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它改变了以统、独、偏为特征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手段,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以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为目标,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导学案的组成部分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疑点、读书思考题、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活动的设计、梯度导学导练、知识拓展等部分。设计“导学学案”时,着力点应放在“学案的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记忆、联想、对比、推理、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学科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在具体的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依据示案自学情况,进行以案导学
课前下发“导学学案”后,学生据此进行预习自学,课上老师可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有目的地运用导语、演示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情境、把握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
优良的思维品质,指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实现会学。学生以“导学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能够发展学生的自学智能。
二、依据疑难信息反馈,组织讨论,尝试解疑
“导学案教学模式”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去试一试,并给了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这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于是,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又使他们产生了成功的喜悦,就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引导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智能的最佳时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
三、教师精讲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提倡学生自学为教师的精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课堂中解决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时,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备课条件下进行随机备课,它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高妙的教学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对于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要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归纳智能的提升。
四、扣标整合,形成网络
学生要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体
同学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五、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
要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可即时补充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面向全体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逐层分化,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
总之,教而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以上环节不一定每节课都机械照搬,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取舍。
作者简介:张建军(1974.4- ),男,陕西黄陵人,黄陵县店头中学一级教师,陕西师范大学数学教育本科。从事中学数学课教学。
导学案的组成部分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疑点、读书思考题、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活动的设计、梯度导学导练、知识拓展等部分。设计“导学学案”时,着力点应放在“学案的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记忆、联想、对比、推理、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学科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在具体的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依据示案自学情况,进行以案导学
课前下发“导学学案”后,学生据此进行预习自学,课上老师可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有目的地运用导语、演示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情境、把握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
优良的思维品质,指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实现会学。学生以“导学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能够发展学生的自学智能。
二、依据疑难信息反馈,组织讨论,尝试解疑
“导学案教学模式”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去试一试,并给了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这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于是,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又使他们产生了成功的喜悦,就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引导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智能的最佳时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
三、教师精讲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提倡学生自学为教师的精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课堂中解决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时,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备课条件下进行随机备课,它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高妙的教学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对于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要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归纳智能的提升。
四、扣标整合,形成网络
学生要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体
同学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五、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
要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可即时补充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面向全体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逐层分化,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
总之,教而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以上环节不一定每节课都机械照搬,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取舍。
作者简介:张建军(1974.4- ),男,陕西黄陵人,黄陵县店头中学一级教师,陕西师范大学数学教育本科。从事中学数学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