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也“抄袭”?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3461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志和的《渔歌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两首》的其中一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这首词时,我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文的教学流程展开教学。临近下课时,作为拓展,我补充了苏轼的一首《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杨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没想到投影上刚出示这首词,班级就炸开了锅:
  “怎么和张志和的《渔歌子》这么相似?”
  “《渔歌子》里也有这几句啊。”
  ……
  “老师,原来张志和是抄袭苏轼的!”一向不安生的小许同学大喊道。
  “是苏轼抄袭张志和的吧?”其他同学跟着叫起来。
  瞬间,班级里议论声此起彼伏。我补充苏轼的《浣溪沙》,本意是想给学生们展示不同的词人同写西塞山的美景,在表达上有何异同,没想到学生们关注的点在两首词相仿上。虽说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但是课堂又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交往互动的过程,所以课堂总处于一种流变生成的状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够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面对这样的教学情境,我应该及时引导。所以,根据学生的反应,我决定调整教学内容。
  “如果真是‘抄袭’,那么是谁‘抄袭’了谁?”我嗓门提高了几个分贝,底下一瞬间举起了好几只小手。“小唐,你来说。”
  “应该是苏轼抄袭张志和的,因为张志和是唐朝的,而苏轼是宋朝的,是先有唐然后才有的宋。”小唐自信满满地说完,大部分同学都点头表示同意。小部分同学的表情中明显透露出质疑的神色。
  “天哪,苏轼在我心中可是一代豪杰啊,他居然‘抄袭’?”我装作不相信的样子。班级的另外一小部分同学见状,立马有了底气,开始与他们争论起来:“对啊,苏轼不可能抄袭的!”
  一时间,班级分成了三派,一派很肯定地认为苏轼抄袭了张志和,一派则坚决认为苏轼没有抄袭,还有一派被搞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谁对谁错。
  课堂上的这一教学“意外”,一方面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也成为课堂上鲜活的教学资源。所以,既然学生感兴趣,我何不以此为契机,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呢?
  “苏轼到底有没有‘抄袭’呢?我们不妨来一次探究活动。”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来了兴趣,“请你们回去查找相关资料,弄清楚这个问题。可以把重要资料摘抄下来,可以写一写你的研究报告,也可以写一写你的研究心得,我们明天交流怎么样?”
  “好!”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综合要求。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经过我的顺势引导,他们从一场毫无依据的争论,到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体会的综合性活动,这场“意外”得到了巧妙的处理。
  第二天的交流课上,他们收获颇丰——
  原本认为苏轼“抄袭”了张志和的小唐首先发言:“《浣溪沙》是苏轼仿写的。自张志和的《渔歌子》问世以来,诗人骚客历代传唱,并且很多人模仿他。其中仿写的代表人物就是苏轼。”
  “我还查到黄山谷、纳兰性德还有宋高宗赵构也模仿过这首词。”小许说。
  “你们知道为什么苏轼要仿写这首词吗?除了张志和的《渔歌子》写的真的很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张志和为人很有节气,苏轼很敬佩他。”小韩接着说。
  “我还了解到,苏轼作这首《浣溪沙》前还做了一首《鹧鸪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事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但他不满意,于是又改成了现在看到的这首《浣溪沙》。”小孫也迫不及待登上了讲台。
  “我觉得苏轼身上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他看到佳作会仿写,对第一次作品不满意还会不断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学习委员小林的发言,让同学们忍不住称赞。
  ……
  “同学们查阅了这么多资料,并且都有自己的收获,真是厉害!”我忍不住夸赞道,“那么比较比较这两首词,有什么异同呢?”
  “我觉得他们都描写了西塞山的美丽风光。”
  “两首诗都表达了词人喜爱这优美的自然风光的情感。”
  “相比之下,张志和的《渔歌子》更加简洁。”
  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争着抢着说。
  “那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我喜欢张志和的《渔歌子》,朗朗上口。”
  “我喜欢苏轼的《浣溪沙》,因为除了那些景物,苏轼还写了江上的片片白帆,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
  ……
  听着同学们的发言,我不禁沉浸其中。同学们神采飞扬,各抒己见,多么有活力的一堂课!这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导火线是学生的质疑。捕捉到这其中包含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他们潜在的学习能力,课堂就会呈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讲述了什么是弦乐四重奏,弦乐四重奏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弦乐四重奏对于音乐合作的培养。  【关键词】弦乐四重奏  一、何谓弦乐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顾名思义,就是“由四把弦乐器组合而成的室内乐形式”。它包含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是目前最主要和最受欢迎的室内乐类型。  弦乐四重奏由于在音色上相近以及结构上的严谨,对弦乐演奏家来说都是非常严苛的考
期刊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我已在杏坛耕耘二十三载,回想这么多年和孩子们在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留给我更多的是感动。二十多年在与孩子们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爱,才是师生沟通最好的语言。  一、一句评语彻底改变了他  乐乐,一个从来不写作业,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就在这么几天竟然与三年前判若两人,作业完成得越来越好,而且效率高,质量高。真没想到,我的一句话,竟然在他身上出现了奇迹。  记得开学初
期刊
说起法国文学界中的女权,必然提起波伏娃及她的著作《第二性》。波伏娃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  波伏娃认为:“‘雌性’这个词之所以是贬义的,并不是因为它突出了女人的动物性,而是因为它把她束缚在她的性别中。”男人几乎把所有关于“雌性”的形容词都抛到了女人身上,诸如“懒惰、狡诈、无情、愚蠢”等等。波伏娃从心理学的角度
期刊
【摘 要】肢体语言的运用、面部表情的表达以及节奏的把握是舞蹈这门艺术门类所必备的三大要素。舞蹈表演者根据适宜的音乐、情境,用优美的姿态与灵活的韵律给观众传达出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真正感受到舞蹈所表现出的内在情感。在当代的舞蹈艺术表演中,舞者的情感表现力还不是那么充沛,还不能完全彻底的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探索和研究,进而改善这一现象。下面,我们将从分析舞蹈表演与情感表达的关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和查阅文献材料,试着谈谈对广东惠州客家方言的变调情况和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惠州方言;客家话;变调  方言是某个社会内某一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有它自己的特点,是这个地区内人们交际思维的工具。而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有着独特的语音特点。在广东,客家方言主要流行于粤东和粤北山区,包括梅州客家地区、东江客家地区和粤北客家地区。这些地区的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无论在语音
期刊
【摘 要】纵观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法艺术在传统文化中一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位,其所代表的是我国人民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对美的一种欣赏能力。在对书法艺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书法艺术和每个时代的文化、科技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现代艺术作为我国半个世纪前开始发展的一种对于传统艺术设计的延续,我们应该秉持古人那种以人为本的创造思维,在进行现代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单纯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为人们接触系统化数学思维的起步阶段,在学习中难免出现错误。而教师作为传授人与引导者如何利用这些错误资源进行反思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学习中出现的大量关于“错误”的实例进行分析,探索“错误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利用效率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资源;利用  小学数学作为人们学习生涯的基础课程,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正是体现哪些知识点掌握不牢靠的直观反应。作为教
期刊
【摘 要】明代命妇人物形象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而在其文化传统方面,既有历史的传承性表现,又有因时代文明的发展进步、人们审美情趣和意识的变化而有所革新与创造。  【关键词】明代命妇;服饰设计;艺术特点  人类社会文明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作为古代的封建社会环境下发展的明代命妇形象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体制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明初废弃了元朝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俗,将服饰制度作了重新
期刊
【摘 要】《三三》是沈从文创作于1931年的一篇短篇小说,文章清新优美,意境深远。笔者在本文中将从沈从文的“小乡城文化”选择入手,浅析城乡二元对立下,乡下人对都市文明的美丽梦幻和城里人的乡村梦幻。  【关键词】《三三》;沈从文;“小乡城文化”;城乡二元对立;梦  《三三》是沈从文的一个短篇小说,作品清新优美而又深富内蕴。长期以来它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以致多种沈从文文集均未收录。但实际上,《三三》是
期刊
【摘 要】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可谓是武林之栋梁,金庸先生在武侠界的地位也是不可撼动。历来武侠小说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大侠。侠义精神体现在小说的方方面面。而金庸笔下的众多女主人公,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选择射雕三部曲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入手,分析她们的共性与个性,探究女性形象的作用。  【关键词】金庸武侠;女性形象;共性;个性;爱情主题  一、金庸武侠小说中女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