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的课堂教育改革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快乐地学习,是不是音乐课的学生就因为没有升学或学习负担而特别的快乐呢?我仔细观察发现,学生在没有任何学习困难时的快乐是非常短暂的,而且是没什么教育意义的,那么有了学习困难会不会就让学生不愿学,从而不开心呢?通过课堂实践和观察,我发现,没有任何负担的学习,学生得到的只是非常短暂的开心,而不是身心的愉悦,当我层层深入地帮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后,他们是快乐的,并激发了继续探讨的兴趣,这才是我们教育最原始的动机。我才明白了,为什么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是快乐的。
关键词: 快乐 定位 多元智能理论 奥乐夫
快乐可以促进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学习让人懂得真正的快乐。也许你会说,音乐课你还不快乐啊?天天唱唱跳跳,多开心!开心不就是快乐吗?我说:“不!”正如钱钟书先生说的:“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的文化又进了一步。”开心只是一种心情,而快乐是一种精神。精神是人类最高追求境界。例如你看完一个搞笑的影视节目,你不会说,好快乐啊,你只会说好开心,因为这种愉悦感只是很短暂的,稍纵即逝。但如果你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了困难,你历尽艰难,终于得以解决,你会觉得无比的快乐,所经历的艰难与你得到的快乐成正比,成功的愉悦感会让你下次再去品尝困难从而得到更大的快乐。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快乐地学习,但并不等同于“无忧无虑,没有负担”的学习。
既然我们要快乐地学习,又不可以无忧无虑、没有负担地学习,又不可以不要教科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那我们怎么才可以真正快乐地学习呢?
首先,我们为人师者要学会“自我定位”。
为什么要定位?近代教育史上,人们总是喜欢把师者定位在“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副“恨铁不成钢,为自己的学生操劳一生,不求任何回报”的样子。泪都干了,蜡也成灰了,自己都不快乐了,如何让学子快乐?如何把自己满腹才学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呢?所以我认为把老师定位为一个指挥官的角色更合适。只有在课堂上精于调配,善于指挥,才能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碰到困难,别让学生还没开始学习已经害怕甚至厌倦了学习。国家总督学柳斌说过:教育是最需要科学的领域,传授科学的过程不科学,学习科学的人就只能收获痛苦。所以,我们要想让学生爱学习,快乐地学习,我们首先要给自己一个定位,是做一名快乐地指挥官还是做一只会燃尽的蜡烛呢?教改给了我们一个选择的机会。老师是课堂教学中教的主体,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这是两个互不干扰却又互相联系的主体。为什么说互不干扰呢,因为老师是为了教,学生是为了学。现代战场上,聪明的指挥官是不会让自己和士兵一样冲锋陷阵,暴露在敌人的视野内指挥的。只有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才会去当排头兵,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这两个主体如果互相干扰是什么都做不成,只有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才能成功地学习,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授人以渔的快乐。那么,低年级的小学生在音乐课中,我们该如何去指挥他们快乐地学习呢?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八十年代就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至少具有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运动、交际、自省和认识自然等多种基本智能,其形成既有先天的基础,又有赖于后天的开发。音乐课的学习占据了许多项,而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倾向都不同,要把不同的学生聚到一起学一样的东西不是件容易的事,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从易到难,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一年级的学生刚上小学,很多基本的教学常规都还不是很懂,正如一张白纸,我们画什么他们就会出现什么。我通常在教学中,侧重对学生的节奏训练,因为节奏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用他们看得到、听得着的音乐节奏来训练他们对音乐的感觉,用节奏去调配他们,把孩子的东西拿来,加上我需要的音乐元素,让孩子们和我在教学相长中去玩音乐,在玩中学。
第二要大胆利用各种教材,优化教学。
俗话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都是好猫。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要做这只好猫,音乐老师要做很多的准备,音乐教材是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但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至少普遍用过三种教材版本,不论使用哪个版本,我都会在开学时通读教材,把可一起利用的教材放在一起,不论课题先后,不管哪个版本,甚至有时我还会加入流行音乐。例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课,我在正常课题学习前加学了《上学歌》,通过歌曲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自己上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意义,每次我都表扬能做到的学生,哪怕是一点闪光点,很快学生就进入教学常规。
通常教材配套的音乐素材具有局限性,甚至有些地方性太强了,学生较难把握的,我会级的《劳动歌》,地方特色太浓,一年级的小学生很难接受,我干脆让学生按歌曲节奏念熟歌词,让学生自己找首合适的童谣套用进去,进行了无意识的二度创作。有位学生就硬生生地把《学做解放军》套进去,变成劳动大军军歌,把《学做解放军》里的“哒哒 哒 哒哒 嘀 - / 嘀嘀 嘀嘀嘀 哒 - ”换成了劳动时的声音和动作,同学们一下子喜欢上了,表演得非常非常生动,一节课快活而难忘。第二课时我才给他们听原味的《劳动歌》。虽然他们没学到东北味浓郁的《劳动歌》的旋律,但他们却无意中学到了更多。所幸音乐课教学相比其它科目有很多自身的优势,我们甚至还可以利用语文课本里的诗,数学里的数字,大自然中的风、雨等等,总之一切为我所用,达到快乐的教学目的。
其三,洋为中用,巧用多媒体平台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乐•奥乐夫创建的奥乐夫音乐教学体系是世界公认的成熟的一种音乐教学体系,它以音乐节奏为学习起点,它有严密的逻辑性,科学的发展观,可以引领任何一个阶层的人们快乐地学习音乐,八十年代引入中国已二十几年,近几年更是深入地发展到了各省市音乐教育第一线。把这“洋物”为我所用需要一个过程,缩短这个过程最快的方式就是巧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平台是我们音乐课堂教学中最有力的武器。但不要滥用,不要为了好看而用,要做指挥官,有时找到的教学素材有很多,要为了用而用,可用可不用时尽量不用,让多媒体成为我们的教辅工具,而不是我们的主人。多媒体可为我们提供不间断的音乐,让我们在玩音乐游戏时更有趣;多媒体可以为我们提供完美的画面,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孩子还小,需要视觉提醒,我和孩子们一起玩音乐节奏的时候,会先让他们通过画面想象这画面会出现什么声音,再联想到动作,让他们去说、去想、去动,我们只要引导他们,这也是奥乐夫教学法的精髓所在,而不是把知识僵硬地注入。多媒体可以让他们更加注意听音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锐度,因为只有会听才会唱。
钱钟书先生说过:“矛盾是智慧的代价。”所以只有智慧才会发现矛盾所在,而矛盾的解决会让我们产生无比的快乐,无论教者还是学者。就让我们多多发现矛盾,从而获得更多的快乐。
参考资料:
1廖乃雄《音乐教学法》中国音乐学院出版05年7月
2、晨曦 李宝林《加德纳八大智能教育法》中国商业出版社06年2月第一版
3廖乃雄译《奥乐夫音乐教育法初步》安徽文艺出版社会1987年
4钱钟书《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6月
关键词: 快乐 定位 多元智能理论 奥乐夫
快乐可以促进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学习让人懂得真正的快乐。也许你会说,音乐课你还不快乐啊?天天唱唱跳跳,多开心!开心不就是快乐吗?我说:“不!”正如钱钟书先生说的:“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的文化又进了一步。”开心只是一种心情,而快乐是一种精神。精神是人类最高追求境界。例如你看完一个搞笑的影视节目,你不会说,好快乐啊,你只会说好开心,因为这种愉悦感只是很短暂的,稍纵即逝。但如果你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了困难,你历尽艰难,终于得以解决,你会觉得无比的快乐,所经历的艰难与你得到的快乐成正比,成功的愉悦感会让你下次再去品尝困难从而得到更大的快乐。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快乐地学习,但并不等同于“无忧无虑,没有负担”的学习。
既然我们要快乐地学习,又不可以无忧无虑、没有负担地学习,又不可以不要教科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那我们怎么才可以真正快乐地学习呢?
首先,我们为人师者要学会“自我定位”。
为什么要定位?近代教育史上,人们总是喜欢把师者定位在“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副“恨铁不成钢,为自己的学生操劳一生,不求任何回报”的样子。泪都干了,蜡也成灰了,自己都不快乐了,如何让学子快乐?如何把自己满腹才学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呢?所以我认为把老师定位为一个指挥官的角色更合适。只有在课堂上精于调配,善于指挥,才能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碰到困难,别让学生还没开始学习已经害怕甚至厌倦了学习。国家总督学柳斌说过:教育是最需要科学的领域,传授科学的过程不科学,学习科学的人就只能收获痛苦。所以,我们要想让学生爱学习,快乐地学习,我们首先要给自己一个定位,是做一名快乐地指挥官还是做一只会燃尽的蜡烛呢?教改给了我们一个选择的机会。老师是课堂教学中教的主体,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这是两个互不干扰却又互相联系的主体。为什么说互不干扰呢,因为老师是为了教,学生是为了学。现代战场上,聪明的指挥官是不会让自己和士兵一样冲锋陷阵,暴露在敌人的视野内指挥的。只有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才会去当排头兵,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这两个主体如果互相干扰是什么都做不成,只有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才能成功地学习,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授人以渔的快乐。那么,低年级的小学生在音乐课中,我们该如何去指挥他们快乐地学习呢?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八十年代就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至少具有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运动、交际、自省和认识自然等多种基本智能,其形成既有先天的基础,又有赖于后天的开发。音乐课的学习占据了许多项,而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倾向都不同,要把不同的学生聚到一起学一样的东西不是件容易的事,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从易到难,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一年级的学生刚上小学,很多基本的教学常规都还不是很懂,正如一张白纸,我们画什么他们就会出现什么。我通常在教学中,侧重对学生的节奏训练,因为节奏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用他们看得到、听得着的音乐节奏来训练他们对音乐的感觉,用节奏去调配他们,把孩子的东西拿来,加上我需要的音乐元素,让孩子们和我在教学相长中去玩音乐,在玩中学。
第二要大胆利用各种教材,优化教学。
俗话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都是好猫。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要做这只好猫,音乐老师要做很多的准备,音乐教材是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但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至少普遍用过三种教材版本,不论使用哪个版本,我都会在开学时通读教材,把可一起利用的教材放在一起,不论课题先后,不管哪个版本,甚至有时我还会加入流行音乐。例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课,我在正常课题学习前加学了《上学歌》,通过歌曲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自己上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意义,每次我都表扬能做到的学生,哪怕是一点闪光点,很快学生就进入教学常规。
通常教材配套的音乐素材具有局限性,甚至有些地方性太强了,学生较难把握的,我会级的《劳动歌》,地方特色太浓,一年级的小学生很难接受,我干脆让学生按歌曲节奏念熟歌词,让学生自己找首合适的童谣套用进去,进行了无意识的二度创作。有位学生就硬生生地把《学做解放军》套进去,变成劳动大军军歌,把《学做解放军》里的“哒哒 哒 哒哒 嘀 - / 嘀嘀 嘀嘀嘀 哒 - ”换成了劳动时的声音和动作,同学们一下子喜欢上了,表演得非常非常生动,一节课快活而难忘。第二课时我才给他们听原味的《劳动歌》。虽然他们没学到东北味浓郁的《劳动歌》的旋律,但他们却无意中学到了更多。所幸音乐课教学相比其它科目有很多自身的优势,我们甚至还可以利用语文课本里的诗,数学里的数字,大自然中的风、雨等等,总之一切为我所用,达到快乐的教学目的。
其三,洋为中用,巧用多媒体平台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乐•奥乐夫创建的奥乐夫音乐教学体系是世界公认的成熟的一种音乐教学体系,它以音乐节奏为学习起点,它有严密的逻辑性,科学的发展观,可以引领任何一个阶层的人们快乐地学习音乐,八十年代引入中国已二十几年,近几年更是深入地发展到了各省市音乐教育第一线。把这“洋物”为我所用需要一个过程,缩短这个过程最快的方式就是巧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平台是我们音乐课堂教学中最有力的武器。但不要滥用,不要为了好看而用,要做指挥官,有时找到的教学素材有很多,要为了用而用,可用可不用时尽量不用,让多媒体成为我们的教辅工具,而不是我们的主人。多媒体可为我们提供不间断的音乐,让我们在玩音乐游戏时更有趣;多媒体可以为我们提供完美的画面,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孩子还小,需要视觉提醒,我和孩子们一起玩音乐节奏的时候,会先让他们通过画面想象这画面会出现什么声音,再联想到动作,让他们去说、去想、去动,我们只要引导他们,这也是奥乐夫教学法的精髓所在,而不是把知识僵硬地注入。多媒体可以让他们更加注意听音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锐度,因为只有会听才会唱。
钱钟书先生说过:“矛盾是智慧的代价。”所以只有智慧才会发现矛盾所在,而矛盾的解决会让我们产生无比的快乐,无论教者还是学者。就让我们多多发现矛盾,从而获得更多的快乐。
参考资料:
1廖乃雄《音乐教学法》中国音乐学院出版05年7月
2、晨曦 李宝林《加德纳八大智能教育法》中国商业出版社06年2月第一版
3廖乃雄译《奥乐夫音乐教育法初步》安徽文艺出版社会1987年
4钱钟书《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