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经评论已经成为当前各国对外传播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世界进入全球化之后,人们对于经济规律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国经济政策对全球政治、文化、国际交流都是通过哪些方式产生影响,也正在成为普通大众阅读的兴趣。公众对阅读财经评论的渴求,成为当前财经评论数量不断增多、花色品种不断创新的重要支撑。假如说全球资讯传播中哪天失去财经评论,每日新闻传播必将失去色彩。
财经评论所承载的功能,近些年远远超出了新闻传播曾经给它的定义,尤其是博客的诞生和推波助澜,使个性化财经评论加速发展。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财经评论依旧承载了传播各种意识形态的功能,财经评论是评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财经评论对于传播西方经济学思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危机爆发之前,已经如此,近来财经评论所传导的关于资本主义是不是衰亡的争论,可谓热闹非凡,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由此反观,来自发达国家的财经评论既然已经成为大众阅读的普通新闻产品,我们将财经评论作为我国对外传播的利器,一点也不过分。
受众需求使财经评论异军突起
当便捷、快速阅读成为一种受众时尚潮流时,媒体最大难度是怎么做才能让新闻产品直达读者心里。财经资讯随着全球资本的膨胀而泛滥,同样逃不出选择的命运。
近年来,财经评论在经济报道中所占的分量不断上升,诸如美国的《财富》杂志、《福布斯》杂志和《商业周刊》都是以评论独到著称,《华尔街日报》、英国的《金融时报》长期被当作传播自己理念和观念的重要载体。《金融时报》为开辟中国市场,还专门吸纳了一批中国写手撰写评论,点评中国经济发展态势。
即便在我国,不少传统媒体也从只开评论专栏发展到每日开设评论专版。通常,每日各报的评论专版中,经济话题都会占去四分之三的版面。有时候,甚至整版评论全部是财经评论。虽然也良莠不齐,但是一些高水准的财经评论已经相继出现,如《经济观察报》、《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报》,以及《南方周末》上的经济评论文章,全是出自很多优秀的财经评论作者之手。
由于财经评论以观点取胜,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易于吸引眼球,对于新闻事件又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在每天的海量信息中,财经评论具有的独特的传播效果,正好契合了现代人的“懒汉阅读法”,比如只读标题、只读导语等等,海量信息给受众制造了一个逃逸长时间阅读新闻的空间,这个空间正好让能够以点睛之笔阐述新闻事实真相、新闻背景和意义的评论填补。
尤其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已经和人们的财富积累拴在一起,说无事不经济有点过分,但是近些年金融投资泛化,越来越多的人卷入金融投资活动,更加强化了受众对财经评论的需求。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加深,人们更需要解疑释惑,解读分析危机的评论成了目前财经评论争夺眼球的重磅产品。这也是来自华尔街的评论在各类媒体如此泛滥的重要原因。
以上两个原因,必然让人们产生对财经评论的喜好。有需求就必然有产出动力。财经评论为满足公众的需要,也不断由高端向大众化演变。
从神秘走向大众化
当前的财经评论,有人形象地说很“亲民”。不过财经评论并非一直都是这样亲民的,就在一两年前,我国媒体的财经评论还有很深的说教痕迹,或者很明显的财经教科书宣讲痕迹。读者只能被动阅读,常常不知所云。如今的财经评论变得口语化、大众化、故事化,阅读难度大大降低,财经问题中很复杂的宏观、微观问题,以及一些深奥的经济学专用名词,都被一些作者通俗化了。
出现这样的变化有三方面原因:第一,财富问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仅仅把财富问题交给经济学家去研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有人说金融危机是最好的经济学课堂,意指因为金融危机涉及到每个人的生活,关系到每个人的财富缩水与否,人们不得不关注金融危机的发展态势。2008年下半年,各类有关危机的信息起到了普及经济学的作用。仅仅是“什么是金融危机”这个话题,在互联网上的点击率就一直居高不下。为什么?也是因为经济与普通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第二,中国特定的改革背景,经济改革一直是主战场,人们的生活总和承包制、工资改革、财富分配、养老保险、银行信用卡联系在一起。大众对于经济学知识的渴求,促使不少学者走出课堂,进入市场和交易大厅,演讲、评论财经事件。同时出现另外一个现象,经济学家开始探索撰写普及性财经评论的路子,其中很典型的是北京大学教授粱小民先生的经济评论,对于普及财经知识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三,西方人写评论的方法通过翻译发表在各类媒体上,有的结集成书进入中国,让受众看到与我国传统板着面孔写财经评论不同的写作手法。近几年西方的经济学著作不断介绍到国内来,让人们看到不少西方学者用讲故事的办法讲经济学,读起来不枯燥很惬意。我们再翻开凯恩斯的评论,其中也可以看到充满讽刺、幽默和智慧的评述。这些均为我国财经评论的转轨加大了助推作用。
可见经济学一旦成为显学,财经评论的受众就更加广泛。这个命题不是凭空捏造的。如今,经济学家直接撰写财经评论已经很时尚,各大网站争相为学者开设博客和专栏,目的是提升财经报道的品位。按照公众喜闻乐见的方法撰写财经评论,的确已经成为当前财经评论的潮流。
手段方法创新无限
财经评论阅读面扩大,反过来引起稿件风格多样化。近些年,评论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格局,有时评、短评、快评、述评、杂谈等等,财经评论也从版面点缀变成了媒体财经新闻的主打产品。
目前,最为走红的财经评论写作风格是时评,撰稿人抓住当即发生的新闻事件及时评论,各类媒体对于时评很看好,开专栏、开专版的都有。这类评论以观点鲜明见长,已经成为很流行的一种财经评论写作方法。获得2008年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是写作财经时评的高手,他在《纽约时报》开专栏,跟随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全球经济发展态势,随时撰写评论。他的评论如果连续起来阅读,本身就是美国经济当代发展史的一部分。
所以说财经时评不仅是简单地评论财经事件,它还直接影响人们看世界的视角和方法,甚至影响人的财富观念。当财经评论像可口可乐一样源源不断上市的时候,撰稿人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就会潜移默化影响受众。我们在阅读西方作者的财经评论时,不知不觉间接受了他们对于自由市场经济观的宣讲。过去的30年中,西方财经评论不光是让我们大开眼界,看到了世界上还有如此丰盛的财经评论大餐,而且从撰稿人严谨的逻辑推 理、轻松的描述、甚至幽默的调侃中,我们接受了很多关于市场经济的观念和理念。
回到现实,我们可以看到如今很多撰稿人已经出现明星效应,不断撰写财经时评的效果与影星出场已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还有一类财经评论可以称之为正统评论,依然沿袭了财经评论的传统制作方法,观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推理清晰。这一类评论往往被媒体作为思想窗口,传递各报对于经济形势和政策的看法。《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的封二文章和头版评论,都是此类评论。笔者认为,它与时评的差异在于,这类评论的表述更加理性,对于政策和经济形势的分析更加有厚度。迄今,它依然是很多媒体不可或缺的品种。包括中央新闻单位,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等的财经评论,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几次我国股市在关键时刻,《人民日报》都是用财经评论的方式,传递高层重要思路,解读股市局势的。随着经济学知识的普及,以及市场的细分,虽然这类评论一出即能扭转大局的可能性降低了,但是这样的财经评论依然有受众需求。
其他的财经言论和短评,如今也在探索新的路径。近年来,财经评论配画,或者画中话已经广泛被媒体采用,而且由于文章短到极致,语言风格犀利,配画一般多为讽刺幽默画,很多尖锐的话题都以此种评论表现。
新近出现一种叫短短评的财经评论,截取资讯中最有特点的部分集纳在一起,文章不超过一二百字,评论话语只有几十个字。因其点评方式独特,而且短小,很受读者欢迎。
至于互联网的财经评论,更是创新无限,最早在和讯网上诞生的“马上就评”,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互联网媒体的常用方式,主持人选择一个话题,请来专家或者媒体评论人进行现场分析评论。这种方式尤其受到投资者的欢迎。互联网采用音视频同步发表财经时评的办法,也正在成为网络争夺人气的重要之举。
对外需找准切口
以上财经评论出现的普遍现象和规律,运用到对外报道中同样有用。只是要找到对外财经评论的切入口。
对外报道中的财经评论至今同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比较起来国内财经评论丰富多彩,目不暇接,对外报道中的财经评论显得还不那么抢眼。
笔者查看了一些对外报道的媒体和网站,财经评论有,但是在选材和报道形式上,还不足以和国外财经评论的水准抗衡。究其原因,一是财经评论的发展在国内也是近一两年的事情,在2000年的时候,财经评论还很稀罕,2005年之后,财经评论才进入快车道,品种和数量出现质的飞跃。因此,对外报道中财经评论数量有限,品种不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另一方面,对外宣传的政策性强,经济政策解读怎样才有效,又不易引发歧义,还是一个需要破解的话题,至今怎样用财经评论搞对外报道,还存在疑虑。因此,在对外报道方面撰写财经评论的人也很有限。另一方面,我国对外报道中的评论长期以时政评论为主,财经评论一直是处于比较靠后的位置。
不过也有可喜之处,随着世界贸易交流的加深和全球资本化程度的提高,已经有不少从事对外贸易研究和国际金融研究的专家,开始撰写这方面的评论。
很多人以为,经济全球化之后,全世界的人在观念理念上必然趋同,会对经济和财富问题看法一致,大家会以同样眼光去看待市场、交易和资金的流向、企业的成长等等。其实不然,经济全球化即使继续下去,各国政府和公众也不会对于经济问题的看法完全一致,只有协调的一致,绝非观念和理念的一致,因为经济有很强的利益诉求,毕竟各国的经济政策的差异性不可抹杀,而且国家经济利益至上依然不可废除。这样一来,带有传播意识形态色彩的财经评论,必然会因为国别不同,出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差异,导致评论的选材和表述上的差异。这也正是财经评论在对外报道中可为利器的重要因素。譬如,当前危机仍在深化的时候,奥巴马政府在美国提倡买美国货,而且近日还对我国出口禽类产品设限。怎么看待这些问题,怎么用财经评论这个武器解析和驳斥其论调对于全球经济复苏不利,如何用评论阐明贸易壁垒将会更加伤害全球经济等等,都是对外经济报道应该解决的问题。这个例证说明,对外财经评论的确大有用武之地。
那么如何搞好对外报道中的财经评论呢?笔者以为可以从共性话趣发掘选题,保持独特的个性化色彩,以传递我们自主的经济方面的主张和观点。
一是,选择人们共同关注的则经话题。如资本市场交易、家庭生活经济学、职业经济学、企业管理、企业创业人物和故事等等,撰写相关评论,把中国人的经济生活变化带来的观念、理念变化传播出去。
二是,对于中国重大经挤政策进行解读。中国有句老话;在商言商,虽然经济政策的解读与之有天壤之别,不过可套用这个办法,用经济的办法解读经济政策,发掘人们共识的一些规律性的内容撰写评论。
三是,采用跟踪法撰写时评。对于政府决策层的高级官员行动进行跟踪,研究他们不同时期的讲话,对于著名的国内经济学家进行跟踪研究,随即评述他们的重要建树和观点。尤其在经济重大转折时期或者重大变革时期,这些都是海内外受众者十分关注的。
总之,对外财经评论报道的选题和切入点,是财经评论能够收到实效的关键步骤,需要在事前做好功课。
困顿与希望
当前财经评论因为发展过快也遇到很多令人困惑的地方,主要是由于财经评论要求实效性越来越强,每天重复的评论,一稿多投的评论非常普遍,导致了财经评论多而不精、不深。尤其是在互联网的直发财经评论介入争夺读者的竞争之后,这种情况更为普遍。有点像前些年报纸雷同,受众叫苦的局面。好在互联网空间是免费午餐,人们对于这样的状况也就听之任之了。
不过最近,很多媒体网站开始强化自己的原创财经评论的写作,也注意培养自己的专业写手,财经评论的供需开始出现分化。这方面有的网站已先走一步,有的网评专栏就是为坚持独家原创而开的栏目,从他们的实践看,独家独特观点的评论是很有市场的。
同时,由于评论是第二手资料的应用,互联网上的信息真假难辨,鱼龙混杂,如果撰写评论不对新闻事实甄别,可能以讹传讹,严重的可能牵扯到法律纠纷。最近,不断出现政策吹风被有关部门否定的事件,如果对于这些新闻事实缺乏洞察和寻根问底的调查,财经时评不仅会无的放矢,还会帮助传播假新闻。
另一方面,有的写手以时评为生计,包打天下,有的甚至变成市场上的算命先生,观点左右摇摆且善变,令人琢磨不定,看似永远有理,不少投资者跟随其后财富损失严重。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
不过,困顿归困顿,财经评论将继续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新闻品种,这一点毋庸置疑。不过。随着经济学知识更加广泛的普及,人们对于阅读的品位也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知识性、智慧性强的财经评论,阅读者将更众。
由此可见,财经评论的写作也会进入一个知性时代,由单纯抨击或者点评,到融进多学科的知识。这一点,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财经评论中很突出。而且,现阶段经济学的发展自身已经有很大突破,如今行为学、心理学、生物学、生态学多学科已经向经济学渗透,出现了行为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等学科。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复杂多变性,危机将会不时光顾这个领域。人们怎样在困局中稳定心态,保持财富的增长,从危机心态中走出来等等,都需要财经评论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这必然要求撰稿人熟悉多学科知识,发挥记者“万金油”的特殊功能,不断积累,不断学习,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
财经评论所承载的功能,近些年远远超出了新闻传播曾经给它的定义,尤其是博客的诞生和推波助澜,使个性化财经评论加速发展。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财经评论依旧承载了传播各种意识形态的功能,财经评论是评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财经评论对于传播西方经济学思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危机爆发之前,已经如此,近来财经评论所传导的关于资本主义是不是衰亡的争论,可谓热闹非凡,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由此反观,来自发达国家的财经评论既然已经成为大众阅读的普通新闻产品,我们将财经评论作为我国对外传播的利器,一点也不过分。
受众需求使财经评论异军突起
当便捷、快速阅读成为一种受众时尚潮流时,媒体最大难度是怎么做才能让新闻产品直达读者心里。财经资讯随着全球资本的膨胀而泛滥,同样逃不出选择的命运。
近年来,财经评论在经济报道中所占的分量不断上升,诸如美国的《财富》杂志、《福布斯》杂志和《商业周刊》都是以评论独到著称,《华尔街日报》、英国的《金融时报》长期被当作传播自己理念和观念的重要载体。《金融时报》为开辟中国市场,还专门吸纳了一批中国写手撰写评论,点评中国经济发展态势。
即便在我国,不少传统媒体也从只开评论专栏发展到每日开设评论专版。通常,每日各报的评论专版中,经济话题都会占去四分之三的版面。有时候,甚至整版评论全部是财经评论。虽然也良莠不齐,但是一些高水准的财经评论已经相继出现,如《经济观察报》、《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报》,以及《南方周末》上的经济评论文章,全是出自很多优秀的财经评论作者之手。
由于财经评论以观点取胜,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易于吸引眼球,对于新闻事件又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在每天的海量信息中,财经评论具有的独特的传播效果,正好契合了现代人的“懒汉阅读法”,比如只读标题、只读导语等等,海量信息给受众制造了一个逃逸长时间阅读新闻的空间,这个空间正好让能够以点睛之笔阐述新闻事实真相、新闻背景和意义的评论填补。
尤其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已经和人们的财富积累拴在一起,说无事不经济有点过分,但是近些年金融投资泛化,越来越多的人卷入金融投资活动,更加强化了受众对财经评论的需求。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加深,人们更需要解疑释惑,解读分析危机的评论成了目前财经评论争夺眼球的重磅产品。这也是来自华尔街的评论在各类媒体如此泛滥的重要原因。
以上两个原因,必然让人们产生对财经评论的喜好。有需求就必然有产出动力。财经评论为满足公众的需要,也不断由高端向大众化演变。
从神秘走向大众化
当前的财经评论,有人形象地说很“亲民”。不过财经评论并非一直都是这样亲民的,就在一两年前,我国媒体的财经评论还有很深的说教痕迹,或者很明显的财经教科书宣讲痕迹。读者只能被动阅读,常常不知所云。如今的财经评论变得口语化、大众化、故事化,阅读难度大大降低,财经问题中很复杂的宏观、微观问题,以及一些深奥的经济学专用名词,都被一些作者通俗化了。
出现这样的变化有三方面原因:第一,财富问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仅仅把财富问题交给经济学家去研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有人说金融危机是最好的经济学课堂,意指因为金融危机涉及到每个人的生活,关系到每个人的财富缩水与否,人们不得不关注金融危机的发展态势。2008年下半年,各类有关危机的信息起到了普及经济学的作用。仅仅是“什么是金融危机”这个话题,在互联网上的点击率就一直居高不下。为什么?也是因为经济与普通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第二,中国特定的改革背景,经济改革一直是主战场,人们的生活总和承包制、工资改革、财富分配、养老保险、银行信用卡联系在一起。大众对于经济学知识的渴求,促使不少学者走出课堂,进入市场和交易大厅,演讲、评论财经事件。同时出现另外一个现象,经济学家开始探索撰写普及性财经评论的路子,其中很典型的是北京大学教授粱小民先生的经济评论,对于普及财经知识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三,西方人写评论的方法通过翻译发表在各类媒体上,有的结集成书进入中国,让受众看到与我国传统板着面孔写财经评论不同的写作手法。近几年西方的经济学著作不断介绍到国内来,让人们看到不少西方学者用讲故事的办法讲经济学,读起来不枯燥很惬意。我们再翻开凯恩斯的评论,其中也可以看到充满讽刺、幽默和智慧的评述。这些均为我国财经评论的转轨加大了助推作用。
可见经济学一旦成为显学,财经评论的受众就更加广泛。这个命题不是凭空捏造的。如今,经济学家直接撰写财经评论已经很时尚,各大网站争相为学者开设博客和专栏,目的是提升财经报道的品位。按照公众喜闻乐见的方法撰写财经评论,的确已经成为当前财经评论的潮流。
手段方法创新无限
财经评论阅读面扩大,反过来引起稿件风格多样化。近些年,评论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格局,有时评、短评、快评、述评、杂谈等等,财经评论也从版面点缀变成了媒体财经新闻的主打产品。
目前,最为走红的财经评论写作风格是时评,撰稿人抓住当即发生的新闻事件及时评论,各类媒体对于时评很看好,开专栏、开专版的都有。这类评论以观点鲜明见长,已经成为很流行的一种财经评论写作方法。获得2008年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是写作财经时评的高手,他在《纽约时报》开专栏,跟随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全球经济发展态势,随时撰写评论。他的评论如果连续起来阅读,本身就是美国经济当代发展史的一部分。
所以说财经时评不仅是简单地评论财经事件,它还直接影响人们看世界的视角和方法,甚至影响人的财富观念。当财经评论像可口可乐一样源源不断上市的时候,撰稿人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就会潜移默化影响受众。我们在阅读西方作者的财经评论时,不知不觉间接受了他们对于自由市场经济观的宣讲。过去的30年中,西方财经评论不光是让我们大开眼界,看到了世界上还有如此丰盛的财经评论大餐,而且从撰稿人严谨的逻辑推 理、轻松的描述、甚至幽默的调侃中,我们接受了很多关于市场经济的观念和理念。
回到现实,我们可以看到如今很多撰稿人已经出现明星效应,不断撰写财经时评的效果与影星出场已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还有一类财经评论可以称之为正统评论,依然沿袭了财经评论的传统制作方法,观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推理清晰。这一类评论往往被媒体作为思想窗口,传递各报对于经济形势和政策的看法。《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的封二文章和头版评论,都是此类评论。笔者认为,它与时评的差异在于,这类评论的表述更加理性,对于政策和经济形势的分析更加有厚度。迄今,它依然是很多媒体不可或缺的品种。包括中央新闻单位,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等的财经评论,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几次我国股市在关键时刻,《人民日报》都是用财经评论的方式,传递高层重要思路,解读股市局势的。随着经济学知识的普及,以及市场的细分,虽然这类评论一出即能扭转大局的可能性降低了,但是这样的财经评论依然有受众需求。
其他的财经言论和短评,如今也在探索新的路径。近年来,财经评论配画,或者画中话已经广泛被媒体采用,而且由于文章短到极致,语言风格犀利,配画一般多为讽刺幽默画,很多尖锐的话题都以此种评论表现。
新近出现一种叫短短评的财经评论,截取资讯中最有特点的部分集纳在一起,文章不超过一二百字,评论话语只有几十个字。因其点评方式独特,而且短小,很受读者欢迎。
至于互联网的财经评论,更是创新无限,最早在和讯网上诞生的“马上就评”,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互联网媒体的常用方式,主持人选择一个话题,请来专家或者媒体评论人进行现场分析评论。这种方式尤其受到投资者的欢迎。互联网采用音视频同步发表财经时评的办法,也正在成为网络争夺人气的重要之举。
对外需找准切口
以上财经评论出现的普遍现象和规律,运用到对外报道中同样有用。只是要找到对外财经评论的切入口。
对外报道中的财经评论至今同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比较起来国内财经评论丰富多彩,目不暇接,对外报道中的财经评论显得还不那么抢眼。
笔者查看了一些对外报道的媒体和网站,财经评论有,但是在选材和报道形式上,还不足以和国外财经评论的水准抗衡。究其原因,一是财经评论的发展在国内也是近一两年的事情,在2000年的时候,财经评论还很稀罕,2005年之后,财经评论才进入快车道,品种和数量出现质的飞跃。因此,对外报道中财经评论数量有限,品种不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另一方面,对外宣传的政策性强,经济政策解读怎样才有效,又不易引发歧义,还是一个需要破解的话题,至今怎样用财经评论搞对外报道,还存在疑虑。因此,在对外报道方面撰写财经评论的人也很有限。另一方面,我国对外报道中的评论长期以时政评论为主,财经评论一直是处于比较靠后的位置。
不过也有可喜之处,随着世界贸易交流的加深和全球资本化程度的提高,已经有不少从事对外贸易研究和国际金融研究的专家,开始撰写这方面的评论。
很多人以为,经济全球化之后,全世界的人在观念理念上必然趋同,会对经济和财富问题看法一致,大家会以同样眼光去看待市场、交易和资金的流向、企业的成长等等。其实不然,经济全球化即使继续下去,各国政府和公众也不会对于经济问题的看法完全一致,只有协调的一致,绝非观念和理念的一致,因为经济有很强的利益诉求,毕竟各国的经济政策的差异性不可抹杀,而且国家经济利益至上依然不可废除。这样一来,带有传播意识形态色彩的财经评论,必然会因为国别不同,出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差异,导致评论的选材和表述上的差异。这也正是财经评论在对外报道中可为利器的重要因素。譬如,当前危机仍在深化的时候,奥巴马政府在美国提倡买美国货,而且近日还对我国出口禽类产品设限。怎么看待这些问题,怎么用财经评论这个武器解析和驳斥其论调对于全球经济复苏不利,如何用评论阐明贸易壁垒将会更加伤害全球经济等等,都是对外经济报道应该解决的问题。这个例证说明,对外财经评论的确大有用武之地。
那么如何搞好对外报道中的财经评论呢?笔者以为可以从共性话趣发掘选题,保持独特的个性化色彩,以传递我们自主的经济方面的主张和观点。
一是,选择人们共同关注的则经话题。如资本市场交易、家庭生活经济学、职业经济学、企业管理、企业创业人物和故事等等,撰写相关评论,把中国人的经济生活变化带来的观念、理念变化传播出去。
二是,对于中国重大经挤政策进行解读。中国有句老话;在商言商,虽然经济政策的解读与之有天壤之别,不过可套用这个办法,用经济的办法解读经济政策,发掘人们共识的一些规律性的内容撰写评论。
三是,采用跟踪法撰写时评。对于政府决策层的高级官员行动进行跟踪,研究他们不同时期的讲话,对于著名的国内经济学家进行跟踪研究,随即评述他们的重要建树和观点。尤其在经济重大转折时期或者重大变革时期,这些都是海内外受众者十分关注的。
总之,对外财经评论报道的选题和切入点,是财经评论能够收到实效的关键步骤,需要在事前做好功课。
困顿与希望
当前财经评论因为发展过快也遇到很多令人困惑的地方,主要是由于财经评论要求实效性越来越强,每天重复的评论,一稿多投的评论非常普遍,导致了财经评论多而不精、不深。尤其是在互联网的直发财经评论介入争夺读者的竞争之后,这种情况更为普遍。有点像前些年报纸雷同,受众叫苦的局面。好在互联网空间是免费午餐,人们对于这样的状况也就听之任之了。
不过最近,很多媒体网站开始强化自己的原创财经评论的写作,也注意培养自己的专业写手,财经评论的供需开始出现分化。这方面有的网站已先走一步,有的网评专栏就是为坚持独家原创而开的栏目,从他们的实践看,独家独特观点的评论是很有市场的。
同时,由于评论是第二手资料的应用,互联网上的信息真假难辨,鱼龙混杂,如果撰写评论不对新闻事实甄别,可能以讹传讹,严重的可能牵扯到法律纠纷。最近,不断出现政策吹风被有关部门否定的事件,如果对于这些新闻事实缺乏洞察和寻根问底的调查,财经时评不仅会无的放矢,还会帮助传播假新闻。
另一方面,有的写手以时评为生计,包打天下,有的甚至变成市场上的算命先生,观点左右摇摆且善变,令人琢磨不定,看似永远有理,不少投资者跟随其后财富损失严重。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
不过,困顿归困顿,财经评论将继续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新闻品种,这一点毋庸置疑。不过。随着经济学知识更加广泛的普及,人们对于阅读的品位也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知识性、智慧性强的财经评论,阅读者将更众。
由此可见,财经评论的写作也会进入一个知性时代,由单纯抨击或者点评,到融进多学科的知识。这一点,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财经评论中很突出。而且,现阶段经济学的发展自身已经有很大突破,如今行为学、心理学、生物学、生态学多学科已经向经济学渗透,出现了行为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等学科。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复杂多变性,危机将会不时光顾这个领域。人们怎样在困局中稳定心态,保持财富的增长,从危机心态中走出来等等,都需要财经评论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这必然要求撰稿人熟悉多学科知识,发挥记者“万金油”的特殊功能,不断积累,不断学习,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