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艺术,语文教学更讲究其艺术性。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围绕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性、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情趣性等艺术性长期探索、艰苦实践、持之以恒,使教学艺术之花开得更艳更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性;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情趣性
教育教学是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依赖更多的是人的情感、兴趣、需要和价值。教育教学应该讲究艺术,而语文教学更应该讲究其艺术性。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而且要调动学生各方面的内在因素,让学生能够自觉地使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发现和创造,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工具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乐教乐学”这一原则。既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又要教学生“会学”知识,也就是教学生学会一种正确的能够很好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的学习方法。为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教材,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寻找最灵活、最细致、最可行、最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生,让语文教学更富有艺术性,让我们熟练而富有情感地驾驭和营造轻松愉快的教育教学情景,使学生的认知、情感、个性及技能等和谐升华。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我认为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性
教学艺术是运用情感,饱含热情,以情感人,激起共鸣。情感,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标。无情不能成艺术,之所以教学艺术能够活化知识,陶冶性格,能化险为夷、变尴尬为欢乐;能在艰涩中求得简明,在艰难中突得窍门,就在于教师和学生充满了情感,并且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融洽和谐、有利发展的情感气氛。师生热情、乐观、、合作,总比冷漠、忧郁、不和谐情况下教学效果好得多。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在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刺激带动下,会很快激活起来,活跃起来,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2.创造性
语文教学切忌单调的“照本宣科”,提倡艺术的创造性。教师要精心地、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技巧的灵活运用,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之花才会开得鲜艳无比,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提出了一个题目给学生然后不管学生对题目理解与否,便让学生埋头作文;或者教师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一番,做一些框框套套给学生套上,便让学生去作文,结果是学生的作文水平老是提不高,导致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讲作文,原因是教师没有认真地指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而致“无话可说”,就算有话可说也只是说一些“框框套套”里的枯燥无味的话。而一位教师充满创造性的作文课却给我们许多启示。那是一堂公开课,上课铃已响,听课的教师早已在教室里坐齐,然而上课教师却还没有到,学生们皆侧目扭头,焦急万分地等待,听课教师也感到十分奇怪。十分钟后,上课教师才大步走进教室,微笑着对学生说:“对不起,我迟到了,今天这堂课请大家写一段你们的心理活动,题目就是《当老师迟到十分钟之时》”然后老师便让学生立即作文。结果全班作文成绩较好,言之有物,细致入微,合情合理,把各自的心理活动写得跌宕起伏而又有条不紊。这便是创造性教学开出的灿烂花朵。
3.表演性
这是指教师教学中表演的艺术性。教师要能够把三尺讲台当做必表演的舞台,不断创设情境,把知识融入到各种体态,各种眼神,各种手势,各种语调,乃至一颦一笑、一喜一怒、一哀一乐。像相声小品演员一样艺术地加以表现,让学生从表演的精彩细节中获取知识,悟出道理,提高能力。如教师在教学《看戏》一文,先绘声绘色地用精彩的语言描述天气的闷热,看戏人如海水般涌动的情景,当讲到演员们踩着节拍走上舞台,梅兰芳出场唱戏的细节时,教师便清了清喉咙,轻轻甩动衣袖,踩着舞步,模仿梅兰芳唱了一段京戏,学生们便被吸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接着教师讲道:“梅兰芳大师唱的戏比我唱的好千倍,他的歌声清纯圆润,歌词像珠子似的从他的一颦一笑中,从他优雅的水袖中,从他婀娜多姿的身段中、一粒一粒滚落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尽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时,教师就在这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会去领会梅兰芳歌声的柔和与铿锵。在这教学过程中,教師要从演员的“角色”进入到导演的“角色”,指导学生去表演,在表演中去感悟知识,获取知识。当然,有的课文不便发挥表演性,但是教师可以当好“导演”,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感情色彩创设情境,去暗示、启发、诱导学生获取知识。
4.审美性
教育教学艺术的美表现在教学设计的美,教学过程的美,教育语言的美,教态的美,板书的美,教学情景的美等等方面。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流畅自然,环环相扣,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师生情感密切交流,不时共振共鸣。美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和谐的,教学艺术使师生摆脱了功利、理性的约束,进入了自由和谐的审美过程。审美往往是从形式入手的,所以教学艺术具有形象特征。形象的语言,形象的动作,绘画、电视、多媒体的运用,是教学审美必须借助和依赖的手段,也是教学艺术必然的形式。
教学艺术总是在欢乐中给人以启示和教育,寓教于乐。成功的教学必须是美的教学。语文教学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更注重审美性。要求教师用美的观念、情趣、语言、行为、教态、板书、教学情景等去调动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和注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包括:语言美、仪态美、创造美、科学美、艺术美。这就要求教师要为美而教,学生为美而学。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清新、幽默诙谐,具有人情味;仪态整洁而端庄大方。多角度创设情境,科学性艺术性地传授知识。
5.情趣性
教学的整个过程不能平淡单调,味同嚼蜡,而要如嚼橄榄,回味无穷。教师要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去吸引学生,用强烈的情感去感化学生,用幽默诙谐而哲理闪烁的语言去启迪学生,用充满机智而结构严谨的方法去征服学生,用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去陶冶学生。教师的教育有时如清风拂面,有时如薄雾绕山,有时如江海波澜,有时如山涧泉水。或优美,或朦胧,或壮美,或清新,都会让人心旷神怡,怡然自得。
语文教学中的情趣性就是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环境中愉悦地获取知识,它要求教师授课时情绪饱满,讲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融入对学生的关心、教导和期望之中,充满着对学生的高度尊重与信赖。讲到动情之处,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扣人心弦,激荡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引导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师生之间在相互理解沟通的前提下,共同营造出一种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烈气氛,教师往往要能妙手回春,把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具有神秘的趣味性和强大的吸引力,是学生不知不觉地汲取了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人格和情操。所以,教学过程中的情趣性最能体现出“乐教乐学”的艺术性。
教无定法,艺无止境。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更应该围绕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性、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情趣性等艺术性长期探索、艰苦实践、持之以恒,使教学艺术之花开得更艳更美。
收稿日期:2014-08-09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性;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情趣性
教育教学是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依赖更多的是人的情感、兴趣、需要和价值。教育教学应该讲究艺术,而语文教学更应该讲究其艺术性。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而且要调动学生各方面的内在因素,让学生能够自觉地使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发现和创造,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工具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乐教乐学”这一原则。既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又要教学生“会学”知识,也就是教学生学会一种正确的能够很好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的学习方法。为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教材,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寻找最灵活、最细致、最可行、最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生,让语文教学更富有艺术性,让我们熟练而富有情感地驾驭和营造轻松愉快的教育教学情景,使学生的认知、情感、个性及技能等和谐升华。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我认为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性
教学艺术是运用情感,饱含热情,以情感人,激起共鸣。情感,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标。无情不能成艺术,之所以教学艺术能够活化知识,陶冶性格,能化险为夷、变尴尬为欢乐;能在艰涩中求得简明,在艰难中突得窍门,就在于教师和学生充满了情感,并且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融洽和谐、有利发展的情感气氛。师生热情、乐观、、合作,总比冷漠、忧郁、不和谐情况下教学效果好得多。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在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刺激带动下,会很快激活起来,活跃起来,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2.创造性
语文教学切忌单调的“照本宣科”,提倡艺术的创造性。教师要精心地、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技巧的灵活运用,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之花才会开得鲜艳无比,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提出了一个题目给学生然后不管学生对题目理解与否,便让学生埋头作文;或者教师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一番,做一些框框套套给学生套上,便让学生去作文,结果是学生的作文水平老是提不高,导致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讲作文,原因是教师没有认真地指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而致“无话可说”,就算有话可说也只是说一些“框框套套”里的枯燥无味的话。而一位教师充满创造性的作文课却给我们许多启示。那是一堂公开课,上课铃已响,听课的教师早已在教室里坐齐,然而上课教师却还没有到,学生们皆侧目扭头,焦急万分地等待,听课教师也感到十分奇怪。十分钟后,上课教师才大步走进教室,微笑着对学生说:“对不起,我迟到了,今天这堂课请大家写一段你们的心理活动,题目就是《当老师迟到十分钟之时》”然后老师便让学生立即作文。结果全班作文成绩较好,言之有物,细致入微,合情合理,把各自的心理活动写得跌宕起伏而又有条不紊。这便是创造性教学开出的灿烂花朵。
3.表演性
这是指教师教学中表演的艺术性。教师要能够把三尺讲台当做必表演的舞台,不断创设情境,把知识融入到各种体态,各种眼神,各种手势,各种语调,乃至一颦一笑、一喜一怒、一哀一乐。像相声小品演员一样艺术地加以表现,让学生从表演的精彩细节中获取知识,悟出道理,提高能力。如教师在教学《看戏》一文,先绘声绘色地用精彩的语言描述天气的闷热,看戏人如海水般涌动的情景,当讲到演员们踩着节拍走上舞台,梅兰芳出场唱戏的细节时,教师便清了清喉咙,轻轻甩动衣袖,踩着舞步,模仿梅兰芳唱了一段京戏,学生们便被吸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接着教师讲道:“梅兰芳大师唱的戏比我唱的好千倍,他的歌声清纯圆润,歌词像珠子似的从他的一颦一笑中,从他优雅的水袖中,从他婀娜多姿的身段中、一粒一粒滚落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尽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时,教师就在这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会去领会梅兰芳歌声的柔和与铿锵。在这教学过程中,教師要从演员的“角色”进入到导演的“角色”,指导学生去表演,在表演中去感悟知识,获取知识。当然,有的课文不便发挥表演性,但是教师可以当好“导演”,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感情色彩创设情境,去暗示、启发、诱导学生获取知识。
4.审美性
教育教学艺术的美表现在教学设计的美,教学过程的美,教育语言的美,教态的美,板书的美,教学情景的美等等方面。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流畅自然,环环相扣,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师生情感密切交流,不时共振共鸣。美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和谐的,教学艺术使师生摆脱了功利、理性的约束,进入了自由和谐的审美过程。审美往往是从形式入手的,所以教学艺术具有形象特征。形象的语言,形象的动作,绘画、电视、多媒体的运用,是教学审美必须借助和依赖的手段,也是教学艺术必然的形式。
教学艺术总是在欢乐中给人以启示和教育,寓教于乐。成功的教学必须是美的教学。语文教学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更注重审美性。要求教师用美的观念、情趣、语言、行为、教态、板书、教学情景等去调动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和注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包括:语言美、仪态美、创造美、科学美、艺术美。这就要求教师要为美而教,学生为美而学。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清新、幽默诙谐,具有人情味;仪态整洁而端庄大方。多角度创设情境,科学性艺术性地传授知识。
5.情趣性
教学的整个过程不能平淡单调,味同嚼蜡,而要如嚼橄榄,回味无穷。教师要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去吸引学生,用强烈的情感去感化学生,用幽默诙谐而哲理闪烁的语言去启迪学生,用充满机智而结构严谨的方法去征服学生,用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去陶冶学生。教师的教育有时如清风拂面,有时如薄雾绕山,有时如江海波澜,有时如山涧泉水。或优美,或朦胧,或壮美,或清新,都会让人心旷神怡,怡然自得。
语文教学中的情趣性就是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环境中愉悦地获取知识,它要求教师授课时情绪饱满,讲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融入对学生的关心、教导和期望之中,充满着对学生的高度尊重与信赖。讲到动情之处,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扣人心弦,激荡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引导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师生之间在相互理解沟通的前提下,共同营造出一种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烈气氛,教师往往要能妙手回春,把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具有神秘的趣味性和强大的吸引力,是学生不知不觉地汲取了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人格和情操。所以,教学过程中的情趣性最能体现出“乐教乐学”的艺术性。
教无定法,艺无止境。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更应该围绕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性、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情趣性等艺术性长期探索、艰苦实践、持之以恒,使教学艺术之花开得更艳更美。
收稿日期:201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