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成都没有贵贱

来源 :成都女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of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戈组合”即将到来的消息,已经让这座城市激动了几个月。从来都只是由交响乐团点燃的高雅音乐市场,这次以首席男高音和第一民歌王后的搭配第一次出现,似乎更能让成都市民心动。不要一丝不苟的姿态,也不要明目张胆的亵渎,成都人需要的高雅音乐依然饱含着严肃的张力,却也被汤汤锦水拿捏出了更通俗也更亲切的模样。
  
  高在何处,雅在何方
  
  


  提到高雅音乐,人们总是想起唱着花腔的女高音,或必须穿着三件套出席的交响音乐节。说得极端一点所谓“高雅音乐”即是指那些和社会音乐现实的主流不同步的音乐,是一种少数人所能欣赏和理解的音乐。而对所谓的“高雅”的认定,在国内还有另一个标准源自“文化错位现象”,如“西方音乐”被称为“高雅音乐”,中国音乐被称为“民族音乐”,处于边缘,由此可见,我们长期以来,总是潜移默化地坚持着“先进与落后”二分法的音乐观。
  总体来讲,高雅音乐往往在人们的概念中等同于古典音乐,这其中的古典本是指各历史时期具有典范意义或代表性的专业音乐,却又在国人的思维中莫名其妙地排除了我国的古代宫廷舞乐和古典器乐音乐,变成了穿着燕尾服才能演奏出的那种。而维也纳金色大厅就成了人们印象中衡量音乐高雅与否的重要标准,当金色大厅第一次敞开大门举办中国民乐专场时,大家甚至都还没有领悟到实际上中国民乐也是高雅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高雅,在其高不胜寒和雅而无和中让人望而生畏。
  
  成都的高雅音乐市场
  
  同样作为少数人能欣赏和理解的音乐,摇滚乐和高雅音乐在成都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作为中国摇滚重镇,成都几乎在10多年前就培养起了一批摇滚“铁托”,他们的能量发散到今日,已经形成了相当完整和成熟的市场化态势。但是高雅音乐却并不如此。
  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高雅音乐作为国内知识分子小规模的爱好第一次兴起的时候,成都还是一个距离这一切相当遥远的内陆城市,到了五六十年代,走出成都的一批留洋学者带回了高雅音乐,却也仅仅是在极小的范围内被欣赏,那个时候成都文人筹办的“高雅音乐会”定期在二十几个音乐爱好者中举行,到了文革被迫中断。文革之后改革开放初期,高雅音乐的欣赏尚还没有在成都流行起来,培训和教育却已经起步,许多家长将培养孩子成为高雅音乐演奏家和大师耗费心力,这个状况如今自然愈演愈烈。
  高雅音乐演出市场的空缺,是成都人对此种音乐形式不甚了解的重要原因。大批国际顶尖的演奏团体都会选择上海、北京进行演出,成都也是在进入2000年之后,才会在年末推出形式单一的新年音乐会。这些音乐会曾经大多以各式“天鹅湖”组成,着实显得单薄。但是时间走过2005年,成都的高雅音乐市场似乎突然打开,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各国的皇家交响乐团或各式经典音乐剧等形式的高雅音乐,大举进入成都高雅音乐市场。有趣的是,虽然其门票售出情况较为乐观,在一次普查中,成都人对高雅音乐的认识仍然相当欠缺,这就说明,成都已经培养出一批非常固定的高雅音乐观众群,他们作为能够欣赏和理解的“少部分人”,几乎撑起了成都高雅音乐市场。
  
  “英戈组合”效应
  
  如果高雅音乐变身成为一种可以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音乐形式,估计许多所谓的“专家”和“爱好者”会嗤之以鼻,但是对于大部分成都人来说,却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在成都这座文化之城所存在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着与其他城市相比更为亲民更为世俗的特点,而这些正是成都人心里最高的艺术境界,不要搞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实验,我们需要的是集体的愉悦。
  就好比马上要登台的“英戈合唱”,将人人耳熟能详的传统民歌,和最优秀的高雅音乐相捆绑,若没有尝试,可能会有“拖高雅艺术下水”的担心,但是一旦合作,连多明戈自己都说,和宋祖英的声音完美结合,是一件神奇的艺术奇迹。这次演出在成都不出意外获得了巨大的市场,首日票房销售额达200万,是国内的历史新高。作为两人的第三次合作,前两次不论是合唱《康定情歌》还是《友谊地久天长》都是成都人急切盼望的剧情,更让大家激动的,是这一次演出据透露,会有浓郁的“川味”。
  可以预见的是不久那场音乐盛宴的空前成功,如果再展望一下,也能毫不费力地得出这样一个结果——在“英戈”之后,成都的高雅音乐市场将会更加成熟,“英戈”送来的将不仅仅是适合成都人胃口的一场演出而已,还有越来越多市民,对高雅音乐的理解和关注。
其他文献
豪放味VS婉约味    川菜霸道,也没有霸道得无理,南北菜得以进入,并根据这座人人都是美食家的城市而改变、发展或逐出市场。扎根的菜品都有点看家本事,年复一年,跟着火锅一起凑上了成都人饭桌。北方南方,总有一道菜是成都人的口舌满意的地方。      地理决定文化。从各方各面来说都是北方豪放南方婉约。所谓的菜系自然肯定也是如此。地理因素决定了气候特产甚至习俗嘛。《博物志五方人民》中说的:“东南之人食水产
期刊
唯美味VS草根味    食客是一座美食之都的精和神,感谢他们的挑剔,也感谢他们的包容,城市里大酒店与小排档共同繁荣,苍蝇馆子能够成为一种文化,堂而皇之跟星级酒店叫板。不论唯美还是草根,吃来吃去,吃的都是一个态度——对待美食,就像对待生活,富丽堂皇和简陋朴素,都安之若素。      就成都饮食来说,高低贵贱并无明显分野。与其说城市气质使然,不如说劳苦大众的胃口固执而坚强。要知道,川菜再怎么改头换面堂
期刊
“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是中国最具权威的音乐品牌,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媒体,十大文化推动力品牌”,这是“同一首歌”的栏目介绍。在中国除了春晚,观众看得最多的晚会就是“同一首歌”。这档创办于2000年1月27日的央视王牌节目,按理说不会遭遇被停播的命运,但事实往往令人意外,2009年10月,同一首歌传出被停播的新闻,虽然央视出面证明这是谣言,但同一首歌的收视率降低,观众流失却是不争的事实。      “同
期刊
中国味VS西洋味    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在成都美食中是不变的真理,西方美食得以进入成都并获得追捧,是因着其美味独到而不是追求虚无的生活品质而已。与此同时,中餐的姿态亦是越摆越到位,不卑不亢,分庭抗礼。      川菜之强势,也不能垄断成都人民的胃口。在成都吃全国,也不是什么难事,甚至,也并不奢侈。这里不仅能找到最地道的中餐馆,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美食也基本无所遗漏。这些美食、餐厅和城市有什么关系
期刊
这一次站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的又是一个女人,她的照片被媒体疯狂转载的时候,中国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此位留着不合时宜的童花头并把妆画得犹如哥特乐队主唱一般的女人是谁。  她叫赫塔米勒,作品尚未译成中文,本届诺贝尔上她的荣誉究竟是在凸显女性作家的地位,还是女性作家作为弱势群体获得的怜悯?  诺贝尔果真爱女人?      性别的费厄泼赖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个非科学类奖项,似乎理应对女性的偏爱要多一
期刊
在成都,高校蹭课一族正逐渐成为都市白领工作之余的一种时尚,不仅如此,新一代的“蹭车”、“蹭饭”大量涌现,全面拉开了资源共享的现代生活方式,宣告“蹭时代”的来临。    何谓“蹭”?汉语词典解释:“由擦过而沾上”或“占便宜”。除了蹭课,蹭车蹭饭,“蹭客”正以一种另类姿态,在人群中风生水起,“蹭时代”全面来临,不过此“蹭”非彼“蹭”,并不是以占便宜为中心,而是“蹭”出时尚,“蹭”出健康生活新观念。  
期刊
大城市白领流行写遗嘱  最近,《重庆晚报》报道了一则消息,34岁的白领刘晓(化名)虽然家庭美满,身体健康,但是她不仅立下详细的遗嘱安排好后事,还定期更新遗嘱。记者调查后发现,这不仅仅是个例,而是如今在白领阶层中的一个风潮。是什么让这些正当年的社会中坚力量开始考虑死亡的问题?这种现象背后又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遗嘱:遗嘱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遗产或其他事务所作的个人处
期刊
熟悉味VS新鲜味    究竟是守了三代人的祖传秘方好,还是守了三代的祖传秘方被改良后好,又一个没有结果的美食终极问题。搁在成都,只顾着往返于传统与改良之间,返身而去都是满口留香,倒也少了没必要的口舌之争。实际上,守便安守,改便大改,才是这座城市的动人之处。      持虚守静也好自我更新也好,凡事无不处在变化中。只有变是不变的。地道的郫县豆瓣红烧肉居然越吃越甜,绝对是白糖红糖或者冰糖放多了。所以,
期刊
外婆扯来二尺花布,是50年代最时尚的姑娘;母亲在成百买到一件的确良衬衣,是80年代最时尚的姑娘;到了现在,女儿一日一套,外婆和母亲几乎要看不懂这样的时尚。  时髦不止是一个形容词,它本身就是一篇文章——描述着春熙路的年年月月,成都女人的骄傲和美好。  六十年让时髦的成都女人们,塑造出了一个真正的时尚之都。      何为时尚?顾名思义,乃时代之风尚,狭义上来讲就是穿衣戴帽、衣食住行所折射出的一种生
期刊
其实在成都生活的人会发现,有很多美食埋藏在小区里,而且有些景象年复一年难以磨灭,如果说要寻找最成都的特色小吃,小区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玉林片区那热火朝天的餐饮店;物美价廉让人回味的八里小区美食;双楠片区那高档餐饮店门前的高档车等等,都代表着成都不同方位的不同美食文化。本期美食栏目将随机采访,带你去发现成都的小区中特色美食,也许有些你连听都还没有听过。    八里小区      详细地址:厂北路口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