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映照

来源 :美与时代·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bh54g45g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视觉文化已经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身处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们试图摆脱这种被图像操控的现状。根据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阐释绘本这一艺术语言的表现,使人们能够真实地感受生命体验,脱离景观的控制。
  关键词:当代艺术;绘本艺术;景观社会
  科技在全球化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带来的便利和新奇,我们的生活变得异常丰富,随处可见的视觉文化包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今在景观社会中人们面对社会问题、面对生存状况,以个人的真实感受去完成生命体验,而不是被景观潜移默化,成为图像控制的对象。本文重点探讨当代绘本艺术的发展及其作用,以期在景观社会中可以使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新的建构。
  一、图像映照下当代社会的艺术转向
  对于当代艺术暂时不去归结它的起始时间是二战结束,亦或21世纪,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选择当代艺术的起始点,然而无论人们的选择是什么,我们都应当看清楚,当代艺术处于一个现在进行时的状态。如果说现代艺术是艺术家的“自我参照”,是由身体内部挖掘的个人艺术,是为了肯定自我意识价值,使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被探索创造出来,这使得西方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流成为了探索实验性的艺术。当代艺术让我们开始关注自身思维演化的价值,明白艺术最有利之处在于我们自身因它到底思考了什么,诞生了哪些从他处得不到的生命体验。我们成为了图中的那个“人”。当代艺术的精神是对政治社会问题的思考,当代艺术与社会产生了更多的联系。艺术家们从形式的房间走出去,图像性、观念性和社会性成为当代艺术的显要转向。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以科技为基础的“消费文化”的全面升级,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使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个图像时代里,人们被图像包围映照,认知方式也发生深刻变革。网络、照片、电影、电视、手机、照片等这些无处不在的图像符号构成了今天的世界图景。
  二、景观社会
  1967年,《景观社会》出版,该书作者是法国著名思想家居伊·德波,他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人们因为对被控制制造出来的景观的迷入而丧失自己对本真生活的渴望和要求。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主要体现为一种被展现的图景性。”尤为重要的是,居伊·德波提出“景观的在场是对社会本真存在的遮蔽,成为了人们主导性的生活模式。”生活本身成为景观走秀的舞台,光怪陆离的时尚、网红直播带货、网络讲座课程,人们在景观的控制下从表层观赏逐渐沉入深层的隐性欲望。而这些控制并非仅在生产工作中发生,在非劳动时间的闲暇时光中也会产生。在假日或者闲暇时光,大家会选择旅行,可能去健身房或者户外锻炼,还有购物、聚餐和其他娱乐活动、休闲消费,但是发生的这一切行为,几乎是被无形的景观教唆和预设控制下进行的。我们认为自己正在自主并自由地进行活动和享受快乐,其实并非如此,这深刻揭示了“人们在闲暇娱乐生活中的‘伪主动性’和‘被动性’,其本质仍然是无个性,我们再一次将获得创造力的时间丢失了。凯尔纳将这样的生活现实称为景观的‘屈从式消费’,使人远离对生活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景观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文化设施、互联网等构筑了一个全面遮蔽人们本真日常生活的伪世界。对于景观社会的这一现象,居伊·德波所倡导的情境主义国际提出了从艺术批判扩展到日常生活批判的应对方式。
  三、当代艺术在景观社会语境下的运用
  “景观社会”这一概念被提出时,正值后现代艺术向当代艺术过渡的阶段,激浪派、偶发艺术、行为艺术等各种思潮涌现,他们强调艺术作品展现的是艺术态度,而不是某种风格。在“景观社会”成长的艺术家们,借用过往的艺术手法或当下现成的视觉媒体图像,表述自己的感情诉求及思想。他们尝试用各自的方法使人类挣脱图像的操控,并且运用绘画自身的语言进行建构,创作出图像时代“非主流”的图像。这些绘画真实地记录了一个身处图像世界的生命体对“景观”的反思与批判。当代绘画与现代绘画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对人与社会产生的对话关系。艺术家将“态度”转变为新的绘画形式,面对社会、面对时代,深刻地抵达了图片背后的真实。不是艺术风格的比较,也无关形式和材料,因为对社会问题、对现实生存的敏感,他们重新反思历史、传统文化及当下的现实语境,将图像和不同形式的风格重新组合在新的结构中,从根本上切断了被挪用图像的原初语境,使其具备新的意义。
  四、绘本艺术语言在当代社会的建构
  在这个不注重风格、形式,而关注观念表达的社会,视觉化广泛地影响着当代人关于大众生活的释义。对于被图像映照的常态成了新一代人类的视觉化思维。当代艺术介入生活,面对这个时代,面对社会的问题,重要的是找到一种说话的方式,把思想说出来。绘本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作方式在“读图时代”迅速蔓延。最早的绘本出现在17世纪,教育学创始人夸美纽斯出版了一本带插图的教科书。夸美纽斯将少年儿童视为读者对象,认识到将文和图结合在一起的重要性。孩子在图画中获得乐趣、感到愉悦,可以使教学变得轻松有效。随着时间的推移,绘本中图画的主体功能越来越重要,文字只是起辅助性的作用,可以解读图片,有的完全依靠图片的逻辑性作为意义的生成手段。当代绘本艺术绘画风格多变,形式设计新颖,可以内置机关或者异型装帧,这一切的形式都是服务于内容,即图像想要传递的观念。绘本艺术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视觉语言特点,使它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普适度,远远高于其他艺术作品。通过这些独特性,可以影响这个时代人们的表达方式与阅读习惯,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以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新的建构。
  (一)绘本的教育作用
  当代艺术绘本对当代人的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启迪意义上,早在绘本初期就是针对儿童创作的,目的也是为了增加儿童的知识面,培养良好的性格。强大的信息技术使儿童提前进入一个更复杂的环境。当代儿童过早的被安置在图像场域中,接触到庞大的图像辐射,但是他们可能连最基本的判断能力都没有。绘本的图像功能作为一种最直观、最生动、也最具有想象力的一种感知方式。通过画面创设新的生活情境,开放性的故事环节,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培养和启发儿童学会思考,从小建立起批判意识,去寻求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的真实生命体验,建构一种价值观与人生观,拥有对日常生活的自主选择权,特别是学龄期的儿童。这不仅传递出丰富的知识,并且使其对美的欣赏有很大帮助,对儿童的成长也起到非常重要的默化作用。在成年人的欣赏领域中,艺术风格更加多變,具有启智作用,使其去反思自身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以期能在过程中自主地反抗被景观化了的生活,肆意书写自我世界。   (二)绘本形式语言的艺术性
  绘本在构成形式上是由文字和绘画这两种媒介组成的。绘画语言在向外传达信息方面具有不明确性和抽象概念,而文字语言恰好具有表达意义的功能,其规定性和明确性起到了互补作用。二者结合在一起,反而让绘本成为最具有艺术可能性的艺术形式。当代绘本随着时代的发展,吸收绘画的语言形式并注入精神内涵,达到了烘托气氛与传达思想的双重升华。遵循绘画的艺术表征,通过色彩、线条、构图、造型、材质及各种表现手法,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通过绘画的形式语言将创作者对艺术、政治、社会甚至人生问题展现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创作者在追求艺术个体价值的同时,画面通过各类主题唤醒已遗失的真实图景,表达出个体对本真生活状态的诉求。观者在欣赏绘本的同时也会产生某种意识共鸣以及对于画面语言艺术的审美感受。绘本创作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忽视的场景和体闲时光。这能够引起观者展开更多的联想,其内容呈现出更多的选择性,在意识形态中与观者共同构筑了自由精神的本真世界。
  在这个“快消时代”,短消息和小视频漫天,我们习惯了只看标题和关键词,习惯了15秒反转剧。每天的媒体广告、网红主播不断地向大众推出新的产品,景观成为无声的暴力。我们被无意识的牵引着,身处时刻变化的图像世界,创作者不断拆解和重构个体通过自身感受到的万事万物的真实存在,将更多的感悟赋予到创作的图像中,唤起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审视与思考,企图通过图像建构一个新的生活情境,给惯有的思维方式提供一个阻断,使观者能打开更多的思维空间,促使新概念的生成。在德波的反抗景观社会策略中,“异轨”和“构境”是利用意识形态本身的物相颠倒进行自我反叛,创建新的环境,以图像去对抗图像。这体现了德波思想在當代艺术中的延续以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绘本艺术面对影像社会中人们生存的各类问题,创作者以自己的判断去寻找事物自身蕴含的意义。通过绘画的形式多角度创作,展现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真实生命体验,以此来对抗景观社会中图像对人类的异化。
  参考文献:
  [1]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张一兵.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J].南京大学学报,2006(1):5-17.
  [3]吴晓月.中国原创儿童绘本出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4]单群群.“绘本阅读”与“看图写话”整合的思考及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0(8):58-59.
  [5]刘扬.居伊·德波景观社会文化理论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9.
  作者简介:章寅晔,硕士,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甘南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革命精神和民族复兴的的历史意义,美术创作资源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美术创作的开发具有特殊的现实价值,对当地的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引导和战略作用。  关键词:红色资源;创作资源;民族精神;开发与应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甘南红色资源美术创作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20ZZ33)阶段性研究成果。  甘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迭部、卓尼、临潭县红
期刊
摘 要:中国的写意花鸟画是中国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蕴含了丰富的审美理想和文化内涵。宋孟秋的水墨写意花鸟画灵动诙谐、清丽透逸、天质自然,他的绘画以“诗性精神”表现“生命情态”,在婉约和豪放中不断转变自己的风格。明清美学和包豪斯的艺术课程对宋孟秋的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中西方艺术元素中,找到了自己的独特形式。  关键词:宋孟秋;水墨写意花鸟;美学分析;形式意味  罗丹曾说:“艺术最主要的是感受、爱
期刊
摘 要: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以板块化的家庭活动为主要框架,而这些家庭里面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活动则充当着连接三大家庭的线索。在京华的世界里,这群青年男女由于社会际遇、家庭背景、个人性格、所受教育的差异从而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为我们演绎了一段段充满浪漫性、悲剧性、现实性的爱情故事,给读者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艺术审美体验。  关键词:京华烟云;理想爱情;现实矛盾  《京华烟云》作为我国著名作家林语堂的长篇
期刊
摘 要:贾平凹被认为具有农民与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这一方面促使他关注乡土、现实和自然,以非功利的形式展开对乡土记忆的朴拙书写;另一方面又指引他上升到“形而上”的精神层面,从“地母情结”出发,对个体的精神现实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摹写,并将这种“土地情结”渗透到自然物中,通过自然隐喻的方式以强大的情感张力完成对现实鞭辟入里的批判。基于《带灯》的创作,将这种表现方法称为缘“地”意识的现实主义。  关键词:现
期刊
摘 要:《黄雀记》是苏童于201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将目光聚焦于20世纪80、90年代的社会现实生活,主要描写时代巨变中保润、柳生、仙女三人的爱恨情仇,展现转型期间个体精神窘境和国民精神紊乱的局面。在叙述方法上作者采用象征隐喻的方式完成了对当下现实最沉重的介入。全书充斥着大大小小的隐喻,书名和文本中诸多隐喻相互呼应,构成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意象群。  关键词:苏童;黄雀记;自我救赎;意象  苏童在
期刊
摘 要:在《阿黑小史》中,沈从文用审美的方式书写自然“性爱”、触摸自然“生命”、审视自然“神性”,在自然的生存状态中谱奏出一曲充溢着自然人性和神性的乡村牧歌。在情爱叙事的整体架构下,五明和阿黑的本能欲望和生命情感在“撒野”和“疯癫”中回归性爱本真的自然形态。而原本以寻巫驱邪除灾的宗教仪式所带有的宗教色彩、以媒亲为凭的婚恋关系所固有的道德理性化色彩都被消解,彰显了最初的情感本能和生命本质。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身为20世纪德国社会理论大师,尼克拉斯·卢曼创立的艺术系统论就现代社会中艺术系统的运作逻辑进行了思考。他从构成艺术系统的四组审美差异,即“艺术/艺术”“艺术/社会”“艺术/人”“艺术/美学”的四元理论脉络切入,把现代艺术描述成一个既“自我指涉”又对“社会”和“人”等环境媒介加以“异己指涉”、同时与美学交互蕴涵建构的社会沟通系统,由此,卢曼艺术美学观涌现出四副审美面相。与传统艺术美学在“一阶
期刊
摘 要:《妻子的浪漫旅行第四季》在延续前三季节目制作的基础上,守旧与创新并行——既满足了观众“窥视”“情感体验”“求知与伦理援助”“类型”的审美期待,又通过创新旅行元素和改善节目风格丰富拓宽了观众的审美经验。作为观众心中的白月光节目,可谓做到了“盈”;但又因盲目迎合观众的逃避心理而营造了积极避世的虚假梦境;因缺乏与观众的有效沟通,产生了传播与交流的断裂;因多平台内容的偏置简慢了观众的主体地位,在此
期刊
摘 要:一些知识分子持反对文艺作品虚构历史的意见,由来已久。戏曲作品存在坐实朝代而又戏说历史的倾向。京剧《杨门女将》《玉堂春》《赵氏孤儿》等莫不如此。还原历史,努力按描绘古代或旧时社会风貌的纪实剧的手法进行创作,可以成为戏曲作者的一个重要选项。优秀的戏曲历史剧及其作者,能让“心思聪慧,洞达事物之情状”的演员在进行二度创作时,有更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这也是提升舞台表演水平和吸引高端观众的手段之一。细
期刊
摘 要:电影《艾德·伍德》用影像的方式建构了镜头内艾德·伍德和镜头外蒂姆·伯顿各自的情感世界,表达了现实中的艾德·伍德对电影梦想的疯狂和热爱。影片通过对叙事、镜头、色彩、剪接等方面的论述,表达了电影镜头内外的双重情感,重现了逐梦影人构建电影世界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两位导演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映射了电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艾德·伍德;蒂姆·伯顿;情感;电影  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在好莱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