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金收兵

来源 :扣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3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常会感叹足球在巴西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广泛而厚实的基础,在那儿街上随便拉个孩子都能给你颠上两下球,这也为他们赢得了足球王国的美誉。然而在中国,也同样有这么一项群众基础无比深厚的运动,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农村,每天都有无数人为着这项运动挥洒着汗水,那就是三人篮球。也许你喊不齐10个好友,也许你占不到整块场地,但没关系,那就来3V3“斗牛”吧!与五人制篮球相比,三人篮球没有那么正规,人员场地也容易满足,对技战术也没有过高的要求,这种轻松随和又不失对抗的氛围也正是它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2004年,中国肯德基携手中国篮协共同创办了首届“肯德基三人篮球赛”,为无数热爱篮球、热爱三人篮球的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释放激情的全新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肯德基不遗余力地推动全民运动,始终致力于三人篮球赛的发展和壮大,并且提出了“天天运动、健康一生”的口号,以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热爱篮球的青少年,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三人篮球。
  值此十周年之际,中国肯德基再次携手中国篮协,推出国际三人篮球挑战赛。赛事名称叫“肯德基国际三人篮球挑战赛”,从比赛规则到参赛队伍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本届比赛首次采用了国际篮联(FIBA)三人篮球比赛规则,例如一方在进球得分后,对方一旦得球只需传出三分线便可马上发动进攻,还有像12秒的进攻时限、21分的黄金致胜分,这些规则的设置直接将比赛的精彩程度拉高了N个档次。
  有了与国际接轨的规则,自然也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者。澳大利亚、德国、立陶宛、美国等欧美豪强纷纷派出青少年中的顶尖选手来华角逐,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华台北则代表了赛场上的亚洲势力。而本土作战的中国军团则是由去年“肯德基三人篮球赛”的全国冠、亚军以及2支中国国家青年队一同组成,如果说草根球员的参赛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那么国青队员们的任务则更为实际:利用家门口的参赛机会,完成队伍磨合与技术练兵,为2014年的青奥会备战。
  9月28日,上海徐家汇上体篮球公园,这场世界级水平的国际三人篮球挑战赛如期拉开战幕。在新规则的催生下,比赛从一开始就进入了高强度快节奏的对抗,身体接触无时不刻不在发生,激烈程度远远超出了现场观众的想象,几乎所有人都保持着目不转睛的状态,甚至有球迷表示“这球看起来都比看NBA要累”。穿插于令人窒息的比赛中间,谢安琪和吉克隽逸的献唱更是将现场的气氛推向燃点。经过一天的激烈对抗,包括2012肯德基冠军队在内的中国军团三支球队成功挺进八强。。


  经过24小时的休息,大赛烽火重燃。由于第二比赛日皆为单场淘汰赛,因此比赛的强度较之前一日有过之而无不及。1/4决赛中,被球迷视为大热的两支欧美劲旅立陶宛、美国双双出局。在接下来的半决赛中,带给人们惊喜的印度队面对身高占据绝对优势的澳大利亚队没能续写神奇,后者通过统治篮板的方式轻松胜出;那边厢,中国青年一队和中华台北经历鏖战,最终拥有专业背景的他们还是技高一筹,成功晋级。
  在决赛进行前,本届赛事的三分大赛和扣篮大赛也先后决出胜者。印度队的拉夫尼特·辛和印度尼西亚队的穆罕默德·法尔科尼分别摘得桂冠,其中后者的一记飞越广告牌的单手扣篮可谓技惊四座。
  最后的决赛在中国青年一队和澳大利亚队之间展开,澳大利亚在控卫本杰明·齐林斯的组织下多点开花,大部分时间内都占据着比分上的领先。而中国队这边则赋予了摇摆人吴前的无限开火权,尽管一度处于被动,但他们始终将此战术坚持如一,而吴前的手感也伴随着比赛的深入愈发火热。终场前10秒,吴前投中反超比分的准绝杀,随着澳大利亚最后一投磕筐而出,本届肯德基国际三人篮球挑战赛的冠军随之诞生,中国青年一队成功将奖杯留在了本土!
  十年前,又有谁能想到肯德基三人篮球赛能开创今天的大场面。回眸十年前首届肯德基三人篮球赛开启之初的一组数字,可以印证十年脚步的稳健和扎实,这项赛事从172个参赛城市,9000余支参赛队伍,48000余名参赛队员起步发展,如今参赛城市已达524座,队伍34900余支,而每年的参赛人数早已突破160000余名,这是一个令任何人都瞠目结舌的数字演变。而考虑到与中国篮协乃至国际篮联的携手,更使得本届比赛变得意义非凡,来自全球各地的参赛队伍便可证明,此项赛事举办至今已经吸引到世界的目光,并成为中国接轨国际篮球运动发展的另一重要窗口。
  明年,第二届世界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中国南京举办,三人制篮球已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中国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正在不断进步和成长,他们需要积累更多的国际大赛经验,和更多的强手对决交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肯德基三人篮球赛会为国家男篮提供更多的人才选择,从而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这无疑是接下去的又一个新的目标。

其他文献
丹尼·安吉下决心换走皮尔斯和加内特,这让波士顿球迷感觉如同“地震”,可还没完,他的选帅之举,再一次让波士顿球迷大感惊讶。  回到当地时间7月5日。在位于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的绿军训练基地,安吉将布拉德·斯蒂文斯推上了主帅的位置,合同六年,总价2200万美金。  别说球迷,就连波士顿媒体几位名记也都纷纷发表看法,其中不乏看低安吉此举者,“这位看上去面相甚至显得稚嫩的教练能够接替里弗斯”?  斯蒂文斯究
期刊
雷·阿伦已经连续缺席了3场季前赛,据他自己说,他的身体感觉良好,只是“最近一直被有些事情纠缠不休”。  阿伦口中的“纠缠”,想必不是指马刺老帅波波维奇。波帅至今仍然对上赛季总决赛第6战耿耿于怀,他说:“我每天都会想到这件事,某个晚上会梦到勒布朗,然后另一个晚上梦到雷。”如果是这样的“纠缠”,阿伦应该求之不得。  在阿伦心头挥之不去的郁闷,是人们至今仍未停止对他“背叛”凯尔特人的指责。直到热火对阵篮
期刊
前段时间转播体能测试,篮管中心运管部很配合很支持,负责人宫鲁鸣的态度是:日常训练根本没有保证,再没有这个检测来制约,球员发挥只能是越来越差;但球队基本上不怎么配合,如果不是我们的记者和球员教练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恐怕采访也成了一件难事。球队提出的理由是,没有必要拍这些尴尬的、难堪的甚至让他们“很被动的”图像资料。看得出来,他们并不欢迎体能测试,理由基本是:这是篮球联赛,而绝非田径联赛;在联赛开始仅剩
期刊
2013年10月18日,在新赛季开始之前,勒布朗·詹姆斯在twitter上回答了关心他的球迷们提出的众多问题。  勒布朗·詹姆斯:被拿来和最伟大的球员比较总是很难的一件事,但是我乐于接受挑战。RT//@alithompson32: @KingJames 你喜欢还是讨厌被拿来与乔丹相比较?  勒布朗·詹姆斯:梅洛、KD、科比、罗斯、韦德以及麦迪 RT//@dyl_ alderman: @KingJa
期刊
鲁迪·费尔南德斯更喜欢别人叫他鲁迪,甚至他在球场上比赛的时候也喜欢在球衣上写“Rudy”,而不是像在NBA的时候那样写上他的姓氏。而且在西班牙国家队的球衣上,很多人都只写上自己的名字而非姓氏。这看似小小的差异,就像美国篮球和欧洲篮球对鲁迪来说一样,他更喜欢也更适应欧洲篮球的整体风格,就像他更喜欢穿着印有“鲁迪”字样的球衣一样。  SLAM:首先恭喜你们刚刚赢得西班牙超级杯的冠军,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这
期刊
初期,一如既往的易学难精  《怪物猎人》系列最大的特点就是支持4名玩家同时联机打怪,这个现如今看起来再原始不过的设定却从根本决定了这款游戏的地位和性质,让系列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二线游戏,通过玩家之间最质朴的口耳相传效应获得了最大限度地传播。相信对于很多初次接触《怪物猎人》的玩家来说,基本上都是受到身边玩家的影响从而开始自己的狩猎之旅的。那种从好奇,到买来凑热闹,熟悉游戏后深入挖掘游戏内容,被游戏的深
期刊
高尔夫球简称高球,其直径仅仅只有4.3厘米左右,但这个小白球却已经风靡世界。而且它还将是下届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而随着高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和开展,一些其他项目的运动明星也开始喜欢上了这个神奇的小白球,比如易建联,去年的生日,他就是在高尔夫球场上度过的。  所以,10月21日,易建联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在上海美兰湖球场举办的“罗里·麦克罗伊中国行”活动,这就一点也不让人奇怪了。这一活动旨在为中国
期刊
扣篮:你加入Under Armour的原因和动机是怎样的?  库里:我相信这个品牌,而且知道它的潜能,所以,我非常期待能和Under Armour一起成长。  众所周知 ,马克·杰克逊是位非常出色的全局统帅,他会要求你承担尽可能多的领袖责任么?  我和教练的关系很特别,他以前和我一样也是打控卫的,所以,我每天都能从他那学到很多。是他让我慢慢建立起了自信,也是他教会我如何打出更好的比赛。  过去的休
期刊
在1980年代,凯尔特人是NBA最具统治力的球队之一,而随着得分高手雷吉·刘易斯迎来了他自己的鼎盛时期,1990年代的凯尔特人看起来也很不错。可是,20年前的夏天,悲剧却突然袭来。  除却外部因素和杂质,生命归结到本质,所剩下的唯有一个个的事件。这些事件是值得纪念的,是平凡的;这些事件是诸如狂砍42分的表演所引发的共鸣,这些事件是那些在赛季中期爆发逝去却从未引起注意的点滴;这些事件标志着一段开始,
期刊
近年来,随着NBA、CBA联赛的广泛宣传,越来越多篮球明星的涌现,篮球运动已成为青少年课余时的首选运动项目之一,许多青少年希望选择一家专业正规的篮球培训机构来提高自己的篮球技术。国内篮球培训有众多的篮球培训机构,那么如何给青少年儿童选择篮球培训机构,让他们在篮球训练及身体发育的黄金时间得到最好的锻炼呢?  教学归根到底,是要看到球员在技术上的进步,以东方启明星篮球培训的教学课程为例,他们将一堂训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