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意境深远,词语优美,情感真挚,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古诗词 意境 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多读多悟,学生不仅可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主观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即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即我们经常说的这首词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评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同时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朗读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 《清平乐·村居》的教学重难点,也是遵循了这点,即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并尝试把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田园生活的情景,也就是我们教学中常说的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美的熏陶即感受到这首词所表达的清新秀美,朴素雅静,体会到作者对此向往追求。
为了学生能自然流畅地体会这首词的意境,笔者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单,也是分层解决本课的教学目标。其一,赏读词中画,醉在画中(也就是说,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二,品读词中情,醉在情中。单三:回味“醉”字,升华主题(也就是说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赏读这首词的画面美呢?笔者先从“看”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语文书的配图,你看到了什么?再从“想”起,你看过之后想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从“说”起,以教师给的句式:“我读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看到了……仿佛还听到了……甚至还闻到了……”最后“读”起,要求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诵读。孩子们的想象是极其宽广的,很快精彩答案层出不穷。比如,一学生说,我读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仿佛看到了茅檐虽然矮小,但小溪边青草却极富生命力,青翠欲滴,远处的山像水墨画一样,高高低低,层次分明,耳边不时传来“汪汪”狗叫,和“咯咯,咯咯”母鸡唤小鸡的声音,深吸一口气,我甚至闻到了某家农户已开始做饭,随着炊烟袅袅,饭香也由远而近。随着这样的美景描绘,仿佛身临其境,笔者随后鼓励学生学着古人那样吟诵起来。通过吟诵,学生对比出“青草”和“青青草”的区别,一是从诗的朗读节奏韵味上区别,二是突出草的旺盛,农村环境的优美,表达上的区别。学生既体会了意境,又提升了语文素养。这一句词的意境也就不言而喻了。
接着引导学生用这种反复诵读,边读边想的方式,分小组,交流学习以下几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東,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此处不按课文的正常顺序,笔者采用了逆行,即从最后一句读,也是按年龄从幼到老赏读。在赏读中,我们通过卧剥莲蓬的“卧”体会到小儿的一会儿躺,一会儿趴,一会儿侧,两腿还不停地交错抖动着,嘴里唱着“莲叶何田田……”的一个天真、无忧无虑的顽童形象,还读出了大儿中儿的勤劳能干,孝顺懂事,以及翁媪的相媚好。尤其在读“醉里吴音相媚好,谁家白发翁媪”这句词时学生交流出,这对彼此恩爱的老夫妻,喝着小酒用吴侬软语聊着家里的柴米油盐的琐碎,聊着养儿育女的辛苦与幸福,聊着一路走来点点滴滴的幸福往事以及现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幸福晚年生活的温馨画面。也就是说,这节课的任务一,学生通过任务单明确任务,然后通过动用所有感官感受到了田园风光的景(境)。那么下面就是任务二了,品读词中情,醉在情中。这个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题:这一家五口住在低矮的茅屋中,过着清贫的生活,老两口为何如此快乐和满足呢?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茅屋虽小,心中宽敞,虽然农村,但这里景色独好;翁媪恩爱和睦,相敬如宾;大儿中儿,懂事孝顺,小儿天真可爱,一家五口,平安快乐……品读到这儿,词眼“醉”字就不难理解,除了喝酒微醉、更多的是沉醉,陶醉,“醉”在一家人的各管一行,各司其职,“醉”在题目中的“居”字,一家人的安居乐业。
笔者趁热打铁,又出示学习任务单三:回味“醉”字,升华主题。也就是翁媪的醉(
【关键词】古诗词 意境 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多读多悟,学生不仅可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主观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即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即我们经常说的这首词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评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同时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朗读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 《清平乐·村居》的教学重难点,也是遵循了这点,即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并尝试把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田园生活的情景,也就是我们教学中常说的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美的熏陶即感受到这首词所表达的清新秀美,朴素雅静,体会到作者对此向往追求。
为了学生能自然流畅地体会这首词的意境,笔者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单,也是分层解决本课的教学目标。其一,赏读词中画,醉在画中(也就是说,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二,品读词中情,醉在情中。单三:回味“醉”字,升华主题(也就是说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赏读这首词的画面美呢?笔者先从“看”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语文书的配图,你看到了什么?再从“想”起,你看过之后想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从“说”起,以教师给的句式:“我读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看到了……仿佛还听到了……甚至还闻到了……”最后“读”起,要求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诵读。孩子们的想象是极其宽广的,很快精彩答案层出不穷。比如,一学生说,我读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仿佛看到了茅檐虽然矮小,但小溪边青草却极富生命力,青翠欲滴,远处的山像水墨画一样,高高低低,层次分明,耳边不时传来“汪汪”狗叫,和“咯咯,咯咯”母鸡唤小鸡的声音,深吸一口气,我甚至闻到了某家农户已开始做饭,随着炊烟袅袅,饭香也由远而近。随着这样的美景描绘,仿佛身临其境,笔者随后鼓励学生学着古人那样吟诵起来。通过吟诵,学生对比出“青草”和“青青草”的区别,一是从诗的朗读节奏韵味上区别,二是突出草的旺盛,农村环境的优美,表达上的区别。学生既体会了意境,又提升了语文素养。这一句词的意境也就不言而喻了。
接着引导学生用这种反复诵读,边读边想的方式,分小组,交流学习以下几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東,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此处不按课文的正常顺序,笔者采用了逆行,即从最后一句读,也是按年龄从幼到老赏读。在赏读中,我们通过卧剥莲蓬的“卧”体会到小儿的一会儿躺,一会儿趴,一会儿侧,两腿还不停地交错抖动着,嘴里唱着“莲叶何田田……”的一个天真、无忧无虑的顽童形象,还读出了大儿中儿的勤劳能干,孝顺懂事,以及翁媪的相媚好。尤其在读“醉里吴音相媚好,谁家白发翁媪”这句词时学生交流出,这对彼此恩爱的老夫妻,喝着小酒用吴侬软语聊着家里的柴米油盐的琐碎,聊着养儿育女的辛苦与幸福,聊着一路走来点点滴滴的幸福往事以及现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幸福晚年生活的温馨画面。也就是说,这节课的任务一,学生通过任务单明确任务,然后通过动用所有感官感受到了田园风光的景(境)。那么下面就是任务二了,品读词中情,醉在情中。这个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题:这一家五口住在低矮的茅屋中,过着清贫的生活,老两口为何如此快乐和满足呢?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茅屋虽小,心中宽敞,虽然农村,但这里景色独好;翁媪恩爱和睦,相敬如宾;大儿中儿,懂事孝顺,小儿天真可爱,一家五口,平安快乐……品读到这儿,词眼“醉”字就不难理解,除了喝酒微醉、更多的是沉醉,陶醉,“醉”在一家人的各管一行,各司其职,“醉”在题目中的“居”字,一家人的安居乐业。
笔者趁热打铁,又出示学习任务单三:回味“醉”字,升华主题。也就是翁媪的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