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匠心农业”背后故事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日暖阳。我们一行驱车30分钟便来到位于房山区良乡镇东石羊村南的“老田农业”基地———房山区最大的绿色果蔬生产基地。
  担任北京老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老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苗木种植分公司总经理的田从和先生带领大家参观了草莓、西甜瓜等无公害特色水果,以及西红柿、黄瓜、芹菜、菜豆、茄子、丝瓜、苤蓝、茴香、尖椒等蔬菜。一眼望去,丰收在望,赏心悦目。
  多年来,“老田农业”坚持以安全、健康为核心,打造出了一个“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安全农业”“健康农业”的特色生态农业园,并成为集绿色养殖、种植、采摘、加工、休闲农业、青少年教育于一体的“多元化种植”机构,而老田打造“匠心农业”的背后,竟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创业之初:酸甜苦辣都有,但还是甜的多
  田从和,1963年2月出生,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于管营人。“我知道,未来的路,只能靠自己去闯。”上世纪80年代初,才十几岁的田从和就走上了一条艰难的自主创业之路。青涩的创业之初,有幸赶上了变革时代。田从和是一个热爱农业的人,更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正是因为有这一份热爱,他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因而更加感激在农村度过的青葱岁月,以及那段岁月赋予他的强大和坚毅。
  “我在农贸市场卖过菜,做过运输业,开过砖窑厂……从1994年开始,我在本村承包了土地,开辟了40亩露天菜园,建了15个温室大棚,种植西红柿、黄瓜、菜椒等,后来专搞‘种养结合’,这一干就是26年。”田总待人亲切,说话非常坦诚。
  “由于没这方面的知识,就买书自学,专门去拜师学艺,跟师傅学了三年才开始自己干。酸甜苦辣都有,但还是甜的多。”田总说。
  有了微信后,田总加入了房山区农科所的“我是农民”和“全国农业交流群”,学会了通过在网络上交流、探讨种植的问题及办法。他还多次参加市农职学院组织的培训,涉及蔬菜田间管理、高产高效、食品安全、网络营销等课程,越学越有劲。
  功夫不负苦心人。几年后,田从和取得“国家高级农艺师”资格证书,还被评为了“北京市青年星火带头人”,荣获房山区良乡镇“劳动模范”等称号。“老田农业基地”还荣获北京市菜篮子工程优级标准化基地。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田從和在果蔬种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对于酷爱钻研的他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此。
  2015年,他和中国医药大学李博士共同研发了新品种水果———欧李的大棚种植,试验成功。欧李,原来是北方山上的一种野果子,通过驯化,这种水果与原水果相比果实更大、口感更好,富含花青素、铁。现在,在公司的阳光温室中已经插接了欧李苗木6万株。
  记者看到,基地有一处“科技小院”———即社会实践基地。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食品研究院、房山区良乡镇社区成人职业学校等单位都在此挂牌。每年基地会接待种植大户以及大中专院校和幼儿园的师生来参观学习交流,接待人数每年都不少于1000人,最远的是来自海南的种植户。北京市农职学院经常会组织各区县的种植户到基地进行培训,西藏中南山大学长年把这里作为培训学习基地。每每有参观人员到来,田总会亲自为大家讲解各种果蔬种植知识,且乐此不疲。
  上阵父子兵:共同达成“契约精神”
  蒙田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懂得让自己属于自己。”田从和的创业之路是一步一个脚印。
  2011年,田从和建有标准化日光温室23个,常年种植彩椒、尖椒、长茄、丝瓜、西葫芦、架豆、黄瓜和西瓜、草莓等无公害果蔬,如今已经成了国家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目前,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客户销售模式,产品已远销山西、上海、浙江等地大超市,且网络营销很红火。
  “网络营销模式是我儿子搞起来的,后生可畏。”田老说起儿子田长明,一脸的幸福。他告诉记者,“我儿子和儿媳都考了植物医生证。儿子搞管理,儿媳妇负责检测,我老伴负责带孙子孙女,各施其职,这叫‘契约精神’。”
  今年35岁的田长明从小爱读《创业史》,由于酷爱农业,3年前他毅然辞职回来搞农业。他说,“其实,做种养殖业风险大,记得有年下大雪,大棚损失巨大,但父亲从不言弃。而且20多年的坚守,父亲愣是在果蔬种植方面取得了好成绩。‘老田农业基地’要在研发、生产、销售、物流、服务等做强做大,任重而道远。这个想法我们父子是相通的。但有时想法不一样,比如地里长出来的东西,他舍不得卖,看了又看,而我呢就想尽快卖掉,好让资金周转,毕竟每月几十个工人要开支。创业艰难,守业更难。企业要建立起诚实、信任透明的关系,达成人性原则和商业原则合为一体的契约精神,这最为重要。”
  谈及未来,田总告诉记者,自己还没有退休的打算,计划未来投资1000万元,重点发展草莓种植,开创出都市型现代高效农业的新模式。
  采访快结束时,摄影记者抓拍了一张老田一家人的照片,每个人的脸上浮动着微微的笑意。一片冬日暖阳。
其他文献
杭州萍水西街耀江文鼎苑附近,新开了一家小吃店,店老板有7位,都是台州人,其中两位阿姨50多岁,两人嫌退休后的日子无聊,就和朋友跑来杭州合开了这家店。几个人在小店附近合租了一套房子,每天一起忙乎十六七个小时,累得腰酸背痛,却很乐和,觉得这样的老年生活有味道。  刚退休时每天打打麻将遛遛弯  陈笑媚一头栗色短发,皮肤白皙,说话带笑,性格爽朗。“我们是半年前开始忙乎这个店的,选址、装修、研究菜品,所有事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流行乐坛群星璀璨,沈小岑是其中的红歌星之一。她的代表作《请到天涯海角来》风靡全国,这首歌也成为了海南的一张名片,很多人都是通过这首歌,了解了海南岛的天涯海角的。现在,30多年过去了,早已在公众视线中消失了的沈小岑,生活境况怎样?  走红  沈小岑1957年出生于上海,她的妈妈是一名文工团团员。她自幼喜欢唱歌跳舞,但受时代的影响,父母都很反对她当演员。  高中毕业后,沈小岑被分配
期刊
今年已经106岁的笹本恒子是日本的传奇老人,她102岁时曾拿下了露西奖“终身成就奖”。露西奖被誉为摄影界的奥斯卡,是全球最具分量的摄影大奖。笹本恒子以其对摄影卓越的表现力和跨越两个世纪执着的追求,将“终身成就奖”变成了一种对其精神的褒奖。她常说:很多时候,我们对年龄的恐惧,其实并不在于年纪的增长所带来的衰老,而是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仍一无所获。  空谈岁月,何以笑傲人生?而恒子的一生,值得笑傲
期刊
开锁匠张进明。1988年从事开锁生意的张师傅,疫情期间一直帮助大家解决修锁、开锁问题,他戴着口罩,以店为家,全天提供开锁服务,去过方舱医院、机关单位、社区……他手机上的照片是前些天在方舱医院帮助开锁时留下的。  货车司机李师傅。有着10多年驾龄的货车司机李师傅,来武汉送货已有两三年时间。疫情期间,他每天夜间拉货三趟,配送生活物资,直到次日清晨。  安保門卫何井平。疫情期间,何井平坚守岗位,在夜间值
期刊
又一批重症患者转入火神山医院ICU。忙碌了一天,宋立强坐在返回驻地的班车上,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把患者的情况又梳理了一遍。病房里没有窗户,灯光24小时长明,感受不到白天和黑夜。一个多月来,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宋立强和战友们每天都在这里,为挽救每一位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而战斗。  3月15日下午,脱下防护服,宋立强大步走出重症医学一科病房,穿过长长的白色走廊,一脚踏进春日暖阳。仰起头,看着蓝天上流云飘
期刊
2020年的春天如期而至。  按照原计划,3月16日,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应该出现在武汉,在湖北省图书馆为公众做一个讲座。而现在,讲座因为疫情延期了。  骆玉明渴望能够尽快和武汉的朋友相聚,“和他们谈论经历过的一切,流过的泪,受过的伤,和不灭的梦想”。  在他看来,瘟疫打击了人类世界脆弱的部分,也彰显了人性中高贵的东西:“尽管大自然不在乎人类的悲欢,但我们仍对生命表达欢欣。”  诗的本质就是多情,是
期刊
在北京卫视热播剧《如果岁月可回头》中,李乃文扮演谦和善良的蓝天愚,在接受微信采访时他说自己和蓝天愚都属于比较中庸的人,什么事情都好商量,如果不碰到原则性的问题,那基本上差不多就行。  这部剧讲述了三个男人成长的故事,或者说是以男性的人生危机作为题材。李乃文说导演对于剧本、对于镜头,都是有“洁癖”的,“我之前演的很多角色相对来讲是自由的,这部戏基本上都是按照导演的要求去做,包括台词,因为导演已经斟酌
期刊
1945年的某一天,两个中年人在一家大饼铺门前排队。到了窗口前,做饼的师傅问:“两位客官想要哪样的饼啊?发面的还是死面的啊?”为首的这位男人答道:“都行,只要能将这些东西放进去就行。”说着,他从怀里掏出几枚钱币,递给师傅。  师傅拿过这些钱币,借着窗外的光线仔细打量这几枚铜币。中年人递给他的钱币共有七枚,这些钱币上面都有一层镀金,并雕刻形态各异精美的龙纹。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钱币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光泽
期刊
说起《宰相刘罗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部剧云集各种大腕,如李保田,张国立、王刚、邓婕等。可能大家对后三个演员比较熟悉,但在当时,这部剧中的刘罗锅扮演者李保田才是实打实的大腕。  可为什么李保田身为国家一级演员却不火呢?因为他是个戏痴,他不在乎除了拍戏以外的圈钱套路,一心只想提升演技,他的好友窦海军曾这样评价他:“李保田深居简出,不善于与人交际。并固守着自己的涉世原则。就是有一定共鸣基础的朋友,也
期刊
1987年4月,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对倒塌的陕西法门寺佛塔进行重建勘察时,无意中发现塔基地宫遗址,并进而发现佛祖指骨舍利及一批珍贵文物。  据佛典记载,2500余年前释迦牟尼涅槃,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后,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舍利子。据史籍记载,随着印度佛教文化的传播,有19份佛祖舍利于东汉时期传人中国,并在全国建了19座宝塔安置供养,现今的法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