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与藤田嗣治画作中关于战争的解析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格尔尼卡》是毕加索成名作之一,总共花时十天就完成了这幅巨作。格尔尼卡事件对毕加索影响是巨大且无法估量的,他把全部的自己投入到创作艺术中,用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对法西斯的愤怒和对同胞们的痛惜。而《阿图岛玉碎》是藤田嗣治战争画中比较出名的一幅油画,战争画在当时的日本是有很大争议的,因此,法西斯战败后,此画在日本本土有了很大的争议,这幅画被认为是对法西斯军部的献媚,是不被日本群众承认的一幅画作。本文从审美角度来分析这两幅画对当代艺术和社会的贡献。
  关键词:战争;格尔尼卡;阿图岛玉碎
  从艺术的发现方面来看,所有艺术类型作品都需要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从艺术领域中创作的艺术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教育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区分了艺术与所有其他非艺术,也使得艺术美与自然美区分开来。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作品的产物,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更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艺术美注重教学形式,但并不脱离工作内容,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结合统一。台湾学者余光中说过:“上帝用六天造人,第七天休息,第八天造毕加索。”20世纪30年代,毕加索画出了《格尔尼卡》,这是他杰出代表作之一,一幅巨型油画,长7.76、高3.49米。这幅画主要及时揭露了二战期间法西斯纳粹对毕加索的祖国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的惨无人道的轰炸行为,这幅画在当时全世界引起了轰动。120世纪40年代,藤田嗣治受日本军政府邀请,作为从军画家前往被侵略国,为侵略战争服务,创作了《阿图岛玉碎》。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这两位画家都是画的二战期间关于战争的画作,顺应了当时的主流形式。从内容上来说,毕加索画的是受到伤害的百姓,画作透露出的悲凉控诉法西斯纳粹的残酷。而藤田嗣治画的是法西斯作战的场面,军人、坦克、满地的尸体。对于当时爱好和平的人们来说,他的行为无形中成为了法西斯纳粹的帮凶。在形式上,《格尔尼卡》具有独特的构图和色彩特征,而《阿图岛玉碎》具有独特的画面特点与写实特点。
  从审美角度分析《格尔尼卡》
  (一)《格尔尼卡》创作背景
  在格尔尼卡事件之前,西班牙内战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反叛军弗朗哥在国内制造恐怖气氛,让西班牙百姓生活在白色恐怖中,拥护正义的毕加索在祖国内战开始的時候就坚决拥护共和政府,痛斥反叛军。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收到同盟弗朗哥的请求,使用飞机对格尔尼卡这个古老美丽的小镇和无辜老百姓进行轰炸,飞机在小镇上空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轰炸,下面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和呻吟声。这个消息传出来时,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震惊了,痛斥法西斯纳粹的恶劣行径。而还在巴黎的毕加索听到时不敢相信自己祖国同胞竟遭受到如此惨绝人道的伤害。为了抒发自己的愤怒,他拿起画笔开始了《格尔尼卡》的创作。
  (二)《格尔尼卡》内容
  这幅画有三个毕加索着重创作的主要角色,一个是靠近画面左边的疯狂的公牛,一匹嘶吼的马的形象,以及从燃烧的房屋里探出手打着灯笼的女士。主体以牛和马为中心。画面最中间是一匹嘶吼着却被炸得四分五裂、支离破碎的马,已经找不到它的身体和四肢,左边靠上是一只愤怒的公牛,因为西班牙的主流文化是斗牛文化,因此这只公牛代表了西班牙共和政府和老百姓的愤怒。最前面是倒在地上死去的战士,他的头部与身体和四肢被明显肢解,也许被炮火炸飞,也许被敌人肢解。画中的右上角有一个女人伸着双臂和脖子从着火的房屋里跳出来,在这个女人下面,一个女人从房屋里惊慌失措半裸着跑出来,她可能是在睡梦中被惊醒。最右边的这个女人举着双手仰天哀嚎,她身体的一半已经被黑暗笼罩,透露出她的绝望和对活下去的渴望。在这个女人的左边,有一个把头探出窗外的女性,但是令人吃惊的是,我们已经完全看不到她的身体了,只剩下一个从窗户里伸出来的手,这只手里举着一个发光的灯,她张着嘴巴,想努力照亮前方的黑暗,却发现希望一片渺茫。这幅画的左边靠近中部是一个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痛哭。母亲痛哭张大的嘴巴与公牛吼叫的嘴巴相接近,体现出画面的痛苦与愤怒。 画面顶端偏中间有一个变形的太阳, 太阳形状像一只眼睛,眼珠是一个灯泡的形象,似乎在注视着眼前发生的惨无人道的一切,太阳就是战争的直接见证者。2
  (三)《格尔尼卡》艺术形式
  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格尔尼卡的艺术表现都值得我们学习。从构图上说,初看这幅画,会觉得画面杂乱无章、支离破碎。但仔细看,这种独特的构图方式与当时人们遭受轰炸时,四处奔逃、惊恐慌乱的状态相互呼应,以这种构图手法表现出作者在创作这幅画作时还原场景本身,让每一位观看者看到这幅画时都能感同身受,和作者一起为当时受到轰炸的无辜百姓感到痛心和愤怒。
  从色彩上说,整幅画作色彩以黑白灰为主体,给人带来一种具有强烈的情绪冲击,沉郁、惨烈,好像被人掐住喉咙一样,而这种色调也烘托了恐怖的画面感,表现出各种痛苦和战争带来的伤害,也表达了创作者对发动这场战争法西斯纳粹的不满,主张了自己爱好和平的思想。3
  从审美角度分析《阿图岛玉碎》
  (一)《阿图岛玉碎》创作背景
  近代日本兴起了一股战争画,而创作《阿图岛玉碎》的作者藤田嗣治是这段时期日本战争画的代表人物。藤田嗣治是法籍日裔画家,1933年藤田嗣治返回东京,由于家庭的军队背景,在1937年受到军部邀请,成为日本随军部队军事画家,身不由己地卷入战争的旋涡。藤田的《阿图岛玉碎》,主题为日美血战在阿图岛。在照片里,日本和美国士兵死得到处都是。据说很多人在照片前手拉手流泪,藤田无意美化战争,画中没有一个将领,他说“自己只为士兵而画”。而在战后,日本美术界开始追究战争画的责任,如《诺曼汗会战》(图2)、《阿图岛玉碎》(图3)等一系列描绘战争的巨幅作品使他饱受非议,日本画坛认为藤田拍马屁,服从军部阿臾,骂声不断。藤田嗣治成为众矢之的,受到了严厉批评。他对日本美术界深感失望,决意重返巴黎。1949年3月10日他再次回到法国,临行前留下“是日本抛弃了我,不是我抛弃了日本。”从此再也没有踏上日本的土地。香港苏富比现代亚洲艺术部主管张嘉珍曾表示:“这批画在日本战后就被完全否定,原本他为国家而画的作品,从正面变成极负面,当时日本对军国主义整个崩溃,所以日本人开始对他反感。日本政府投降后,这批画就扣在美军手上,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才交给日本的美术馆。”   (二)《阿图岛玉碎》内容
  这幅画背景是连绵起伏的荒寂的山脉,满幅画作都是横躺着的各种姿势的士兵尸体,整幅画作的画面感直击人心、残忍。这幅画只有士兵没有战将,是因为1943年阿图岛上,被孤立的日军防御部队2600人,面对4倍于自己兵力的美军登陆抵抗了半个月。在守卫队长山崎死于最后一次突击后,阿图岛战役结束。战后获知有27名重伤日本兵被美军俘获,他们是仅存的生还者,当时日本军方宣布“守卫部队以名誉为重,全员光荣玉碎”。美军目击者称:日本兵基本上没有携带像样的武器,大叫着冲了过来喊道“万岁冲锋”。
  (三)《阿图岛玉碎》艺术形式
  从内容和形式来看,《阿图岛玉碎》的表现力是极度写实和画面渲染的。藤田嗣治用自己独特的构图手法和表现力将一种战争的残酷和冷漠表现在画面当中,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纪实,更是反映了真实战场上的场景。
  从构图上说,初看这幅画,会觉得画面惨烈心痛杂乱无章。但仔细看,士兵尸体山的动作各异,有被刀枪正在刺入胸膛的,有依然扛着枪前进的,有倒地的,这种构图手法表现出作者在创作这幅画作时还原场景本身,表现出这些士兵对上级的无条件服从,自杀式的尸山体现了日本军部的文化,为他们感到悲哀。
  从色彩上说,整幅画作色彩以黑灰黄为主体,给人一种衰败、沉郁、惨烈的感觉,而这种色调也烘托出凄凉的画面感,表現出各种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生命的消逝。
  《格尔尼卡》与《阿图岛玉碎》异同
  (一)《格尔尼卡》与《阿图岛玉碎》相同点
  《格尔尼卡》和《阿图岛玉碎》都创作于二战期间,都是油画,并且都结合了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毕加索和藤田嗣治也是挚友,毕加索曾参加过藤田嗣治的个人画展,两幅画作都表现出战争的残酷,都是画的西方战场。
  (二)《格尔尼卡》与《阿图岛玉碎》不同点
  ①内容不同:《格尔尼卡》主要是画的无辜百姓受到纳粹的迫害的场面,《阿图岛玉碎》是画的法西斯士兵战败自杀的场面;
  ②立场不同:《格尔尼卡》代表了正义人士对纳粹的不满,《阿图岛玉碎》在日本战败后有很大的争议,一度让日本人不接受这幅画,认为是对法西斯的奉承;
  ③表现形式不同:《格尔尼卡》表现形式比较夸张,《阿图岛玉碎》表现形式是写实的。
  总结
  毕加索曾说:“我没有画战争,因为我不是摄影家,不去寻找题材。但无疑,我当时的画中是有战争的。”毕加索的画面中的确有战争,是他内心的烽火交战,是他个人同整个世界以及同统治这个世界的敌对力量之间的交战。画笔就是他战斗的武器,他用这个武器投入到揭露暴行的战斗之中。而藤田嗣治是随军画家,因此他大部分战争画都是战场上写实残酷的场面。通过以上这几个方面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艺术的表达手法反映了创作者想表达的内心,画作的广泛流传是让后世的人能通过画来了解历史以及直面战争的残酷。七十多年过去了,这两幅画作依然起着警示后人的作用,也让格尔尼卡和阿图岛玉碎的悲剧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在现代艺术和历史发展中,毕加索和藤田嗣治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黄斯奡,武汉纺织大学,学位:商学学士学位(目前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设计学(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徐伟,伟大的先行者——毕加索绘画艺术的探索与创造[J],大众文艺(理论),2009(04);
  2.傅正,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分析[J],北方文学,2012,6;封加樑,立体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绘画比较——以毕加索与达利的油画艺术为例[J],新美术,2012,3301:P49—53;
  3.潘力,东方的油画——藤田嗣治[J],美术观察,2013(01)。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元青花人物故事纹目前出土和存世的数量相比较于其他元青花瓷显得更加稀少,存世的仅为数十件,其中多数藏于博物院等,也有部分民间收藏。本文不就私人收藏作为探究对象,主要就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人物故事纹作为探究对象。  元青花人物故事纹产生的背景  元青花人物故事纹瓷器是一种釉下彩绘瓷器,其胎体厚重有质感,颜色上以蓝白色为主要颜色基调。因其使用特殊的钴土矿为着色剂,在13000摄氏度窑温下烧
期刊
摘要:元代青花瓷作为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品种之一,无论是在民族内涵还是在艺术审美方面都极具研究价值。新州博物馆收藏的两件元代青花瓷——龙纹高足杯和梨形壶,造型考究,纹饰素雅精美,风格明显,体现出多民族文化融合互鉴的文化思想理念,为元代青花瓷器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元代;青花瓷;宁昌路;民族内涵;艺术审美  元代青花瓷创烧于多民族融合的元代,它创新性地融入多元文化和宗教艺
期刊
老月份牌年画的题材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历史典故、戏曲人物、民间传说、时装仕女、摩登生活等包罗万象,以古装仕女、时装仕女和娃娃为大宗。然而,旗袍美女成为人们最为喜闻乐见的月份牌题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旗袍时装美女,开创了月份牌年画的鼎盛时代,因而月份牌又称“美女月份牌”,素有“甜、糯、嗲、嫩”之标榜。  老月份牌年画的代表画家有胡伯翔、周柏生、周慕桥、杭穉英、谢之光、叶浅予、李慕白、徐咏青、郑曼陀、金
期刊
老月份牌画,融中国传统年画、日历、商品广告于一体,在民国时期随着洋商经济进入中国社会而逐步发展流行。20世纪初期的上海,是中国近代商品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也是商品广告业的中心。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的月份牌,作为商品广告业的精华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翔实记录了百年商业文化历程,还再现了十里洋场老上海滩特殊的时代风貌。  早期的月份牌是外资商人为了促销商品携带而来,其内容多以西方宗教、文化、建筑、风景
期刊
摘要:由于文物具备着唯一性特点以及不可再生特点,属于珍贵藏品,所以加大现代博物馆文物保护和管理力度,并且从整体上提升文物保护能效,是现代化博物馆建设中务必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实际角度,对现代博物馆文物保护方案和未来管理趋势等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供业界借鉴,共促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现代;博物馆;保护;管理;趋势;分析  文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见证,它对后人研究历史起到了重要作
期刊
摘要:1992年10月,芜湖市繁昌县启动芜繁公路拓宽改造,在位于三山镇南侧施工清理古河道淤泥时,发现一批文物,经繁昌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清理,同时出土有24枚蚁鼻钱。这批蚁鼻钱形制大小不一,铸造不规整,质量较为轻薄,基本上失去了早期统一的成色和重量标准,是战国末期楚国通货膨胀、货币紊乱的充分反映。  关键词:芜湖三山;楚国;蚁鼻钱  三山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北至芜湖市区20公里,西至繁昌县城15公
期刊
陈之佛(1896—1962)是我国现代工艺美术理论与实践先驱,上世纪最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大师之一。他的花鸟画继承了宋、元以来工笔画优秀传统,将西画方法与图案规律融会贯通,形成了既有民族传统又不落窠臼的独特风格。傅抱石曾为陈之佛的画题:“雪个已矣瓯香死,三百年来或在斯”,意即自从八大山人朱耷及恽南田逝去以后,这三百年来花鸟工笔画的创作大概就算得上陈之佛了。  实际上自1931年始,陈之佛才将创作的重点
期刊
摘要:中国古建筑文物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它是记载历史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历史沉淀而来的产物,是需要相关组织机构和全体国民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古建筑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当务之急便是要找寻切实可行的古建筑保护修复方法和技术,如此才能使得古建筑久存于世,供世人欣赏和品鉴。文物建筑证明了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辉煌成就,但是其历经千百年的沧桑洗礼,
期刊
摘要:临夏彩陶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起到里程碑的影响。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大众的审美发生改变,探索如何将传统的彩陶艺术文化融入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中,让传统的彩陶文化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从而对文化进行传承,这值得我们思考。文中主要对临夏彩陶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彩陶;文创产品;临夏彩陶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能
期刊
摘要: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些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创造出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随着科技的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应用数字化虚拟技术,能够有效地避免宝贵的文化遗产受到危害。基于此,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策略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