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错过下一个重大事件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1988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ven Harvard can’t afford missing the next big thing
  即便是哈佛,也不能错过下一个重大事件
  这是哈佛大学办学的一个理念。在办学中,哈佛更多想到的是未来将扮演的角色。比如,哈佛大学在世界各大学的排名上能否一直No.1;比尔·盖茨创办了微软、马克·扎克伯格在校园构思了脸谱……下一个变革性企业是否同样将由哈佛学子创造?为了不错过下一个重大事件,哈佛大学在办学和教学上采取了各种方法,2011年11月成立的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Harvard Innovation Lab,简称Hi)便是其中之一。
  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写博士论文期间,我围观了创新实验室的活动。看看哈佛学生在创新实验室里如何创新和创业,如何接受导师的辅导,以及他们的各种创意如何在这里萌发、成长,乃至夭折。
  老Yard和新Hi
  2011年12月8日傍晚,我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出发,前往创新实验室。
  哈佛大学主校园被查尔斯河一分为二,它的布局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被师生亲切称为的“院子”(the Yard)位于查尔斯河以北,包括本科生的文理学院,是哈佛自建校之日起的内核。此后陆续成立的各职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s)都散布在“院子”的红墙铁门之外,包括教育学院、肯尼迪政府学院等。其中,商学院和法学院位于查尔斯河以南,与“院子”遥遥相望。
  Hi(创新实验室)毗邻商学院,隔河远望老Yard,从选址上就突出了它的新。实验室所在的Allston校区更是哈佛大学打造的一项10年规划(10-year Master Plan)。未来创新实验室的“邻居”将是研究干细胞、生物工程等的各种科技中心。长期以来,哈佛大学没有自己的工学院,2007年哈佛终于成立了自己的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EAS)。院长Cherry A. Murray在谈到Allston校区时说:“与工业界强有力的联系,师生们纷纷成立的创业公司, 正在崛起的创新实验室,再加上旁边的商学院,我们有一个宏伟的机会在药物释放(drug delivery)、医疗设备、智能材料、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等关键领域来研发新技术。”
  我来到哈佛创新实验室的楼前,从地理位置上不难想象,它的成立包含非常丰富的含义。从技术革命上讲,世界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已见端倪,哈佛大学能否成为领头羊?单从创新、创意而言,要把想法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想法必须落地——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聚集一批有想法的人。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扮演的角色就是校园创意发源地、创业孵化器,为哈佛大学的学生创业组织提供创业办公空间、创业导师辅导、分享交流,以及各类资源支持。创新实验室不仅为哈佛学生服务,也对公众开放创业空间,并为波士顿创业学校(Boston Startup School)提供活动空间。
  在美国,大学生玩创新创意创业已成热潮,哈佛创新实验室也成了哈佛本科生最hot的一个地方。2011年年底,当马克·扎克伯格再度回母校招兵买马时,他的行程上有一个非去不可的地方,那就是建筑物上有一个硕大标志“Hi”的创新实验室(http://i-lab.harvard.edu/)。
  找问题:一拍即合
  当天晚上,Hi聚集了7支团队,每支团队有5分钟介绍各自的创业项目。请注意,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创业大赛,没有奖金,也没有点评;而是一门本科生课程的期末成果展示。这些团队要展示:解决一个问题的热情;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三个月的不懈努力。
  对于我这个读教育经济学的人而言,我是带着疑问围观活动的——可以通过上课来学习创业吗?答案要是“可以”,将来的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就不用辍学了。
  展示前,授课老师简单地介绍了课程结构。这门课的前两周是用来“找问题”的,当然,哈佛学子的问题五花八门——帮海地农民运芒果;帮医生判断冷冻疫苗有没有失效;陪孤寡老人说话解闷;克服拖延症。考虑到选课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个人经历等因素,这些问题真的不奇怪。比如,以“陪孤寡老人说话解闷”的团队,两位核心成员都是大一新生。他们来到哈佛这个新环境,难免会孤单。大一上学期,他们还经常去老人院做志愿者,发现老年人更加孤单。与老年人同病相怜的经历激发了他们的创意,他们立志开发一款名叫walk n’ talk(走走聊聊)的手机软件,让老年人或其他自我孤单的人能找到说话的对象。walk n’ talk类似于QQ,软件提供丰富的头像选择,让彼此知道对方的心情;又有与QQ不一样的地方,比如,程序里标着地点和计划。
  这门课的老师是位心理学家,她强调个人经历在找问题中至关重要。简单地说,就是要personally identified(个人认同的问题)——一拍即合,一触即发,立刻就能抓住人心。“心理战”威力不容忽视,据“陪孤寡老人说话解闷”团队介绍,老人们害怕被年轻人看成包袱(social burden),我就是被这句话秒杀的。
  另一支团队费口舌讲愿景,我却没法理解——把运芒果的口袋弄结实些怎么就能让世界更美好了?他们设计了精美图形,解释口袋与世界更美好之间的联系。这个项目缘起帮海地人民灾后重建,而海地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是芒果。在生产和运输芒果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口袋经常坏,所以,这个团队选择攻克芒果口袋。团队的目的是好的,分析也环环相扣,却缺少了以情动人这个要素。难道他们从内心深处觉得这是一个很美的口袋(像乔布斯的苹果系列那样自豪)?相信这个口袋满足了海地农民的需要(像马克·扎克伯格那样清楚地了解年轻人对交友的渴望)?能看到这个口袋将改变海地芒果出口的现状(像比尔·盖茨那样能预见个人电脑对未来的影响)?此外据我观察,其他的团队都由2~4人组成,只有这支芒果团队呼啦啦上来一帮人。我猜测,别的团队都是一拍即合,而在这支团队中却不乏有不清楚自己要干什么的人。   选问题时不妨参考“早餐桌上的试验”(Breakfast,Table Test)原则。有了想法后,会迫不及待地在早餐桌上跟家人或朋友分享吗?早餐桌上,从8岁的儿童至80多岁的老奶奶,餐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听懂吗?每一个人都会激动吗?每一个都会为实现想法而自豪吗?还是他们不明白?觉得无聊?吓得差点噎着?
  要是后三个的话,还是赶紧换个想法吧。
  组团队:找更好的自己
  在7支展示团队中,团队成员是本科生的,最常见的专业是工程和心理;研究生的,专业多是工商管理、设计、法学和国际发展。在哈佛大学,研究生可以选修本科课程,通常授课教师会给他们布置额外学习任务。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精通一二个专业领域,这是用来混饭吃的,比如,“我是工程师”、“我是律师”;每一位成员还有各自的兴趣爱好,比如,跳芭蕾、下棋,他们都不指着兴趣爱好赚一分钱,却愿意花时间和钱去提高兴趣爱好。
  我发现了他们最常见的工作方式——观察。
  在七支团队中,有一支团队设计了一款软件。他们发现,大学生喜欢一起上自习,一起做喜欢的事儿,比如逛酒吧;一起做讨厌的事情,比如备考。有意思的是,喜欢的事儿和讨厌的事情大多同时进行,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心理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利用这种“喜欢跟朋友玩”的心理,提高学习效率呢?这就需要设计和工程专业的人加入,画一张流程图。比如,明天要考试了,可以跟朋友比赛谁先复习完。在两人的电脑界面上有一个小app程序,它会不断地告诉对方的复习进度:“马克已经看完第二章了”“马克做完了第三套模题,得了90分”。其他的朋友也可以参与进来,打赌哪一方获胜。接着,学商业管理的成员会琢磨:如何利用网站或产品挣钱。遗憾的是,这个项目的营利模式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估计是吸引用户免费下载、使用软件,软件内嵌面向大学生的广告,比如英语培训、考研辅导和户外装备。
  组团队时,要找到志趣相投、能力互补的人。
  志趣相投要达到的程度?一个人一听到你的想法,立马明白,眼睛像灯泡一样闪闪发光。接着,这个人抛出一堆问题,经常以“要是我来做你这个事情……”的角度提问。然后,你们俩越聊越起劲,一顿饭可以从早上吃到中午再到晚上,分开后还恋恋不舍,期待下一次的饭局。简单地说,组团队就是要找喜欢你的想法,善于提问,愿意跟你从早到晚耗在一起的人。最后这一点很重要。当年,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的宿舍位于quad(四方院校区),从quad到主校园需要乘10分钟的校车。据说,比尔·盖茨白天经常逃课,晚上呆在宿舍跟朋友们侃到深更半夜。
  每个人都能自由选择室友,对组团队和大学生活来说太重要了。
  哈佛在安排本科生宿舍时,大一新生最宝贵,他们都住在本校区(the Yard),其中,一部分新生住在校长办公楼的三四层楼。在哈佛,还有专供大一新生用的Annenberg食堂,食堂金碧辉煌,如同电影《哈里·波特》中的食堂场景。在大一这一年,新生们除了选课、参加社团,还要结识新朋友。大一即将结束时,每位新生都需找到4~5个室友(blockmates),然后,通过抽签被当作一个整体(a block),分配到新的学院(与电影《哈里·波特》的场景一样,不同的学院有独自的宿舍、吉祥物和传统等,每个学院中包含不同的专业)。这种宿舍分配方式优势明显,那就是不同专业、年级的哈佛学子有机会一起吃饭、学习、打球和神侃,其中,创意创业就可能在不经意间碰撞出火花。
  在中国的大学,哈佛宿舍的这些功能主要通过院系学术活动、学生社团,以及社交网络来实现。我的本科和硕士都在北京大学读的,幸运的是,虽然我的大学室友也不是“自由恋爱”产生的,却有好几位成了我的好友、好姐妹。这种纯粹的运气终不能解决每一位中国本科生的需要,中国的大学要是能从制度上允许大学生自己选择室友,会不会让更多的大学生过好大学四年呢?
  组团队比找问题更难,很多人选择了单干,也有很多兄弟反目成仇。在组团队过程中,也有一个简单的“购物城测试”(Shopping Mall Test)——去购物城买东西,远远看见一位满脸笑容的导购人员,这时的你是掉头就走,还是很乐意走近,聆听讲解?
  如果选择是后者,恭喜你,有可能找到一位团队成员。
  要努力:练足10000小时
  在中国的教育词典中,缺乏“找问题”和“组团队”这两个词。在课堂上,中国学生不是“找问题”,而是“找答案”,且多数情况下是唯一标准答案,这种“找答案”的训练在高考准备过程中被推到极致。与同学相处,也不是在“组团队”,而是“找对手”。每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后,老师总会帮你分析“你知道隔壁班谁谁谁考了多少分?与你相差多少分吗?”水平相当的同学成了假想中的敌人。到了大学,也难逃“找答案”和“找对手”的思维定势。
  除了“找问题”和“组团队”外,我在哈佛还发现了第三个关键词——“不懈努力”。在哈佛一遇到创业人士,我都会问他们每周的工作时间。在我的统计表上,每周工作时间最少的为80小时,最多的是120小时。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发现他们刚开始努力时,不曾有把软件或产品做成几百万用户量、上亿资产的想法,只是凭着兴趣、好玩,他们就愿意花时间。
  至于“不懈努力”这个关键词,中国的教育词典是不缺的,这是从小到大父母和老师对我的永不厌倦的教诲。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前院长芭芭拉老太太在20世纪80年代初来过中国,她印象中最难忘的一幕是那会儿刚恢复高考,到处都有捧着书在路灯下苦读的中国学生。现在,这种苦读场景出现在期末考试前的哈佛大学。24小时开放的Lamont图书馆灯火通明,一座难求。哈佛学子学累了,就去楼下喝杯咖啡;用外套蒙上头,在沙发上歪几个小时。在一次本科生摄影作品展上,我曾看过册子《漫长的学习时间》(Long Hours of Study),里面全是偷拍在Lamont图书馆睡觉的“蒙面大虾”们。
  进了哈佛大学,更不能松懈。观看记录片《走进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分析》 (Inside the HBS Case Method)不到20分钟,就明显感觉到哈佛“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氛围。身边的同学,每一个人都有天赋;每一位老师,尽管对上课的讨论内容很熟悉,也会花大量的时间备课。正如短片中所解说的,这种高强度的准备过程是双向的,既包括哈佛学子也包括老师。不懈的努力是一种普遍、持续的行为,最终变成习惯。这种“不懈的努力”被《异常值》(Outlier)一书概括为10000个小时,相当于10年。
  责任编辑:尹颖尧
其他文献
我是一个参与了十多年奖学金评选的辅导员。年年岁岁,每到评奖学金的日子,我就会被夹裹在学生争夺奖学金的暗流中不能抽身。  争论  9月底,加分项经过几轮公示,已经临近截止时间。学生小李看到公示榜上自己的总成绩跟前面一名同学只差0.01分,急冲冲地奔到我面前,气喘吁吁地说:“老师,我参加了一个活动,应该是加智育分,结果给我加成了文体分(因为同样的加分值,智育分所占比重更大),我申请转换成智育加分!” 
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来说,生活中的一大考验就是如何忍受拥挤。拥挤的住房、道路、公交、地铁和电梯,常常让人心力交瘁,苦不堪言。在环境心理学的研究里,密度是空间的物理状态,而拥挤则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是当周围人太多,空间太小时,人们就会产生的负面情感反应。  近些年来,在地价上涨和学校扩招的双重压力下,大学生宿舍密度越来越大,拥挤感越发明显。这会对大学生产生什么影响呢?以下的几个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在大学里,我接触到一种奇难杂症——空虚后遗症。  “空虚后遗症”的常规病状是“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枯燥而乏味。  大一新生入学头两个月对校园的新鲜劲头一过,有不少人开始陷入了宿舍——教室——食堂的循环路线中,无法自拔。  他们对诸多事务不感兴趣,整天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空虚感的失落充斥着他们灵魂的每个角落,让他们感觉世界再无可爱了。  于是,大学无意中便成了制造宅男宅女的车间。  “空虚后遗症”
去埃及之前就老听朋友念叨埃及的好坏,我总是分辩说你不能没待上一年就胳膊肘往外拐,妄自菲薄起来了,人家有金字塔咱有故宫啊,人家有尼罗河咱们有长江啊,上下五千年之类的。朋友说你来就知道了, 别一提埃及你就金字塔啊金字塔。  别样古迹  但我还是得先说说金字塔,在开罗待了一个多月,天气好能见度高,埃及人不焚烧垃圾的时候,能隔着尼罗河远远地看到吉萨的三座金字塔,拎着长焦镜头到楼顶就能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摘 要:文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为例,分析活动中档案部门参与社会记忆建构的现状与特点,指出不同层级档案馆建构现状存在显著差异,多国家记忆、缺少家庭记忆和个人记忆以及档案管理和利用服务工作有待提高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档案部门参与社会记忆建构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 档案 社会记忆建构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Abstract: Archiva
回顾2012年的世界电影,《泰迪熊》(Ted)绝对称得上年度黑马。自6月29日北美上映以来,这只又萌又贱的毛绒小熊已经在全球卷走近5亿美元的票房,成功超越《宿醉》的全球4.67亿的记录,成为有史以来全球最卖座的原创R级喜剧(17岁以下须由父母陪看)。在继续验证着“R级喜剧比超级大片的性价比更高”的现象之外,我们更关心的,是这个看来并无多少新意的故事是怎样成功打动人心进而成功打劫钞票的?  一句话,
芜湖,芜,湖。字面已经很清楚,草本的品相,水做的骨肉。    所以芜湖是女子,有着挥不去的闺阁气。我与她相伴三十年,同胞一体,相好亲爱,却难说出她究竟好在哪里。她是鱼米之乡,商埠重地,有铁画,蔑编,梨簧戏……是五味俱全的小宝地。但无论用哪一种去匡她,拿什么去比她,都还缺了一味。她的引子是水,所以千变万化,她是2000年前一脉大水自东而来,忽然迎面天门山一横,像逶迤而行的仙人打了个趔趄,便一折,一回
因为喜欢喝咖啡,就琢磨着开个自己的咖啡店,因为喜欢看书,就梦想着开个自己的小小书店,因为喜欢手工制作,就想开个小小的格子铺,这些都是文艺青年最爱干的事儿,至于靠不靠谱且不说,谁年轻没冲着梦想干过几件傻事儿呀!  而当我仔细研究后,发现这件事情并不简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的咖啡厅是何种风格?咖啡厅的受众人群是哪个群体?这两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什么样的风格就会吸引什么样的客户人群,针对何种群体必
单身化学式  之一:单身量变  长期单身人士可能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心理症状,如焦虑、压抑、忧郁等,除了会对患者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还会给社会带来压力。  之二:闺蜜效应  越是同性好友无数的女孩,越是没异性缘。同性缘好的女人,男人往往不敢轻易追。闺蜜多则意味着评价多,馊主意也多,男人们都被闺蜜吓跑了。  之三:单身突变  单身但又经常与别人的朋友和爱人发生一些过分的关系,会给别人带来麻烦,成为单
找工作时,机遇与能力哪个更重要?本期的主人公以亲身经历这样回答:机遇和能力就好像是在等公车,能力就是你提前把路线、坐什么车都查好了,而机遇就是当你都准备妥当了,合适的车一过来,你立马就能上去,因为你知道哪路车适合你。  四年前高考的失利,让闫谨兴与一本、二本失之交臂。他考上了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建筑专业的三本,从到学校的那一刻起,好胜心极强的闫谨兴就在心里立下誓言,四年后,一定会给自己给家人交一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