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将体验式教学引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课程实效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本文从体验式教学的意义出发,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详细地阐述了体验式教学在大学四年一贯制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设置情况。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高校就业指导 教学应用
根据国办发〔2007〕26号文件“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各高校陆续开设了就业指导通识或必修课程。自此,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高校的教学计划。这门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大学生职业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增强了其就业能力,促进了高校的学风建设。该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师生之间没有互动,学生只能记住一些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不能形成自觉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教学内容以职业生涯理论知识为主,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理论指导,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传统的讲授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将体验式教学引入就业指导课程势在必行。
一、体验式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体验式学习理论是美国人大卫·库伯(David Kolb)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设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将体验式教学引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创设各种情景和活动,综合运用案例分析、课堂活动、小组讨论、调查问卷、生涯访谈、情景模拟等多种方法,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定情境下的活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学习、观察反省和总结领会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既满足学生关注职业发展的需要,又使教学内容更好地内化为学生的认识和经验。
二、浙江师范大学体验式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
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结合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浙江师范大学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覆盖整个大学过程:大一重在“意识唤醒”,共4章14学时(其中2学时为实验课),分别是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自我探索、职业与环境探索、职业决策与行动;大二重在“素养养成”,共3章9学时,分别是目标职业与职业素质、目标职业与通用技能、目标职业与专业能力;大三重在“就业与创业指导”,共3章9学时,分别是毕业选择与就业准备、求职技巧与心理调适、自主创业与创业准备;大四重在“职业适应”,共2章6学时,分别是就业形势与政策、职业适应与发展。同时,课程特别引入体验式教学,设计贯穿整个大学过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学生利用大一、大二、大三的假期和毕业前后,分别完成职业体验、职业生涯规划书撰写、求职体验和撰写求职故事等体验式实践环节。
(一)“体验式教学”第一阶段:意识唤醒和职场环境认知
在大一的理论课教学中,重在“意识唤醒”。通过案例分析、课堂活动、小组讨论等体验式教学方法学生理解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涯规划的内容和基本步骤,使学生积极地对自己进行生涯探索和规划,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通过测评工具等多种方法、手段引导学生从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维度深入了解自我,并了解自我特性与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关系,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情景模拟和生涯访谈,学生了解相关职业和行业,掌握搜集和管理职业信息的方法;了解所处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和限制,在生涯决策和职业选择中充分利用资源等。
在实践课程中,重在强调职场环境认知。经过第一学年自我认知模块学习,根据课程体验式教学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岗位考察等方式,对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或自己感兴趣的岗位深入调研,了解目标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为自己的人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结合自己的兴趣、技能、工作价值观、教育背景和已掌握的职业知识列出未来可能从事的几个职业,寻找自己感兴趣职业的三五位职场人士进行访谈,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和职业环境认识,了解目标职业的用人要求和能力要求,不断促进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发展。通过在目标企业开展不少于七天的岗位体验,对用人单位和岗位进行认真考察,全面了解实践岗位的相关工作,了解岗位的人才需求和选人标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结合实践,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深入理解教育、教学目标和策略,使学生逐步获得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专业素养。
(二)“体验式教学”第二阶段:素养养成和职场素质准备
在大二的理论课教学中,通过课堂活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目标职业对职业素质、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掌握提高执行力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分析个人的素质特征和提高职业素质的方法,以及分析自己的通用技能和如何提高通用技能的方法。了解目标职业所需专业能力与所学专业的关系,掌握个人专业能力水平提高的方法,科学制订并有效实施提升个人专业能力的计划,以胜任未来的工作。
在实践课程中,通过市场调查、企业家访谈、参与企业招聘会、兼职锻炼等方式,利用课余实践、各种假期,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在进入职场前根据第一阶段对职场的认知情况,按照专业要求,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的调查、行业中优秀企业家的访谈、参与企业招聘会、在企业兼职岗位锻炼,等等,对自身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SWOT分析,并在职业规划课程指导老师和专业老师帮助下,学会扬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自身职场素质培养规划。让学生通过实践明确学习目标和自身发展方向,并从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做好学习规划,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清晰的努力方向。 (三)“体验式教学”第三阶段:就业与创业指导和岗位体验
在大三的理论课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讲授、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分享等体验式教学方法,学生掌握毕业去向选择的原则和方法,了解求职择业的基本流程和就业信息渠道,掌握基本的就业信息搜集方法,充分做好就业准备。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训练、模拟演练、面试录像、经验分享等方式,了解求职、招聘与面试的过程与形式,掌握各种求职材料的准备与撰写,求职掌握心理调试的作用和基本方法,培养求职基本礼仪与面试技能,形成健康积极的求职心态。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创业准备及一般创业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与能力。
在实践课程中,通过企业见习、校企合作班实训等实践方式,利用课余实践和寒暑假,通过对岗位的亲身体验,使自己较快地了解自身岗位适应情况,并进行有效的角色转换与定位,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四)“体验式教学”第四阶段:职业适应和就业体检
经过前三个阶段的理论课教学,学生已了解自我,了解目标职业的职业素质要求,掌握求职、面试技巧,在第四阶段理论课中,重点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职业适应与发展,做好走出学校到跨入社会的转变。通过课堂讲授、经验分享、职场人物访谈、案例分析等体验式教学方法,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导学生立足现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就业预期;掌握就业权益保护的方法,维护个人合法权益,使学生了解学习与工作的不同、学校与职场的区别,引导学生顺利适应生涯角色的转换,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实践锻炼,大四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岗位工作能力,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是否还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如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在第四阶段的实践课程中,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实践课程安排时间,通过专业顶岗实习进行检验,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在检验中反思和修正,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并通过自身能力,达到用人单位人才使用标准,最终实现就业。
三、体验式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应用的成效
浙江师范大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进行了体验式教学运用的有益探索和实践,课堂理论教得详细,实践教学深入透彻。四年一贯制的体验式教学体系在内容设计上的职业性、学习方法上的探究性、教育方式上的实践性、教育过程上的全程性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软实力”,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成功率。通过对2011级上课的300余名学生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的研究结果分析,就业指导课已不再是原来单调枯燥的理论灌输,据学生教学反馈,课堂增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系列体验活动后,学生不仅在创设的体验活动中学到枯燥的生涯规划理念,而且在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更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增强学习积极主动性,充分证明就业指导课程中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是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北生.教育的应用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
[2]王莉.体验式教学在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88-90.
[3]王军.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设置及优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5(4):155-157.
[4]孙茂才等.体验式职业指导在医学院校中的开展——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50-51.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项目“体验式教学实践与就业成功率的相关性研究”(Y201329553)。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高校就业指导 教学应用
根据国办发〔2007〕26号文件“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各高校陆续开设了就业指导通识或必修课程。自此,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高校的教学计划。这门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大学生职业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增强了其就业能力,促进了高校的学风建设。该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师生之间没有互动,学生只能记住一些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不能形成自觉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教学内容以职业生涯理论知识为主,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理论指导,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传统的讲授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将体验式教学引入就业指导课程势在必行。
一、体验式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体验式学习理论是美国人大卫·库伯(David Kolb)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设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将体验式教学引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创设各种情景和活动,综合运用案例分析、课堂活动、小组讨论、调查问卷、生涯访谈、情景模拟等多种方法,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定情境下的活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学习、观察反省和总结领会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既满足学生关注职业发展的需要,又使教学内容更好地内化为学生的认识和经验。
二、浙江师范大学体验式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
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结合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浙江师范大学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覆盖整个大学过程:大一重在“意识唤醒”,共4章14学时(其中2学时为实验课),分别是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自我探索、职业与环境探索、职业决策与行动;大二重在“素养养成”,共3章9学时,分别是目标职业与职业素质、目标职业与通用技能、目标职业与专业能力;大三重在“就业与创业指导”,共3章9学时,分别是毕业选择与就业准备、求职技巧与心理调适、自主创业与创业准备;大四重在“职业适应”,共2章6学时,分别是就业形势与政策、职业适应与发展。同时,课程特别引入体验式教学,设计贯穿整个大学过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学生利用大一、大二、大三的假期和毕业前后,分别完成职业体验、职业生涯规划书撰写、求职体验和撰写求职故事等体验式实践环节。
(一)“体验式教学”第一阶段:意识唤醒和职场环境认知
在大一的理论课教学中,重在“意识唤醒”。通过案例分析、课堂活动、小组讨论等体验式教学方法学生理解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涯规划的内容和基本步骤,使学生积极地对自己进行生涯探索和规划,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通过测评工具等多种方法、手段引导学生从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维度深入了解自我,并了解自我特性与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关系,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情景模拟和生涯访谈,学生了解相关职业和行业,掌握搜集和管理职业信息的方法;了解所处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和限制,在生涯决策和职业选择中充分利用资源等。
在实践课程中,重在强调职场环境认知。经过第一学年自我认知模块学习,根据课程体验式教学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岗位考察等方式,对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或自己感兴趣的岗位深入调研,了解目标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为自己的人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结合自己的兴趣、技能、工作价值观、教育背景和已掌握的职业知识列出未来可能从事的几个职业,寻找自己感兴趣职业的三五位职场人士进行访谈,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和职业环境认识,了解目标职业的用人要求和能力要求,不断促进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发展。通过在目标企业开展不少于七天的岗位体验,对用人单位和岗位进行认真考察,全面了解实践岗位的相关工作,了解岗位的人才需求和选人标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结合实践,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深入理解教育、教学目标和策略,使学生逐步获得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专业素养。
(二)“体验式教学”第二阶段:素养养成和职场素质准备
在大二的理论课教学中,通过课堂活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目标职业对职业素质、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掌握提高执行力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分析个人的素质特征和提高职业素质的方法,以及分析自己的通用技能和如何提高通用技能的方法。了解目标职业所需专业能力与所学专业的关系,掌握个人专业能力水平提高的方法,科学制订并有效实施提升个人专业能力的计划,以胜任未来的工作。
在实践课程中,通过市场调查、企业家访谈、参与企业招聘会、兼职锻炼等方式,利用课余实践、各种假期,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在进入职场前根据第一阶段对职场的认知情况,按照专业要求,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的调查、行业中优秀企业家的访谈、参与企业招聘会、在企业兼职岗位锻炼,等等,对自身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SWOT分析,并在职业规划课程指导老师和专业老师帮助下,学会扬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自身职场素质培养规划。让学生通过实践明确学习目标和自身发展方向,并从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做好学习规划,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清晰的努力方向。 (三)“体验式教学”第三阶段:就业与创业指导和岗位体验
在大三的理论课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讲授、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分享等体验式教学方法,学生掌握毕业去向选择的原则和方法,了解求职择业的基本流程和就业信息渠道,掌握基本的就业信息搜集方法,充分做好就业准备。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训练、模拟演练、面试录像、经验分享等方式,了解求职、招聘与面试的过程与形式,掌握各种求职材料的准备与撰写,求职掌握心理调试的作用和基本方法,培养求职基本礼仪与面试技能,形成健康积极的求职心态。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创业准备及一般创业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与能力。
在实践课程中,通过企业见习、校企合作班实训等实践方式,利用课余实践和寒暑假,通过对岗位的亲身体验,使自己较快地了解自身岗位适应情况,并进行有效的角色转换与定位,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四)“体验式教学”第四阶段:职业适应和就业体检
经过前三个阶段的理论课教学,学生已了解自我,了解目标职业的职业素质要求,掌握求职、面试技巧,在第四阶段理论课中,重点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职业适应与发展,做好走出学校到跨入社会的转变。通过课堂讲授、经验分享、职场人物访谈、案例分析等体验式教学方法,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导学生立足现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就业预期;掌握就业权益保护的方法,维护个人合法权益,使学生了解学习与工作的不同、学校与职场的区别,引导学生顺利适应生涯角色的转换,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实践锻炼,大四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岗位工作能力,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是否还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如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在第四阶段的实践课程中,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实践课程安排时间,通过专业顶岗实习进行检验,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在检验中反思和修正,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并通过自身能力,达到用人单位人才使用标准,最终实现就业。
三、体验式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应用的成效
浙江师范大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进行了体验式教学运用的有益探索和实践,课堂理论教得详细,实践教学深入透彻。四年一贯制的体验式教学体系在内容设计上的职业性、学习方法上的探究性、教育方式上的实践性、教育过程上的全程性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软实力”,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成功率。通过对2011级上课的300余名学生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的研究结果分析,就业指导课已不再是原来单调枯燥的理论灌输,据学生教学反馈,课堂增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系列体验活动后,学生不仅在创设的体验活动中学到枯燥的生涯规划理念,而且在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更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增强学习积极主动性,充分证明就业指导课程中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是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北生.教育的应用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
[2]王莉.体验式教学在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88-90.
[3]王军.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设置及优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5(4):155-157.
[4]孙茂才等.体验式职业指导在医学院校中的开展——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50-51.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项目“体验式教学实践与就业成功率的相关性研究”(Y201329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