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月光”的盈与缺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v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妻子的浪漫旅行第四季》在延续前三季节目制作的基础上,守旧与创新并行——既满足了观众“窥视”“情感体验”“求知与伦理援助”“类型”的审美期待,又通过创新旅行元素和改善节目风格丰富拓宽了观众的审美经验。作为观众心中的白月光节目,可谓做到了“盈”;但又因盲目迎合观众的逃避心理而营造了积极避世的虚假梦境;因缺乏与观众的有效沟通,产生了传播与交流的断裂;因多平台内容的偏置简慢了观众的主体地位,在此方面又是“缺失”的。
  关键词:妻子的浪漫旅行第四季;接受美学;审美期待;审美经验;迎合与守旧;传播断裂
  《妻子的浪漫旅行》(以下简称“妻旅”)是由芒果TV自制、网台联动播出的夫妻观察治愈节目,其以浪漫轻松的旅行情境、舒缓的叙事节奏、正向治愈的婚姻价值观,自2018年第一季首播至第四季播出以来一直受到观众的好评,成为观众们心中的“白月光”。但随着节目的迭代,如何维持观众对节目的好奇感、补足节目创作的不足之处、探寻新的婚姻观表达方式越发重要。本文站在接受美学角度,从创作与接受的动态互动出发,选取第四季节目,分析其如何在延续前三季节目的基础上满足了观众期待视野,又是如何拓宽了观众的审美经验,从而实现节目创新;同时,分析其面临创新桎梏的原因,期待第五季节目能够实现华丽新生。
  一、盈——建构观众审美的旧图与新景
  本文认为,《妻旅第四季》基于前三季,保留原有节目制作模式——既满足了观众的“窥视与快感”“情感认同”“求知与伦理援助”“符号化类型”的期待视野,又通过创新旅行元素和改善节目风格、丰富拓宽了观众的审美经验。作为观众心中的“白月光”节目,可谓做到了“盈”。
  (一)四重审美期待的满足
  接受美学理论创始人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1]在影视创作中,创作者常根据观众的喜好来决定如何构建文本、表达意旨。本文认为,《妻旅第四季》遵循了《妻旅》系列节目一脉相承的创作习惯,满足了观众以下四重审美期待。
  1.层层嵌套的“看”满足窥视期待
  “窥视”由麦茨首次在其分析电影观众观看心理的著作《想象的能指》中提出,主要指使他者处于被看地位的行为;劳拉·穆尔维提出:看本身就是快感的源泉[2]。《妻旅》中存在以下四重窥视——首先,丈夫们作为观察室成员窥视妻子们的旅行生活;其次,观众直接窥视观察室成员(包含主持人和丈夫们),通过窥视丈夫们的一举一动获得夫妻关系的读解素材;再次,观众通过与观察室成员视线合一间接窥视妻子们的集体生活,妻子们的靓丽外貌成为被观众们饱览的对象,成为除了景点之外的美丽景观;最后,观众对夫妻交流的窥视,这种窥视基于对他人隐私的好奇,将明星的私生活作为审美消费的对象。节目使用这种层层嵌套的观看机制满足了观众观看美景美人和名人生活的阅美和娱乐心理。
  2.多重认同满足情感体验期待
  史可扬老师在《影视批评方法论》一书中将影视接受模式分为五种:联想型、敬慕型、同情型、净化型、讽刺型。《妻旅》在观众与妻子之间建立了四种认同——联系认同、敬慕认同、同情认同和净化认同。首先,性格各异的妻子们极易使观众将自己代入“妻子”角色,从而完成情感上的联系认同;其次,妻子们的才艺展现出的个人魅力、对彼此的劝慰所体现出的温柔气质、对子女的关怀的伟大母性力量引发了观众们的敬慕认同;再次,对夫妻相处模式的探讨和婚姻坎坷经历的回溯使观众产生同情认同;最后,基于对情感的宣泄,观众们获得压力的释放、思考婚姻的本质和意义,从而获得净化认同。节目正是通过引发观众的这四种认同心理,织就美丽、温柔、困苦、坚定的情感之网,使观众沉浸于情感的诠释和宣泄中,满足了观众的情感体验期待。
  3.角色演绎满足求知与伦理援助期待
  电视节目以其生活化的观看环境、“话”多于“画”的语言特征、分散流动的内容组合方式极大程度地参与到观众的生活中。除去放松身心、获取娱乐的价值,《妻旅》通过对主体多重角色身份言行的纪录向观众提供丰富的知识和伦理行为的援助。首先,《妻旅》借由妻子们的对话传递母婴知识,向观众中的母亲或父亲分享了孕育儿女的经验,此时妻子们是“母亲”;其次,妻子与丈夫分隔于两个独立的空间,分别讨论对婚姻中两性分工和角色的理解,为观众提供了家庭性别建构的参考系、化解矛盾的折衷方案,满足了观众寻求情感援助的心理,此时妻子们作为“人妻”存在;而当妻子们结束家庭话题,与同行的其他人相处时,其社交言行的方式又作为青年、中年群居生活的百寶书,极大满足了观众对伦理行为参考的需求,此时妻子是“处于社会公共空间中独立的人”。
  4.符号构建满足类型期待
  结构主义符号学认为符号是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意义表达的基本单位。在节目中,创作者通过构建诸多符号来与观众形成类型契约。首先,夫妻嘉宾的选取从第一季至第四季几乎都满足“相濡以沫的爱”“争执博弈的爱”“欣赏依赖的爱”和“默默陪伴的爱”几种类型;其次,对方言的使用产生了幽默风趣的节目效果,也由此使福原爱、吉娜·爱丽丝等外国籍“中国媳妇儿”成为粉丝喜爱的明星,不仅体现了夫妻间精神层面上的契合,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借由婚姻跨境传播的成果体现;再次,节目文案知性清新,寥寥数语便言中有意,表达出人生的欢喜和无奈;最后,“妻子的浪漫旅行!”宣言成为旅行打卡必喊口号和旅行开始或结束的标志。所有的符号呈现符合观众审美经验的一致性,也为创立稳定如一的“妻子”品牌打下了基础。
  (二)审美经验的拓宽与更新
  接受美学提出审美经验的概念,用以描述观众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愉悦的身心体验。艺术创作的确要迎合观众的审美经验,然而审美快感还来自于认知经验的更新。从历时的角度看,《妻旅第四季》较前三季在旅行元素的设置和矛盾冲突的剪辑上做了调整,改变了观众对节目的固有认知,拓宽了观众的认知范畴,完善了观众的审美经验。   1.创新旅行元素设置——疫情中提供精神支撑
  《妻旅》每期节目选取不同的目的地和景点,设置多样化的旅行活动,观众跟随妻子们的脚步游历山川河海,看不同的美景、领略各地风土人情。第四季节目录制恰逢疫情期间,更加补偿了观众足不出户的烦闷心理——创作者一改往常的高端跨国游定位,将旅行目的地一律设置在国内。除却疫情因素,国内旅游目的地的选取为观众提供了俯瞰祖国美景的新契机,唤起观众对祖国的热爱,观众以此建构起对国家的信心,为共同携手战胜疫情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撑。同时,第一期妻子张歆艺为丈夫袁弘准备的惊喜也模拟还原了武汉老街、连线了袁弘的武汉好友,这种别具匠心的策划也正呼应国内抗疫浪潮。旅行元素的创新设置不但打破了观众“妻子的旅行就是跨境游”的刻板印象,也使得旅行成为抗疫中的一抹亮色。
  2.减少矛盾的刻意制造——展现温暖轻松相处模式
  影像创作者看待事件的视角、摄影师记录影像的方式、剪辑者的制作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节目呈现的效果,虽然创作者无法界定真实,却掌握着引导观众“看什么”的权力。施拉姆曾提出:“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3]因此对于事实的展现只能依托于创作者的良知和诚实。妻子的旅行真人秀场面因具有记录性质极易产生多义性,节目创作者可能为了制造悬念和话题刻意营造危机,这在前三季的节目中表现较明显。第四季减少了对妻子们矛盾冲突的刻意剪辑,将蒙太奇手段主要用于展现平行的时空中妻子们和丈夫们的反应,而花字和音乐的添加也恰到好处,减少对观众意义解码的不良引导,取而代之呈现温暖轻松的相处场面和自嘲幽默的人物性格表现,更接近生活的平淡本质,传递了互相尊重的和豁达包容的人际交往理念。
  二、缺——节目创新的停滞与困惑
  《妻旅》有着清晰的节目定位,极大地尊重了观众的观看喜好,其娱乐属性和对完美婚姻状态的呈现让所有渴望爱情的观众沉浸其中。但经过四季节目的制作,为了保证节目生命力的延续,创作者急需参考观众的收看反馈,查漏补缺,努力提升节目质量、丰富节目美感、创新主题意旨传递方式。
  (一)迎合守旧与引领创新的悖论
  接受美学的观点要求电视创作者从观众的视角分析其喜好,并以此为依据创作观众喜爱的节目,观众的反馈到底应得到多大程度的重视?如何把握迎合与引领的关系?《妻旅第四季》越来越呈现出创作者盲目迎合观众的心态——旅行成了塑造完美婚姻生活的工具,这看似满足了观众对美好婚姻生活的想象,实则却陷入了“迎合即有效”与“不想被迎合”的悖论。
  1.积极避世的虚假梦境——过分迎合逃避心理
  《妻旅第四季》构建了观众想象的多重身份:其一,作为妻子的双重角色,不仅是度假中的“妻子”,也是婚姻生活中被丈夫们关爱和宠溺的“妻子”;其二,作为社会个体,事业有成的话题也为女性观众自我肯定、获得自信提供了假想性的支撑。以假乱真,创作者应允观众通过幻想享受不切实际的完美幸福,却未意识到:当节目内容与观众的审美心理距离过大,也就是说当节目中夫妻关系时刻幸福景象与观众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出现较大差异时,自我确证则无法被满足,审美即出现断裂。观众察觉,节目正在消解他们直面现实的勇气,逐渐从“白日梦”中醒来,加大对真实的期待。因此,看似是营造了积极的婚姻观,其“避世”的实质仍旧不能被隐藏,究其原因,是创作者对观众逃避心理的不恰当迎合。迎合与引领始终需要平衡处之,如果能秉持着现实主义的态度,敢于展现婚姻中的小沖突和不完满,倡导理性解决问题的心态,为婚姻的维护提供更多参考系,可能更为观众所认可。
  2.情感表达的夸张渲染——冗余的情绪设置
  詹金斯在《融合文化》中提出了影响粉丝在媒介娱乐工业中地位变化的因素——情感经济,这种新的营销理论强调的是消费者在观看选择和购买决策过程中的情感因素[4]。受众对于媒介来说是情感消费主体,受众通过媒介寻找情感的共识,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受众运用情感促进媒介经济的消费[5]。《妻旅第四季》注意到观众观看喜好受情感元素的影响,将情感进行了诸多渲染——每一期几位妻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必定因感动或伤感流泪,程式化的煽情环节便使情感成为了具有表演性质的奇观。当妻子们对婚姻的感受经过滤镜一层层晕染,影响了对婚姻本身的探讨,创作者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观众需要怎样的情绪表达?这种过度地迎合是否也挑战了观众的理性?克制却温暖,我们有理由相信,脱离了夸张和过度渲染,情感类节目依然能够传递积极正向的婚恋观。
  (二)对观众主体地位的简慢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在有读者参与意义的生成前并不能被称为作品,而只是文本,从而肯定了受众的主体性地位。《妻旅》将观众的喜好巧妙地、具象化地呈现在节目内容中,却在观众向创作者反馈的环节未实现信息的有效流通,并且在平台内容体量质量上出现了偏置现象。
  1.审美传播与反馈的断裂
  接受美学认为,作者、读者、文本之间的交往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同样,在影视创作中,观众对节目的解读和评价伴随节目本身成为节目的效果史。《妻旅》观众发布对节目的评价的渠道主要有三——一是发布微博超话、评论官微,二者针对明星节目内外的花边新闻内容占大多数;二是通过弹幕发布实时评论,针对节目某个场景观众间互动交流;三是在芒果TV进行评论,但芒果TV的播放功能大于反馈交流。以上三种观众创造意义的方式本质上依旧是节目内的单项传播。当粉丝的共鸣无处表达、当观众的意见无法被捕捉,将形成“创作者-电视文本-电视观众”传播链回流的断裂,创作者的创作将走向无效。关于超话社区的建立,本文认为,尝试一期一个夫妻相处之道小专题,以明星制造热度、引发讨论不失为一种尝试。
  2.多平台内容的偏置
  《妻旅第四季》依然延续前三季的平台投放规则,以卫视结合线上芒果TV播出,而线上平台从第二季开始开创了“会员plus”版本,上演每一期节目因时长限制无法剪辑进的内容,本应起到补充作用的会员版本却普遍被观众评价“比正片好看”。多平台投放、会员专享内容的确是产业内的有益尝试,可如果本末倒置,正片与会员专享内容的质量差异过大,便成了创作者对商业利益的一味追逐,必然会对节目的口碑造成影响。长此以往,缺乏创新力、内容容量缩小质量降低都将成为扼杀一档优秀电视节目生命力的罪魁祸首。如何实现节目的“台”“网”共生同时又满足差异性的内容呈现,仍是创作者亟待考虑的问题。
  三、结语
  《妻旅第四季》在延续前三季节目制作的基础上,守旧与创新并行——既满足了观众“窥视”“情感体验”“求知与伦理援助”“类型”的审美期待,又通过创新旅行元素和改善节目风格丰富拓宽了观众的审美经验。作为观众心中的“白月光”节目,可谓做到了“盈”;但又因盲目迎合观众的逃避心理而营造了积极避世的虚假梦境;因缺失与观众的有效沟通,产生了传播与交流的断裂;因多平台内容的偏置简慢了观众的主体地位,在此方面又是“缺失”的。
  除了肯定《妻旅》在满足和更新观众期待方面的成果,我们还要认识到:接受美学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创作的出发点,却不应成为创作的终点。与其说“迎合”,不如说应“应和”观众的审美喜好,我们提倡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有效反馈,提倡去粗取精地参考,但不提倡照搬或默许,创作者的角色与功能更应该是引领。当有一天创作者既能够遵从观众的喜好,又能够坚守电视创作的精英意识,将真正能触动人心、回答观众之问的内容辅之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时,电视节目的创作才能被称为是实现了创作和接受之间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王聪聪.期待视野的唤起、悖离与再融合——从接受美学视角观照《武林外传》[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1):31-34.
  [2]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C]//吴琼.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周立方,李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261.
  [4]杨玲.粉丝、情感经济与新媒介[J].社会科学战线,2009(7):173-177.
  [5]刘妍卿.夫妻类节目中的情感经济消费——以《妻子的浪漫旅行》第一季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2):104-105.
  作者简介:秦扬,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编辑:宋国栋
其他文献
摘 要:对于成年读者来说,《湘行散记》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创新性都足可称道,特别是它表现出的历史观、民俗观、战争观、死亡观等意涵,值得读者反复思索。然而,由于其中包含太多的战争、暴力、死亡、黄色、毒品等元素,而作者对其态度和观点又与传统的教育观乃至当代的教育理念有相当的距离,再加上作者表达时常有所隐晦,所以,它并不适合审美观未形成、鉴赏力有限的七年级学生阅读。就此角度讲,“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
期刊
摘 要:发展产业是创建特色小镇的根本目标,文化创新是实现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将特色小镇的培育问题纳入文化创意产业视阈之中,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定义、构成及特征,阐述特色小镇培育内涵。通过对高淳国瓷小镇实践案例的探索,提出产业定位、建设环境、项目投资及运行机制等培育要素的契合发展以及相应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有效发展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及组织政策是小镇良好运行发展的重要保障,进而提出特色小镇优化建设的对策建
期刊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浪潮下,各行各业都改变了原有的运行模式,从而展现出新业态。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保护、传承与发展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和娱乐方式,切实将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永续传承,是侯马皮影保护传承中的新的课题。从构建“互联网+”的数据库、教育、文创产品、文化艺术产业基地及营销五个方面,能够更好地探讨“互联网+”视野
期刊
摘 要:甘南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革命精神和民族复兴的的历史意义,美术创作资源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美术创作的开发具有特殊的现实价值,对当地的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引导和战略作用。  关键词:红色资源;创作资源;民族精神;开发与应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甘南红色资源美术创作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20ZZ33)阶段性研究成果。  甘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迭部、卓尼、临潭县红
期刊
摘 要:中国的写意花鸟画是中国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蕴含了丰富的审美理想和文化内涵。宋孟秋的水墨写意花鸟画灵动诙谐、清丽透逸、天质自然,他的绘画以“诗性精神”表现“生命情态”,在婉约和豪放中不断转变自己的风格。明清美学和包豪斯的艺术课程对宋孟秋的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中西方艺术元素中,找到了自己的独特形式。  关键词:宋孟秋;水墨写意花鸟;美学分析;形式意味  罗丹曾说:“艺术最主要的是感受、爱
期刊
摘 要: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以板块化的家庭活动为主要框架,而这些家庭里面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活动则充当着连接三大家庭的线索。在京华的世界里,这群青年男女由于社会际遇、家庭背景、个人性格、所受教育的差异从而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为我们演绎了一段段充满浪漫性、悲剧性、现实性的爱情故事,给读者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艺术审美体验。  关键词:京华烟云;理想爱情;现实矛盾  《京华烟云》作为我国著名作家林语堂的长篇
期刊
摘 要:贾平凹被认为具有农民与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这一方面促使他关注乡土、现实和自然,以非功利的形式展开对乡土记忆的朴拙书写;另一方面又指引他上升到“形而上”的精神层面,从“地母情结”出发,对个体的精神现实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摹写,并将这种“土地情结”渗透到自然物中,通过自然隐喻的方式以强大的情感张力完成对现实鞭辟入里的批判。基于《带灯》的创作,将这种表现方法称为缘“地”意识的现实主义。  关键词:现
期刊
摘 要:《黄雀记》是苏童于201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将目光聚焦于20世纪80、90年代的社会现实生活,主要描写时代巨变中保润、柳生、仙女三人的爱恨情仇,展现转型期间个体精神窘境和国民精神紊乱的局面。在叙述方法上作者采用象征隐喻的方式完成了对当下现实最沉重的介入。全书充斥着大大小小的隐喻,书名和文本中诸多隐喻相互呼应,构成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意象群。  关键词:苏童;黄雀记;自我救赎;意象  苏童在
期刊
摘 要:在《阿黑小史》中,沈从文用审美的方式书写自然“性爱”、触摸自然“生命”、审视自然“神性”,在自然的生存状态中谱奏出一曲充溢着自然人性和神性的乡村牧歌。在情爱叙事的整体架构下,五明和阿黑的本能欲望和生命情感在“撒野”和“疯癫”中回归性爱本真的自然形态。而原本以寻巫驱邪除灾的宗教仪式所带有的宗教色彩、以媒亲为凭的婚恋关系所固有的道德理性化色彩都被消解,彰显了最初的情感本能和生命本质。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身为20世纪德国社会理论大师,尼克拉斯·卢曼创立的艺术系统论就现代社会中艺术系统的运作逻辑进行了思考。他从构成艺术系统的四组审美差异,即“艺术/艺术”“艺术/社会”“艺术/人”“艺术/美学”的四元理论脉络切入,把现代艺术描述成一个既“自我指涉”又对“社会”和“人”等环境媒介加以“异己指涉”、同时与美学交互蕴涵建构的社会沟通系统,由此,卢曼艺术美学观涌现出四副审美面相。与传统艺术美学在“一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