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有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学成果。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课程资源涵盖了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物质条件。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组织者、设计者、引导者。
【关键词】课程资源分层展示生活素材知识经验翻开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憨态可爱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单纯的教材内容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教材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经过重组的教材由于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给老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能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基于以上认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呈现课程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呢?结合教学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1充分利用教材课程资源
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教材已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新教材的编写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材展示了教育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如,我在教学四边形这一课时,充分的利用主题图,这幅图是学校操场示意图,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感到非常亲切、非常有趣,学生从熟悉的主题图中找出许多关于“图形”的信息。如: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其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2将课程资源分层展示
挖掘出课程资源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将学生一下子置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他们会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无所适从。如二年级上册“快乐的队日活动”,主题图包含了“搭帐篷”、“烧烤事物”、“晾晒毛巾”、“钓鱼”、“洗菜”等活动。我按各个场景利用多媒体分批出示,每出示一个场景,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生活经验不断数学化。
3变静态课程资源为动态过程
有些课程资源描摹得是真实的生活场景,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再现实际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观察、体验、搜索数学信息,自然抽象出数学知识。如二年级上册“认识方向”时,我要求学生面向太阳站立,知道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使学生初步形成认识。
4用儿歌激活课程资源
为了让枯燥、无味的算式变得活泼起来,让学生在计算时也能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可以利用儿歌来帮助学生记忆。如一年级上册教学“10的加减法’时,我利用儿歌来帮助学生记忆:“1和9好朋友,2和8一起走,3和7不分离,4和6手牵手,5和5是一家,两数一起凑成十”。学生边说儿歌,边做手势,在愉悦的心情下,自主地就把有关能凑成10的两个数记住了。
5运用生活素材,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我善于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我了解到许多学生早已会读很多万以内的数了,只是个别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在读时有点困难,因此,再上课的前一天,布置调查作业,请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万以内的数,学生从报纸、杂志、超市广告等材料中发现了许多万以内的数。如:电脑每台4805元,洗衣机2800元。在课堂上,首先让每个学生把他们所找到的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择两个最喜欢的数写在卡片上后贴在黑板上,接着请学生将黑板上的数进行分类,学生很快分出了四类:没有零的数;中间有零的数;末尾有零的数及中间末尾都有零的数。没有零的数大家都会读了,每个学生自己读一读,而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通过生生互教、生生互学的形式总结读法,而本节课的重点则是解决中间、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掌握了数的读法后,在练习中又设了让学生读一读珠穆郎玛峰的高度,人民大会堂的座位数,非洲象的重量,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数,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亲临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6学生的知识经验是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仅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还有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这种理解是新知的最原始状态,是知识与方法迁移的结果,学生多次运用已有知识而获得的经验。例如,我在教学口算乘法时,20×4等于多少,放手让学生思考,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迁移,类推出口算方法,并用自己的方法展示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提高了口算能力,这样设计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在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中建构数学知识。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创造运用,课程资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今后还需不断的探索,让更多的课程资源为我们教学所服务,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生机。
【关键词】课程资源分层展示生活素材知识经验翻开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憨态可爱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单纯的教材内容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教材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经过重组的教材由于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给老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能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基于以上认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呈现课程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呢?结合教学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1充分利用教材课程资源
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教材已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新教材的编写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材展示了教育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如,我在教学四边形这一课时,充分的利用主题图,这幅图是学校操场示意图,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感到非常亲切、非常有趣,学生从熟悉的主题图中找出许多关于“图形”的信息。如: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其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2将课程资源分层展示
挖掘出课程资源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将学生一下子置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他们会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无所适从。如二年级上册“快乐的队日活动”,主题图包含了“搭帐篷”、“烧烤事物”、“晾晒毛巾”、“钓鱼”、“洗菜”等活动。我按各个场景利用多媒体分批出示,每出示一个场景,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生活经验不断数学化。
3变静态课程资源为动态过程
有些课程资源描摹得是真实的生活场景,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再现实际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观察、体验、搜索数学信息,自然抽象出数学知识。如二年级上册“认识方向”时,我要求学生面向太阳站立,知道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使学生初步形成认识。
4用儿歌激活课程资源
为了让枯燥、无味的算式变得活泼起来,让学生在计算时也能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可以利用儿歌来帮助学生记忆。如一年级上册教学“10的加减法’时,我利用儿歌来帮助学生记忆:“1和9好朋友,2和8一起走,3和7不分离,4和6手牵手,5和5是一家,两数一起凑成十”。学生边说儿歌,边做手势,在愉悦的心情下,自主地就把有关能凑成10的两个数记住了。
5运用生活素材,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我善于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我了解到许多学生早已会读很多万以内的数了,只是个别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在读时有点困难,因此,再上课的前一天,布置调查作业,请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万以内的数,学生从报纸、杂志、超市广告等材料中发现了许多万以内的数。如:电脑每台4805元,洗衣机2800元。在课堂上,首先让每个学生把他们所找到的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择两个最喜欢的数写在卡片上后贴在黑板上,接着请学生将黑板上的数进行分类,学生很快分出了四类:没有零的数;中间有零的数;末尾有零的数及中间末尾都有零的数。没有零的数大家都会读了,每个学生自己读一读,而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通过生生互教、生生互学的形式总结读法,而本节课的重点则是解决中间、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掌握了数的读法后,在练习中又设了让学生读一读珠穆郎玛峰的高度,人民大会堂的座位数,非洲象的重量,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数,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亲临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6学生的知识经验是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仅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还有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这种理解是新知的最原始状态,是知识与方法迁移的结果,学生多次运用已有知识而获得的经验。例如,我在教学口算乘法时,20×4等于多少,放手让学生思考,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迁移,类推出口算方法,并用自己的方法展示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提高了口算能力,这样设计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在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中建构数学知识。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创造运用,课程资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今后还需不断的探索,让更多的课程资源为我们教学所服务,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