经济繁荣了才能保住党的执政地位。”
  从苏联回国后,江泽民在两个月里密集策划和部署了11场座谈会。刘国光、吴敬琏、林毅夫、江春泽、周小川、郭树清、李景贤等21名专家获准参加座谈会。
  这11次座谈会比较充分地讨论了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改革目标,出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倾向性提法。据周小川回忆,江泽民在座谈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计划体制的不足:“有的领导知道下面要一批项目,但故意不批,那里边的名堂多得很,贪污、受贿,什么乌七八糟的都会有。”
  1993年11月1l日至14日,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如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的文件。其背后,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以马洪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所展现出来的极大的改革勇气。
  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时,在谈话中说,你们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成功,是搞不下去的,因为市场经济是和私有制结合在一起的,你不搞私有制,市场经济怎么搞下去?江泽民同志不同意她的看法,说我们就要按我们自己这个路子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年的改革开放成就和实践证明,中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是正确的。   十五届三中全会抓住“三农”不动摇
  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艰难时刻,外有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内有国企改革的困境和通货紧缩的压力。在此情况下,朱■基走到了台前。在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前7个月,朱■基当选国务院总理,提出了“五项改革”,其中放在第一位的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新政府组成后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工作会议,就是1998年4月的“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会议一开场,朱■基就提出:“现在的问题是粮食企业的亏损在银行挂账严重。到今年3月底,粮食收购贷款余额是5431亿元,而粮食库存值只有3291亿元。亏损挂账和挤占挪用加起来是2140亿元……现行粮食流通体制的根本问题在于:中央拿资金,地方管企业,敞开花钱,吃‘大锅饭’。”在这次会议上,朱■基确立了粮食流通体制“四分开一完善”的改革原则: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粮食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体制。
  1998年10月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领。
  十六届三中全会接过改革关键一棒
  2003年初,非典的肆虐,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据媒体报道,除一些疫情严重的地区严重缺乏传染病医院,国家“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也很关键,“即使在医疗系统内,医院也所属不同,有省属、市属、教育部所属、军队所属及行业所属等,指挥不顺畅”。可以说,非典疫情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全面、城乡发展不协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等薄弱环节集中暴露了出来,让核心领导层深刻认识到,当时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鲜明反差,是不全面、不协调的。
  2003年8月底到9月初,胡锦涛在江西进行考察调研。其间,他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次将“科学发展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联系起来。
  2003年10月14日,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写入战略文本。
  十七届三中全会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2008年10月9日,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会议公报中,有这样一段话:“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三个“最需要”,指出了我国“三农”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彰显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转为商业用地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18亿亩耕地是必须保障的底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成为十七届三中全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其他文献
乔治·格什温是世界著名作曲家,美国民族音乐奠基人。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凭借极高的天赋和刻苦的学习,在青少年时期就创作出了大量流行歌曲和音乐剧,赢得了众多歌迷的喜爱。26岁前,格什温从未写过交响曲,可是斯坎德爵士乐团的指挥家保尔却十分赏识他的才华,屡次邀请他为乐团创作一部交响乐。格什温深知创作交响乐需要深厚的功底和长期的积淀,绝非自己所能掌控驾驭,所以一再推托。  一天,格什温意外地在《纽约
一、黑红的案板上,酣睡着雪白的面团。另一端,黄褐的瓷盆里,猫腰伏着半盆蓄势待发的酵面。光洁的竹质菜板上,堆着一颗圆头憨脑的西红柿,和半截桔黄色的胡萝卜。两个扭着腰身的尖嘴辣椒,撺掇着半块刻薄的洋葱,平白勾出两行热扑扑的泪。惊的一对未加提防的青皮鸡蛋,咕噜噜滚到一边。  一把腰腿细长的小菠菜,甩着绿茵茵儿地罗袖。在一束火苗的吹捧下,晕晕地、斜斜倚在一口浅锅里,闪悠悠打着转转。墙角,一把白裤绿衫的水葱
湖北地区湖泊多,刘姓两兄弟各承包了紧挨着的两片湖泊搞养殖,哥哥养虾弟弟养鳖。不过,哥哥养殖技术高超,赚的钱总比弟弟多。弟弟虽心里不服气,但还是尊重哥哥,兄弟俩相处还算和睦。  有一年,哥哥出远门,把养虾的事交给了儿子刘良明。走时,他反复叮嘱:“如果你在咱家湖里发现了鳖,别声张直接放回你叔家湖里,千万别让他知道。”劉良明性子直,不明白父亲的意思,只是心里嘀咕:“我实话实说不更好?”  过了半个月,刘
专家解读“个性官员”现象    “中国官员形象经历了一个从老黄牛式到个性多元的转变。”有关机构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官场文化”进行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仇和就是“个性多元”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行政管理学家们给仇和这样的“个性官员”总结了一个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在中国政坛上的个别官员,他(她)或者敢于挑战官场的所谓“显规则”或“潜规则”,立场鲜明,仗义执言,敢做敢当;或者敢于突破
经济学家科斯逝世,引发中国企业家和知识分子的怀念。多年来,中国改革者和民营企业家将科斯视作导师,并将他们的成功归于科斯理论的功劳。  信奉自由和高举中国共产党旗帜(张五常语)的特征,毫不矛盾地融合在科斯身上,同时具有经济学技术和温和的善意,使他有机会与中国的市场改革进程不断产生奇妙化学反应。  被当作改革“洋导师”的还有德国人格里希、美国人李敦白以及胡耀邦向高级干部推荐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  
老师们,同学们,“才艺展示台”是我们展示才华的舞台。在欣赏别人的作品时,你可以把自己的书法、美术作品带到这里来。让我们共同欣赏,共同提高吧!  (开心果)
如果你错过了我坐的那班火车  你应明白我已离开  你可以听见  一百英里外飘来的汽笛  一百英里,一百英里  一百英里,一百英里  你可以听见一百英里外飘来的汽笛  多少年后,我才知道这是美国民谣《五百里》(500 Miles)的歌词。  青葱岁月,我和同学们乘着火车离开生活多年的京城时还不知道火车会把我们带到哪里。一百里,二百里,五百里,锃亮的铁轨永不交叉地铺展着,火车突突地冒着白烟,鸣着决绝的
“世界上最幽默的舞台表演。”《纽约时报》如是说。“对芭蕾敬意和调侃的完美平衡。”《华盛顿邮报》如是说。“如果你喜欢芭蕾,你会爱托卡黛罗;如果你不喜欢芭蕾,你会更爱托卡黛罗。”澳大利亚国家电台如是说。在芭蕾舞界,托卡黛罗这个“全男班”的舞团每去一地,必能引发一场赞扬的风暴。如今它即将奔赴中国大陆。2011年9月17日,在纽约,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了托卡黛罗的艺术总监托利·多布林先生。  一副蓝黑色细
[摘 要] 我们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既要关注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概念、新词汇、新提法,更要用心把握和领会其承载的新思想、新意蕴、新内涵。历史性新成就、历史性新变革形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内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不仅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而且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一个“变化”,锁定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瘟疫是历史的配角,其实瘟疫一直是历史的主角,大瘟疫的每一次到访都深刻地改变历史进程。自从人类开始群居以后,瘟疫就一直在如影随形地跟随着我们。由此产生的信仰、巫术,更是长时间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  瘟疫为何如此可怕?在于强大的传染性、变异性,病毒的变化速度惊人,而人类进化出抗体的速度相对缓慢,瘟疫爆发,大规模的族群死亡,对于任何人都将带来强大的冲击和震撼。  这种刺激,是任何人为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