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花现创意与城市一起成长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e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知道陈花现的时候,他还在豆瓣上画插画,也是好些年前的事情了。后来见面,是前两年在他斗西路的“花现沙茶面”店内,现代装饰的店内空间里卖的是厦门传统沙茶面。再后来他和太太开始做土凤梨酥,在淘宝上卖得还不错。不久前再见到陈花现,他已经当了父亲,与友人一起在新开的甜品店“五月的石榴”中扎实地做茶点与饮品开发。
  陈花现就是蒋晟所说的那种“有口音”的设计师。作为一个闽南人,他现在关注着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并将之作为自己的插画主题;他做的产品,同样围绕着自己最熟悉的吃食,连食材也尽量选择从本土出产。这种“口音”,不仅来自于成长经验,也来自于对这座城市内在的认同。
  陈花现倒是完整经历了厦门创意产业的一个切面,他做过广告,在32/HOW当过设计助理,也经历过冷清得没人会去开店的昔日鼓浪屿,见到了后来随便开什么店也赚钱的曾厝垵。如今在花现看来,“厦门腔调”已经在这么多年里随着城市的成长,抛开了虚有一腔情怀的表面,多数人不会再为“在厦门开一家小店”的憧憬而盲目繁衍毫无特色和生命力的店面,而创意人则开始从“自我认知”出发,扎实地做产品。
  对于他自己,也是如此。
  陈花现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他的艺术启蒙来自于庙宇,这应该也是许多闽南孩子的童年记忆。陈花现到如今依然会记得小时候随着阿嬷到庙里进香,观看各种传统仪式。那时候他总觉得和同龄孩子相比,自己好像没有那么“洋气”——别的孩子有各种现代玩具,可他打从开始对画画感兴趣,临摹的就是神像。上个世纪90年代,少年时期的花现正好经历了厦门传统社群衰落的时间。到了2000年以后,新一波的移民风潮让年轻的潮流文化开始出现在这个海岛。
  城市的变化影响着其中的年轻人。陈花现从豆瓣网上得知了“插画”这个门类已经是大学的时候,这是《搜街》影响着厦门的时间,是《城市画报》开始追捧“厦门生活”的时间,也是创意市集来到厦门的时间。厦门的不少年轻人开始制作布包、明信片来贩卖,坊间的文艺空间开始出现。厦门这座城市的消费者正在改变,文艺青年们的出现,让中山路、鼓浪屿上的工艺品店逐步被小杂货铺、咖啡馆所替代。
  2010年左右,是新浪微博的黄金时期也是信息爆炸的时期,早一批文艺青年们不仅开始成长为有消费力的群体,同时从网络掌握了大量资讯,他们不再满足于空有情怀。在花现看来,这也是像他这样的厦门新一代创意人的思维转变——人们不再只关注形式,而慢慢回归到了产品本身,于是渐渐地很多店家都会强调自己的食材或者手艺与文化的传承等。这座城市从虚有情怀,到终于在某种层面上给人们带来的自信与认同。
  对于陈花现而言,这样的自信也令他确立了更明确的创意方向。从大学毕业后,陈花现在广告公司工作过,是因觉得那些文字与创意能够将生活包装得十分有腔调。后来他又在32/HOW做了一阵子设计助理,这段时间里他开始接触到32/HOW对产品本身细致而讲究的态度:“咖啡是舶来品,当时大多数人是在卖咖啡的情怀,但32/HOW却会很认真地做一杯咖啡,剖析它的风土,这给我很大的启发。这一套精细的态度是可以套到我们本地的其它产品上的。”
  他在32/HOW所学到的,是将一个日常的东西做得扎实有趣。要做到这样,当然仍是需要对自我、对文化,对腔调背后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来支撑,有足够的认知。而陈花现找到的创意点,便是传统与本土。“以前厦门总喜欢被与台湾相提并论,并且在做文创的方式上也在模仿,但其实厦门自己有很多精彩的地方并不逊于台湾。”陈花现说,这些精彩的地方,需要的是能沉下心来,“回到这座城市里面”。陈花现庆幸的是,厦门也恰恰是一个可以让人有独立思考空间的城市。陈花现说自己画画从来只要简单一支笔一张纸,丝毫不“端着”,这种轻松在他看来也很符合厦门这座城市的形态。
  这两年,陈花现开始创作关于厦门传统文化、习俗的生活。学生时代早就爱上在厦门走街串巷研究庙宇神像的他,不再像童年时总觉得别人比自己“洋气”。他画闽南人的传统年节习俗,画小时候住家附近摆摊的邻居,画传统厦门的人情世故;另一方面,他和太太开始制作以厦门本土食材为原料的凤梨酥。一度住在老八市附近的陈花现,有一段时间的生活就是去市场寻找各种原材料来给太太搭配试验。没想到大家都说难做的凤梨酥,他们用本地酸甜搭配合适的新鲜菠萝做出来了,几乎没有做什么宣传,在淘宝就卖得还不错。六月,陈花现和朋友在官任路新开了一家甜品店La Grenade en Mai(五月的石榴),有带有本土新鲜水果食材的千层可丽饼,也有环岛路草莓制作的果酱,不管是哪一款产品,都在强调着产品本身的品质。
  这样的“回归”对于花现而言是重要的。他渐渐找到了做创意的“依据”,从前那么多的花哨与形式都源自于没有找到根本:“时代的信息在爆炸,你需要在这些信息里找到选择的点,这些传统的东西会给我一个依据,通过它们开始建立自己的思维,使用自己有的东西。就像我自己以前做设计,我觉得这朵花挺好看的,就想方设法生搬硬套到我的产品包装上,希望把东西做得让人难以忘怀。这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从一个很表面的东西,慢慢地回到最本来的面目上。知道自己是什么,要做什么之后,观念会大不一样。厦门也只有知道厦门本身,才搞得清楚自己‘腔调’怎么去填。”和陈花现同龄的许多创意人都走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人们开始有一种本土荣誉感,并拿出实际的产品支撑着这种荣誉感,这些产品也在一点点地构造着厦门的腔调。
其他文献
过去三年,因为参与沙坡尾避风港及周边社区保护与更新发展规划,李谦频繁来厦门调研。此前,这个上海人就经常到厦门探亲访友,他对厦门的印象是,这是一座非常干净的城市,有点小情调,人口不多,但充满活力,整个城市的状态很生活。这也是大多数外地人对厦门的印象。  与来厦门的一般外地人不同的是,李谦的工作经历,使得他对厦门作为旅游城市的看法更加深入也更宏观。他所在的UAM都市发展咨询机构,是一家长期致力于研究现
期刊
背媳妇跑:  “丈夫”大战“寡妇”制造者!  时间:每年10月哥伦布日所在周周五  地点:缅因州Newry  报名费: 50欧元  哪儿有型?  古代芬兰的“抢婚”风俗如今演变成跑步大赛。除了跑步以外,你还需要有一名至少100斤的媳妇(年满17周岁的女朋友和女队友也可),以任意姿势背上她狂奔——目前比较火的背媳妇姿势包括肩扛式(类似柔道的“肩车”)、消防员救援式(Fireman's carry),
期刊
你为什么跑步?  这个问题在跑步风席卷全国的时候被一再提起,主流的答案从一开始的健身意识觉醒,变成众多跑友感受到跑步中自我面对和超越的乐趣,如今,村跑重新注释跑步的意义——逃离城市,穿越时空,感受跑步在自然里的回归趣味。  跨越时空美景线路  “有人说,走路太慢,开车太快,骑行刚刚好,  我想说,奔跑才是我穿越时空的速度。  我跑在黄墙灰瓦间,鸡犬相闻,  一路跑进儿时放学的路,母亲的饭菜在家中等
期刊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厦门其实不是一个沉默缓慢的城市。当时的闽籍艺术家黄永砯、蔡立雄等人在厦门新艺术馆举办了名为“厦门现代艺术展”的当代艺术展览,引发了当时国内艺术界对当代艺术发展的一场思考,而这场足以被载入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激进事件后来被称为“厦门达达”。  厦门在短暂的波澜之后恢复了平静。在往后三十年间,厦门从一个二线岛城到近十年来慢慢成为国内旅游热门城市,平静悠闲的生活和日益发达
期刊
设计师刘旻是福州人,熟悉她的人都亲切地叫她Min。从小在福州长大的她,毕业于伦敦时装学院女装本科,200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著名的Viktor & Rolf 时装屋实习,后来担任PORTS女装设计师,迁居厦门。2010年,刘旻创办了自己的时装品牌Ms MIN。创办这个品牌的初心很简单,用她的话说,是为了“创造美,做我所爱,爱我所做”。刘旻的美来自于她对艺术与文化的衷情并从中汲取灵感,她的作品一致秉
期刊
飞机在穿行,不在云端,亦不在云下。万里晴空不是蓝色,而是像手机里60年代风格滤镜的灰。南北都是皑皑的雪山,往下看,河谷层次分明的田野,有着密密一圈的苹果树。这里是斯利那加河谷,克什米尔的心脏。  机场倒是跟印度一般地方机场的硬件也无甚差别,单层。机场工作人员都有一种公务员中产阶级的矜持,不要指望他们像火车上的市民一样热情而烦扰。走出大厅,门口一排官员坐在桌椅后等着登记,你才发现这里到底是不同的,一
期刊
每年狂欢节期间,上百万游客涌入巴西,奔向巴西不同城市风格迥异的狂欢节。萨尔瓦多15英里的街头游行规模宏大;圣保罗的桑巴舞学校上千人的斗舞大PK每年拥趸无数;弗洛里亚诺玻利斯市则因为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人和变性人的聚众狂欢一枝独秀,还有著名的pop gay选美大赛吸睛。在众多的狂欢节中,里约的狂欢节历年来在参与人数上都力压群雄,“MOMO”王登基的瞬间,整个里约市以拉美之王的名义开始一场舞蹈与荷
期刊
朋友约我写这篇文章,题目是《厦门装腔指南》。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里的“腔”字是另一个字眼的雅称,通常也可以以“X”代替。而各种“装X指南”在网路(注:“网络”的装腔式表达)上早已泛滥,几无腔调可言。所以,如果是为了臻于装腔式表达起见,本文其实可以使用一个杜撰而略为拗口的标题《厦门的腔调养成学》——虽然我不确定这门学问是否存在。  作为早已获得ISO认证的装腔圣地,厦门的街头巷尾,放眼望去,来自
期刊
Yucco对设计的追求,是在日常中多出那么一点的诗意。在武夷山长大的她,对大自然的花草与动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她的个人独立品牌Yucco便是这样的森林记忆负载于在厦门生活的日常。  Yucco从小喜欢画画,在做自己的品牌之前,画漫画一直是她的兴趣。开始做衣服,也只是因为简单而任性的“买不到自己想要的衣服”。口袋上绣着独角仙的棉麻裤、有着绿色小树图案的呢大衣,到最新一季以“Little Blue T
期刊
大陆人常说“台湾是保存中华文化最好的地区”,甚至开始引进台湾国学教材。对此我想说,台湾年轻人的语言之贫乏甚于大陆,我们不宜妄自菲薄,但一以贯之的古文教育,确实能让台湾得意不少年。因为,这不仅仅是教育,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最近追完了《十月围城》(电视剧版)。这部讲民国缔造过程的大戏,主创没有台湾人,但最让人振奋的几场戏都以半文半白的文字写就,某集还拿出近四分之一篇幅搞了个千字演讲——这俨然在挑战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