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un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新一轮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旨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历史教学的特点,探索与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相适应的中学历史教学的新路子。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教学;质疑;创新思维
  创造思维是人类高层次的智能活动,它的形成受多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良好的思维品质则是影响创造思维能力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要凭借教材的各种有利条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历史课堂以传授和记忆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完全不适合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要把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转变到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主要任务;把以教师或教材作为教学的中心,转变到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占主体地位;把强调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转变到强调教与学方法的结合,尤其强调学生学习的方法;把注重学生识记知识的活动,转变到注重学生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活动;从封闭式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到开放式教学形式。这是教学观念的大转变。
  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讲究教学方法,应根据思维的内容、特点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根据个人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挖掘智力因素,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与行为活动。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其强弱与外界新奇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知识,就会产生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人就能比较早的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爱好。
  (一)应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问题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指出:“当感性认识与人的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相符时,人的兴趣最大。”例如在历史课上讲河姆渡、半坡居民生产状况时,可以让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回答:“河姆渡、半坡居民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技术?”但是,这么讲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失去求知欲望。所以,我在上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考古学家在挖掘河姆渡、半坡遗址时,出土了若干打磨得非常光滑的骨器、石器、陶器,有箭头、鱼叉、鱼钩盆、碗等物品,在一个窖穴里,还发现了稻谷、蔬菜子、麻布等物品。请根据以上材料想象河姆渡、半坡居民当时的生活情况?”这样就用一个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了枯燥的问答,既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创造思维、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二)应支持学生好问的积极性。
  学生只有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才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喜欢追根究底。所以,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些内容产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扩大,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因此,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一定要有热情、耐心,正确引导。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都会挫伤学生好问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还有,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青少年学生都喜欢听生动的故事,这是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既生动又深邃,将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寓于感人的讲述之中。
  二、授人以渔,传授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教会学生思维,即把如何思维的方法授予学生。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科学的思维方法,才算最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只有按照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历史思维的品格,并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因此,传授思维方法,首先要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
  其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历史思维的一些具体方法,诸如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概括法、分类法等,结合有关知识的讲授教给学生。这些方法一旦被学生所掌握,便会大大加强其思维的科学性,使他们能更有效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其主动学习的水平,诚如赞科夫所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再次,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要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更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说明自己分析历史问题所采用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例如讲授“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特点以及它们留给后人的共同历史教训”这一问题,应向学生说明,这一问题并不要求我们将这些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只要求弄清它们各自具有什么特点,“特点”一词在这里含义较空泛,乍看起来不易捉摸其具体内容,如果我们运用分析法、从四个历史事件的性质、目的、作用、影响、意义等方面去考虑,它们各自的特点就十分清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坚持战斗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因而是爱国的、进步的。它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大大便利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义和团运动是轰轰烈烈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加速了这个腐朽王朝的崩溃。辛亥革命是一项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使人民获得政治、思想上的解放,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至于其共同的历史教训,则应从它们的最终结果、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等方面来思考和认识:“上述四次斗争都失败了,都未能推翻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统治,未能改变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这说明,在近代中国,无论是农民,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不能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只能由无产阶级来承担。”   还有,注意指导阅读。历史阅读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最基本的是要学会读教材、读相关的史料、图画、图表等。可以从教材入手,历史事件的论述是多方面的,但概括精要,揭示本质,最关键的表述往往只一句或几句话。要善于引导摄取、加工教材中最有断语意义的语言(即最主要的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设置问题,是使学生注意集中在所提问题有密切相关内容上的主要手段。对需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才能理解掌握的内容,一般在阅读后提出效果更好。如比较汉唐对外关系的异同点,说明唐朝比汉更强盛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的注意被控制在老师提问所涉及的全部信息上,在阅读中探索提取、加工等思维,逐步得出结论。阅读过程中不提问题、单纯阅读的方法不可取,问题是设置悬念,给学生创设思维情境,比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的阅读有利思维发展。阅读中应提倡多问、大胆质疑、人人参与。可引导学生对教材或史料中不理解、不明确的问题质疑,对教材不同论点质疑。例如,在讲授原高中世界史原始社会,当讲到原始社会解体时,考虑到它对以后讲授亚非奴隶制国家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必须让学生清楚而又牢固地掌握原始社会解体时经历的变化,从而形成明确的概念。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教材,要求学生结合阅读的内容分析:由于生产力提高的影响,氏族公社末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经过哪几项大的变化最后走向解体的?学生在启发诱导下,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认识了经历过的四次大变化,由此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三、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个具有独创精神的人,遇到问题不应墨守陈规,人云亦云,而要善于独立地、深入地思疑辨理,开拓探究,标新立异。课堂上应巧设疑点,鼓励学生展开争辨,以诱发思维动机,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探索问题、争辨疑点的积极、主动思维中向纵深发展。课文争辨焦点的选择,应从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着眼,宜定在那些有讨论价值、有思维回旋余地、与课文主旨有联系的知识点上,以激起学生思考的浪花。
  “学者先要会疑”,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说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在讲辽沈战役时,可以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时东北国民党的军队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城及其附近地区,人民解放军应该先打哪一个地方的敌人呢?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首先要打锦州。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先打锦州,而不先打长春和沈阳呢?”这个问题是要启发学生理解毛主席在辽沈战役中的战略思想,这是学生很希望知道而教材中又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教师给学生提出疑难并激发他们急于求得解决疑难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这里所说的创造性思维,不是指学生对史学领域提出新观点、新结论等,而是指他们能以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对待学习,以探索和创造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未知史事进行有创见的思索,是相对而言的。
  四、纵横联系,拓宽思维广度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这有两种办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讲抗日战争时期“八·一三”事变时,可联系“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的四次事变构成一个整体来讲述。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如世界史讲到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时,可联系同年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又如将中外历史上使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的四次重要改革联系起来比较分析,说明进步的政治改革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与日本的大化改新,使两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沙俄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使两国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样,在纵横联系中,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训练了其思维的广度。
  五、写作实践,提升能力
  事实证明,开展学史作文及写小论文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以历史为题才的作文中,展开他们思维的双翅,畅快地在无际的史空中翱翔。许多实践表明:这种写作,可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见解,阐述某种新观点,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使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譬如,在一次写作小论文实践中,一学生不拘于教材,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阐述隋炀帝如何不容有才华学识的人,宠信专事阿谀奉承、弄奸藏刁的小人;唐太宗怎样思贤望才、爱护人才、善于用才,最后得出结论:“从隋朝的快速灭亡和唐朝出现‘贞观之台’的盛世来看,人才对于辅国安邦是多么重要!”表现了可责的探索精神。再如,有学生指出康熙皇帝是清朝杰出的君主,一方面重视农业生产,为巩固清朝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仍兴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前者是进步的,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后者是消极的,表现了清王朝的腐朽没落。还有的学生能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联想到今天的社会现实;有的能用批判的观点看待历史上争论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能从某一历史现象中悟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的则能提出与教材的论断不同的见解,且不无道理,等等。这些论述和见解,他们不是从教师和教材那里获得的,而是他们自己的创见,它突破了作为一个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的界限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范围。
  当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有些步骤或做法在具体的操作中并无课前课后之分,只不过是各有侧重而已,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自主学习,使之对知识的掌握更具广度,对知识的理解更具深度,对知识的应用更具创造性。笔者坚信,思维能力的培养贵在坚持,重在方法,如果大家共同来重视这方面的探索,定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想跳出以应试为核心的怪圈,还语文阅读教学以真正的语文味,就必须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灵活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隐”与“显”,确保教师既不在学习活动中越俎代庖,又不在教学实践中不作为。具体方法有三点:解读课文是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基础;导向疑问是推进课堂思维走上深入的关键;引进相反的声音是拓展思维、建立多元价值观的重要元素。  一、解读课文  文本解读之初,教师
期刊
摘 要:如何将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能最大化一直是困扰我们小学体育教师的重大问题。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我这里所说的教学游戏化指的是教师利用游戏的手段来开展教学的活动,旨在寓教于乐,它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玩”为主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达到人人参与,全体发展,主动探索为目的的游戏化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学
期刊
一、要注重阅读品味  语文学习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是把今天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学习。语文教师抓住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契机,根据学生的情感倾向、认知水平、学习心态、信息反馈、个别差异,教师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有选择地模仿语句和文章的写法,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语文。现代语文教学的阅读应重视
期刊
当今,人们对健康有了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它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身体健康已不在话下,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问题凸现,日趋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而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更为复杂,思想观念多元更新,这一切都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正反两面的巨大影响。其中反面影响导致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并或
期刊
探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体验探究的乐趣,感悟知识的真谛。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一系列的猜想与推断、观察与分析、思考与讨论、实验与操作、设制与制作、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思维和动手实验中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创设实验的趣味性、激励探究机制  创设有趣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形成学科的思维方法重要环节。因此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对初中教学中学生数学素质提高的认识,着重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建立,积极引导自主探索和主动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并在激发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情感。  关键词:初中数学;地位;探索;水平;情感  “老师您放心,我们班出去的学生,到高中数学都没问题的”,“老师,我是靠数学拉分的”,上一届学生回校时对我讲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心里感觉美滋滋的,转眼新
期刊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学生强化写字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习字的重要起始阶段,这个时期的字写得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最终水平,因此,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逐步培养学生写字能力。那么,如何让写字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呢?  一、严格要求,培养习惯  很多学生刚上小学时,由于年龄小,在上学前没有进行正规的写字指导,出现错误的执笔
期刊
摘 要:“德育为首”概括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全社会对德育批评之声不绝于耳,“高耗低效”是罪魁祸首。要想改变“高耗低效”的现状,教育者应当立即为受教育者树立良好的身教榜样。  关键词:德育效果;品德行为;榜样行为  自从江泽民主席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以来,德育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也应运而生。但长期以来,我们中小学德育受到批评的最多的莫过于它的“高耗低效”。国
期刊
当前,国家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视,地理教师也应改革地理课堂教学,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培养有环保意识的下一代。  一、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强化环保宣传  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转折期,对周围新生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强化环保意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环境保护教育要求教师具备环保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地理教师必须加强环境科学知识的学习,及时了解最新的环保信息,掌握大量的环保教育
期刊
摘 要:新课改改变了思品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提出要注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发现与体验。本文作者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开展实践活动的意义与方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思品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主体;因材施教;习惯培养  在实施新课改的进程中,中学思想品德课必须改变传统“满堂灌”、说教式的模式,既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重课堂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