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鸿门宴”观项羽的性格缺陷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conf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鸿门宴”是决定项羽一生成败的重要一环,宴会上刀光剑影,杀气腾腾,惊心动魄。“鸿门宴”是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也是项羽、刘邦展现自我的舞台,项羽在宴会上的诸多表现,暴露出他的性格缺陷,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这也为他日后的英雄未路留下隐患。
  若从纯粹军事才能来评价项羽,他绝对是智勇双全的军事家,“巨鹿之战”是明证,他破釜沉舟的刚毅、果断,勘称英雄壮举,撼人心魄,惊天地,泣鬼神。他自封为“西楚霸王”,但他做王的谋略却表现得先天不足。他政治上的无知,目光短浅,归根到底是一种性格的缺陷。从“鸿门宴”可以看出项羽的性格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轻信冲动
  项羽听到曹无伤密报,范增观天象,也劝其“急击勿失”后,决心与刘邦一决高下。可是,听到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在“鸿门宴”上,刘邦“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一番谎话表白,让项羽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他的轻信冲动出卖了曹无伤,也断送了他日后攻破刘邦阵营的一个得力内应。面对怒闯营帐的樊哙,他表现得很有宽广的胸怀和宽容的气度。但当樊哙所言与刘邦之论如出一辙时,他并未敏锐察觉,这是刘邦集团的统一口径,是有预谋的,却感到两人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项羽在用人时喜欢多疑好忌,陈平离开他投靠刘邦就是受不了他的猜忌和不信任,但在他身上同时又具备轻信冲动的个性特点,正是他的轻信冲动让他放虎归山,留下后患。
  二、不辨忠良
  项羽用人和刘邦正好相反,刘邦是“任人唯贤”,能够量才而用,知人善用,虚心下问,做到集思广益。而项羽用人坚持的路线是“任人唯亲”,项伯是项羽的叔父,深受项羽倚重。他连夜为敌营通风报信,并与刘邦结为儿女亲家,是一种出卖、叛徒行为。他成为刘邦的内应,在项羽面前替刘邦献美言,放松项羽的警惕,并在危急时刻,挻身而出掩护刘邦。项伯的异常举动,但凡有政治头脑的人都能看出来,应当机立断,分辨项伯别有用心,采纳范增之计,果断识别忠佞,才能及早做出正确决断。若项羽察觉到项伯所为异常,可能在取舍的过程中,会倾向范增,他若能及时省悟,怎会有后来的兵败乌江,身死人手?
  三、不识时务
  人们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成功的政治家是善于审势察情的,刘邦便深知这一点,他采取了一系列安定民心的措施,就是希望得到百姓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但项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自矜功伐,自认为武力可以踏平一切,他自认为仗打得漂亮,刚愎自用,麻痹輕敌。他在新丰鸿门,屯兵四十万,刘邦的兵力十万,他在军事实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若他能认识到劲敌不可留,时不可失,失不再来,刘邦岂有回天之力?再说项羽“坑杀降卒,屠咸阳,徙杀楚怀王,分封十八诸侯,自立为王”,背约欲夺关中,等等,已让民心背离,舆论倒戈。项羽不能体察民情,不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失去民心的军队,如同荒漠中的驼队,终究不堪一击。项羽明知关中人对自己不满,刘邦却深得关中百姓拥护,在自己完全有能力、有优势征服敌人的情形下,放走自己的宿敌,实属不能审时度势,不识时务。
  项羽的轻信冲动,不辨忠良,不识时务,致使他坐失良机,放纵强敌在眼前,刘邦的胜利逃脱是项羽的性格缺陷使然。项羽是一个悲剧形象,悲剧人物的性格往往就不是那样简单、纯粹,而是集多种性格矛盾于一身。项羽既多疑好忌又轻信冲动,既智勇双全而又政谋不足,既胸怀大志而又目光短浅,既凶狠残暴而又过于仁慈,这样的矛盾性格注定他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人物,留给世人无尽的叹息。
其他文献
教师做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在人类发展中肩负着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播、培养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想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胸中光明;想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有火种”。这句话道出了教师职业的特殊與神圣,要胜任这个职业,就必须具备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敬业、好学、爱生则是高尚师德的三大支柱。  一、敬业——师德修养的关键  敬业精神是教师自觉承担社会和国家所规定的教师义务的体现。具有这种精神,教师就能反教
期刊
20世纪末,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了与之相伴的文化转型,与已经步入正轨的社会转型相比,文化转型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当前中国还处于一种多元文化共同并存、相互杂交、相互冲突的阶段,缺乏一个主导性的新文化规范。而文化又影响和制约着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多元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既给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语文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究竟如何自处、如何取舍,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讨论
期刊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潜心去认识它,兴致勃勃地去研究它,孜孜以求地去实践它。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学习好比饮食,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弄坏肠胃。”可见,兴趣对于学习至关重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阅读教学一起几乎构成了全部的语文教学,成了语文学的“半壁江山”。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已经成为语文教师
期刊
马卡连柯说过:“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  提到教育惩戒的艺术,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位男生要用石头砸同学,将其制止,并让男生到校长室。等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经在那儿等候了。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
期刊
诗歌阅读鉴赏是历年高考语文卷必考题型,然而部分学生读不懂诗歌讲什么,更不会运用方法去鉴赏。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能力较差,在考试中得分较低。针对学生在诗歌阅读中遇到的理解困难,可以通过五个关注帮助学生读懂诗歌,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诗歌鉴赏。  一、关注标题,把握有用信息,初步推断诗歌题材  通过关注标题里的有用信息,学生往往可以初步把握该诗的大致内容、题材类型或情感方向。标题可能交代时间、地点、事件
期刊
有关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可以总结为:首先,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对自身工作的热爱;其次,要坚持自我进步与学习,提高自身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度,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意境渗透式教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于古诗词的内容比较深奥,它的学习过程较普通语文知识来说也比较繁复,而小学生群体的理解能力相对较低,在此教育背景下,教师对古诗词的意境渗透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古诗词,在不知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对各方面都要落后于城市中学的农村中学来说,更是如此。落后的作文教学环境和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成为造成农村学生普遍表达能力差、写作水平低、文章千人一面等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未来发展。因此,积极改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1.应试教育仍占据主导地位。 
期刊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叶老还告诉人们:“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达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自己的作品大都仰仗于先前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由此可见,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只有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才能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一、要让学生广
期刊
追求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高效是每一位一线语文教师的追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开启有效课堂的钥匙。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门苦心孤诣的学问。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电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所有这些教学方法都服务于学生,任何有效的教学方法都必须以能调动的学习兴趣为圭臬。  一、讲授法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如果运用讲授法,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或者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或者学生干脆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弃。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必须将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提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