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主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小学广泛开展的有关心理教育的实践,是社会和教育进步的标志。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按照必要性、可能性和科学性相一致的原则,对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心理健康教育与以德育为首的其他教育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
那么,对于我们教育者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呢?下面我就结合我教育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
一、心理教育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不是让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因此,它主要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许多课程普遍采用的教师讲授的模式显然对心理教育是不恰当的。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的目的,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法达到的。唯一的解决途径主是:使教育内容尽可能直接地与受教育者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为此,利用活动教学的形式是必须的,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l、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法:首先放起轻松优美的音乐,然后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款款而谈:同学们,伴着悦耳的音乐,非常高兴,我们又来到了轻松愉快的小学生心理导向的课堂,谁愿意把你最喜欢做的事或最喜欢的学科告诉给大家,让我们一同来分享你的欢乐……这样,使学生在极其放松自然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老师。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故事法。这一方法对低年级学生效果较好。
3、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学生由于年龄、经历等不同,是非评价极其不稳定,老师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引起争论,可帮助学生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讨论中明辨道理。经过讨论,孩子们的认识像无数条上溪汇入江河一样走到了一起。从而得出:①评价他人要从事实出发,既看优点,也看缺点。②不能从自己的好恶去评价别人,要客观、公正。
4、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通过学生热情洋溢的赞美与致谢,发自内心的歉意与忏悔,引起感情的共鸣,真正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小品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导向课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小故事中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它使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转变了观念,接受了心理训练。使学生明确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世界上不少事,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可以说快乐是一种自我选择,快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6、捕捉教育时机,弥补缺失的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心理教育与一般文化课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文化课是要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关的概念、原理等等,这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而心理教育是要改变人的心理状况,这就必须首先引起人的主观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干预,才能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维护。
二、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以学生的特殊需求为主
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是与受教育者现实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的,要从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殊需求出发来选择、安排教育内容,建立自己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所针对的是学生个体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说,什么因素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最具影响力,就应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而不应当是某种学科知识的体系。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了解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三、心理教育需要学校与家长共同关注
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工作及思想的影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与学生成长密不可分的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尚是一片空白。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只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只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身体锻练轻心理保健的误区。个别家庭,不仅不能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且面对子女的反常行为往往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则在孩子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教心态可以理解。但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习要求超过了子女的生理和心理承受限度。
如何观察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融恰,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强,自觉性强,学习欲望强烈不厌学,面部表情愉悦,精力充沛,善于交友不孤独等。小学阶段,家长应充分关注他们的成长情况,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思想等精神世界,给孩子充分倾吐和宣泄心理感受的条件和机会,与其建立真挚的情感基础,在履行监护责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监护孩子的心理发展。这样的孩子经得起挫折,懂得自尊自爱,富有进取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尊重学生言行,呵护学生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5、目的性原则。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学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随之提高。
6、娱乐性原则。心理训练应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操作,产生快愉快的体验,达到训练目地。
因此,只有融心理健康教育于轻松自然的导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的画面,紧张激烈的竞赛,积极参与的小品表演,热烈的讨论,形象的练习,及时的反馈之中,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对于我们教育者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呢?下面我就结合我教育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
一、心理教育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不是让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因此,它主要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许多课程普遍采用的教师讲授的模式显然对心理教育是不恰当的。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的目的,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法达到的。唯一的解决途径主是:使教育内容尽可能直接地与受教育者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为此,利用活动教学的形式是必须的,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l、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法:首先放起轻松优美的音乐,然后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款款而谈:同学们,伴着悦耳的音乐,非常高兴,我们又来到了轻松愉快的小学生心理导向的课堂,谁愿意把你最喜欢做的事或最喜欢的学科告诉给大家,让我们一同来分享你的欢乐……这样,使学生在极其放松自然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老师。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故事法。这一方法对低年级学生效果较好。
3、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学生由于年龄、经历等不同,是非评价极其不稳定,老师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引起争论,可帮助学生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讨论中明辨道理。经过讨论,孩子们的认识像无数条上溪汇入江河一样走到了一起。从而得出:①评价他人要从事实出发,既看优点,也看缺点。②不能从自己的好恶去评价别人,要客观、公正。
4、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通过学生热情洋溢的赞美与致谢,发自内心的歉意与忏悔,引起感情的共鸣,真正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小品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导向课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小故事中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它使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转变了观念,接受了心理训练。使学生明确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世界上不少事,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可以说快乐是一种自我选择,快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6、捕捉教育时机,弥补缺失的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心理教育与一般文化课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文化课是要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关的概念、原理等等,这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而心理教育是要改变人的心理状况,这就必须首先引起人的主观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干预,才能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维护。
二、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以学生的特殊需求为主
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是与受教育者现实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的,要从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殊需求出发来选择、安排教育内容,建立自己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所针对的是学生个体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说,什么因素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最具影响力,就应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而不应当是某种学科知识的体系。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了解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三、心理教育需要学校与家长共同关注
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工作及思想的影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与学生成长密不可分的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尚是一片空白。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只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只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身体锻练轻心理保健的误区。个别家庭,不仅不能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且面对子女的反常行为往往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则在孩子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教心态可以理解。但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习要求超过了子女的生理和心理承受限度。
如何观察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融恰,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强,自觉性强,学习欲望强烈不厌学,面部表情愉悦,精力充沛,善于交友不孤独等。小学阶段,家长应充分关注他们的成长情况,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思想等精神世界,给孩子充分倾吐和宣泄心理感受的条件和机会,与其建立真挚的情感基础,在履行监护责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监护孩子的心理发展。这样的孩子经得起挫折,懂得自尊自爱,富有进取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尊重学生言行,呵护学生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5、目的性原则。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学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随之提高。
6、娱乐性原则。心理训练应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操作,产生快愉快的体验,达到训练目地。
因此,只有融心理健康教育于轻松自然的导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的画面,紧张激烈的竞赛,积极参与的小品表演,热烈的讨论,形象的练习,及时的反馈之中,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