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青春偶像剧的叙事形态差异比较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ror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青春偶像剧是电视剧类型中受关注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剧集。然而,相较于台湾偶像剧的蓬勃发展,内地的青春偶像剧一直存在发展滞缓、形式单一等问题。两岸无论在偶像剧的定义,还是体裁和题材的选择,甚至是制作风格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在差异中探寻国产偶像剧的制作缺陷和发展空间,是提升内地偶像剧整体品质和竞争实力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青春偶像剧国产偶像剧 台湾偶像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9.006
  在中国的电视剧市场中,青春偶像剧凭借其生动新潮的叙事手法,活泼亮丽的偶像明星,以及娴熟精准的商业包装,使这一类型的剧集在整个行业中生机盎然、独领风骚。
  对于内地电视剧市场来说“青春偶像剧”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东京爱情故事》、《星梦奇缘》、《蓝色生死恋》等为首的日韩偶像剧早已席卷中国的电视荧屏,随后《流星花园》等台湾偶像剧也裹挟着台湾偶像文化来内地的影视市场分一杯羹。而反观内地电视荧屏,早期真正能引起市场观察且影响至今的偶像剧,始终只有一部1998年的《将爱情进行到底》。
  相比台湾偶像剧的如日中天,内地偶像剧始终存在发展滞缓的尴尬局面,因此本文分别选取内地和台湾最新且最具话题性的偶像剧集,从电视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对海峡两岸的青春偶像剧进行比较,发现各自的特点和不足,从而对内地的偶像剧的制作和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借鉴。
  一、海峡两岸偶像剧发展现状
  1.青春偶像剧的定义
  关于偶像剧的范围界定,学界始终未形成统一的、严谨的、普遍认同的观点,中西文化,甚至两岸文化的差异,使得对于偶像剧的界定众说纷纭。从亚洲市场来看,学界比较认可的观点是,青春偶像剧起源于日本,原来被称作trendy drama,可以译成“趋势剧”或者“潮流剧”、“时尚剧”等。根据曾经制作了《东京爱情故事》、《101 次求婚》的日本著名电视剧制片人大多亮的说法,“所谓趋势剧,就是由年轻的工作人员、年轻的编剧以及年轻的演员所拍摄的面向年轻人的电视剧”。[1]从偶像剧剧本来源分,台湾著名偶像剧导演钮承泽认为:“基本上就是日本漫画改编、台湾原创以及trendy drama(趋势剧)……[2]而在内地学术界,一般认为,所谓偶像剧,是指剧集数不多(一般30 集以内),大多选用知名的年轻俊美的偶像出演,偶像的服饰造型要符合社会潮流以便迎合年轻人的欣赏口味和审美趣味,以青春期的情感发展作为主线,将当下时代作为叙事背景,选取生活中典型环境作为叙事场景,讲述男女主人公浪漫、纯情、唯美的爱情故事,并采用电视连续剧的形式来进行展示的电视剧样式。[3]
  根据以上不同观点的共性来看,本文所研究的青春偶像剧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由年轻演员担当戏剧主角,故事的开始、发展和结束必须围绕主角的情感生活和社会生活开展。
  (2)以当代社会生活为故事创作背景的电视剧。作品必须是现代题材,台词通俗易懂,无年代识别的障碍,因此不包括《步步惊心》、《美人心计》等古装剧,《像雾像雨又像风》、《风雨西关》等年代戏。
  (3)强调偶像叙事,采用一定的艺术形式对主人公形象进行烘托和刻画。可采用多种手法并行,多种风格杂糅的创作手段,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童话风格、动漫风格的混搭,或音乐、剪辑、蒙太奇等技术手法的叠加,但目的都是对主角的形象气质和性格特点加以突出、夸大和情感渲染。
  2.台湾偶像剧发展现状
  台湾偶像剧的发展深受日韩潮流文化、动漫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叙事风格和商业包装上更接近日韩偶像剧的制作模式。2001年前,台湾偶像剧主要依靠引进日韩偶像剧集来博取收视,但随着《流星花园》的热播,台湾偶像剧凭借超人气的偶像明星,精良的制作班底,全方位的市场化运作等,开始在亚洲市场显现其号召力。
  从2005年开始至今,台湾偶像剧在制作上稳步前进,不仅扭转日韩偶像剧一统台湾电视荧屏的现象,其影响力甚至波及内地及其他华语地区。
  


  由表一可以看出,台湾本土偶像剧自此已成为收视的保证。偶像剧也成为台湾输出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对本土社会生活和乡土生活的再现(《败犬女王》的“败犬族”,《命中注定我爱你》姜母岛生活等),到对乡土语言的适当应用(台湾普通话和闽南话等),再到偶像明星的塑造,让大众在欣赏剧集的同时,对台湾年轻一族的生活理念,社交话题,物质文化生活以及台湾整体的人文气息都有了更直观、更具体的了解。
  3.内地偶像剧发展现状
  在内地市场,《将爱情进行到底》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青春偶像剧,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在此之后的近10年间,鲜有可与其相提并论的作品出现,内地青春偶像剧的发展进入了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前有日韩偶像剧在国内风靡,后有台湾版《流星花园》带动校园偶像剧盛行,这些文化的入侵都直接影响到国产青春偶像剧的创作。这期间,先后有《新闻小姐》(1999)、《十八岁的天空》(2002)、《水晶之恋》(2002)、《红苹果乐园》(2003)、《一起來看流星雨》(2009)等一系列作品诞生,但无论从剧情设定还是演员的选择、人物造型,都几乎照搬了日、韩和台湾偶像剧的创作模式。(见表二)这些剧集虽未能引起轰动效应,但确实推动了内地市场对“青春偶像剧“这一剧集类型的关注和重视。
  内地偶像剧真正的突围在2007年由赵宝刚导演的《奋斗》一剧。该剧摆脱了梦幻、唯美的传统偶像剧剧情模式,而是将都市年轻人踏入社会后所遭受的残酷的现实生活冲击和情感冲击作为剧情重点,更真实地反应社会现实,关注草根民生,这种反其道而行的创作理念不仅一扫效仿的青涩与尴尬,更使国产青春偶像剧的特质鲜明,令人耳目一新。在这之后,更多的反应社会现象,制造社会话题的偶像剧如约而至,如《我的青春谁做主》、《裸婚时代》、《北京爱情故事》等,国产偶像剧进入蓬勃发展期。
  二、海峡两岸偶像剧叙事形态比较
  1.爱情至上VS青春百态
  从早期的《流星花园》、《王子变青蛙》、《爱情魔发师》,到近两年的《命中注定我爱你》、《我可能不会爱你》,台湾偶像剧清一色都是以唯美爱情作为剧集的主题,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无外乎“为情所困”,“情非得已”,“情有独钟”,剧中的爱情更像是一种宿命,一场无法逃脱的命运游戏,男女主人公往往是经过各种情感的考验,超越世俗功利并且忠贞不渝。虽然从关注剩女问题的《败犬女王》和探讨“熟女”问题的《我可能不会爱你》开始,台湾偶像剧不再是单纯脱离生活的爱情童话,但这些话题只对爱情主题起辅助作用,如《我可能不会爱你》中程又青与李大仁的友情,始终是与爱情纠缠,无法剥离的关系,所以说“爱情”始终是台剧的内核,是创剧的宗旨与守则。
  国产偶像剧的主题相对丰富,虽然爱情仍是创作的重点,但也会有励志、亲情、友情等主题的交叉出现,涵盖了“青春年华”所能遭受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以赵宝刚的作品来看,《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有关理想、生活、家庭的表述几乎与爱情并驾齐驱的。《北京爱情故事》中程峰、吴狄、石小猛有关友情与爱情的轮番博弈,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动力,缺一不可。内地偶像剧在营造浪漫氛围之外能对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情感和内心世界有更深入,更全面的探讨。
  2.浪漫虚构VS真实生活
  台湾偶像剧在题材的选择上颇为大胆,同时强调剧本的观赏性。如改编自日本漫画作品的《流星花园》、《恶作剧之吻》,又如台湾原创偶像剧《放羊的星星》、《命中注定我爱你》等,其情节基本为偶像剧的经典构架——灰姑娘与王子。女主角往往是资质平平却外柔内刚的弱势群体,男主角则是与之形成鲜明的阶级对立的富家公子哥。在这一母题下,女主人公大多温柔善良,善解人意,且通常会在两个同样优秀、同样深爱自己的“王子”之间摇摆、纠结,但最终能与真爱终成眷属。即使《败犬女王》、《我可能不会爱你》脱离了这种模式,但仍塑造了一个个英俊潇洒、事业有成的痴情形象,极尽浪漫之至。这种简单的故事结构并不苛求在真实性上与观众产生共鸣,而是凭借夸张的剧情设定,梦幻的人物造型和犀利的对话台词来制造浪漫的戏剧效果和塑造博人眼球的话题明星。可以说,无论剧情如何变化,其制作宗旨都万变不离其中,即偶像剧为制造偶像而生。
  内地偶像剧的题材来源相对单纯,《奋斗》、《杜拉拉升职记》、《裸婚时代》、《北京爱情故事》等作品,都是以现实生活为视点,敏锐捕捉中国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百态,将剩女、啃老、北漂、房奴、裸婚等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到电视剧情之中,创作者更通过这类作品表达了对青年人自我认知、职场奋斗和情感博弈的多重思考,为观众更好地认识生活、反思生活提供了一个多面棱镜,能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同时也提升了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3.乡土情结VS都市困惑
  台湾偶像剧中时常表达出对于乡土的回归意愿。将乡土情结与都市生活巧妙地连接,在冲突中呈现妙趣横生的精彩段落,这不仅仅是一种戏剧张力,也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台湾年轻人的困惑。原始与现代,固守与发展,安逸与劳苦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成为年轻人的枷锁,在都市生活巨大的压力下,他们更愿意回归家园,寻找灵魂的栖息地。《放羊的星星》中男主角仲天骐始终都将明日乡视为人生最好的归宿,认为“采菊东篱下”的平静生活才是人生乐事。《命中注定我爱你》中,女主人公陈欣怡每当遇到人生重大挫折时,也始终将家乡姜母岛作为心灵的归宿。台湾偶像剧对于乡土文化的细腻刻画与向往,正反映出台湾社会对纯朴乡情和宁静自然的推崇。
  与这种出世态度截然相反的正是国产偶像剧,无论是《奋斗》、《蜗居》还是《裸婚时代》和《北京爱情故事》清一色反应的都是当代年轻人对于都市生活的困惑与迷茫。其剧情设置往往是由主人公初入社会为伊始,在生活与职场遇到种种坎坷而对都市生活产生不解与厌恶,但随即又会转化为奋斗的动力,并最终将自己推向成功之路。创作者更着重强调主人公不畏艰难险阻在城市扎根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意志,几乎不涉及对乡土的眷恋,甚至有时作为反面素材来衬托角色。如《我的青春谁做主》中,钱小样多次表达了不愿回到安逸但落后的老家,而要在北京扎根落户的决心。如《北京爱情故事》中,当沈冰向石小猛指出北漂生活艰辛想回老家时,都遭到了石的断然否决,认为回乡是懦弱和无能的表现。这种都市困惑反映出国内当代年轻人在面对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悬殊和地区差异等问题时的茫然和不知所措。
  4.漫画当道VS返璞归真
  台湾偶像剧深受日本漫画影响,除去《流星花园》、《恶作剧之吻》等改编自漫画的作品,《痞子英雄》、《我可能不会爱你》等剧集也将漫画的浪漫元素和幽默风格融入作品,《痞子英雄》中的超级英雄和《我可能不会爱你》程又青梦中出现的时间怪物就是典型的“漫画风格”的植入。演员的表演也多如漫画作品般夸张、不符逻辑,但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剧集的幽默性和观赏性。
  内地偶像剧的制作更注重写实性,具有浓厚的现实气息。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演员的表演,都需要符合生活逻辑,强调返璞归真。这种平民化的视角,纯朴的风格完全能够捕获内地观众的关注热情,引起情感的共鸣。但如热播剧集,《奋斗》、《杜拉拉升职记》、《裸婚时代》、《北京爱情故事》等,都是以社会热点问题搭配京式幽默来开展剧情,这在形式上往往略显单一。
  三、结语
  通过以上几点比较,我们对海峡两岸的偶像剧特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无论是在对电视艺术体裁的选择、题材的关注、文化观念、还是表现形式上的差异,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借鉴和思考。在泛娱乐化时代,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偶像剧是时代所需,其流行是一种必然。内地电视剧制播平台远大于台湾,对于电视剧无论在质在量都有巨大的需求,内地创作者应在保持和完善现有偶像剧类型的基础上,借鉴台湾的成功经验,从体裁、题材和表现形式等方面拓展本土偶像剧的宽度和广度,为内地电视荧屏打造百花齐放的电视盛世。
  
其他文献
[摘要] 对美国电影的观照一直是中国电影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1920年代中国电影评论对美国电影的道德评价维度,左翼影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从评论的道德维度向政治维度的转向;对美国电影在华放映所包含的经济与文化双重侵略的警惕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中的阶级理论对美国电影进行评论。这三种主要的变化有一个共同的评论视角,即以中国为观照标杆衡量美国电影在华放映的影响。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失恋33天》是2011年度国产电影中的大赢家,它以黄小仙失恋事件为中心展示了几对恋人的爱情故事,在婚恋观念上开辟了爱情片的另一种模式,或者说它为爱情片提供了另一种诠释爱情故事的可能。影片成功塑造了“闺蜜型”男友的形象,从一个非常现实的层面表达了一种婚恋观。  [关键词] 《失恋33天》 爱情 日常 婚恋观  《失恋33天》是2011年度国产电影中的大赢家,说它是大赢家,不仅指其投
期刊
[摘要] 《hell0,树先生》有其独到的先锋精神,直面现实的勇气,新锐的表达视觉,对原生态的急切关注,虽然导演把镜头和关注的焦点放在一个稍有缺陷的树先生身上,其实真正的投放是当下农村现实,而忽略农村也就是忽略中国真正的现实,这正是该影片重心所在。  [关键词] 《hell0,树先生》 边缘 悬空 隔离 现实 梦幻  《hell0,树先生》是近年国产影片中有一定深度和艰涩感的电影
期刊
[摘要] 莱翁·幕西纳克《论电影的节奏》论证了如何实现电影的节奏,包括整体与局部关系、剪辑的作用、画面功效、叙事情感等方面,并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分析了电影节奏为什么能够实现。以《末代皇帝》为例,解读幕西纳克的节奏理论在这部影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关键词] 幕西纳克 电影节奏 《末代皇帝》  一、节奏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1、“认识局部与整体关系,意识到画面在整体一部片中起到的作用。”单个的点构成面
期刊
[摘要] 电影海报作为“电影名片”,是融合了图片、文字、色彩等诸多元素于一体的静态多模态话语,肩负着传达信息以及与观众交流的任务。电影《诺丁山》的海报通过图像和文字等诸多模态的相互作用,突出表现了其互动意义,实现了电影海报作为宣传广告的劝说功能。  [关键词] 《诺丁山》 电影海报 互动意义 多模态话语  一 、引言  电影海报的研究由来已久,以往学者们大多专注于单一模态的研究,然而,
期刊
[摘要] “穿越剧”作为流行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人体验时空交错的自由感和胜利感,时间倒流展现了人们回顾历史,感悟现在,憧憬未来的文化意义。穿越过去是在历史想象中找寻自我认同,也是在过去和现在的碰撞中彰显当下的人格纠结,更是在回味历史,关注现实中展望美好未来。“穿越剧”作为一种流行亚文化,有其存在的价值,但终将被另一种流行文化所替代。  [关键词] “穿越剧” 文化意义
期刊
[摘要] 日本影片《入殓师》从一个特殊职业的人物视角出发,细腻巧妙地讲述了一个蕴含着丰富的人性内容与生命体验的感人故事。影片通过死亡,反观生存的价值,表现了向死而生的主题。这种思想与日本民族文化相关,也是人类共同的关于生死的最为积极的思考。艺术化的仪式背后,是温柔的关爱、充分的尊重,更是人生的真谛。  [关键词] 《入殓师》 日本文化 生死观  一、以生死为线索的主题内容与矛盾张力  最初看
期刊
[摘要] 陈真这一人物形象在华语电影中被反复书写,而存在于陈真电影中的民族主义始终会激起观众强烈的反应。在表现陈真形象最具代表性的三部作品——《精武门》、《精武英雄》、《精武风云·陈真》中,伴随着中国自身全方面发展,电影中所折射的民族主义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为探讨民族主义在电影中扮演何种角色,其存在是否具备充分的合理性及其在何种程度上得以存在提供了有益的切入点。  [关键词] 陈真 民族主
期刊
[摘要] 影视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以语言为载体呈现文化的局面。“形象”在视、听的官能刺激下逐渐清晰,并占据了文化生活的主要位置。贵州地处偏远,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文化发展时需要更加方便和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的帮助。影视无疑是首选的方式之一。《滚拉拉的枪》以原生态电影手法,诗意地呈现着贵州文化,展现了苗族部落的文化信仰、生活习俗,是当下影视对贵州文化进行传播的成功案例。  [关键词] 影视 文化
期刊
[摘要] 由于张爱玲对电影一种近乎痴狂的热爱,使得电影元素几乎浸入她每部小说的内核。为她的小说赢得了“纸上电影”之称。电影作为一种将时空综合的动态艺术,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而文学则是通过文字完成故事的叙述,与电影相比较抽象,间接多义是更侧重于理解的想象艺术。“时空感”成为横亘在二者之间的最大障碍,而张爱玲的作品通过文字与蒙太奇手法的巧妙结合,使得其本身就具有了极强的影像塑造性。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