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Q”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045416220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Q正传》中,侯外庐先生认为“Q”是“Question”(问题)的第一个字母。“阿Q”即用来反映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而通讯工具QQ则与网上寻呼ICQ(英文“I seek you”的谐音)有关。这两种“Q”前人已讲过,我同大家谈另外几种“Q”的含义和用法。
  一、“Q”作“可爱”讲,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看。①从字形看,“Q”丰满圆润,拖上一条小尾巴,显得俏皮可爱。②从语音和蕴涵的意义上看,近来有用“蔻”指称“可爱的、逗人喜爱的”意思,而这一说法是日本对英文cute的音译,汉语又用近音字“蔻”从日语译入。例如:“CICICOLAMM叫Cherie·糖,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子,觉得一个字用在她的身上很合适,那就是:蔻。”(www.photoshopcn.com/2005-4-8)但是由于“蔻”字笔画复杂和网络交流速度的要求,人们似乎倾向于用“Q”来代表“蔻”。例如:“我加了两瓶外型很‘Q’的韩国水果饮料。送的四个开胃小食里的泡菜很好吃,色泽很像电影里看到的韩国泡菜。”(54brook.spaces.Live.com/2006-6-20)③从“Q版图”(或“Q版”)表现的形象而引申出的意思看:“Q版图”是日本漫画的一种,最初借用英文中的“cute”表示这类作品。它将作品中的人物缩小比例后设计出来,最大特征是头大身小眼睛大大的,看起来十分可爱。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可爱的图称为“Q版图”。例如:“一个Q版的水浒世界,正在等你去书写自己的传奇经历!”(sh.xoyo.com/news/xinwen/2006/09/18/)
  二、“Q”常用来形容有嚼劲、弹性好的食物,也可引申到富柔韧感的物体上,此说法多见于台湾。例如:①“传统手工汤圆好滋味,嘉义市27年历史刘汤圆又香又Q。”(tw.newl.yimg.com/2006021/)②“麵條折叠成绺状,用日光曝晒,做出的面条香Q可口……”(ceag.phc.edu.tw/2006-5-10)③久仰苏东坡大名,也敬仰其人,吃了,哇——不油不腻,皮Q,味道口感十足……”(jiyong.ylib.tw/2004-7-7)这种用法也传播到了内陆,例如:“据说那里的面,按台湾话讲就是很Q。其实就是很有弹性啊……”(bbb.yunjian.com/2006-8-5)但口头传播并不普遍。
  从用法上看,这种含义的“Q”一般受程度副词“很”、“好”、“非常”等修饰构成偏正短语。但也有一部分和形容词连用,放于“香”、“软”等形容词后,构成并列短语,一起修饰所要形容的食物。当然,也可以单独使用。目前,很多食品商引其义给产品命名,如“旺仔QQ糖”,而在1906年底立顿公司也推出新产品“立顿Q果趣奶茶”。
  三、另外,广东方言中,人们把“搞什么”、“什么意思”的粗俗说法称为“乜Q”。在台湾方言里,卷头发被称为“Q毛”。
  “Q”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网络世界和部分地区方言中生根发芽,相信不久就会和“酷”、“克隆”、“MTV”、“VCD”等新词新语一样,成为我们日常用语的一分子。
  [作者通联: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其他文献
理解句子是理解文章的基础。特别是一些关键句子,含义深刻,如果理解不清,直接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每年的高考语文试题,都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下面就目前高考中四大类句子理解题谈些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一、主题句的理解    主题句——启人心智的哲理句,表露态度的观点句,深化主旨的抒情句。  主题句就是直接针对主题表达的,是作者表达文章主题的重要句子,也是读者理解文章主题的关键句子。主题句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散文一般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较强的品鉴价值,从文本简单的表述到作者倾注的情感,从教者的鉴赏意识到学者分层级的展示都散发着独特的美感,对学生的心灵有着较为强烈的浸润作用,对教师的解读也有着相对宽广的发展空间。叶圣陶先生说过:“教的虽是一篇一篇的课文,目的却在于使学生善于读其它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法”。在课堂上,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自主理解、收获、生成
选修教材《〈论语〉选读》,已走过了五年的历程,经历过多轮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大陆第一本关于《论语》的国学教材,它充分体现了“文言”、“文章”与“文化”的多重结合,担负着“立言”与“立人”的双重责任。《〈论语〉选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孔子,关注国学、关注中国文化。《〈论语〉选读》是中学生的一道精神大餐,充实了学生的精神底蕴。这对语文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不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论语〉选读》也还存
学习小说,重点在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对比分析就是其中的一种。对比分析,既可以是同一篇小说中的人物的对比,也可以是多篇小说中的人物的对比,这里讨论的对比分析指的是后一种。  常言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对比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下面试选取《祝福》中的鲁四老爷、《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药》中的康大叔和《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这四个人物进行对比分析。    一、共性归纳    对比,
料峭的冬里,收到玉强寄来的部分课本诗——我以为这是“诗意解读文本”的范本。诗意让我心中有了丝丝的温暖。  玉强,我新结识的一位朋友。2009年初冬暖阳的沪上,玉强赠我他的教学随笔《语文,丰富的表情》(2007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方志范、顾之川二位先生作序)。“丰富的表情”,真好!一语中的,道出了语文的真谛,也活画出了语文的真容。“表情”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俩的距离。以前,在刊物上常常读到这位年轻语文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活动理论为分析写作学习过程和结果、设计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活动理论的视点去构建写作教学活动,一是要关注写作学习的交际实践取向,核心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二是发挥中介途径的功能,主要是如何提升教材和教师的教学
关于《木兰诗》的主题意义,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定位的:“《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公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浩如烟海的诗作中,送别诗、思亲诗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诗,或描叙,或抒情,或议论,虽表达技巧各异,但大多是实写。为不落俗套,有的诗人创造了“从对面生情”这一虚写手法。  作为虚写手法,“从对面生情”主要有如下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表现形式:不说“我”关心对方,而将关心置于一种悲凉的情境之中。如唐代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说起“课文的性质与作用”,让我们联系到“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两个同“性质与作用”密切相关的命题。“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理论辨析曾经在“语文教学内容”论域里展开。研究者根据课程理论,把“内容”按“课程”、“教材”、“教学”三个层面划分。“课程内容”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它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材内容”是“为了有效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
2009年3月9日下午3时,午后明媚的阳光中我正在准备一份会议材料,突然收到师母周梅珍教授的一条手机短信:顾黄初先生已于3月9日上午8时10分不幸与世长辞!巨大的悲痛顿时如潮水般向我袭来,我捧着手机的手一直抖个不停,因为我的手机中所存的正是顾先生的号码,“联系人”也正是他自己,现在却像是由他自己来告诉我这个惊人的消息,我一下子难以接受。反复读着那条短信,我不知道如何来表达我当时的心情,惊慌失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