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曾经名人聚集的多伦路,曾经庇护犹太难民的提篮桥,还是文化形态丰富的音乐谷,种类最完整的石库门建筑……虹口辖区内的海派文化资源,可谓十分丰富。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敢为人先既是海派文化,亦是虹口文化的鲜明特征。
虹口区素有“文化虹口”之称,是上海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先进文化的策源地和文化名人的集聚地。170多年来,虹口经过广东人、宁波人、美国人、犹太人、日本人和国内外其他各地人口的迁徙建设,留下了大量的名人故居、工业旧址、优秀历史建筑、石库门民居等文化遗存。
这里的老建筑、老居民,不仅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更让人从中体会到文化的积淀,感悟到一份深厚的情怀。而这些凝固的海派文化载体,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更成为虹口推进海派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参加过东京审判的老克勒
步入上海虹口区北外滩和泰玫瑰园住宅区,刚进门,95岁的高文彬“唰”地一下从沙发上站起身来,衣着整齐,说话中气十足,身体那是相当的好。回首以往,高老说:“我这一生做了两件很有意义的事,一件是参加东京审判,另一件是参与编纂《英美法大词典》。”
这也是媒体报道得最多的两件事。而事实上,高文彬不仅是个地地道道的虹口人,更是个标准的上海老克勒。
曾經写作《上海滩上的老克勒》的已故作家程乃珊在《何必强求复制历史——论老克勒选秀》一文中,提出了成为“老克勒”必备的几项标准,如:接受过英语、音乐、马术等礼仪和技术的专门训练,要有极好的修养;必须具备相当的西方文化素养,英语自然是标配;拥有良好的艺术感觉,比如对英文老歌极其熟悉,舞技也要精湛;是某方面的专业人士,医生、律师、工程师、教师等职业都可以……
这些,高文彬几乎完全符合。
孩童时期,高文彬家住在唐山路的元吉里,此建筑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中被日军炮火炸毁。高文彬家当时的房子是新式里弄,有抽水马桶,“这里的房子是英商公司造的,住的全部是租户,房租不是很贵。那时这里的房子质量是很不错的。”
而高文彬初中所就读的澄衷中学,教学质量也比较高,“老师水平都很高,教英语的武老师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的,钱君匋等名家也曾在那里教过书,体育老师王怀琪是著名八段锦发明人。课程有英语、国文、算术、体育、画图、音乐等。”
在高文彬的记忆里,彼时提篮桥一带住着很多犹太人,这些犹太人大多以做一些小生意为生,也开开商店,开咖啡馆,“上海有名的DDS咖啡馆就是犹太人开的。二战时期,我们这里为大批的犹太人提供了避难所。而号称民主国家的美国,却不让犹太人上岸。”高文彬反复强调,中国人才真正是宽宏大度,热情接待他人。
当时,高文彬居住的一带除了一些商店,还有一些小钢铁厂,沿黄浦江有很多码头,货物往来很繁忙。而这一带的电影业、娱乐业等都集中在北四川路上。
“我念初中的时候抗日战争就爆发了,虹口这一带到处都是日本人。澄衷中学校址也被日本军人占领了,学校被迫迁出,最后在北京东路河南路转角上的通易大楼上课。”从东吴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毕业后,1941年秋天,高文彬考进了东吴大学法学院。
“我们的课程,除了中国的法律外,其他的课程主要是英美法,老师基本上都是用英文讲课的,考试也用英文回答。所以学生都有较高的英语水平。”高文彬说,东吴法学院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我们一年级新生刚考进去的时候有三个班,共90多个人,但正式毕业时每班只有十几个人,淘汰率很高。”
由于抗战期间家境困难,为了读大学,高文彬不得不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每周一到周六,上午去南京西路附近的南方中学教英语,下午去东吴大学念书,同时,通过亲友的介绍,又在跑马厅找了一份工作。每逢星期日,去跑马厅查账。
“有空的时候,我喜欢游泳。”高老开玩笑地说,就算是现在,他也能在黄浦江里游上半天。
后来在参与东京审判的过程中,为了一些交际的场合,高文彬还学会了跳舞。“像是探戈、华尔兹,我都跳得很好。”高文彬至今还清楚记得第一次跳舞时,他搂着女伴的手抖得相当厉害。
抗战胜利后,高文彬一家住在虹口新建路路口的宝华里,一住就是几十年。
高文彬至今还保持着海派男人的做派。他爱喝咖啡、品红酒。高老说,他从来不喝速溶咖啡,“我都是在商店里直接让他们把咖啡豆磨成粉,回家后用最传统的意式咖啡壶煮的。”不过由于身体原因,现在高老改喝茶了,“平时喜欢喝茉莉花香片。”
在高文彬的家中,记者看到,书橱里的书整齐地排列着,烫金版的《英美法大词典》尤为显眼;茶几上,他正在阅读的报纸杂志总共有十多种;还有令人注目的一摞一摞整齐叠放的光碟,爱逛音像店的高老,每次都要购上几张喜爱的正版光碟。
除了每天看电视新闻,高文彬还爱看抗战题材和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剧。他也酷爱欣赏音乐,尤其是轻音乐和蓝调。为此,多年前,生活简朴的高老就特地花了上万元购置了一台英国制造的顶级音响,“日本的那些都不行,音质太差。”
此外,高文彬对摄影也情有独钟,早些年社区组织居民活动,他会用自己红圈镜头的名牌单反相机热忱地为大家拍照,再亲自送到位于西藏中路福州路的那家专业图片社。居民看到照片上的自己赞不绝口:高教授让我们变年轻啦。
爱“赶潮流”的高老,如今最大乐趣就是经常与女儿及小辈们发E-mail和视频对话,并且用的还全是英语。最令高老自豪的是,在美国的外孙女,小学和中学毕业时都荣获学生中的最高奖——美国总统奖,现在已是一家著名医院的医生,不但英语极好且能说流利的普通话和上海话。女儿几乎每天与他通话,每一两年总要回家探望他。
虽然去美国当过访问学者,但高文彬坚持不去美国住,他说自己是中国人,就一定要住在中国。他还时常嘱咐在国外的两个女儿和小辈们,不能做任何有损祖国的事。
作为虹口区的一个老居民,高文彬亲眼看到了虹口的变化,尤其是提篮桥一带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虹口区的发展速度很快,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巨大改善。
虹口区素有“文化虹口”之称,是上海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先进文化的策源地和文化名人的集聚地。170多年来,虹口经过广东人、宁波人、美国人、犹太人、日本人和国内外其他各地人口的迁徙建设,留下了大量的名人故居、工业旧址、优秀历史建筑、石库门民居等文化遗存。
这里的老建筑、老居民,不仅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更让人从中体会到文化的积淀,感悟到一份深厚的情怀。而这些凝固的海派文化载体,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更成为虹口推进海派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参加过东京审判的老克勒
步入上海虹口区北外滩和泰玫瑰园住宅区,刚进门,95岁的高文彬“唰”地一下从沙发上站起身来,衣着整齐,说话中气十足,身体那是相当的好。回首以往,高老说:“我这一生做了两件很有意义的事,一件是参加东京审判,另一件是参与编纂《英美法大词典》。”
这也是媒体报道得最多的两件事。而事实上,高文彬不仅是个地地道道的虹口人,更是个标准的上海老克勒。
曾經写作《上海滩上的老克勒》的已故作家程乃珊在《何必强求复制历史——论老克勒选秀》一文中,提出了成为“老克勒”必备的几项标准,如:接受过英语、音乐、马术等礼仪和技术的专门训练,要有极好的修养;必须具备相当的西方文化素养,英语自然是标配;拥有良好的艺术感觉,比如对英文老歌极其熟悉,舞技也要精湛;是某方面的专业人士,医生、律师、工程师、教师等职业都可以……
这些,高文彬几乎完全符合。
孩童时期,高文彬家住在唐山路的元吉里,此建筑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中被日军炮火炸毁。高文彬家当时的房子是新式里弄,有抽水马桶,“这里的房子是英商公司造的,住的全部是租户,房租不是很贵。那时这里的房子质量是很不错的。”
而高文彬初中所就读的澄衷中学,教学质量也比较高,“老师水平都很高,教英语的武老师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的,钱君匋等名家也曾在那里教过书,体育老师王怀琪是著名八段锦发明人。课程有英语、国文、算术、体育、画图、音乐等。”
在高文彬的记忆里,彼时提篮桥一带住着很多犹太人,这些犹太人大多以做一些小生意为生,也开开商店,开咖啡馆,“上海有名的DDS咖啡馆就是犹太人开的。二战时期,我们这里为大批的犹太人提供了避难所。而号称民主国家的美国,却不让犹太人上岸。”高文彬反复强调,中国人才真正是宽宏大度,热情接待他人。
当时,高文彬居住的一带除了一些商店,还有一些小钢铁厂,沿黄浦江有很多码头,货物往来很繁忙。而这一带的电影业、娱乐业等都集中在北四川路上。
“我念初中的时候抗日战争就爆发了,虹口这一带到处都是日本人。澄衷中学校址也被日本军人占领了,学校被迫迁出,最后在北京东路河南路转角上的通易大楼上课。”从东吴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毕业后,1941年秋天,高文彬考进了东吴大学法学院。
“我们的课程,除了中国的法律外,其他的课程主要是英美法,老师基本上都是用英文讲课的,考试也用英文回答。所以学生都有较高的英语水平。”高文彬说,东吴法学院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我们一年级新生刚考进去的时候有三个班,共90多个人,但正式毕业时每班只有十几个人,淘汰率很高。”
由于抗战期间家境困难,为了读大学,高文彬不得不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每周一到周六,上午去南京西路附近的南方中学教英语,下午去东吴大学念书,同时,通过亲友的介绍,又在跑马厅找了一份工作。每逢星期日,去跑马厅查账。
“有空的时候,我喜欢游泳。”高老开玩笑地说,就算是现在,他也能在黄浦江里游上半天。
后来在参与东京审判的过程中,为了一些交际的场合,高文彬还学会了跳舞。“像是探戈、华尔兹,我都跳得很好。”高文彬至今还清楚记得第一次跳舞时,他搂着女伴的手抖得相当厉害。
抗战胜利后,高文彬一家住在虹口新建路路口的宝华里,一住就是几十年。
高文彬至今还保持着海派男人的做派。他爱喝咖啡、品红酒。高老说,他从来不喝速溶咖啡,“我都是在商店里直接让他们把咖啡豆磨成粉,回家后用最传统的意式咖啡壶煮的。”不过由于身体原因,现在高老改喝茶了,“平时喜欢喝茉莉花香片。”
在高文彬的家中,记者看到,书橱里的书整齐地排列着,烫金版的《英美法大词典》尤为显眼;茶几上,他正在阅读的报纸杂志总共有十多种;还有令人注目的一摞一摞整齐叠放的光碟,爱逛音像店的高老,每次都要购上几张喜爱的正版光碟。
除了每天看电视新闻,高文彬还爱看抗战题材和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剧。他也酷爱欣赏音乐,尤其是轻音乐和蓝调。为此,多年前,生活简朴的高老就特地花了上万元购置了一台英国制造的顶级音响,“日本的那些都不行,音质太差。”
此外,高文彬对摄影也情有独钟,早些年社区组织居民活动,他会用自己红圈镜头的名牌单反相机热忱地为大家拍照,再亲自送到位于西藏中路福州路的那家专业图片社。居民看到照片上的自己赞不绝口:高教授让我们变年轻啦。
爱“赶潮流”的高老,如今最大乐趣就是经常与女儿及小辈们发E-mail和视频对话,并且用的还全是英语。最令高老自豪的是,在美国的外孙女,小学和中学毕业时都荣获学生中的最高奖——美国总统奖,现在已是一家著名医院的医生,不但英语极好且能说流利的普通话和上海话。女儿几乎每天与他通话,每一两年总要回家探望他。
虽然去美国当过访问学者,但高文彬坚持不去美国住,他说自己是中国人,就一定要住在中国。他还时常嘱咐在国外的两个女儿和小辈们,不能做任何有损祖国的事。
作为虹口区的一个老居民,高文彬亲眼看到了虹口的变化,尤其是提篮桥一带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虹口区的发展速度很快,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巨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