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神秘的“毒药”

来源 :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p0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民,在这个热带岛屿上繁衍生息了几千年,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有一些神密的文化现象至今仍在黎族地区广泛流传着,如黎族的“毒药”和“迷恋药”传说。


  黎族民间普遍流传有一种所谓的“毒药”,在带上某种宗教色彩后,不少汉族、黎族、苗族人对它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深入黎族地区的汉族人更是谈药色变,几乎不敢随便在不熟悉的黎村里接受黎家人的东西吃。建国前,很多黎族地区的黎族人也不会随便吃他人送的食物,因为害怕“中毒”。为了解开黎族的这种“毒药”之迷,笔者曾在五指山、保亭、乐东等市县的黎族民间进行了社会调查,因为懂这种药的人不会轻易告诉外人,因此“毒药”迷团尚末解开。


  据黎族老人讲,“毒药”( 黎话叫“雅丢”)分“生药”和“熟药”两种类型。“生药”、“ 熟药”均采用有剧毒的动植物,如用“见血封喉”树(亦称“鬼树”“ 箭毒树”,是世界上所有木本植物中最毒的一种)的液汁、蟾蜍胆汁及贮存较长时间的牛尿等混合浸泡一起,再拿药液涂抹于弓箭的矢头上,飞禽走兽若被箭射中或划伤,必中毒而死。若把药液渗入其他草药一起辗研为药末,制成如米粒般大小,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形下,将药末黏附于结冤的仇人身上,或投进对方的饭食、米汤、菜汤、水、酒中,对方食用后,立即出现喉干口渴等症状,只要中毒者喝水解渴,药液就会“封喉”(梗阻),招致中毒死亡。这时,唯一急救的方法是让中毒者吃甘蔗,以糖水来缓解病情;或者杀一只小鸡,用火烧法去羽毛,去除内脏,将鸡肉剁碎,放入已经烧开水的锅里煮熟,中毒者服食,片刻后肠胃内翻江倒海,会把肚里的东西全部吐出来,毒药也随着呕吐物排出体外,病即好。民间认为,中毒后药力发作快的称为“生药”。
  据说“熟药”药力发作比较缓慢,当人中毒后,开始没有任何反映,与中毒前没有异常,时间短则一个月,长则半年一年,甚至三年后才会逐渐发作,人慢慢变得消瘦,浑身乏力,甚至头发脱落等症状,由于时间已经过了很久,药已经深入全身各个部位,当毒性发作时,一般无法救治。
  关于“生药”,中毒后立即发作,科学上还解释得通,但“熟药”传说太玄。按现代医药科学解读,人一旦中毒,在二十四小时内身体必定有反映,如果在一定时间内对身体没有致命的危害,身体本身的新陈代谢机能会让毒药随着汗液、排尿、拉屎等排出体外;除非经常吃这些毒药,即使药量少,但由于长期服用,毒药在身体内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后,也会对身体有伤害。慢性中毒的病例在当今社会是比较普遍,科学解释也比较清楚,但黎族“熟药”过于神奇,仅中毒一次便在若干年后反应,不符合现代医学理论常识。“熟药”近似于二千年来流传于中国南方、西南少数民族中的“放蛊”,这是原始巫术信仰的表现。


  “毒药”除了它本身具有的毒性外,还有宗教色彩,人们对此深信不疑。据说,在制造这些毒药时,要进行一系列的施行巫术仪式,且不能让外人知道,否则无效或低效。
  “毒药”是药师从山上采的草药配制的,药师一般会下毒在客人的饭菜里,客人中毒后头会很痛,像感冒一样,一会热,一会冷。这种中毒的奇处在于,一旦中毒者去医院打针吃西药,反而会越来越严重直至死亡。要想解毒同样也需要山里的草药才可以。如果找到解毒的人他们会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有点像施巫术),使中毒人掌心呈现出芝麻粒大的黑色或红色的点,这个点是中毒标志,它会从手心缓慢移向中指指尖,当红点走到中指指肚时,说明中毒已深,无药可救,待移到指尖时,人就死亡。解毒人一般会用这样方法来判断中毒的情况。通常毒师都会懂解毒,但即使找到村里会解毒的老人给你解了毒他也不会告诉你是谁给你下的毒,而有些老人只会解毒却不会下毒(可能他下毒却不说,可能传下来的时候只教了解毒)。据说,解药奇苦无比,只要使服后的人胃里不舒服呕吐,彻底把肠胃里的东西呕吐了,身体里的毒才算排出来了。


  长期在黎村苗寨调查,经常遇到很多汉、黎、苗各民族同胞“好心人”提出忠告:“不要随便吃黎族同胞给的东西,尤其是老年人给的。”“在黎村喝酒时要带蒜头或辣椒等物”“ 看着别人先吃了你才吃”等。直到今天,黎族敬酒的习俗是主人先喝,客人看着主人喝完后才喝,而且都是喝从同一坛里或同一瓶倒出来的。意思是:主人如果下毒,那么他肯定先中毒,这些都是缘于黎族的毒药传说而形成的防范习俗。
  “只要学了配制毒药的人,一定会在一定时间内放药毒人或者周围的动植物,如果害怕别人知道或者良心上过不去,只能下药毒害自己或自家人。如果发现在村寨周围有一棵长势茂盛的树突然死了,人们就会认为是被人放 ‘毒药’毒死的。听了无数关于毒药的神奇传说,我一直好奇“毒师”的动机,因为丝毫找不到利益所在,直到现在也觉得这个理由很牵强。
  “如果不去给别人下药,毒害别人,自己或者家人就要遭殃。”那么最初学这个干嘛呢?他们说古时,这种手段是用来报复别人的,到了现在海南只有少数黎族地区的人懂得配制这些毒药,自己村子里的人都知道谁懂配制毒药,但药师一般不会公开向外宣扬自己懂,而且也非常忌讳别人说他懂配制。除非是仇敌,药师一般也不会给自己村里人下毒,只给外来人下毒。如果村子里有亲戚来做客,毒师也正好串门,主人一般会把毒师哄走,以防范其对客人下毒。有些还说:“如果你去别人家做客,为防止中毒,你可以带些辣椒,当他们让你喝酒时偷偷的把辣椒放进酒中,如果酒表面有小幅度跳动(像刚倒的雪碧一样),那就说明酒里有毒。”   “毒药”传说,在黎族各个地区都有,而且大都是这个地区说那个地区的会下毒,或者是甲村人说乙村人会下毒,当到了该地方时,问本地方谁会下毒,大家都说不出来或者不愿说出来…… 黎族人把中毒药认为是运气不好,并不怪毒师。他们并不认为毒师是故意害他们的,而是身不由已。
  在黎族地区与毒药相关的还有“迷恋爱药” (黎语称“干雅围”)传说,男女青年由于失恋或者一方单相思,人为的挽救已不可能便会求助于此,通过配制一种特殊的药,使被施药者对施药者爱慕、思念、迷恋,甚至结婚成家。传说配制这种爱恋药有两种:一种是植物,如采集含羞草、无头藤等五种草药若干,放在鸡窝内让母鸡与蛋孵之,出小鸡时取出来,晒干研成粉末,制成迷恋药,偷偷把它置于所要追求的姑娘饭菜内、床上、枕头下、衣服上;另一种是动物、植物相配,如发现蝗虫与蚯蚓交配时,将其捉住,晒干研成粉末;再找无风时候,所有树枝、树叶、草都静静的,但偶而有两根缠绕在一起的树枝、竹枝、草等独自在摇动,把这动的树叶采摘回来晒干研为粉末;还有找两棵经常相互碰擦的竹子,取磨擦部位的粉末;户枢(门轴)粉末;大山里的一种蚊子,常摇动二只脚,黎族人称为——摇脚蚊;山里的蝉儿一对等晒干,与其他配在一起研为末,并和着大树洞内的积水,放在男人追求的女人的食物里、睡觉处、衣服上,事后姑娘就像丢魂一样,如痴如醉地思念、追求放药的人。据说此药若放在鸡身上,鸡也会跟着放药人跑,如同小鸡追随母鸡一样;另外还有一方,是河里的一种软体动物(ttgi ia ang),捉来洗净,晒干研为粉末,也可制作迷恋药。对于这些爱恋药,各方言的黎村里都处流传着中这些迷恋药的故事,老少都能绘声绘色地讲述,但问谁用过,他们又都张口结舌,谁会配制这种药,也无人知晓,非常神密。


  据说通过使用此招术迷恋上的姑娘,既使结婚,少则三五月,多则一二年,当药力逐渐消失后,男女双方经常吵架、打架。除非男的继续给女的吃这种药,否则就会离婚。但这种药不能多吃,吃多了会变傻或得神经病,总之通过不法手段得来的,都不会有好的结局。
  也许科学还不够发达,目前还无法解读黎族“毒药”和“迷恋药”等各种神密文化;也许黎族的神密文化就是千百年来的迷信而已。

其他文献
梦里醒来,天色清明,在琼中长征镇万众村口坡道的拐弯处,几株菠萝蜜依然在那里,树干粗壮呈褐色,树叶半椭圆如小蒲扇,生长得舒展又开朗。夏秋之际是果实成熟的时候,树浑身上下梦幻般结满了果实,绿色的果实三五成群垂挂在树干上,芬芳诱人。仿佛在向你述说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神奇故事。  菠萝蜜属桑科桂木属常绿乔木。它又称木菠萝、树菠萝,隋唐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称为“频那挲”(梵文Panasa 对音),距今最少有13
期刊
公开家庭隐秘曾风靡法国    艾丽丝内心深处有个保存了整整 30年、令她难以启口的隐秘,因一旦说破,势必损害到她自己、她兄弟以及她舅舅等一大群人的命运。14岁那年,艾丽丝的母亲告诉她,她父亲是个恋童癖,是个性欲错乱的人,是个贼。当时她发誓,决不将此告诉兄弟姐妹,也不告诉警方。于是若干年来,多少白天黑夜,艾丽丝对此守口如瓶。直到这位“可敬”的老人逝世,大家始终认为他是个无可非议的前海军士兵,他只是喜
期刊
评选团不选国际性历史性名人偏选残疾女画家    特拉法尔加广场以直布罗陀海峡西端的特拉法尔加角命名,是纪念1806年英国舰队在那里大败法国与西班牙联合舰队的。广场上有好多雕像底座,上面立着的都是历史名人,最著名一位便是当年海战的英方指挥,王家海军统帅纳尔逊·霍尔蒂奥,其余的也都是男性,包括好几位英国海军英雄等。然而,该广场建成160年来,广场西北角第四底座上的雕像却一直空缺着。  1999年王家美
期刊
灵芝是多孔菌科植物赤芝或紫芝的全株,能治愈万症,灵通神效,故名灵芝,又名“不死药”,《白蛇传》故事里,白蛇显形吓死了许仙,于是有了白蛇盗取仙草来救相公。《神农本草经》将之列为“有效无毒之上品”,为历代君王所向往。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幻想长生不老,询问鬼谷先生后得知蓬莱仙岛有灵芝仙药,可使死者复生,活者长生不老。秦始皇深信不疑,于是派遣崇尚医药养身之道的徐福,携带五谷、农业生产工具、率男女三
期刊
《图经本草》里说的:“益智子似连翘子头未开者,苗叶花根与豆蔻无别,惟子小耳。”益智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100厘米至450厘米。以果实入药,有健脾胃、补心神、安神、暖胃的功效;主治肾虚遗精、小便频数、腹痛泄痢等症。又有“开发郁结,使气宣通”的功效,确实有益人类智慧的发挥,因此名叫“益智”。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则美丽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员外家财万贯,年过半百才得一子,取名来福,不料来福自
期刊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过一次对美好食物的记忆,就像我至今仍然记得近三十年前,我的一位同学带我到他家,他父亲炒的琼海炒粉,从制作到上桌用了近二个小时,可却成为了少年记忆中最好的美食,至今一直无法忘怀。因此,一份美好的食物是能让人终生难忘的。  一份美好的食物也是可以让人心情舒畅的。台湾美食家兼美食作家、《饮食》杂志创办人焦桐写道:“美好的食物总是真情流露,适合大众的口味,不造作矫饰,带着地方物色和联欢
期刊
海南菜点正是依仗其物产资源优势,加之热带地区的饮食习俗,特别讲究口味清鲜。鲜的含义:一指原材料鲜活。一般不使用冻品、陈品;最喜现宰现加工现吃;二指味鲜,而且清爽。  海南菜的基础在于丰富的原料资源。海南岛地处热带亚热带,岛上多山林,盛产各种海鲜和野味,具有“海产万类、陆产千名”的优势。就海产而言,已知南海鱼类达干种以上,其中经济价值较高产量较大的有200多种,虾类40多种,经济贝类40余种还有藻类
期刊
海南岛是一个移民岛,多区域、多民族移民的多元文化,决定了其饮食的丰富性和烹饪技艺的多样性。同时,海南又是一个孤悬海外的岛屿,旧时交通不便,人际流动较少,当移民流相对稳定下来以后,海南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族群饮食习惯和饮食特色,经过不断的锤炼,产生了具有本邦特色的烹饪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烹饪文化。而由于上述的两种原因,海南菜更加体现了民间性、传承性、固定性、经验性。  海南的饮食和烹饪是海南文化的体
期刊
奇珍酒楼  创建于1928年的奇珍酒楼,民国时期为海口一流餐馆。解放后改建为“南岛风味”,成为海南本土菜肴最知名的酒楼之一。海南老一代名师何茂兰、戴礼洲、张大庆等都曾在这里主厨,被誉为琼菜宗师的覃文章也曾在此主厨。在《中国烹饪百科全书》中,南岛风味与陶陶居、楼外楼、同和居等50余家全国知名餐馆被同列为“中国名餐馆”。琼南酒楼  琼南酒楼  位于新兴街20号,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酒楼。当时共有三层楼,直
期刊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穷其笔墨写尽了海南这方琼台胜景,从古代的一些贬官的诗文中经常可见,苏东坡还创造了许多菜肴并记录了饶有情趣的诗篇,到丘浚的《琼台奇甸赋》中列举了海南众多食材,让人读来回味无穷。就现当代我们更为熟知的作家诗人到海南,也为海南美食赞不绝口,于是特摄录如下以飨读者。  梁羽生笔下的石山羊  说作家梁羽生曾经到海南游玩,当时朋友请他吃石山雍羊,他吃后对其风味赞不绝口,写下了《题石山镇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