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任何教育都是以生命存在为基础的,教育是为了保证人在生存的前提下更完满地生活。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在打牢学生体能素质基础的前提下,培养、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克服自身心理、体质、体能方面的弱点。力求在高校体育课堂上构建出生命化特征的意识,树立关怀生命价值取向,真正构建出生命化体育课堂。
[关 键 词] 高校;体育课堂;生命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63-01
一、高校体育课堂生命化的必要性
(一)传统高校体育课堂对生命教育的缺失
从基础教育时期,体育课就被“数理化”等所谓的主科占据,到了大学体育课,大学生也难以转变对体育课的相对忽视,再加上传统的高校体育课堂的重点是技能和技巧的传授,也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对过程性评价和情感的投入与否并不重视。考核学生的标准也是一次性的,并不是长效持久的。并且缺乏一定的实践性,课程内容往往就事论事,就体育说体育,并没有做到体育课程与生活和生命紧密相连,学生从传统体育课堂中甚少得到生命教育,这种对生命教育的“错过”令人惋惜。
(二)家庭结构的特殊性
我国1970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这就导致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这样的家庭结构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家庭层面来说,每个孩子对于家庭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如果由于子女缺乏生命教育常识或能力而产生意外,那么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伤害是难以弥补的。正因如此,为了保证家庭的和谐完整和子女健康长足发展,高校体育课堂生命化势在必行。
(三)一些大学生自身对生命教育的无视
在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网络和电子产品是年轻人最为青睐的。很多大学生在接受了紧张的高考“洗礼”之后,到大学生活中就放纵自己在电子游戏的世界或者每天沉迷于手机上的各种应用软件。这种现象从一方面来说是信息时代的象征,资源共享利用,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大学生在享受自由的同时并没有足够爱惜自己的生命,熬夜网游、吃“垃圾食品”、看电视剧就是对生命健康的一种不尊重,年轻人应该朝气蓬勃,强健体魄之时却让赘肉横行,可见,有必要增强在校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大学体育课堂就是一种实施途径。
二、构建高校生命化体育课堂
(一)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要“有爱”
教育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教育理想是培养“完整的人”。罗杰斯认为,这种“完整的人”的基本特征是动态的、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简单地说就是情知合一的人”。为此,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地选择和自定方向的人,能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知识的人,能灵活地、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能自由地、创造性地运用所有有关经验灵活处理各种问题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地与他人合作的人。
(二)高校师生创造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
古人将“师”与“天地”并重,足以说明教师的尊贵地位。但是现如今,教师固然要得到学生的尊重,但是更多的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关系。在现在的大学课堂上已然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状态。在生动的大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摆脱主导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构建平等对话的交流关系。可设定主题教学模式,主题选择由学生定,操作模式、评价模式都可以由师生共同探究,这将赋予体育课堂更多的生命力。
(三)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多元化呈现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课堂教学模式也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了,很多多媒体资源也走进课堂,为高校体育课所用,这就为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了便利途径。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从实际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出发,寻找案例进行教学研讨,取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一定會热衷于时下流行的游戏,比如2014年开始流行起来的大型娱乐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中人气很高的“撕名牌”环节,就很适合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中,这种形式的借鉴,是一种典型的“寓教于乐”。
生命化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基于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特征,通过人的生命,促进生命的发展,全面提升生命的质量和品位的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与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教育的生活是不智慧的,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同样,在大学体育课堂生命化就是将生活与教育、生命与教育紧密结合到一起,共同作用于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J].教育研究,2004(12).
[2]刘飞泉,李刚.生命教育视阈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问题剖析与教学过程的建构[J].体育教育,2013(7).
[关 键 词] 高校;体育课堂;生命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63-01
一、高校体育课堂生命化的必要性
(一)传统高校体育课堂对生命教育的缺失
从基础教育时期,体育课就被“数理化”等所谓的主科占据,到了大学体育课,大学生也难以转变对体育课的相对忽视,再加上传统的高校体育课堂的重点是技能和技巧的传授,也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对过程性评价和情感的投入与否并不重视。考核学生的标准也是一次性的,并不是长效持久的。并且缺乏一定的实践性,课程内容往往就事论事,就体育说体育,并没有做到体育课程与生活和生命紧密相连,学生从传统体育课堂中甚少得到生命教育,这种对生命教育的“错过”令人惋惜。
(二)家庭结构的特殊性
我国1970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这就导致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这样的家庭结构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家庭层面来说,每个孩子对于家庭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如果由于子女缺乏生命教育常识或能力而产生意外,那么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伤害是难以弥补的。正因如此,为了保证家庭的和谐完整和子女健康长足发展,高校体育课堂生命化势在必行。
(三)一些大学生自身对生命教育的无视
在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网络和电子产品是年轻人最为青睐的。很多大学生在接受了紧张的高考“洗礼”之后,到大学生活中就放纵自己在电子游戏的世界或者每天沉迷于手机上的各种应用软件。这种现象从一方面来说是信息时代的象征,资源共享利用,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大学生在享受自由的同时并没有足够爱惜自己的生命,熬夜网游、吃“垃圾食品”、看电视剧就是对生命健康的一种不尊重,年轻人应该朝气蓬勃,强健体魄之时却让赘肉横行,可见,有必要增强在校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大学体育课堂就是一种实施途径。
二、构建高校生命化体育课堂
(一)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要“有爱”
教育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教育理想是培养“完整的人”。罗杰斯认为,这种“完整的人”的基本特征是动态的、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简单地说就是情知合一的人”。为此,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地选择和自定方向的人,能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知识的人,能灵活地、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能自由地、创造性地运用所有有关经验灵活处理各种问题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地与他人合作的人。
(二)高校师生创造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
古人将“师”与“天地”并重,足以说明教师的尊贵地位。但是现如今,教师固然要得到学生的尊重,但是更多的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关系。在现在的大学课堂上已然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状态。在生动的大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摆脱主导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构建平等对话的交流关系。可设定主题教学模式,主题选择由学生定,操作模式、评价模式都可以由师生共同探究,这将赋予体育课堂更多的生命力。
(三)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多元化呈现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课堂教学模式也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了,很多多媒体资源也走进课堂,为高校体育课所用,这就为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了便利途径。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从实际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出发,寻找案例进行教学研讨,取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一定會热衷于时下流行的游戏,比如2014年开始流行起来的大型娱乐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中人气很高的“撕名牌”环节,就很适合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中,这种形式的借鉴,是一种典型的“寓教于乐”。
生命化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基于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特征,通过人的生命,促进生命的发展,全面提升生命的质量和品位的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与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教育的生活是不智慧的,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同样,在大学体育课堂生命化就是将生活与教育、生命与教育紧密结合到一起,共同作用于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J].教育研究,2004(12).
[2]刘飞泉,李刚.生命教育视阈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问题剖析与教学过程的建构[J].体育教育,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