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探究性学习”的倡导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他强调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认为探究式的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进一步指出运用这种学习,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习的新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找出失败原因,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富有探索性的物理学习实践是发现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关键,亦是物理素养形成的过程。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实验探究性学习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可以按如下方式进行。
1、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教学的开端。教师在教学伊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为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启动奠定基础。创设情境要注意两点:一是情境的创设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这样做,一方面能使我们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情境创设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以“趣”入境——讲述生活趣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疑”入境——利用实验现象设置悬疑,激活学生的思维;以“情”入境——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示现实材料,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课的导人,我就运用了以“趣”入境的方式,先请一位同学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后我趁势提出:曹冲在不知不觉中应用我们物理学中的有关浮力的大小的原理,巧妙地称出了大象的体重,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吗?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就顺利地导入了新课,接着我又让每组学生仔细观察挂在弹簧秤下的钩码(200g)缓慢地浸入烧杯内的水中直至浸没时的实验现象,并要求学生观察出现什么变化。当然此时有部份学生只观察到弹簧秤读数的变化,没有发现烧杯内水位的上升,教师要及时引导、点拔直至他们发现弹簧秤读数变小的同时水位上升的现象后再让学生针对这个现象提出问题。这样用以“疑”入境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来,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来。“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因此耍使学生知识内化,构建正确的知识网络,必须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针对情境提出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提出问题要注意三点:一是问题必须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二是问题必须考虑到学生认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三是问题必须层层推进,逐步提高思维要求。这样一方面在于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乐趣和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比如《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我让学生把金属块(200g的钩码)浸入水中,要学生观察什么变化:①水位升高;②弹簧秤示数变小。问:这两变化是同时发生的,那么他们之间是否会有什么联系呢?(因为同时发生,一般具有内在联系),但这里面一个是力的减少,另一个是水面的升高,力只能与力比较,不能与高度比较,分析到这里,似乎路走不通了,但我又接着引导,问:大家想想,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学生答:因为金属块浸入水被排开,所以水面升高。我又再问:弹簧秤示数减少是力的变化,那么被排开的水的哪一个物理量可与力比较?学生答:质量——重力。我又继续问:如果改成装满水的杯,把排开的水收集起来比较行吗?这种提问,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逻辑推理性,重在过程引导,有效地进行思维突破。
2、探究问题的解决是教学的主线。教师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从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培养学生多式探究、多角度思维去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能力。既已提出问题,就必须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方式绝不是老师把现成答案塞给学生,而应是师生多向互动探究,主角是学生,教师是搭桥引路者——为学生获得正确结论创造条件。在课堂中学生分小组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集中探究析疑,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小组讨论探究析疑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合作学习的理念,并调动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交流互补,使问题结论趋向完善,同时在相互探究中树立创造意识,做到敢于向他人学习,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比如《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时,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如何把被物体排开的水收集起来并称出物体排开的水重,然后再与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进行比较。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好实验方案后请二个小组分别到讲台桌前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探究式教学强调学习者主动探究,但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完全自由探索。因此,在分组讨论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师必须努力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在课堂上营造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和谐气氛,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羞怯心理,把讨论当作自己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良好机会;第二,在学生探究进程中,教师应该深入到各小组中去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疑难问题要及时点拔,并对探究情况给予赞赏,使学生既受鼓励又受启发,从而促使探究析疑收到良效。第三,有些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小组派代表到其它小组咨询探究,或教师板书该小组的问题请其它小组帮助解决,若仍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完整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阅读探析相关教材内容,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答案。
3、解决问题是教学的归宿。问题既可以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可以是教学的终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经验去合理解决问题,并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从而不仅使教学延伸课外,而且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比如《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在得出F浮=G排之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曹冲为什么要在船上刻一个记号?这个记号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要让学生在已探究过的问题中去反思,去运用、去解决问题,从而学会迁移知识,以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体会
1、探究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变沉闷压抑、枯燥无味的教学为生机盎然、生动活泼的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显示出诱人的魅力,学生在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知识探究,获取知识,体验了感受——探究——创造的乐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培养了创新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2、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每个学生都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自主学习探索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目的。这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基础课程改革的素质教育观。
3、探究性学习过程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打破了认知平衡,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安静地坐在教室听课、记笔记,而是人人都有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敢于生疑、质疑,这种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交流与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认识。另外,在探究中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理念,形成师生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4、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会从跨学科、多角度去质疑、怀疑,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挑战,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应当具备跨学科多元知识结构、多向和谐的教育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教法,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履行者。
“探究性学习”的倡导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他强调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认为探究式的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进一步指出运用这种学习,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习的新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找出失败原因,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富有探索性的物理学习实践是发现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关键,亦是物理素养形成的过程。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实验探究性学习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可以按如下方式进行。
1、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教学的开端。教师在教学伊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为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启动奠定基础。创设情境要注意两点:一是情境的创设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这样做,一方面能使我们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情境创设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以“趣”入境——讲述生活趣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疑”入境——利用实验现象设置悬疑,激活学生的思维;以“情”入境——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示现实材料,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课的导人,我就运用了以“趣”入境的方式,先请一位同学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后我趁势提出:曹冲在不知不觉中应用我们物理学中的有关浮力的大小的原理,巧妙地称出了大象的体重,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吗?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就顺利地导入了新课,接着我又让每组学生仔细观察挂在弹簧秤下的钩码(200g)缓慢地浸入烧杯内的水中直至浸没时的实验现象,并要求学生观察出现什么变化。当然此时有部份学生只观察到弹簧秤读数的变化,没有发现烧杯内水位的上升,教师要及时引导、点拔直至他们发现弹簧秤读数变小的同时水位上升的现象后再让学生针对这个现象提出问题。这样用以“疑”入境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来,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来。“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因此耍使学生知识内化,构建正确的知识网络,必须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针对情境提出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提出问题要注意三点:一是问题必须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二是问题必须考虑到学生认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三是问题必须层层推进,逐步提高思维要求。这样一方面在于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乐趣和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比如《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我让学生把金属块(200g的钩码)浸入水中,要学生观察什么变化:①水位升高;②弹簧秤示数变小。问:这两变化是同时发生的,那么他们之间是否会有什么联系呢?(因为同时发生,一般具有内在联系),但这里面一个是力的减少,另一个是水面的升高,力只能与力比较,不能与高度比较,分析到这里,似乎路走不通了,但我又接着引导,问:大家想想,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学生答:因为金属块浸入水被排开,所以水面升高。我又再问:弹簧秤示数减少是力的变化,那么被排开的水的哪一个物理量可与力比较?学生答:质量——重力。我又继续问:如果改成装满水的杯,把排开的水收集起来比较行吗?这种提问,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逻辑推理性,重在过程引导,有效地进行思维突破。
2、探究问题的解决是教学的主线。教师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从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培养学生多式探究、多角度思维去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能力。既已提出问题,就必须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方式绝不是老师把现成答案塞给学生,而应是师生多向互动探究,主角是学生,教师是搭桥引路者——为学生获得正确结论创造条件。在课堂中学生分小组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集中探究析疑,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小组讨论探究析疑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合作学习的理念,并调动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交流互补,使问题结论趋向完善,同时在相互探究中树立创造意识,做到敢于向他人学习,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比如《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时,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如何把被物体排开的水收集起来并称出物体排开的水重,然后再与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进行比较。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好实验方案后请二个小组分别到讲台桌前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探究式教学强调学习者主动探究,但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完全自由探索。因此,在分组讨论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师必须努力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在课堂上营造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和谐气氛,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羞怯心理,把讨论当作自己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良好机会;第二,在学生探究进程中,教师应该深入到各小组中去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疑难问题要及时点拔,并对探究情况给予赞赏,使学生既受鼓励又受启发,从而促使探究析疑收到良效。第三,有些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小组派代表到其它小组咨询探究,或教师板书该小组的问题请其它小组帮助解决,若仍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完整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阅读探析相关教材内容,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答案。
3、解决问题是教学的归宿。问题既可以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可以是教学的终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经验去合理解决问题,并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从而不仅使教学延伸课外,而且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比如《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在得出F浮=G排之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曹冲为什么要在船上刻一个记号?这个记号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要让学生在已探究过的问题中去反思,去运用、去解决问题,从而学会迁移知识,以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体会
1、探究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变沉闷压抑、枯燥无味的教学为生机盎然、生动活泼的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显示出诱人的魅力,学生在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知识探究,获取知识,体验了感受——探究——创造的乐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培养了创新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2、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每个学生都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自主学习探索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目的。这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基础课程改革的素质教育观。
3、探究性学习过程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打破了认知平衡,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安静地坐在教室听课、记笔记,而是人人都有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敢于生疑、质疑,这种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交流与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认识。另外,在探究中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理念,形成师生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4、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会从跨学科、多角度去质疑、怀疑,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挑战,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应当具备跨学科多元知识结构、多向和谐的教育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教法,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履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