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要学有用的数学,而计算则是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教学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许多老师发现,小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造成的错误,也有一些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导致作业的质量不高,阻碍了学生成绩的提高。计算能力作为一种基本技能,在许多教师眼里应该是很简单的、理所当然会的技能。其实不然,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等等,而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生低年级的计算学习。算的快与慢,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起着重要作用。
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对于第一学段“要能熟练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两位数。”从小学课程目标的历史改革可以看到,一直以来计算教学是我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内容。下面就小学低段计算出错的原因谈论几点我个人的观点:
(一)学生不良学习习惯造成计算失误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纲》对数学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关系计算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数学这门课,由于它自身严密的特点,就容不得学生丝毫的马虎与粗心。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题,究其原因,其中许多原因与不良的学习习惯有直接的关系。
1、审题不认真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计算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但学生对它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因此经常有些同学做完题目了可能连题目的要求是什么也不清楚。一旦出现问题,往往简单地归结为马虎或不认真等原因,以至于屡次出现同样的计算错误。而我们的一些老师在学生发生同样的错误时可能只会简单地说上一句“你真粗心啊”或是“下次看题目要注意了” 。学生的计算错误,从现象来看,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而"粗心"的直接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老师却没有教会学生怎么样去审题,怎么样从平时养成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2、书写不规范
书写不规范也会给学生的计算带来一些影响。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都发现这一现象,一些学生在抄数字时把“6”写成“0”,把“7”写成“1”把“6”写成“9”,直接改变了算式的原样,从而导致错误的出现。如:在计算“16-7”时,有位小朋友把“16”抄成了“10”, 10-7=3。而許多这样的错误不是没有看仔细,而是因为他们的数字写得不端正,不规范,经常把数字写得自己也认不清了。因此书写不规范也是小学生在计算时常见的毛病之一。
3、做完不检查
我们在平时做作业和考试中也经常发现一些学生没有良好的检查习惯,许多学生在做完题目以后就直接上交或者做其他的事情了。其实许多题目只需要稍稍仔细地检查一下,就可以发现一些错误或失误的地方。如在计算“25-17”时,要求列竖式计算并验算,有些同学在列竖式和验算的过程全是对了,可是在抄写得数到算式后面时却抄成了验算的结果“25”。也有一些同学的数字抄写错了,其实只要再认真地检查一下,完全可以改过来,更有甚者就是把加号看成减号或把减号看成加号,这样一来完全是两样。
因此,审题不认真、书写不规范、做完不检查是低段学生在计算时常出现的不良学习习惯,也是导致学生计算正确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二)学生不明算理造成计算错误
就我对一,二年级教学过程中了解到:许多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除了不良学习习惯造成以外,还有许多学生是由于对算理算法的掌握不够导致计算出错。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究其原因,在教学中,只注重了让学生模仿练习,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体验,学生有了一定的算理知识,在实践中,没有很好的使其与自己的表达思维相联系,致使知识在掌握上出现异常。
(三)学生知识方面的原因
有些一二年级学生对于数学概念不清楚,导致了对数学规则理解不清或张冠李戴,使计算出现错误。在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就很容易出现这种计算错误。例如:75-46=29,在退位减法中,学生容易把十位直接相减,没有考虑到个位上不够减,向十位借一的情况。这是大部分学生,在刚学习这个知识时最容易错的地方。还有学生的基本计算比较陌生。对于最基础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表内乘法的口算都不是很熟练,导致了计算缓慢。
(四)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
就是俗话说的“粗心大意”,这其中包括感知粗略,甚至是感知错误,表象模糊,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注意的分配能力差,情绪脆弱等。有些一二年级学生错误地认为写作业是为了“应付”老师,致使做计算时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年纪越小,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越差,面对单调乏味的符号容易疲劳。注意的范围比较狭窄,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学生常常表现为,思维与书写不同步,注意力不是集中在“笔尖上”,而是一方面手中抄写,另一方面注意力已转移到下一步计算方法上。
就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我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从小学生的计算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计算的方法已经掌握,但仍有学生在练习、考试中计算出现失误,经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对数字的书写不规范;审题不认真,看题不仔细,导致看错,抄错题目;计算过程未按要求进行;做完不检查,不验算。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从书写开始。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计算后要检查。教师要教育学生拿到题目后认真审题,看清楚题目要求,想明白算理,然后再算,算后仔细检查,作业要写得干净整洁。
2、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老师应培养学生在计算时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在作业本上出现的计算错误,先不打叉,而打个点,让学生找出错误改正后,再打对号。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细心观察,认真审题,仔细抄题,题做完后从多角度进行验算,并检查。对阿拉伯数字,运算符号严格要求,规范书写。经常这样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出现,才能真正地为学生的计算“保驾护航”。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明白算理
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例如,“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9加4”,出示装有10格的箱子,其中已经装了9个乒乓球,盒子的外面有4个乒乓球。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摆,知道为了能很快清楚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只要把盒子外面的4个乒乓球,拿出一个放在箱子的空格里,凑成10个,箱子外面的乒乓球由于拿走1个,还剩下3个,即把4分为1和3。进而说出9个和1个凑成10个,10个再加剩下来的3个就是13个,接着列出下列算式:9+ 4=13。 同样,教学“9+ 7”“9+ 8”,先出示实物图,让学生画一画,摆一摆、凑成十,再相加。 “9 +3”“9+ 5”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画一画、摆一摆、算一算”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光要注重交给学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使知识系统地掌握,形成数学能力。
(三)加強计算练习,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一句话说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工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寓学于做,教、学、练合一;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速算和笔算的训练,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逐步达到教学要求。
1、进行经常性的基本速算练习。速算是笔算的基础,它具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因此,通过速算训练,可以促使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培养思维的敏捷性。速算训练的基本形式是视算和听算。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在速算训练中经常变换速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速算兴趣。
2、加强课堂练习的指导。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掌握计算法则,而且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力求在课堂上多练,完成课堂作业,特别是对学生在计算中易出现的失误应及时指导。
3、重视运算过程的检查。在批改混合运算的计算题时,如果得数不对,先让学生检查运算过程,找出问题,及时纠正运算程序中的错误。这样,学生就会养成主动检查的习惯,从而不断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4、练习的形式多样化。教学时要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老师要我练”为 “我要自觉练”,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挑战同学,挑战自己;把练习变成技巧的探索,我发现,我总结,我成功;把练习变成是小游戏,我游戏,我快乐,我喜欢;此外,学生的小组速算检查、比赛,自编计算题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来巩固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5、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速算的技巧。任何事物都会有潜在的规律,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去琢磨其中的一些技巧,学生也不例外。在计算题中,数与数之间有许多紧密的联系。掌握了这些关系,也就抓住了其中的规律,使得许多大规模的运算简化起来,提高了运算速度,同时也增加了解题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正是由于许多学生缺乏这种灵活解题的能力,才使得计算变得既枯燥又低效。
通过对小学低段计算出错原因及策略的探讨,让我们正视长期以来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逐步改正。也都认识到: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要有更深入的思考。然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经过长期训练的结果。计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计算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现实生产、生活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对于第一学段“要能熟练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两位数。”从小学课程目标的历史改革可以看到,一直以来计算教学是我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内容。下面就小学低段计算出错的原因谈论几点我个人的观点:
(一)学生不良学习习惯造成计算失误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纲》对数学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关系计算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数学这门课,由于它自身严密的特点,就容不得学生丝毫的马虎与粗心。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题,究其原因,其中许多原因与不良的学习习惯有直接的关系。
1、审题不认真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计算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但学生对它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因此经常有些同学做完题目了可能连题目的要求是什么也不清楚。一旦出现问题,往往简单地归结为马虎或不认真等原因,以至于屡次出现同样的计算错误。而我们的一些老师在学生发生同样的错误时可能只会简单地说上一句“你真粗心啊”或是“下次看题目要注意了” 。学生的计算错误,从现象来看,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而"粗心"的直接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老师却没有教会学生怎么样去审题,怎么样从平时养成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2、书写不规范
书写不规范也会给学生的计算带来一些影响。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都发现这一现象,一些学生在抄数字时把“6”写成“0”,把“7”写成“1”把“6”写成“9”,直接改变了算式的原样,从而导致错误的出现。如:在计算“16-7”时,有位小朋友把“16”抄成了“10”, 10-7=3。而許多这样的错误不是没有看仔细,而是因为他们的数字写得不端正,不规范,经常把数字写得自己也认不清了。因此书写不规范也是小学生在计算时常见的毛病之一。
3、做完不检查
我们在平时做作业和考试中也经常发现一些学生没有良好的检查习惯,许多学生在做完题目以后就直接上交或者做其他的事情了。其实许多题目只需要稍稍仔细地检查一下,就可以发现一些错误或失误的地方。如在计算“25-17”时,要求列竖式计算并验算,有些同学在列竖式和验算的过程全是对了,可是在抄写得数到算式后面时却抄成了验算的结果“25”。也有一些同学的数字抄写错了,其实只要再认真地检查一下,完全可以改过来,更有甚者就是把加号看成减号或把减号看成加号,这样一来完全是两样。
因此,审题不认真、书写不规范、做完不检查是低段学生在计算时常出现的不良学习习惯,也是导致学生计算正确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二)学生不明算理造成计算错误
就我对一,二年级教学过程中了解到:许多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除了不良学习习惯造成以外,还有许多学生是由于对算理算法的掌握不够导致计算出错。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究其原因,在教学中,只注重了让学生模仿练习,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体验,学生有了一定的算理知识,在实践中,没有很好的使其与自己的表达思维相联系,致使知识在掌握上出现异常。
(三)学生知识方面的原因
有些一二年级学生对于数学概念不清楚,导致了对数学规则理解不清或张冠李戴,使计算出现错误。在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就很容易出现这种计算错误。例如:75-46=29,在退位减法中,学生容易把十位直接相减,没有考虑到个位上不够减,向十位借一的情况。这是大部分学生,在刚学习这个知识时最容易错的地方。还有学生的基本计算比较陌生。对于最基础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表内乘法的口算都不是很熟练,导致了计算缓慢。
(四)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
就是俗话说的“粗心大意”,这其中包括感知粗略,甚至是感知错误,表象模糊,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注意的分配能力差,情绪脆弱等。有些一二年级学生错误地认为写作业是为了“应付”老师,致使做计算时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年纪越小,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越差,面对单调乏味的符号容易疲劳。注意的范围比较狭窄,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学生常常表现为,思维与书写不同步,注意力不是集中在“笔尖上”,而是一方面手中抄写,另一方面注意力已转移到下一步计算方法上。
就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我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从小学生的计算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计算的方法已经掌握,但仍有学生在练习、考试中计算出现失误,经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对数字的书写不规范;审题不认真,看题不仔细,导致看错,抄错题目;计算过程未按要求进行;做完不检查,不验算。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从书写开始。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计算后要检查。教师要教育学生拿到题目后认真审题,看清楚题目要求,想明白算理,然后再算,算后仔细检查,作业要写得干净整洁。
2、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老师应培养学生在计算时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在作业本上出现的计算错误,先不打叉,而打个点,让学生找出错误改正后,再打对号。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细心观察,认真审题,仔细抄题,题做完后从多角度进行验算,并检查。对阿拉伯数字,运算符号严格要求,规范书写。经常这样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出现,才能真正地为学生的计算“保驾护航”。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明白算理
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例如,“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9加4”,出示装有10格的箱子,其中已经装了9个乒乓球,盒子的外面有4个乒乓球。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摆,知道为了能很快清楚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只要把盒子外面的4个乒乓球,拿出一个放在箱子的空格里,凑成10个,箱子外面的乒乓球由于拿走1个,还剩下3个,即把4分为1和3。进而说出9个和1个凑成10个,10个再加剩下来的3个就是13个,接着列出下列算式:9+ 4=13。 同样,教学“9+ 7”“9+ 8”,先出示实物图,让学生画一画,摆一摆、凑成十,再相加。 “9 +3”“9+ 5”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画一画、摆一摆、算一算”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光要注重交给学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使知识系统地掌握,形成数学能力。
(三)加強计算练习,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一句话说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工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寓学于做,教、学、练合一;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速算和笔算的训练,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逐步达到教学要求。
1、进行经常性的基本速算练习。速算是笔算的基础,它具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因此,通过速算训练,可以促使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培养思维的敏捷性。速算训练的基本形式是视算和听算。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在速算训练中经常变换速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速算兴趣。
2、加强课堂练习的指导。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掌握计算法则,而且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力求在课堂上多练,完成课堂作业,特别是对学生在计算中易出现的失误应及时指导。
3、重视运算过程的检查。在批改混合运算的计算题时,如果得数不对,先让学生检查运算过程,找出问题,及时纠正运算程序中的错误。这样,学生就会养成主动检查的习惯,从而不断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4、练习的形式多样化。教学时要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老师要我练”为 “我要自觉练”,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挑战同学,挑战自己;把练习变成技巧的探索,我发现,我总结,我成功;把练习变成是小游戏,我游戏,我快乐,我喜欢;此外,学生的小组速算检查、比赛,自编计算题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来巩固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5、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速算的技巧。任何事物都会有潜在的规律,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去琢磨其中的一些技巧,学生也不例外。在计算题中,数与数之间有许多紧密的联系。掌握了这些关系,也就抓住了其中的规律,使得许多大规模的运算简化起来,提高了运算速度,同时也增加了解题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正是由于许多学生缺乏这种灵活解题的能力,才使得计算变得既枯燥又低效。
通过对小学低段计算出错原因及策略的探讨,让我们正视长期以来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逐步改正。也都认识到: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要有更深入的思考。然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经过长期训练的结果。计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计算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现实生产、生活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