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不在多,有“效”则灵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这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许多并无多大价值的“问题”纷纷挤进了课堂;学生往往对于教师的问题疲于应付,收益颇少。下面,笔者就以一次公开课某青年教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片段为例进行剖析,谈谈对语文课如何落实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些看法。
  案例片段呈现:《林冲棒打洪教头》
  看读课文,感知人物。
  1.看视频。
  播放课件:林冲和洪教头相遇的一段视频。
  2.读课文。
  这段视频与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相对应?请一位学生读读这段文字。
  3.感知人物。
  这时的林冲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1)林冲的性格特点。
  A.读了这一段,说说林冲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有礼貌……)
  B.相信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能看出林冲是一位有礼貌的人,但是作为一个英雄好汉,林冲就是林冲,他有别的英雄好汉所没有的一种性格特点。你看出来了吗?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这一自然段。读书要思考,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林冲的这个性格特点用一个字就能概括,而且就在文中,说说看。
  C.让我们恭恭敬敬地把这个字写下来。(板书:让)
  “让”是一种美德,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前六行。
  这是什么“让”?(板书:礼让)洪教头进来了,林冲让个座,这是出于礼貌,是礼让。
  D.老师也来读一读。
  师:林冲连说:“不敢,不敢。”这是什么“让”?
  试想一下,假如林冲现在是李逵,听了洪教头的话,会怎么样呢?
  早就一斧头劈来,“我劈了你这鸟人。”林冲听了这么伤人的话,却说“不敢,不敢。”这是什么“让”?
  生:忍让。(板书:忍让)
  师:“忍”字是怎么写的?心上插了把刀刃,一般人是忍受不了的,但是林冲忍了。这需要多么大的胸怀,修炼到多么高的境界,才能做得到。让我们带着这种认识,再一次朗读这一段。
  (2)洪教头的为人。
  洪教头又是个怎样的人呢?(板书:傲慢无礼……)
  让我们来读读洪教头所说的话。(出示课件:“洪教头的三段话” )
  洪教头为何如此苦苦相逼,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根本不把获罪充军的林冲放在眼里,更是为了在柴进面前显示自己的能耐,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他是怎样的人?(自高自大)
  过渡:今天,这两位教头在你的心中一定留下了一些印象,在课文中还有一处精彩的比武场景,同学们期待着这次比武过招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如此设计看起来问题一个接一个,一环套一环,师生互动有利。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去分析,就会发现这其中有的提问过于宽泛、模糊,学生难以回答;有的提问过于随意、简单,显得没有针对性,没有思考价值;有的提问又过于急于求成,生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刚提出问题,马上又让学生回答;有的提问的对象过于集中,只顾及优等生,其他学生很少顾及。这些提问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中要不是沉闷,就是表面上的热闹,学生的主体学习、思维没有得到锻炼。课堂结束之后,笔者私下询问了几个学生,他们都感觉比较“累”。
  由此可见,对于课堂上的提问,教师要精心设疑,努力优化课堂提问,有效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绝不能随便提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更不能“以多取胜”过度追求问题的数量。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呢?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找好切入点
  课堂教学都是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开展的,课堂提问也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疑,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发问,有的放矢,这样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思考方向,教学思路也比较清晰,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同时,课堂提问最忌宽泛、模糊不清,这样容易让学生不知从何回答,消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要把问题“掰碎”了问,碎问碎答,这样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课堂提问要具体些,设计好问题的切入点,让学生思考有方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灵感,让学生觉得学习有依托。
  二、提问之后要有“余地”,戒急戒躁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者再提出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说明、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在本节课中,笔者就很明显地感觉到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思考教师的提问。
  三、提问要因材施教,有层次性
  教师提问要有针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把问题提得太难。学生的思维与认识对象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教师设计问题要寻找这个“发展区”。同时,教师要认真分析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设计深浅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化提问的角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各自能找到学习的自信。
  四、要善于提探究性问题,启迪学生思维
  探究性问题,是指那些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早在1912年,美国学者史蒂文斯对教师的提问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在教师众多的提问中,大多数是记忆型问题,仅要求学生根据书本作直接的回忆或依据具体事实作答,而很少要求学生作高水平的思维。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不同的文本内容,巧妙设计抓住教学内容及变化的思考题,或从不同的角度设疑,启发学生,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和想象的空间,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课堂提问方式不讲究方法和技巧,千篇一律,古板单调,那么,不仅教学效果差,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要使课堂提问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其中的种种策略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探索,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生活作文个性化”课题原是我校一项省级立项课题,2003年8月,经过专家论证,成为国家级课题“生活作文”教学研究的子课题。2003年9月开始,我校积极地以“生活作文个性化”研究为载体,以开放的心态、崭新的理念,大胆实施作文教学创新,恪守以生活为本、发展为本的理念,遵循写作的内在规律,引领学生走进大千世界、多维时空,激发起学生的作文兴趣,鼓励学生在生活的涓涓细流中捕捉情感的浪花,找寻习作的素材,展示
每个小学生都思考,但思考的品质却有区别。蒙台梭利说:“儿童的思维决定其一生。”因此,小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高品质的思考。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成功思考力”,从而由日本教育学意义上的“勉强”跨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阶段?在笔者看来,“问题就是答案”。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实质上就是一种问题意识。顺应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培养他们的成功思考力,要结合阅读文本蕴含的问题元素,激发各
故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喜欢听故事,就像喜欢吃糖一样,故事对孩子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一些经典的故事,他们可以百听不厌,而故事对孩子的教育作用也是深刻而长远的。课堂上适当地运用一些有意义的小故事来点拨课堂,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运用故事既符合儿童年龄认知水平,又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色。故事内容包罗万象、用之不竭,传承着人类集体的
所谓意境,即诗中所描绘的自然图景与诗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只有进入意境,诗歌中的文字才能“活”起来,学生才能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情感。才能渐渐与诗人心灵相通相融。但是,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迁,小学生年龄和情感的客观障碍,导致学生即使能说出诗句的解释,也依然游荡在诗歌之外,难以入情,难以入境。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呢?我认为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每位教师都在精心地研究与实践,也曾总结出不少的方法,如,串讲法、谈话法、讲读法、导读法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理论指导实践,觉得导读法更适合现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就此谈一点自己浅薄的认识。  导读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启发,学生循导学读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养
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和典范。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其短小精练,一些教师的古诗教学还是停留在“读熟——解释诗意——背诵(默写)”这三部曲上。怎样打破常规,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呢?    一、趣读,唤起诵读的热情  小学教材中出现的诗歌,浅显而又经典,类似于儿童常念的儿歌,文辞优美,押韵上口,便于记诵。  要做到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滋养学生之人生,引领学生诵读是经
“语文味”一词最早由程少堂先生提出。从外延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因而,充盈“语文味”的课堂就是和谐的课堂。  “语文味”随着年级的递升而变化。小学三年级的“语文味”,在继续巩固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习作应“怎样想就怎样表达”。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自主写作、乐于表达的兴趣与习惯,自由自在地表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令人担忧,怕动笔写作文,写作兴趣索然。加上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将作文单纯地看做考试的题目,让学生多看优秀作文书,摘抄好词、好句、好段,甚至给学生定固定模式要求他们背诵下来
《夕阳真美》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好文章,课文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语言优美,情趣盎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教学时,我努力尝试把课文作为例子,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在具体而实在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触摸文字、感悟语文的魅力。    一、咬文嚼字、入木三分——简简单单教文本    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说:“……其实,课文有什么可磨的呢?在课堂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一个有效的导入,可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质量以及效果的目的。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因此,怎样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语文新课的学习中是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迫切解决的问题。设计一个成功的教学导入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手段。那么,应如何来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导入呢?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也称为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