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岁月中的旋律

来源 :创作评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a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人物散文创作迎来了又一个高峰期。关于历史人物、现当代人物的散文,以及现实生活中卑微个体的境遇,成为散文创作的富矿。并且,许多人物散文在人物塑造方面,不同程度借鉴了小说的创作手法,以事件为核心展开叙述,着力刻画人物形象,铺垫细节,乃至心理活动,意识流动,冲突与反转等等。此类主观形式与客观存在的创作方式,都被放在文本的重要内容里,使得散文创作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及至当下,层出不穷的散文写作者,或以历史人物为突破口,按时间脉络记述即时的事件,通过转换故事原素,进而梳理、呈现今人的审美理念;或干脆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体,叙述、回忆,聚焦社会和人与乡土的关系,进而形成一种碎片化的,细节性沉浸的散文创作形式。国内的文学批评家们,对这一趋势能否成为散文创作的主流,保持审慎观望的态度。
  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朱法元散文集《沉默的军号》,是继他的《沉寂的山歌》荣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集。这是一部由39篇独立成章的作品、结集而成的散文随笔。时间跨度20年,人物众多,文字记述简明扼要,叙述主题紧扣作者的审美理念及人文价值观。在叙述过程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着非常强的带入感。这种强烈的带入感正是由于文中勾勒出来的人物栩栩如生,进而使得读者能切实感受到文字中涵盖的情感冲击力。
  苏珊·桑塔格在《文字的良心》中强调:每一部有意义的文学作品,配得上文学这个名字的,都体现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理想,独一无二的声音。
  《沉默的军号》试图超越地域拘囿,物候的嬗递变化,以个体命运与时代发展为线索,用简炼生动的文字为我们完整、客观地呈现作者怎样走出大山深处,步入军营,第一次看见大海,满怀期待迎接新生活;怎样从一个生涩的新兵,在对新环境的感知与适应过程中,逐步树立理想,为之奋斗,历经锤炼终于成为一名合格军人,这过程也呈现了国家军队改革等历史性发展时刻。
  书中叙述如同老式黑白纪录片映像,逐格放映,画面是流动的,图像虽略显斑驳,描绘的内容却是详尽、明确的。他的笔调不是绵实温婉,而是简洁、生动、有力,摒弃刻意的修饰,加之感情的自然流露及引人入胜的素材,让读者体味到文本的真实。
  从开篇的《跳出大山》,到军营生活片断似的记录,至离开部队之后与战友们的交集,每一段文字都饱含深情,它所展现的内容都是叙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忆喷泉般涌出,依年代秩序铺叙展开,而叙事的主题完全以军旅生活为蓝本,随着人物的陆续出现,每个章节都能为读者提供一种类似小说化的阅读快感。
  题材的熟稔,让作者灵感源源不绝,在叙事中营造出生动的情景和人物。
  《跳出大山》中的武装部长冷伟高“不苟言笑,清瘦沉静的尖形脸上,始终在思考着什么,嘴上的香烟不停的燃烧”;年青的公社干部朱祈炎为人爽快,直言直语,说起话来掷地有声;青年时代的祖父从军校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新组建的混成队,打击、拦截从武汉走水路的日本人运输物质的船队,一年多之后,慷慨赴国难;亦师亦友的陈齐枢,作者尊其为“万安雅士,性格孤傲,爱憎分明”;广东五华县县委李书记是个奇人,随和、开明,为政清方廉,每日必饮酒两斤,一包香烟可以做下酒菜。香烟不熄火,陪着吃饭时“他一支将完,便把另一支竖起,右手捏住,往左手的大拇指甲上戳几下,那支烟的上头便空出来一小截,然后把将完的那支插进去接着吸……一包烟将尽,一斤52度的汾酒一点没剩”。
  同乡战友《老龟》“头上的发际线很高,有点像马上就要秃顶;眼睛是细长的,似乎总是咪着;嘴巴抿紧时,两边的线条特分明。人慈眉善目,像是糯米团子捏成的,总是见他伏案黙读……1979年,蓝子里挑花似的把他挑上了前线”,回乡探亲时,“父亲告诉我说,退伍后的老龟专程去了趟我家。他讲起战场上的故事,好像在吹牛,说打仗就像种田……”
  参战后回到家乡的“老龟”,默默无闻,战争让他落下了满身的伤病,这个退伍军人却从不向国家伸手,依旧当勤巴苦干的农民,用坚实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记述中没有如泣如诉,平实的笔调却越发让读者感动。“老龟”是坚韧的,乐观的,是一代退伍军人的浓缩,保持着虽清苦却依然饱满的精神状态。
  这些人物在作者笔下都被附予了生动的人格化生命,战友之间深厚的兄弟般情谊,再一次通过叙事和回忆,得到了升华。这种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情谊,是深邃的、厚重的。
  《相思柳与三角梅》描述的是作者守卫海岛时,岛屿上的两种植物。他给这两种植物附与了灵性,“相思柳当然是绿色的。尽管进入了冬天之后,禁不住风沙的鞭打,严冬的摧残。但它的叶子还是会簇鹅黄色的、很不起眼的小花。在艳阳下,它璨然微笑;在微风里,它翩翩起舞……我之所以赞叹相思柳,是感动于它的精神。海岛的环境是相当恶劣的,贫瘠的土地,遍布岛上的顽石,一年四季没完没了的风吹浪打……我守岛数年,离开时可留恋的不多,唯有相思柳,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平潭岛上的三角梅,开的疯狂,开的霸气,漫山遍野,攀石越沟,只要一个地方生出了一株,立马就会簇簇片片,无休无止地蔓延开来……它不需要多么肥沃的土壤,也不需要很多的水份,只要有方寸之地,它就能尽情的施展……三个心合在一起,互相依恋着,就组成了一朵花。”—这道由三角梅构筑的风景,正是军人形象在作者心中的写照。
  奈保尔说:一个作家要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学识和经验,既具有社会普遍性,又是个人情感的表露……《沉默的军号》正如此,将个人情感融入时代背景,不失文化的蕴涵和社会的普遍意义。
  《沉默的军号》以现实主义传统的写作方式,朴素地再现了一段军旅生涯,让读者不由对这群军人由然起敬。一部洋洋洒洒二十三万字的散文随笔,书名冠以《沉默的军号》,却并不沉默,读者能够从中读到激情燃烧的岁月,读到血脉贲张的年轻军人的火热情感,对母亲、家人的脉脉温情,以及对生活,乃至关于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诸多深邃的思考,还有对军营生活那份无限的眷念……。
  《沉默的军号》的军号声,被作者隐匿于叙事的细节与回忆之中,不着痕迹,却依然雄浑嘹亮。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发出的感慨:“其实20年来,我虽再没有穿军装,但在我心中,军旅生涯并未中斷……”是啊,一段高亢旋律的号声既然在人生的天空回荡过,必然不会消散,永远伴随人们前行。
其他文献
刘傲夫诗歌几乎尽是日常、尽是生活、尽是讨论油盐米茶和要不要生二胎这类问题,今年整个8月,刘傲夫似乎就为后者而在诗中喋喋不休。所以一段时间以来,阅读刘傲夫的微信朋友圈成为我生活的一种乐趣,直到最近以来诗人为工作忙碌,暂停了朋友圈诗歌广播,这种乐趣才被短暂的搁置。  就个人写作美学理念而言,我与傲夫兄相去甚远,基本上属于两个不同维度不同的写作方式—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曾经更倾向于金庸的飞檐走壁,剑术
期刊
回家后,免不了发条朋友圈,晒晒鱼获晒晒娃,引来众钓友的点赞和评论,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评论是:“钓鱼,一定要从娃娃抓起!”我不禁感慨,是啊,一晃儿的工夫,孙子都能跟着钓鱼了。我得抓紧时间了,再不钓真的老了。  由于疫情原因,去年六七月份的釣鱼季节,我基本上没怎么钓鱼,刚好年初出生的孙子半岁左右,正是惹人喜爱的时候,我便心安理得地“宅”家带孩子,乐此而不疲。  我封竿带娃,自得其乐,却被钓鱼圈里的哥儿
期刊
2017年9月份,江西《瑞金报》记者温云高(诗人布衣)曾对我做过一次诗歌访谈,访谈里要求我列一个创作年表,这让我有机会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  如果算上1997年10月在江苏《少年文艺》发表散文诗《大漠轻歌》,生于1979年的我在诗歌创作上已经有21年的时间了。在这21年里,我没有尝试过散文、小说的创作,一直默默耕耘在诗歌这一块土地上,有寂寞,也有惊喜。  总的来说,我的诗歌创作经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
期刊
40年创作,我的目光从未曾跳离江西上犹。  自我出生至今70年,读书、工作和生活都没有离开上犹,更具体地说,在县城读中小学12年,下放农村12年,在厂矿4年,在文化馆4年,后来就在县文联,可以说,我的后半生是以文学创作维系的,而我各类作品的基本内容就是反映动荡上犹的山水和人文,在对上犹及人的书写中呈现“南方土地的精灵”(雷达语)。在地性贯穿我的创作历程,当然更贯穿我的“上犹研究”,于是就有了这部“
期刊
《鱼王》  作者: [俄] 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长篇小说《鱼王》是阿斯塔菲耶夫(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文学代表人物之一)最具个性的一部代表作,俄罗斯当代文学的经典。全书由十三个内容相对独立的“叙事短篇小说”组成,全部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充满神秘诱惑的西伯利亚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荒凉苦寒的自然环境,同时又是尽显壮美广袤富饶之地,人类的
期刊
戏曲剧作难写、难发表、难上演、难有经济效益,江西剧作家姜朝皋扎根基层迎难而上、在菊坛几十年孜孜不倦,创作了各类剧本40余部。这些剧作在全国各地上演,获得了群众的口碑,也赢得了荣誉的金杯,如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中国艺术节奖、中国戏剧节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多种全国性奖项。  “戏剧的生命力在民间,在人民中,让戏剧走向社会、走向民间、走向人民群众,还戏于民,这是戏剧生存和发
期刊
中年男人什么樣?  ——上有老、下有小,发妻枕边常唠叨;  ——是全家的依靠,像一张时刻紧绷的弓弦;  ——老婆已经变成亲人,儿女渐入青春期,却时常不待见自己;  ——绷得太紧,唯恐“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消费能力,一般有私家车(可以出去钓钓鱼);  ——健康开始慢慢出问题,就像段子说的“收入不高、位子不高,血压高;能力不突出、业绩不突出,椎间盘突出”。因此,足球、篮球、
期刊
走向遗忘的观看  关于视觉,关于观看,我们能说什么呢?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问题。首先,所谓“观看”,在我看来并不是无条件成为视觉问题,乃是在转化为对“图像”的观看的时候,它才是视觉问题。只有在观看事物本身不在场,而且事物以图像的形式来呈现的时刻,我们再去观看它的时候,才产生了所谓“视觉问题”。如此看来,实际上视觉问题是一个关于事物的缺席,关于我们对于事物有可能产生的“遗忘”的产物。所以,观看图像是克
期刊
新世纪以来,江西散文作家作品群体性崛起,成为当代中国散文领域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的个性化风格和整体性成长在全国散文群体中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老中青三代散文作家们继续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缀耕不止,产生了一大批兼具沛然之气与诗意盎然的散文佳作,《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媒体称之为“江西散文现象”。  盛名之下,江西散文创作仍然持续着汹涌澎湃的势头,在反映世情广度、把握历史高度和透析人性深度几个层面,渐进
期刊
寻常一天的傍晚,刚走出熙熙攘攘的地铁口,突然接到心田君打来的电话:要我为他即将问世的散文随笔集写篇序言。立定环顾,只见霓虹灯的影照之下,十字路口像个巨大的脱水机,在迅疾地分流着奔走忙碌的城市红尘男女。惶然间我有些讶异:在我心中一直如兄长般存在的心田君,主持着著名的《教师博览》等多份教育期刊,是一个有着40多万粉丝的微信公众号的灵魂人物与实际操盘手;在文学界、读书界,尤其是教育界,交游广泛,下至乡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