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造句”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cingkin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教学生如何运用语言的一门学科,而造句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语言训练形式,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项有效的途径。一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欠缺,在课堂上占据一席之地的造句训练便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课堂上,学生人云亦云,泛泛而谈的现象比比皆是,试问:我们的造句训练有效吗?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课文中适合学生说话造句的词语,还要明确造句最终要达到怎样的水平,并运用适当的指导方法,才能使造句训练告别低效和无效,向高效迈进。
  一、激发想象,让比喻句精彩起来
  比喻句可以使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具体、生动起来,因此,课堂上,我们常常让学生说比喻句,以达到丰富学生语言之目的。但是低年级孩子由于受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以及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脱口而出的往往是“月亮像香蕉”“太阳像个大火球”之类的句子。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教师要激发他们的想象,让造句这一项重要训练,为学生发展语言、培养表达能力起到真正的作用。
  《小池塘》是一篇生动形象、想象力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课文通过六个比喻句写出池塘里水波、芦苇,以及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在水中的倒影的美,促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师:小朋友们,还有什么会倒映在池塘里?
  生:柳条。
  师:柳条倒映在池塘里,会像什么呢?
  生:像小姑娘的辫子。
  生:像长长的头发。
  师:很好!能把这句话说完整吗?
  生:柳条倒映在池塘里,像小姑娘的辫子。
  生:柳条倒映在池塘里,像长长的头发。
  师:还有什么会倒映在池塘里,像什么?
  生:蜻蜓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小飞机。
  生:燕子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把黑色的剪刀。
  师:黑色的剪刀美吗?
  生:不美。
  师:那还可以像什么?
  生:燕子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快乐的风筝。
  师:真棒!还有什么倒映在池塘里?
  ……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在学生学完课文还未从小池塘那美丽的倒影里走出来,就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顺着课文继续想下去。因为在课文情境的引导下,学生想象的大门打开了,才能说出精彩的比喻句。再者,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说话时出现的错误或不恰当的地方,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学生才会越说越好。为什么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说比喻句时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想象,语言贫乏?殊不知有几个孩子天生就会想象,就能语出惊人?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课堂上,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提高起来的。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抓住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善于创设情境,努力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条件,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
  二、确定目标,让模仿式造句不仅仅是模仿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牙牙学语都是从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开始的。所谓“其来有自”,任何科学、艺术、技能、风格的发展和形成,都有它最初的范本和源头,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
  《放小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姑妈送我一只小鸟,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非常可爱。” 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后,让学生用“非常”模仿课文造句:
  师:小朋友,课文中的小鸟非常可爱,你能用“非常”说一句话吗?
  生:妹妹非常漂亮。
  生:这朵花非常漂亮。
  生:我家的小狗非常可爱。
  师:嗯,小朋友们说得都非常好,老师也来说一句: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乖。
  学生被老师表扬,都很得意。
  师:还有谁能来说?
  ……
  学生说得很多,热热闹闹很是精彩,但这些看似精彩的造句都局限于“什么非常怎样”这样简单的句式。如果仅是这样造句就算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那学生的语言岂不是只会模仿课文语言,学生的语言能力也仅仅停留在模仿的层面。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很多词语在句子的不同位置都具有不一样的作用,句子表达效果也就不一样。作为教师,应该明确让学生用课文中词语来造句究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从模仿开始,而不仅仅是模仿的训练机会。这样,学生的造句就不会只是依葫芦画瓢了。
  用“非常”造句,在这堂课中是比较有意义的。但如何让学生在模仿课文语言之后,真正学会运用语言?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课文语段的教学
  很多时候学生用词说话是建立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课文中的小鸟非常可爱,教师却没有引领学生体会小鸟的可爱在哪里?“非常”一词学生就体会不到它的意思,自然不能深入人心,说出来的句子干巴巴的。所以,在让学生说话之前对文中写小鸟非常可爱的这句话要重点教学并指导朗读,体会小鸟的可爱表现在哪里?或者说哪里让你觉得这只小鸟非常可爱。从而让学生注意到“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一闪一闪的眼睛”这些短语的作用,就是因为小鸟有以上特征,才让小作者觉得这只小鸟非常可爱。只有把这段话教透了,一只活灵活现、可爱的小鸟才出现在了孩子们的眼前,学生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真正走进文本,为接下来的说话训练埋下伏笔。
  2.设计造句训练的梯度
  学生的说话如果只是停留在一个填空式的,较为简单的水平,那么课堂就迫切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了。所以,教师应设计好造句训练的梯度,给学生一个提升语言表达的台阶,让他们顺着这个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如当第一个孩子回答“妹妹非常漂亮”时,教师就应该进一步追问:“妹妹非常漂亮,是哪里让你觉得非常漂亮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定会从妹妹的外貌特点来说,将话说得更具体。接下来第二个、第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时就不会只是简单地说“这朵花非常漂亮”“我家的小狗非常可爱”了。
  3.发散学生思维的广度
  课文中的句子 “非常”一词在句尾,学生造句时很容易受到影响,也都把“非常”放在句子的最后。所以,教学时教师还要不时引导学生说说把“非常”放在前面的句式。教学时可以这样指导:当学生说出“妹妹那弯弯的眉毛下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一个高挺的鼻子和一张小小的嘴巴,非常漂亮”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导:“这个句子还可以变换一下顺序来说吗?把‘非常漂亮’放在前面,‘妹妹非常漂亮……’”从而让学生体会原来同样的句子还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有突破性的提高。
  一年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课堂上的有效指导。让造句不仅仅是造句,学生的语言就能在课堂上得到发展,那么,我们的语言训练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其他文献
将“留白”的艺术手法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合理的方式,努力为学生营造更多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回忆、品味、体验和感悟,从而激起创造的火花,点燃个性的火把,使语文课堂成为思想的乐园、个性的舞场、创造的天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着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空间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地留下“空白”,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学习,并学有所获。  一、 导入“留白”——“未成曲调先有情”  俗话说:
什么是“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从2011年6月份开始,湖北省教育厅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课内比教学”活动即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通过考察教师在常态教学环境中的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等基本教学技能,综合学生成绩和专家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比教师的专业素质。“课外访万家”活动即全省中小学的校领导访教师、教师访学生,以班主任为主、科任教师全部参
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品德老师开始重视课前调查。的确,有效的课前调查能让品德教学演绎更多精彩。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交流一下课前调查的资料时,经常发现学生在收集、处理资料的过程中总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说忘了,对品德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置之不理”;有的抱着“随便应付”的态度,所提供的东西只是应付地随意写几个字;还有的直接把收集到的资料长篇大论地读一遍,不加挑选,没有重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教材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活动情境——主题图,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探究的欲望。然而,用“主题图”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也会使学生和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而一些静态的主题情境又难以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作为一线教师,该如何有效使用主题图呢?本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生活社会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所以,废旧材料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巧妙使用是我研究的重点,把教学与生活中的废旧材料相结合,使美术创作从生活中来,这样学生会带着兴趣走进课堂;让美术作品应用到生活中去,学生就会将所学知识美化生活,从而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所谓废旧材料是指每个家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减负增效”,可现实却是老师除了备课、上课还要批改大量的作业;学生除了听课、上课还要写大量的作业。如何有效协调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巩固几个阶段性练习,让老师和学生从作业中解脱出来,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又能使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的继续探究的欲望得以实现,能有层次有阶段性地学习,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呢?  一、变枯燥的抄写为趣味练习  因为
S镇位于大别山区,人口约6万人,共17个自然村。其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经济非常落后。村民田地少,且靠天吃饭,收入多来自外出务工。20~45岁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近几年来夫妻双双出去打工的家庭越来越多,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子。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给新课程实施带来许多困难。  一、S镇小学的现状及新课程实施面临的困境  S镇的义务教育已实行全部免费。2005年,中央和地方加大了“两免一补”(免杂费
古语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沉寂的状态进入活跃状态。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学生如何回答问题,而忽视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敢问”,培养学生“乐问”,教会学生“善问”,是本文讨论的话题。  一、营适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及束缚,拉开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以至于学生怕问,不敢问。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前
案例背景  跳跃是人体基本活动技能之一,是锻炼身体的重点教材。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的跳跃练习,技术比较简单,通过教学,学生不断体验,最终学生学会单脚或双脚跳,向高处或远处跃起,逐步提高跳跃能力,发展学生灵敏、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培养他们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本节课始终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课程基本理念,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践与创新,发展学生的个性
师:谁能口算得数?(师依次出示20以内进位加法的部分算式卡片,贴在黑板上。)8 7、9 2、7 6、6 8、9 6、5 8、9 7、8 4、7 5、6 7、9 3、8 9、9 5、8 8、7 9、5 6、4 7……2 9  生:分别口算出每题得数。  师:谁能把上面的算式分分类?(4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1:把得数相等的算式放在一起。  生2:按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5加几……2加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