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坏虫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er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岛的冬天,暮色一旦降临,天一忽儿就黑了,像有谁利落地拉上了巨大的黑色幕布。几家院子里飘出的欢笑声,迅速掩盖了零星的犬吠。孩子们盼了一整天呢,天一黑,就可以去田间烧坏虫啦。
  正月十四烧坏虫,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是岛上一直沿袭的习俗。民间有谚:春气一动,百虫蠕动。正月十四这天去地头、田间、河塘边烧越冬的杂草,很容易烧死蛰伏在草丛中的害虫虫卵,祈愿新的一年農作物无病虫害,满满大丰收。
  烧坏虫的主力军是小孩,孩子们是多么热爱正月十四这一夜啊,那是可以名正言顺玩火的一夜,大人们也会陪着,那气氛简直是像在欢度一年一度的火把狂欢节。
  烧坏虫的方式五花八门,可以直接划亮火柴烧,可以将浸过煤油的破棉絮点着扔向草丛,还可以用燃烧着的干树枝引火……小孩们最喜欢的当然是做个火把,拿在手上舞动。
  火把通常是用秃了头的旧扫帚、破雨伞或者竹管制成。旧扫帚和破雨伞均裹上布条和棉絮,中间若能夹一些稻草则更好,最后再洒上煤油。竹管稍复杂些,砍竹管的时候就有讲究,要取约两节半的长度,将煤油注入上半节竹管中,再塞入棉絮碎布等,即可完成。
  举起火把的一刹那,孩子们激动得好似胸膛里也燃起了火,人站得笔挺,头高高昂起,挥动手腕,“呼呼”声和“嗞嗞”声环绕在耳畔,火焰在暗夜里划出一道道弧线,绚丽如烟火。
  左邻右舍的伙伴们自动组成小分队,排列整齐,雄赳赳气昂昂,踏过泥路,穿过田埂。远远望去,挥动的火把连成了一条跃动的火龙,随时扑向绵延的荒草。冬夜的风凛冽如刀,可他们小小的身体和心里都热烘烘,暖洋洋的。
  我家屋后便是连片的稻田,几个小池塘零落分布,像田野的眼睛,水汪汪的。大人们都说这地方很适合烧坏虫,水克火,不会造成火势不可控的局面。冬日的稻田呈营养不良的枯黄色,杂草趁机窜了出来,肆无忌惮地疯长,一簇簇一片片,大有取而代之的势头。当然,它们是猖狂不了多久的,每年的正月十四就是它们的末日。
  那晚,跟有人吹响了冲锋号似的,周边的大人小孩突入“敌阵”,火就是武器,一挨近荒草就想烧之而后快。手里有火把的都傲气,自以为“武器”先进,对掏出火柴,哆嗦着手,好几次都点不着火的“战友”嬉笑一番。
  不过,每次阿波一上阵,擎火把的小孩们就都乖乖闭嘴了。阿波最多两下就能擦亮火柴,而后用左手护着那颗小火头,快速点燃杂草,火苗就像突然挨了鞭子,一下子蹿得老高,风一吹,噼里啪啦,强势蔓延,顷刻间就成了火帘子。热浪不管不顾地涌过来,一群人兴奋得尖叫,同时呼啦啦地往后退。拿火把的喜欢奔跑,边跑边任性地东点一下,西戳一下,尤其爱对茂密的刀茅丛或芦苇丛下手。这处的草烧完了,就去开发下一处,或者沿着塘埂地,一路磕磕绊绊烧过去。小一点的孩子得有大人牵着或背着,看大人点着了火,他们就咧开缺了牙的嘴,“啪啪”鼓起小手掌,也有哭着喊着要亲自上阵的,大人就找一根细溜溜的树枝,让其握在手里,拨弄几下燃烧着的草,也算参与了烧坏虫。你看,他们眼泪鼻涕还挂着哩,却笑得咯咯响了。
  田埂,地头,河边……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火光,明明灭灭,宛若暗夜开出的花。人们穿梭于火光与火光之间,仿佛能听见躲在杂草里的害虫的惨叫。田的主人烧得更仔细,角角落落都不放过,嘴里还念念有词,什么“坏虫烧光光,今年大丰收”之类,被风一裹,飘出去老远。突然,一声“嘭啪”,那是有人趁着烧坏虫扔了几个小爆竹,引得众人兴致高涨,奔得更欢,烧得更起劲了。
  阿波他们几个早有预谋,下午偷偷运来了番薯,藏于稻田一角。晚上烧坏虫时,特地将草都拢到一块儿,将番薯埋在中间,火柴一划,火光熊熊,待草烧没了,坏虫烧死了,番薯也差不多熟了。为确保熟透,他们往往会让番薯在冒着火星子的草木灰里多埋一会,再用树枝木棍扒出来,火灰捂过的番薯更香甜。被煤油味和焦味占据的空气里蓦地多了一丝甜,大人们发觉后嗔笑:小鬼头真会玩花样,见者有份啊!田野上闹哄哄的一片,好像不吃上一口都誓不罢休似的。
  冬日的旷野,夜晚的旷野,一年中唯有正月十四,是那么欢腾而热烈的。
  月亮白白胖胖,挂在我们头顶,能清晰地看到同伴的头发被烧焦了一两处,忍不住笑了一通,说回家自己剪剪就行。“除尽田边草,当年虫害少”, 孩子们都深信,今年的庄稼地里不会有害虫了。
  虞燕:作品散见于多家报刊,部分文章入选初高中试卷作阅读分析题,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隐形人》《理想塔》。?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其他文献
1  窯湾是老的,1000多岁了,它老得都不愿动了,静着静着却美得让人刮目相看。  曾经烧砖的窑不在了,还好,大运河的拐弯处依旧是弯的,弯着弯着连思绪也变得曲曲折折。  窑湾是老的,它甚至不再记得繁华的过去,无论是多愁的唐宋,还是善感的明清,也无论是会馆和代办处,还是桨声或者灯影,即使爱得再深,也不能把打碎的记忆重新拢起,还原成从前的样子。  它或许只记着自己的名字,所以忽略身外的一切,用戴着老花
期刊
宋人尤袤说及读书的妙处:“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老先生的话看似不合时宜,但读书的妙处也绝非简单的修身养性、消闲逸致能概括的。对每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读书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书中风情书里乾坤的个中滋味,也是各有玄机的。  1  在我十余平方米的书屋里,倚墙而立的是整整一壁的书,此外,台上堆的是书,地下放的也是书;在睡觉的床头,在客厅的沙发上,
期刊
說到门里师,在江汉平原的黑王寨,当首推厨子,没办法,民以食为天。  我是在看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时,想起老家的一个厨子,严格说,是个厨娘,姓陈,年纪很有一些了,小九十,依然健在。  早先的江汉平原,机械化还没代替体力劳动,人们忙死忙活一天下来,骨头都累散了架,一般是吃罢饭推倒碗倒头便睡。第二天还要早起呢,老话说得好,三早一个工。如此一来,走夜路的人就不多,喜欢熬夜的则更寥寥无几了,那年月的狗,
期刊
储福金,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委员会顾问,著有长篇小说《心之门》《奇异的情感》《羊群的领头狮》,中篇小说集《神秘的蓝云湖》,散文集《禅院小憩》《放逐青春地》《中国当代文学百家——储福金小说精选集》等。《心之门》获江苏省政府文学艺术獎,《黑白·白之篇》获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长篇小说奖,《镜中三十》获第七届紫金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我曾经模仿过很多作家  创作是从模仿开始的,这是哪一个作家都无法避免的路
期刊
春饿时,黄岭坡的原野不缺吃的。  豌豆荚、油菜薹、野草莓、刺儿果……都是美食,现在的孩子娇贵,估计很少吃这些东西了。  春饿是难熬的,过年的东西都吃完了。过完年,农家也开始节俭了。厨房里再很难找到熟食,连锅巴团也没有。床底下的坛子也空了,花生、米子糖、豌豆……渣都没有了。农家只吃两顿饭,早上九点一顿,下午三点一顿。农忙时节才有夜饭,天麻麻黑吃一顿。  平时也饿,饿习惯了也就没感觉了。春饿,强烈的饥
期刊
我的家乡是芦荡水乡。  沟河纵横,水网密布,一望无垠的大芦荡里芦苇青青,绿波荡漾,水产品极为丰富,螺蛳是常见之物。  春天来了,气温渐暖,河水清澈见底,河底密布着蠕动的一颗颗青如翡翠、状如玲珑宝塔的螺蛳,它们是天赐的美味,而初春的螺蛳最为鲜美。  春日的星期天,约上几个玩伴,去村西的芦荡里摸螺蛳,那儿的柴根上,总是依附着大大的肥肥的螺蛳。我们卷起裤腿,站到水下,从柴根上轻轻地把螺蛳拽下来。这时,受
期刊
读明朝才子陈继儒写的《小窗幽记》一书,书中写道:“木香盛开,把杯独坐其下,遥令青奴吹笛,止留一小奚侍酒,才少斟酌便退,立迎春架后。花看半开,酒饮微醉。”觉得依稀步入了花开的意境中,顿感深远而清美,妙趣难以对人言。  晴日风柔,坐在书案前,白纸落墨,单单写了这两个字:花开。凝眸静观,觉得横竖都洋溢着风情,不觉感叹汉字真的很美,仅是“花开”这两个简单的字,便恰似仕女图中那佳人眉间动人的痣。  幼时居住
期刊
猪油渣子好吃。  得用火炼过。  需是土灶,里头嵌着高碳铁,即人们口中生铁铸成的那种大锅,锅比人大,儿时的我望上去,眼光只能挨到锅沿。  锅沿下,黑黑的底子被爷爷擦得锃亮。“孩子,得用心对待人生中每一件事。”爷爷常絮叨着这么说。年幼的我自然悟不透其中深意,只知道,爷爷很善良。  从村里人对爷爷的態度便能看出,东家长李家短,日子时常泛起波澜。那年月,土地即是粮食和钱,比金子还要金贵,因土地而起的争执
期刊
亲人别离的痛已随流水逝向远方,然而思念在心里,日久弥深。  乡下的坟地离村庄不远,在各家各户的责任田头,依着小路,偎着河流,守望着熟悉的日子和亲爱的家人。去地里拔草施肥,去河流割柴罱泥,一抬头就能望见高高的坟茔,不怕,头脑里倒是生出亲人在世时的种种场景,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如同电影画面般一一在眼前闪过。生者与死者,虽在两个世界,实则依然亲近。  在我们家乡,清明节必不可少的祭祖仪式是辞仙。 
期刊
那天,天气贼冷,有零下十多度,好些年没这么冷了。事先约好的,跟太太一道去看胡大姐和她老伴。路上花了一个半小时,先是乘公交,后来倒了两班地铁。  胡大姐原本住在距我们不远的一个小区,走路也就十来分钟。但那房子过于逼仄,且终年不见太阳。年轻时在里面住着倒不碍,上了年纪,胡大姐夫妇便觉着那份受不了的冷了。于是下了决心换房,但两个从企业退休的老人手上不可能有太多的钱,只好把着眼点放在离城区远一点的地方。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