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人才强教工作 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局面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sagska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强教,人才兴教。人才问题,始终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2005年6月,“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正式设立并开始组织实施。五年来,在北京市教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北京印刷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各项资助计划稳步实施,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较大发展潜力的学术创新团队,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才工作的新局面推动了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更新观念,统一认识,牢固树立人才强教战略方针
  
  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保障。人才强教工作对于促进高校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和极其重要的作用。人才兴,学校强,人才始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和保证。2005年4月,学校召开第一次人才强校工作会议,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举措,加大力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同时,为了切实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培养工作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意见》《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暂行办法》《教师岗位人员在职进修培训管理办法》《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保障人才强校计划的顺利实施。
  学校在落实人才强教工作过程中,更新观念,逐步实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把对人才的投入从限制性政策向支持性政策转变;在人才引进工作中,从补助性政策向建设性政策转变。从传统的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人才资源开发转变,由单纯的管理控制向教师资源的开发、保障和利用转变。五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为引进人才提供科研启动资金和青年基金,岗位津贴向关键岗位、教学和骨干队伍倾斜,体现人才在分配中是第一资源的地位;加大分配与业绩、质量和创新挂钩的激励,充分体现薪酬的导向性;对教学、科研与管理考核优秀人员给予奖励,作为对人才奉献的回报和肯定,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隐性流失”,保障学校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和潜能发挥。
  
  合理布局,精心规划,科学制定人才强教战略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抓人才工作,首要任务是要制定规划。学校结合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认真找出人才工作的薄弱环节,科学地制定和完善人才工作规划,定目标、定重点、定措施、定政策,理清思路,明确方向。一是着眼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全面规划学校教师队伍和人才工作;二是抓住两个重点,即高层次人才和学术创新团队;三是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优化人才的年龄、职务和学缘结构;四是下大力气开展学校师资队伍建设“1131工程”,即通过引进和选拔,培养10名具有较高造诣的省市级及以上的学科带头人,10个学术创新团队,30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形成后备队伍,100名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队伍。
  在人才强教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学术创新团队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推荐过程中,学校特别重视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布局和发展规划,紧密围绕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需要,进行重点资助培养。
  
  营造氛围,构筑平台,积极优化人才强教良好环境
  
  人才成长离不开良好环境的支持。五年来,学校各级党政领导和职能部门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营造一个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政策支持、精神激励,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为广大教师排忧解难,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积极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争创一流,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所能及地帮他们排忧解难,力争使每一名教师在团结、和谐、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挥最大的智慧和潜力,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仅2009年,学校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人,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两人,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奖1人;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全年共立项17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各类省部级项目7项,“863计划”合作项目1项。
  
  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大力推动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在创建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师资是决定因素,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创新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而要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关键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体制。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推行岗位聘任,按需设岗、分类分级、动态管理,打破职务“终身制”。突出重点、鼓励创新,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在分配制度改革中依据“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向教师倾斜,合理拉大收入差距,设立业绩津贴,奖励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实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师资队伍结构的整体优化,形成创新团队,培养拔尖人才;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
  学校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岗位设置管理,细化岗位要求,明确了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在岗期间,每位教师都能够按所聘岗位要求衡量自己,相应的考核和奖惩有章可循,激励机制更趋完善,激励效果更为明显。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过程中,鼓励教师有序竞争,合理流动;鼓励成果多、贡献大的优秀教师申报高一级岗位;鼓励二三级岗位的教授培养青年教师,强化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资源的配置,促进学科发展的平衡,初步建立了“教师能进能出,岗位能高能低,待遇能升能降”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争机制,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学校还建立了教学科研业绩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在完成本岗任务之余,多出优秀教学科研成果,为学校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通过奖励,学校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和教学科研成果、检索论文数量、权威期刊论文数量等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促进和激励了优秀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为造就具有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强调实绩,注重成效,人才强教各项计划成果凸显
  
  近年来,学校乘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和“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之东风,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和 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和教师教育技能与实践技能培训,使得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人才强校计划的实施,为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人才强教计划的杰出人才引进资助计划、拔尖创新人才计划、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创新人才建设计划的大力资助下,学校以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探索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制度机制创新,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依托高层次人才实施重大项目,依托重大项目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全面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例如,拔尖创新人才蒲嘉陵教授在“数字成像材料及其在CTP中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关键性突破,先后获得国家奖励办公室批准的国家印刷界最高奖项——“毕升印刷杰出成就奖”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称号。拔尖创新人才陈强教授致力于“等离子体制备Ag-聚乙烯氧无菌/灭菌功能材料及性能”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研究论文34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7篇。拔尖创新人才王关义教授以“中国出版业管理科学化案例研究”为重点,在取得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同时,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奖两项,所带领的教学团队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首都教育先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人才强校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学校支持高层次人才领衔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在岗位设置、人员调配、选题立项、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对于业绩突出的团队,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支持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在重点学科和优势领域搭建创新研究平台,组织重大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通过团队建设,一方面加强了团队合作,促进了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团队成员共同研究、合作攻关,带动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北京出版业基地建设研究团队”受资助以来,出版著作、作品、教材15部,发表学术论文116篇。团队负责人乔东亮教授于2007年获“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称号。2008年,乔东亮教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入选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获得教育部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环保型包装材料与技术创新团队”在团队负责人许文才教授带领下,包装材料与技术方面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全国同类高校表现出明显优势,获得省部级奖1项、中国包装总公司科学技术奖5项。
  人才强校计划的实施,为全面开展教师教育技能和实践技能培训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实施一期计划的过程中,学校先后选派60余名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500余人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培训,总计参加培训800余人次。教师通过参加岗前培训,强化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教学基本理论;通过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领略了名师的教学精神和讲课风采,体会到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感受到了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巨大魅力,在差距中找到了新的起点。教师通过下厂挂职锻炼,深入了解行业背景和技术需求,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科研目标更加明确;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访问学者和双语教学培训等教育技能与实践技能培训,增强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和专业实践技能,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技能,师资队伍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实践证明,人才强校是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力措施,通过人才强校计划的实施,学校科研氛围日益浓厚,教学科研成果呈上升态势,进一步推进了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了教学水平提高,提升了学校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师资队伍的状况和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的关键要素,也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创办高水平大学的基础,提高办学水平必然要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近年来,我们通过努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目前,我们正处于建设和发展的又一关键时期,也遇到了严峻挑战和机遇。慢进则衰、不进则亡,我们需要有务实创新精神,以新的理念,从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出发,扎扎实实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具有竞争力的印院师资队伍,开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正如学校一位入选人才强教计划高层次人才资助的教授所说:“这是一个可以让你静下心来进行一些长远思考、探索和尝试的项目,其作用远远超过所制定的研究项目本身,成果是多方面的、基础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相信,随着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的深入开展,对促进市属高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2009年教师节前夕,刚满40岁的电机系教授孙宏斌作为第五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代表,也是本届最年轻的国家教学名师,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了表彰大会。面对荣誉和掌声,孙宏斌觉得汗颜,因为太过年轻,更觉荣誉太重。在他看来,教书育人需要百年检验,“如果将来退休之后,有很多学生还记得我,认为当初是我让他们改变很多,那才是为师的欣慰。”获奖后的孙宏斌自知、朴素、恬淡、无傲。    创新课程,与国际一流大学看齐    
我对自己的归纳是——我是个有理想的人。我有许多个理想。他们大大小小,分布在我生命的不同时段上。小的都不说,单说那个最大的——我想长生不老,想万寿无疆,想在至少是非现实时间里永生。  我想在死了之后还能活着,不仅我的孩子记着我、怀念我,我还想让别人的孩子也记着我、怀念我。我想让我的笔名、原名,成为小学生需要背诵掌握的文学常识;想让我的生卒年月成为中学生考试卷上的一道填空题。我想让我的子孙在他读的课本
支部现有党员76名,大多数成员是学校党政机关退下来的干部和小学教师,其中副处级以上干部40名,有4位原校级领导,30位具有副教授、教授高级职称。解放初期和“文革”前入党的老党员23名。支部先后被评为离退休教职工党委“先进党支部”和学校“先进党支部”。  组织生活制度化,活动内容丰富  每年坚持7次以上的组织生活,几年来每次组织生活参加人数都能占到总人数的80%左右。每次组织生活会之前,支委会都要经
北京交通大学长期服务于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轨道交通控制技术、运输规划与管理、轨道交通土建工程等方面学科优势突出,已建设了与轨道交通发展密切相关的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铁路机车车辆)、交通运输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积淀了深厚的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实力。面对国家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形成的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对高水平复合型工程拔尖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积极发挥高水平大学对行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开展教育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革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本文结合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与高校实际,对高校党的领导实现形式进行了思考。    高校党的领导实现形式的思考    围绕高校党的领导的最终目标,党的领导实现形式不拘一格。笔者认为,当前在高校坚持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印发,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  首都高校要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规划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做深入学习和领会全教会精神,精心实施《规划纲要》战略目标、
回头看,年近古稀的徐群渊教授在高等教育战线上已经奋斗了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来他一身单薄,却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和重担:三尺讲台上他是学识渊博的传道者,解剖学、神经生物学界他是知名专家;他是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解剖科学会(IFAA)执行委员兼副秘书长、亚太解剖科学家组织(APICA)执行委员;还是若干所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  无论在做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今世界正处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深刻变革之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加大改革创新的步伐,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与此同时,“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建设也对首都高
刘木春,汉族,研究员,1951 年 1 月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市,1982 年 7 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纪委副书记兼校部机关总支书记、无线电电子系总支书记、校长办公室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等。 1996 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2003年1月任北京物资学院党委书记至今。他的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党总支是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在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之一,由4个教工党支部和5个学生党支部组成,共有党员171人(其中教师党员28人,学生党员143人)。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设计艺术学院党总支以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和师德水平为主线,以“党员激情奉献,教师敬业垂范,学生健康成长,院系和谐发展”为目标,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