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碗底儿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rt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清乾隆年间,随着老百姓生活的逐渐富裕,陈州城悄然兴起一股收藏热。玩瓷器的,玩玉器的,玩字画的,还有专门收藏古家具和铜器的,可以说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并且在陈州城的太昊陵大门两侧形成一个市场,美其名曰:“古玩一条街”。
  在众多玩家当中,数陈清泰的“藏真斋”最具规模。陈清泰原本是做布匹生意的,经营了大半辈子,突然改行搞起了瓷器收藏。刚起步的时候,陈清泰下了不少血本,先跟着书本学,后又请教名师,随着几位收藏大家实际操作了几年,一个崭新的收藏家就这样诞生了。
  多年来,陈清泰练就一手绝活儿,就是对青花瓷的鉴定。他的鉴定方法与众不同:就拿一个花瓶来说,一般人在鉴定花瓶时,首先看的是瓶口和瓶身,然后再倒过来琢磨瓶底,通身把握一遍后,才能确定花瓶究竟是真品还是赝品。陈清泰却不一样,陈清泰早已养成一种习惯:只看器件的底部。不管是碗也好、盘也好、瓶也好、罐也好,他只要搭眼一扫器件的底儿,就能知道它的年代和出处,而且从不曾打过眼。就这手绝活儿,令多少藏家佩服得五体投地,为此,大家还特意送他一个挺幽默的绰号:陈碗底儿。
  由于形成了市场,古玩一条街两旁,每天都簇拥着一大批专做古玩生意的人。但是,陈清泰却很少从他们手里购买东西。因为陈清泰心里清楚,这些商人,一个个比鬼都精明,从他们手中得到的东西,要么水分大,要么价格高,想从中牟利的话,简直比登天还难。陈清泰倒是喜欢一个人背上行囊,到乡下民间转悠。从农民手里淘来的宝,大多出自“生坑”,刚从地下挖出来。当然,也不乏遇到一些从祖上传下来的藏品,主人因为家境原因,等着用钱而急于出手。从这种渠道得来的东西,往往是花小钱捡大漏,转手就能卖上个好价钱。
  陈清泰最喜欢去的地方叫曹家湾。曹家湾地处陈州城东南角,离县城有二三十里路,因有曹植墓而得名。记得去年春天,陈清泰路过曹家湾的时候,遇到一个叫吴天力的年轻人。吴天力也喜欢收藏,只不过刚刚起步,正处在懵懵懂懂、半知半解的阶段。吴天力早就听说过陈碗底儿的大名,只是一直未曾见过面,今日一见,自是欣喜万分。吴天力拿出一件铜器,说:“这件铜器,是我在别处花了几百文钱买来的。找了好几个人鉴定,结果都没拿准,有说是唐代的,有说是元代的,也有人说是仿品,弄得我六神无主,想卖不敢卖,想留又不敢留。今天恰遇上您,想请您老费心给掌掌眼把把关。”
  陈清泰接过铜镜一瞧,心中不由暗喜,憑感觉和经验可以断定,这是一件地道的唐代飞天镜!只不过因年代久远,正面已经锈迹斑斑,宛若一个烤糊了的烧饼。背面是两位长袖善舞的宫女,一左一右,环抱其中,仿佛正飘飘欲飞。陈清泰知道,像这样的物件,虽然是民间的,但存世量稀少,按照眼下市场行情,最起码也要十几两银子。
  经验告诉陈清泰,越遇到好东西,越不要慌着购买,首先要表现出冷静和淡定。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迷惑对方,让这些宝贝在主人眼里变得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一旦主人对它失去兴趣,买家就能顺手牵羊,随意抛上几个小钱,几乎跟白捡的差不多,一件好东西就算到手了。
  “几十文钱还行,几百文的话,学费交得有些过高了!”陈清泰把铜镜递给吴天力,笑着说,“留着吧,再放五百年,肯定值钱。”
  吴天力苦笑一下,摇着头说:“唉,到底还是经验不足啊!”
  陈清泰呵呵笑道:“没关系,经验都是积累下来的。干我们这一行,谁不交学费能成大业呀。有空你去我的藏真斋看看,光是墙角里堆的赝品,都够装满一辆马车了。”
  没等陈清泰说完,吴天力突然“扑通”一声跪在他面前:“陈老师,如果您老不嫌弃学生愚钝的话,就收我为弟子吧。这件铜镜虽说不值钱,也算是学生的一片心意,送给您老人家作见面礼吧。”
  陈清泰摆着手说:“我也是活到老、学到老,什么弟子不弟子呀,我们今后就互相学习吧。但是你的铜镜我不能白要。如果你执意出手的话,这么着,你当初买多少钱,我就给多少钱。钱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就让这把铜镜作为我俩结识的友好见证吧。”说完,陈清泰掏出一把铜钱,不由分说强行塞给了吴天力。
  回来的路上,陈清泰一直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这下子可算是赚大发了!果然,没多久,陈清泰将铜镜一转手,净赚了好多两银子。要知道,按照大清朝的计量单位,一两银子差不多是一千文钱,这好多两银子,都能顶得上一个六品官员一年的俸禄了。
  为此,陈清泰还特别奢侈地在县城颇有名望的陈州大酒楼摆席设宴,请陈州城所有知名藏家前来撮上一顿。这件事也在该县收藏圈内一度被广为流传。
  从此,陈清泰一直心系曹家湾,毕竟这是个令他值得怀念和留恋的地方。每次下乡,他都少不了到这个地方来看看。然而,他却再没遇到过吴天力。
  这次,陈清泰仍然按照以前的惯例,下乡淘宝的第一站便来到曹家湾。还没进村,陈清泰大老远就看见一群民工打扮的人,正围在一起争吵不休。走近一看,只见其中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浅绿色的瓷碗,正跟其他人争得面红耳赤。一打听才知道,手拿瓷碗的人是这里的房主。他要在这里建房,便雇用一批民工来挖地基。挖到近一米深时,突然挖出这么个大碗来。民工们说碗是他们挖出来的,应该归他们所有,房主说宅基地是他家的,大碗应该归他……
  陈清泰将碗接过来,习惯性地瞥了一眼碗底儿,双手就禁不住颤抖起来。天哪,这竟然是一个出自唐代官窑的秘色青瓷碗!秘色瓷是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从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整套工艺都秘不外传,故称“秘色瓷”。这样的宝贝,不说是无价之宝,身价至少在百两银子以上。
  陈清泰清了清嗓子,故作镇静地对大家说:“你们一直争论不休,也不是个办法,这样吧,我出100文钱买下这个碗,然后你们平分,怎么样?”   “去你的吧!别蒙我们了。”其中一个民工不屑地说,“上次我在我老表家看到一个青瓷碗,跟这个颜色相近,个头儿还没这个大呢,他说最起码值五十多两银子。”
  “你肯出多少两?”房主用商议的眼光看着陈清泰。
  陈清泰伸出手指说:“最多一两。”
  “那就算了。”房主回过头对民工们说:“报官吧!官府让判给谁,这碗就归谁所有。”
  “报官就报官!大不了鱼死网破。”民工们都一脸倔强地嚷嚷着。
  眼看事情要办砸,陈清泰拦住大家说:“别慌,先听我说一句,按照大清例律,地下的物件,全部归官府所有。你们报了官,东西肯定会被他们没收充公,到时候鸡飞蛋打,你们啥也得不到,白忙活一场。”
  “要不我们拿到县城的文物一条街去,谁出的价钱高就卖给谁!”有人出主意说。
  “我就是文物一条街的陈清泰!”
  “你是陈碗底儿?”有人惊讶地问。
  “正是在下。”陈清泰咬咬牙说,“这样吧,我出个天价,二十两银子,你们要卖就卖,不卖尽管自己留着好了。”
  陈清泰说完,装出一副要走的樣子甩袖而去。
  “再加十两,我们就卖给你,绝不后悔!”房主说着,又转身征求大家的意见,“你们说行不行?”
  民工们都沉默不语,大多数人点头答应了。
  陈清泰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回身拿出了银票。
  回到家,陈清泰把瓷碗清洗干净,但见瓷碗釉面青碧,晶莹剔透,犹如塘荷叶片一般清澈水润——品相如此完美的秘色青瓷碗能在这地方出现,简直不可思议。
  这天,陈清泰的老师偶然间来藏真斋做客。陈清泰忙不迭地把青瓷碗捧出来,交给老师品鉴。老师捏着碗口认真把握一番后,转过头用异样的目光盯着陈清泰,问:“花多少钱买的?”
  陈清泰怔了一下,搪塞道:“没花多少,跟白捡的差不多!”
  “那就好。”老师舒了口气说,“我估计呀,这东西是专门用来糊弄你的!”
  “为啥?”陈清泰急问。
  “就因为你只鉴定碗底儿。”老师说,“这个青瓷碗的碗底是真的,碗身却是新补上去的……”
  老师话没说完,冷汗顺着陈清泰的脊背“唰唰”往下淌。他顾不得收拾行李,匆匆忙忙往曹家湾方向赶。到地方一看,除了几个深浅不一的大坑外,哪里还有民工的影子?好不容易找到一位知情的村民,人家告诉他,这一切,全是一个叫吴天力的年轻人,花钱提前在这里布置好的……
  陈清泰双腿一软,“扑通”一声瘫软在地上。
其他文献
祸起洋人当  “德亨当”是永春城典当行中的翘楚。老东家经营有方,伙计们遵守规矩,开张三十多年,拆当、收当、管当、赎当,从没出现过半点儿差池。然而,自打与洋人做了那桩买卖后,“德亨当”就彻底乱了套。  那晚,“德亨当”打烊多时,忽有敲门声响起。老管家开门一看,门口停了一队车马,打头的是两个洋人,嘴里说着外国话,老管家听了半天一句没听懂,只得把略懂洋文的老东家董和请了出来。  洋人又是一阵连说带比画,
期刊
夜空湛蓝。  遥远的苍穹之下,月儿弯弯,像一个被小孩啃去一口的薄饼。那花,那树,那河边的渔火,雾蒙蒙的,若隐若现,阒然无声。  康无逸坐在岸边的一块大石头上,默默地想着下午发生的事情。  他对父亲康应魁收购渭河客商棉花这件事实在想不通,一百个想不通!莫非脑子有了毛病?不然,父亲咋会睁着眼睛跳火坑呢?这一下康家要损失二百两银子哩。  夏天孩儿面,说变就变,市场同样如此。十天前,一包棉花还是五两银子,
期刊
紫禁城里的慈禧太后爱好广泛,不但请人教她琴棋书画,还养了一帮湖州妇人教她蚕织。慈禧日理万机,闲工夫不多。她学了一阵书法、国画后,兴致下去了,干脆找人代笔,版权仍归自己。蚕织练了一段时间,慈禧觉得手累,最终师傅在干,徒弟在看。于是休息时,慈禧主动和湖州妇人唠嗑聊天,借机搞调查研究,访民间疾苦。  内务府官员早料到慈禧会来这一手,于是在妇人进宫前,专门组织唠嗑培训。重点科目有两条:一是要学会表扬太后。
期刊
再过半年,县太爷曹建就要告老还乡,回老家颐养天年了。  这么多年,他异地为官,从未给家乡父老做过什么,坦白地说,芝麻大的贡献也没有,如果将来卷铺盖回老家了,乡亲们会怎样看待自己?不说给自己难堪,假如他们不搭理自己,那该有多尴尬?曹建这么一琢磨,便想趁自己现在还在位上,手里多少有点权力,给老家的人做点事。有了这个想法后,曹建立马又作难了。他为官多年,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手里并没多少积蓄。俗话说,有
期刊
高银匠的老婆又小产了,这已经是她第三次小产。高夫人的身体并无大恙,第三天就下床干活了,但一丝愁意还是从他们夫妻的脸上流露出来。邻居甚至听出高银匠敲打银器的“当当”声也有些凌乱,失去了往日的节奏感。  高银匠并非本地人,他究竟是打哪里来的谁也不清楚。既不是闯关东的山东人口音,也不是逃荒而来的河南人口音。当年他来此地时,除了扛着一个大行李,还随身携带个精致的木提箱,提箱里面是全套银匠工具。高银匠靠他的
期刊
大钟寺,因寺内一口高约两丈的大钟而得名。又因为寺院周边有上千亩绵延起伏的芦苇荡,秋冬时节,芦花飞扬,如银似雪,缠绕寺院,数日不散,民间又称芦花寺。  芦花寺,是盐区九庵十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它坐落在盐河上游七道弯的一面高坡上。四周水网密布,飞鸟成群。远处瞭望,层层叠叠的金瓦黄墙,半隐半现在一片翠绿的蒲草、芦苇间,恰似万绿丛中的一处金光闪烁的盆景。它远离盐区,又与盐区唇齿相依。夕阳西下,可见鸟
期刊
“加你一个月薪水,”马太将钞票交给二婆,“你到别处去做吧!”  二婆并不将钞票接过来,只是睁大眼睛望望马太,又望望站在马太旁边的马文滔。她完全没有想到事情会有这样的发展,情绪激动,气得浑身发抖。她今年已六十八,做粗工,不能与年轻人相比;做细工,仍能做得很好,这些年来,她的自信一直很强。刚才马太说的两句话,虽简短,却使她感到难忍的痛苦。  “照理,我是不应该叫你走的,”马太加上这样的解释,“但是現在
期刊
八蜡是以神农为首的八种神祇,所以八腊庙里供的都是神农像,只有寇家庄的八腊庙个别,除了有神农像,里面还供着一个青面獠牙长着翅膀的小鬼。  寇家庄紧邻松江,土肥水美年年丰收,可是水多草多的地方蚊虫也多。有一种叫小咬的小飞虫最厉害,小咬不过小米粒那么大,刁钻古怪无孔不入。它们最喜欢聚集在一起,好像一团黑烟笼罩下来,钻进人们的衣服里头发里死叮乱咬,赶不跑打不光,咬得人火烧火燎又疼又痒,根本没办法干活。所以
期刊
半夜里,周大胆在亲戚家喝得醉醺醺的,踏着月光往回走,快到村口时,被几条黑影拦住了去路,黑影的眼睛里射出绿幽幽的光。他猛地一惊,遇上狼群了!  周大胆是个老猎人,年轻时与狼打过交道,太熟悉狼性了,像这种偶遇的情况,不能跑,得稳住,慢慢地退开,然后拐个弯绕着走。只要不惊动狼群,一般是不会遭到攻击的。  绕开狼群,周大胆酒也醒了,急匆匆地赶回家,进门就把门闩上,冲莫名其妙看着他的老伴嚷道:“好险,碰上狼
期刊
王大富是个兵,一场激烈的战斗下来,部队被打散了,他受了伤,被一个老乡救下,在老乡家养了半个多月,恢复得差不多了。恰好听说部队到了百里外的沂水县城,他第一时间辞别老乡,急匆匆赶去找部队。  王大富受的是腿伤,这一着急走不要紧,伤口有点挣裂,钻心地疼,走起路来就有点瘸。因为急着赶路,天黑得没边没沿了,王大富还在路上一瘸一拐地往前赶,可这时连沂水县城的影子都看不见。眼瞅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王大富有点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