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做长风绕战旗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gys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7年前,年仅19岁的董存瑞舍身一举,定格为我们对英雄的永恒记忆,激励着一代代人成长。
  今天,在河北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里,“以此木代替烈士遗骨”的烈士墓中,一块木牌还在无声地诉说;在辽宁锦州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纪念馆,大量实物和历史照片真实地记录着英雄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记者一路追寻,听熟悉董存瑞的人讲述英雄的故事。
  董存瑞的教导员宋兆田——
  “我听不清董存瑞在喊什么,但我看到他拉响炸药包。”
  时至芒种,暑气渐重。
  “我听不清董存瑞在喊什么,但我看到他拉响炸药包。”坐在满目青翠的小院里,略显清瘦的宋兆田老人谈起那段战斗经历,仍激动不已。
  1948年5月24日,董存瑞所在6连召开解放隆化誓师大会,开展“挂帅点将”活动,董存瑞成为“爆破元帅”。攻打隆化前,董存瑞在表决心时说:“在这次战斗中,我负伤不下火线,牺牲了当个掩体,死也要把隆化拿下来。”
  5月25日凌晨,战斗打响。6连两次奉命向前线运送支撑炸药包的三角架。后来支架不够用,大家就抱着炸药包向上冲。11时左右,6连接到命令,从4连打开的突破口中投入战斗,先后派去3个爆破手,都牺牲了。
  宋兆田说:“董存瑞挟着炸药包主动请命,后面跟着肩背手榴弹的郅顺义。他俩冲上去后,我看到郅顺义向桥桩下投手榴弹掩护。一片炸起的烟尘消散后,董存瑞的身影出现在桥下。忽然,他身体斜了一下,显然是腿部受了伤。他先往北端桥墩上放炸药包,放不住,他又向桥中央移了几步,用手托着炸药包抵住桥底,一边大喊一边拉了导火索……当时,我没听清董存瑞喊的是什么。据郅顺义回忆,应该是让他‘趴下,快趴下!’”
  董存瑞最终用舍身一举,赢得了隆化解放。
  董存瑞所在部队政委汪占军——
  “董存瑞成为英雄,绝非偶然。”
  汪占军告诉记者,修建董存瑞纪念馆时,他们做了大量细致的考证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董存瑞成为英雄,绝非偶然。”
  董存瑞所在连队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第32师第96团第6连后,他被任命为6班班长,6班被授予“董存瑞练兵模范班”,他本人被授予“模范爆破手”光荣称号。
  在不到3年时间里,他参加战斗110余次,与战友一起歼敌800余人,俘敌40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和1枚“毛泽东奖章”。
  董存瑞死得壮烈。在1948年出版的《群众日报》上,刊登有董存瑞壮烈牺牲的新闻——《共产党员奋不顾身 董存瑞自我牺牲 使隆化战斗胜利完成》,后面附有一篇《附董存瑞班战地实评》。
  汪占军说,为了革命成功,董存瑞随时准备奉献一切。他在入党志愿书上写道:“我把这辈子都交给党,跟着毛主席干一辈子革命!”舍身炸碉堡前,董存瑞告诉连长:“不完成任务,我绝不回来”。随后,他把一个小布包交给郅顺义,说:“如果我回不来,请替我交上最后一笔党费。”
  近年来,董存瑞生前战友日益年迈,有不少人已经离开人世。为了抢救历史,部队请老兵们亲口讲述那段难以忘却的岁月。
  对着镜头,董存瑞生前战友程抟久抹着眼泪说:“1948年5月25日下午,司令员程子华进城视察战果,走到隆化中学前边,忽见一个班的战士在那里哭。程司令很奇怪,打了胜仗为啥还哭,一问才知道他们的班长董存瑞为掩护全连冲锋,减少战友伤亡,用身体当支架炸毁敌人的桥型暗堡,最后英勇牺牲。战友们在战场上找了半天,最后只拣到一只鞋,现在正对着班长的遗物痛哭。”
  董存瑞侄女董继红——
  “倘若他们也曾体验过在战火中失去家园的痛苦,是否还会遗失作为一名中国人最根本的良知?”
  记者见到了董存瑞的侄女董继红,她说:“董存瑞是我大伯。在老家南山堡,村里的老人都说,大伯从小就特别勇敢,是儿童团团长。”
  董继红说她曾听老儿童团团员李志宽讲过,1943年春,新任中共三区区委书记王平来到南山堡开辟工作。有一次,王平被侵华日军追捕,董存瑞把他藏在自家院里。敌人的枪都指在脑门上了,董存瑞也不怕,骗走了敌人,掩护王平脱险。“那一年,大伯才13岁,被誉为‘抗日小英雄’。后来,王平被叛徒出卖,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大伯听说王平的壮举以后,特别伤心,不久后就报名参军了。”
  董继红告诉记者:“这些往事,在别人口中是段故事,但对亲人来说,每次回忆都是一种痛苦。爷爷奶奶并不愿多提大伯的事,提起来就流泪。我家大门框上挂着一块红匾,上面写着‘百世光辉’。爷爷奶奶想念大伯时,就在没人时靠着大门,默默地流泪。”
  作为英雄后人,董继红也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她说,这些年,她最无法忍受的就是诋毁、质疑和调侃英雄。“每次听到那些用编造的东西歪曲英雄的‘段子’,我都感到锥心泣血。倘若那些人也曾体验过失去亲人的痛苦,他们是否还有勇气‘戏说’史实?倘若他们也曾体验过在战火中失去家园的痛苦,是否还会遗失作为一名中国人最根本的良知?”
  董存瑞烈士陵园原主任吕小山——
  “拼尽半生捍卫英雄,我捍卫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未来。”
  吕小山今年已经80岁,曾访问过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的近百位领导、战友,其中亲眼目睹董存瑞托起炸药包的有郭成华、宋兆田、程抟久、郅顺义等20多人。
  在采访电影《董存瑞》编剧之一的丁洪时,吕小山问他董存瑞故事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丁洪说,《董存瑞》电影是依据生活原型,在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事迹基础上创作出来,故事的中心事件和影片所着力表现的主人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完全是真实的。董存瑞家乡的区委书记王平是真有其人,董存瑞当儿童团团长掩护王平、攻打隆化中学、舍身炸堡都是真实的。
  吕小山说:“真正的力量是信仰。拼尽半生捍卫英雄,我捍卫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未来。”   延伸阅读:
  董存瑞遗照
  董存瑞事迹的第一篇报道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舍身炸敌堡,英勇献身。隆化战斗是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进行的一次成功的攻坚战,战斗中我军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究竟是怎样发现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又是谁把它报道出来的?原民政部办公厅副主任齐速同志间亿了这个不平凡的报道。
  1948年5月25日下午4点过后,时任冀热察辽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的程子华同志来到隆化城视察战果,齐速同志是他的秘书。当走到隆化中学前面时,只见一个班的战士在那里恸哭。程司令员很奇怪,为什么打了胜仗反而哭呢?一问才知道,他们的班长董存瑞同志为掩护全连冲锋,为减少伤亡,只身托住一包黄色炸药炸掉了一个横跨在旱河上的桥形碉堡,英勇牺牲了。战友们在战场上找了半天,最后只找到了一只鞋,像是班长董存瑞的.现在正对着这只鞋哀悼他们的好班长呢。程司令员听后沉默了一会儿,安慰并鼓励了全班战士后,回过头去对齐速说:“你连夜到董存瑞同志所在的部队去,搜集有关董存瑞同志的事迹,专门写一篇报道给《群众日报》刊登,还要写一篇社论颂扬。”
  当天晚上,齐速和程司令员警卫班的两个战士带着冲锋枪,骑马到了董存瑞所在的师政治部宣传处。该处建议他们到团里去,他们于是又急奔团政治处。团政治处的同志向他们谈了所了解的情况,并把营、连上报的材料给了齐速。团政治处的同志说:“现在能搜集到的材料就是这些,里面还有董存瑞同志那个班的材料,建议你们不必再下去丁,而且部队正在运动中。”他们同意了团部意见,连夜就赶回去,当晚就写好了报道。
  程子华司令员听完齐速的汇报,指示立即写一个报道给报社送去。同时他自己也写了篇文章。1948年7月21日,冀察热辽党报《群众日报》刊登了题为《共产党员奋不顾身董存瑞自我牺牲使隆化战斗胜利完成》的报道:
  [前线电]:齐这报道:冀察热辽人民解放军敢五部八支队六分队班长董存瑞同志在隆化战斗中,以顽强杀敌的气概作了永垂不朽的自我牺牲,他个人的英勇行动对隆化战斗的胜利解决起了很大的作用……董存瑞同志为完成任务,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毫不踌躇地用一手扶着炸药包,一手拉导火线,在强烈的轰声中敌碉堡毁灭,董存瑞同志也光荣地牺牲了……当教导员知道了董存瑞同志牺牲的经过时,失声痛哭,连干部以后看地形见董同志血渍也都流泪不止,全连的战士为他的英勇所感动,决心为他报仇。
  程子华司令员的文章题目是《董存瑞同志永秀不朽》。文章对英雄给予了高度评价,写道:
  人民英雄董存瑞同志,你是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榜样,我区全军将永远记着你的英勇,有了你那种坚决顽强的攻击精神,敌人的任何抵挡都是枉然……
  我们每一次战斗的胜利,是依靠了前后方千万战士与人民的功劳。在这当中,个别的指导员、战斗英雄能够起到特别的关键作用。像董存瑞同志这样的作用,对人民的功劳和贡献是永垂不朽的。
  齐速的报道,是有关董存瑞烈士事迹的第—篇报道。随着革命的进展和新中国的建立,董存瑞——这位不朽的英雄已写进中小学课本,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链接:
  董存瑞烈士陵园
  董存瑞烈士陵园,位于承德隆化县苔山脚下伊逊河东岸。1954年隆化县委、县人委为纪念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而始建。经十余次扩建,现陵园占地7.5万平方米,有13项纪念建筑。大门中间是萧克将军为陵园题写的园名:董存瑞烈士陵园。仿古式牌楼侧后47米是座于两条幅轴线上的董存瑞烈士碑亭和革命烈士碑亭。两亭后平行延伸50米处,东侧为古朴宁静的董存瑞烈士纪念馆,西侧是蓝顶白体的国防教育馆。厅馆间两条对角线交点上,是翠柏簇拥的董存瑞烈士铜像,英雄身着军装,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药包,右手紧我拉开的导火线,再现了英雄在炸药包爆炸瞬间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椭圆形的纪念广场上,屹立着高耸云天的董存瑞烈士纪念碑。碑体正面汉白玉石心上雋刻着朱德元帅的亲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纪念碑后的两侧是董存瑞烈士题词碑廊,东西各一座,两座共镶嵌着由中国黑花岗岩刻制的聂荣臻、杨尚昆、程子华、迟浩田、朱学范等党和国家领导及知名人士为董存瑞题词46块。两座题词碑廊北面是一片松柏掩映着园壁隆顶的董存瑞烈士墓。
  在陵园外西南部约300米的地方,是董存瑞当年炸毁的桥型暗堡处,仿建有桥型暗堡,占地64平方米,下沉0.8米的广场,中央一块巨石上刻有“董存瑞壮烈牺牲地址”标志。
其他文献
6月,山峦叠翠,碧空如洗。我徜徉在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广场,仰望着高大的纪念塔,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纪念塔以绛红色花岗岩为基座,以白色大理石为塔身,塔身呈五面形柱体,塔顶有五角斗檐,整体雄浑大气,朴实宏伟。塔的背面是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记载,正面镌刻着几个金色大字:“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游人如织,塔前有一队大学生在搞主体团日活动,他们敬献的花圈绶带上写着“英雄是民族的未来”几个醒目的隶书大字。
期刊
助人为乐好人  卢稳子 天津南开区 八旬退休教授自费建自闭症康复学校 12年改变百余孩子命运  刘红权 山西晋中市 民间盲艺人20年保护传统文化助学27个贫困娃 被赞誉“当代阿炳”  肖英 山西晋中市 税务干部19年默默帮扶百岁空巢老人  郝锦荣 山西 晋中市六旬残疾老人开办修表店 几十年如一日回报社会资助失学儿童  郭唐珍 山西 晋中市七旬老人退休不退责 发挥余热18年做好事不间断  董金保 山
期刊
长安街,首都北京的“窗口”。  世界的目光在这里聚焦,中华民族的形象在这里展示。在这里,中华儿女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形象。  北京卫戍司令部警备纠察连官兵,常年巡逻执勤在这条大道上。他们认真履行使命任务的同时,坚持学雷锋、做好事,以人间大爱温暖着过往四海宾朋,立起中国军人的好样子。  爱的坚守——  “北京的胡同再多,也没咱纠察兵做的好事多”  前些年,一位刚从外地来京的老大爷想找
期刊
农发行陕西省志丹县支行有一个出了名的大孝女叫强改芬。她是公婆心里的“好女儿”,同事口中的“好媳妇”。她十八年如一日,伺候瘫痪在床的公公,用行动谱就了一曲“孝”的赞歌。  强改芬的丈夫是家中独子,1985年,婆婆溘然离世,只剩公公一人,她和丈夫商量想把公公接到县城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身边朋友劝她不要“自找麻烦”,她说公公一个人,她不放心,三代人一起生活虽艰辛,但“上有老,下有小”,三代同堂也是一种
期刊
苏联解体前夕,由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盛行,一些媒体发动对苏共领袖、苏联英雄和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的抹黑与诬蔑,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给一些地方的民族分离主义以及西方和平演变提供了把柄,搞乱了苏联军队,成为最终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历史教训十分惨痛。  一 诋毁领袖  社会主义时期的苏联,苏共领袖和苏联英雄因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所做的贡献而得到人们的推崇和膜拜。苏共20大后,赫鲁晓夫出于个人的恩怨,
期刊
现如今发善心、做好事,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人家不但不领情,反而怀疑你的动机。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非常尴尬,大煞心理风景的事儿。  前年秋天,在乌鲁木齐到喀什的火车上,我携妻带子与一维族小伙子同坐一包厢。这小伙儿,浓眉大眼,中等身材,虎背熊腰,皮糙肉厚,看起来颇有蛮力。他的饭量更惊人,上车后坐到铺位上不久就吃东西,一块足有三四斤重的馕(新疆的烤饼),不到半天就消灭光了。  由于语言不通,我们基本上无话
期刊
吴宗霖,现任中国一川(澳门)国际有限公司总裁。作为一位80后企业家,他18岁开始创业,摆过地摊、水果摊,擦过皮鞋,当过厨师,做过电工,做过美容美发,也开过饭店——一路走来,在逐渐获得事业成功的同时,吴宗霖开始孕育一个“爱的梦想”,他说,作为一位80后企业家,要引领爱的潮流,带动更多年轻人把善的事业做大。  9月20日,吴宗霖(右一)代表中国一川(澳门)旗下的珠海传眉心秀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向中华慈善总
期刊
2015年12月27日,《雷锋》杂志社联合厦门工行开元支行、美禾支行党支部共同举办的雷锋事迹报告会,在厦门雷锋文化艺术馆召开。厦门工行开元支行行长傅安东、党支部书记林民苏,厦门工行美禾支行行长周燕滨,中国将军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朱剑平,厦门雷锋文化艺术馆馆长、《雷锋》杂志品牌主管、“雷锋之花”袁雪雪,厦门雷锋艺术馆顾问杨宗华以及厦门工行党支部党员等30余人参加。  报告会上,袁雪雪通过大量真实的事例
期刊
持续半个世纪之久、至今依然保持着热度与鲜度的学雷锋活动,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的父辈激情燃烧起的社会实践。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开启这一伟大实践的推动者,是毛泽东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然而人们也许不曾了解,许许多多关注和致力推动新中国走向前进的普通人一同参与和推进了这一进程。正是这些普通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触发了伟人豪情挥洒为一个普通士兵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撼动中国半世纪的大字。  时间回溯到学雷
期刊
年过六旬的王英杰曾是开封市一位坐拥千万身家的房地产商。7年多前,他放弃生意、倾尽经商近30年的1000多万元积蓄,建成河南省唯一一座公益性道德讲堂——开封敦复书院。他举微薄之力致力拯救滑入谷底的国人道德,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了一处“精神高地”。  王英杰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还带领全家三代、10多口人义无反顾回报社会,助学、修路、捐善款,以道德思想和行为帮助他人、感化他人,促使更多的人回归祖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