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学生服被检出含有致癌物,17日深夜,涉事的校服生产企业海霞时装所在地浦东新区通过其官方微博称,质监部门已立案调查,教育部门已要求采购该公司产品的21所学校学生暂停穿着学生服。
事实上,早在去年上海质监部门公布的2012年度上海学生服质量抽检结果就显示校服合格率已不足五成,创下2007年以来的新低。而对于此次“毒校服”事件,上海质监局告知,对于上海校服生产企业没有明确准入机制,服装厂都可以生产校服。质监部门只能摸索抽查,对于不合格产品会在网上公开。
据了解,上海欧霞时装在川沙的一个村子里,背后就是垃圾场,环境很差,为什么孩子们贴身穿着的校服,会找这样的小作坊承接?校服采购中有何猫腻?校服质量上出现问题,现有的校服采购体系是症结之一。尽管校服产销的监管涉及质监、教委等部门,但是选择哪家厂,以及对采购校服的质量管控,“还是学校说了算。”一位小学校长表示,学校最终选择哪个厂家的校服,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有规定要报备给哪一个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最多在校服的价格上把一把关。”前些年,上海中小学生校服一般由教育部门下设的“三产”企业生产,质量有统一保障,价格也相对公道。但3年前教育部门的“三产”企业按要求逐步取消,校服“采购权”下放至各学校后,有些区县教育局由计财部门监控、有些区县则由综治办定期抽查,校服采购缺乏统一监管。
此外,校服产销过程十分封闭,按订单生产后直接通过学校销售给家长,家长往往失去了作为消费者的选择权,对于校服的设计,家长和孩子也没有知情权,这就会造成学校对校服从设计、质量甚至到定价的“一言堂”,因此不排除有些学校“暗箱操作”,串通生产商压低校服的质量从而谋利的可能。上海和全国很多省市对中小学校服采购实行“限价”或“指导价”。目前,上海中小学春秋和夏季校服价格一般在每套150元左右,冬季棉服也在200元以内。因此,也有家长提出,“指导价”过低,会不会导致校服品质相对较低?
目前中小学校服的采购和选择,渠道多种多样。有有关部门通过招标,最后委托某一个厂商统一采购、定制的;也有几所学校联合起来共同“绑定”企业生产的,以期通过大量“批发”,获取更为优惠或低廉的价格。其余则多是各学校的“个体行为”,自行选择、自行采购。一般而言,民办学校对于校服的自由选择权更大。
为此,应对采购这批校服的学校进行深入的调查。如果调查发现校方人员从订购校服中获取好处,必须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此次有毒校服事件的处理,会不会只把责任推给校服企业,而不追究校方责任呢?这是需要警惕的。只有严肃追究责任,才能防患类似事件发生。
校服采购中,部分学校的确存在吃回扣的现象。 一套校服,布料和加工费一共35元,卖给学校70元左右,还给介绍人和学校相关领导好处费,赚不了多少钱。很多校服都不好看,但是学校还让穿,现在又有致癌物质出现,很让家长担心。业内人士也表示,实际上大多数校服的质量把关仅靠学校,然而学校并非专业检测机构,对校服质量的把控多是外行,多数学校的主管部门对校服的主要把关集中在校服的价格上而非质量上。
虽然目前上海市教育部门已经将抽检结果通报给各个学校,然而让我们很难理解的是,一家连续三年抽检不合格的厂家仍然继续生产,并最终生产出所谓的毒校服,此类事件为何总是事后才亡羊补牢,值得思考。职业服设计专家、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刘晓刚表示,让学校把质量关并不现实。应在质监、物价部门经常性联席检查之外,更多公开采购信息,认真实行许可证制度。
“毒校服”绝对不是个案,看得见的毒是“致癌芳香胺染料”,只需停穿整改;看不见的毒就是纵容这些“老油条”长期存在的监管体制,要彻底清除就要彻底弄清产生此类乱象的根源。在很多地区,校服产销过程十分封闭,生产和设计过程都没有相应监管,而学生对于校服也没有选择权和知情权,学校“强制”学生缴纳费用领回校服,学生唯一参与其中的可能只有量身高环节,这就在客观上给学校和生产企业创造了“暗箱操作”的条件,学校存在串通生产商压低校服的质量从而谋利的可能。学校掌控着校服的质量,直接的质量监管近乎空白,学生能否穿上安全的校服,全靠学校领导的道德自控力。我国对服装用严格的标准规定,但是对校服没有相关标准,有必要对学生服装提出更严格的标准。既然“毒校服”的毒性源自于监管缺位,相关部门就要跟进有效的监管。处理涉事企业之后,根除生长“毒苗”的“毒土”,才是彻底清除“毒校服”的正途。
事实上,早在去年上海质监部门公布的2012年度上海学生服质量抽检结果就显示校服合格率已不足五成,创下2007年以来的新低。而对于此次“毒校服”事件,上海质监局告知,对于上海校服生产企业没有明确准入机制,服装厂都可以生产校服。质监部门只能摸索抽查,对于不合格产品会在网上公开。
据了解,上海欧霞时装在川沙的一个村子里,背后就是垃圾场,环境很差,为什么孩子们贴身穿着的校服,会找这样的小作坊承接?校服采购中有何猫腻?校服质量上出现问题,现有的校服采购体系是症结之一。尽管校服产销的监管涉及质监、教委等部门,但是选择哪家厂,以及对采购校服的质量管控,“还是学校说了算。”一位小学校长表示,学校最终选择哪个厂家的校服,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有规定要报备给哪一个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最多在校服的价格上把一把关。”前些年,上海中小学生校服一般由教育部门下设的“三产”企业生产,质量有统一保障,价格也相对公道。但3年前教育部门的“三产”企业按要求逐步取消,校服“采购权”下放至各学校后,有些区县教育局由计财部门监控、有些区县则由综治办定期抽查,校服采购缺乏统一监管。
此外,校服产销过程十分封闭,按订单生产后直接通过学校销售给家长,家长往往失去了作为消费者的选择权,对于校服的设计,家长和孩子也没有知情权,这就会造成学校对校服从设计、质量甚至到定价的“一言堂”,因此不排除有些学校“暗箱操作”,串通生产商压低校服的质量从而谋利的可能。上海和全国很多省市对中小学校服采购实行“限价”或“指导价”。目前,上海中小学春秋和夏季校服价格一般在每套150元左右,冬季棉服也在200元以内。因此,也有家长提出,“指导价”过低,会不会导致校服品质相对较低?
目前中小学校服的采购和选择,渠道多种多样。有有关部门通过招标,最后委托某一个厂商统一采购、定制的;也有几所学校联合起来共同“绑定”企业生产的,以期通过大量“批发”,获取更为优惠或低廉的价格。其余则多是各学校的“个体行为”,自行选择、自行采购。一般而言,民办学校对于校服的自由选择权更大。
为此,应对采购这批校服的学校进行深入的调查。如果调查发现校方人员从订购校服中获取好处,必须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此次有毒校服事件的处理,会不会只把责任推给校服企业,而不追究校方责任呢?这是需要警惕的。只有严肃追究责任,才能防患类似事件发生。
校服采购中,部分学校的确存在吃回扣的现象。 一套校服,布料和加工费一共35元,卖给学校70元左右,还给介绍人和学校相关领导好处费,赚不了多少钱。很多校服都不好看,但是学校还让穿,现在又有致癌物质出现,很让家长担心。业内人士也表示,实际上大多数校服的质量把关仅靠学校,然而学校并非专业检测机构,对校服质量的把控多是外行,多数学校的主管部门对校服的主要把关集中在校服的价格上而非质量上。
虽然目前上海市教育部门已经将抽检结果通报给各个学校,然而让我们很难理解的是,一家连续三年抽检不合格的厂家仍然继续生产,并最终生产出所谓的毒校服,此类事件为何总是事后才亡羊补牢,值得思考。职业服设计专家、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刘晓刚表示,让学校把质量关并不现实。应在质监、物价部门经常性联席检查之外,更多公开采购信息,认真实行许可证制度。
“毒校服”绝对不是个案,看得见的毒是“致癌芳香胺染料”,只需停穿整改;看不见的毒就是纵容这些“老油条”长期存在的监管体制,要彻底清除就要彻底弄清产生此类乱象的根源。在很多地区,校服产销过程十分封闭,生产和设计过程都没有相应监管,而学生对于校服也没有选择权和知情权,学校“强制”学生缴纳费用领回校服,学生唯一参与其中的可能只有量身高环节,这就在客观上给学校和生产企业创造了“暗箱操作”的条件,学校存在串通生产商压低校服的质量从而谋利的可能。学校掌控着校服的质量,直接的质量监管近乎空白,学生能否穿上安全的校服,全靠学校领导的道德自控力。我国对服装用严格的标准规定,但是对校服没有相关标准,有必要对学生服装提出更严格的标准。既然“毒校服”的毒性源自于监管缺位,相关部门就要跟进有效的监管。处理涉事企业之后,根除生长“毒苗”的“毒土”,才是彻底清除“毒校服”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