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子”富豪的国学梦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过六旬的王英杰曾是开封市一位坐拥千万身家的房地产商。7年多前,他放弃生意、倾尽经商近30年的1000多万元积蓄,建成河南省唯一一座公益性道德讲堂——开封敦复书院。他举微薄之力致力拯救滑入谷底的国人道德,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了一处“精神高地”。
  王英杰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还带领全家三代、10多口人义无反顾回报社会,助学、修路、捐善款,以道德思想和行为帮助他人、感化他人,促使更多的人回归祖国的传统美德。从千万富翁到平民教育家,他已然成为了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稀缺的、群众中的典型的道德典范。
  乐善好施,谨记父母的言传身教
  王英杰如今是开封市的“名人”,但他无论走到哪儿,无论在什么场合,总会向众人提起他的父母:“他们是我世界观形成的启蒙者。”
  1953年,王英杰出生在河南郏县一个乐善好施的家庭。王英杰曾从母亲口中得知,他父亲曾在解放初期玩彩票中了头等大奖,“当时的奖金可是用骡子驼了几大筐的银元呢,可是父亲甚至没有把钱拉回家,而是直奔高寺学校去了。”王英杰说,那些奖金全部用来修缮学校,剩下的钱又为学校买了鼓、号等乐器,家里没有花一文钱。在新社会长大的王英杰不能理解父亲的做法,便追着父亲询问理由。谁知,父亲只是简单地说:“那不是我们的血汗钱,我们不能要。“父亲的回答就像壹加壹等于二那般简单,但在王英杰听来就像蜜,不等听完,早已甜到心坎坎里去了。
  王英杰说,他母亲也曾对他说,“一个人在世上要时刻存个好心,关键时刻会有用的”。得益于父母的教导,王英杰自小就树立了“要超越父母”,成为更好的人的理想。
  1979年,结了婚的王英杰迫于生活压力,与妻子开始捡废品、洗衣服、卸煤球、拉货物,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卖起粮食,积攒部分资金后又办起了自己的农副产品经销部,厘中赚钱,量里取胜,慢慢积累下一些财富。
  上世纪90年代,王英杰的生意越做越大,钱也越积越多。由于担心孩子养成不劳而获的不良习惯,夫妻俩决定不给孩子留钱,不让他们坐享其福。夫妇俩商量后决定看哪里的路需要修,就去义务修路。2007年,王英杰出资70余万元重修西关北街道路;2008年、2012年为汶川、雅安地震捐款近10万元;2009年出资为两个家属区200多户居民解决排水问题;2012年在开封大学设立英杰奖教金、奖学金……
  弃商从文,以微薄之力举大旗
  2008年8月,王英杰在南京听了一堂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后深受触动,从此他便走上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之路。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王英杰说,他在“传统文化学习班”听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也听得浮想联翩。一念之间,他作出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决定”:放弃家族企业,抛下地产生意,砸进近乎全部身家,照样开办一个传统文化学习班,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许多人对他的做法感到不解,有人说他另有图谋,还有人骂他是傻子,但是王英杰却说起了他在经商中遇到的两件事。
  那一次,广东清远粮食局加工饼干需要一批优质玉米,王英杰在开封当地购买了60吨质量上乘的玉米发往广东。王英杰跟车到达清远,卸货时成吨的玉米冒起了烟,竟起火自然。活了几十年的王英杰第一次开了“眼界”,终于明白这些玉米是被利欲熏心的商人掺了水!看着金黄的玉米在眼前燃烧,王英杰泪流在脸上、痛却在心里。
  不久,他再次到一家粮库订购小麦时,看到那里的人们正手握水管往粮食上喷水。他瞬间明白了,昧着良心不择手段的捞钱,在这个国家,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少数人的行为。
  这两件事使王英杰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自我毁灭的危险边缘,百行以德为首,“仓廪实”更需行道德。拯救道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那时,他就在思索他可以做的事情。那堂传统文化班的课程为王英杰指了一个方向,用他的话说就是“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倾尽财力,建学堂弘扬国学
  开办传统文化学习班需要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更需要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当王英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两个女儿、女婿时,立刻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大女儿王晓丽说:“先将流动资金拿出来用,不够我去贷款。”隔了几天,大女儿就把自家的汽车卖了,她把卖车的钱递到父亲手中:“我们用电动三轮送女儿上幼儿园,钱先用到办学上吧。”
  有了孩子们的支持,王英杰的国学班办起来了。一开始,学习班起名为“敦复堂”,字义来自《易经》和《弟子规》,就办在自家院里。王英杰寄希望于通过他的学习班,就像南京改变了他自己那样,通过义务对群众开展德育教育,用传统的力量凝聚人心,促使更多的人道德回归。
  那时的社会,传统文化的弘扬远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主流,当时的中央也没有相应的号召与提倡,大多数人并不理解王英杰的一番苦心。王英杰四处奔走,苦口婆心地邀请人们前来听课,还在家里摆上水果和茶水招待他们,但相邻们甚至他的亲戚们也不买他的账,来者寥寥。他只拉着妻子一个人支持他,陪他一起听课。
  妻子也有来不了的时候。王英杰就一个人坐在那里听。有一次,授课老师问他,没人来,别讲了吧?他说,一个人,也要讲!就是只有桌椅板凳听,也要讲!
  然而,渐渐地,前来听课的人数多了起来,“是免费,但不是传销,也不是洗脑,是教人们孝敬父母,学好的……”他们奔走相告,口口相传。“敦复堂“的声名日渐远播。
  2年后,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王英杰又把自己前期买下的5亩黄金地段建设用地申改为教育用地,建成了可容200人寄宿、500人就餐、700人听课的“敦复书院”。
  敦复书院从诞生那天起王英杰就明文规定,学员的吃住、听课费用,甚至香皂和手纸都全部免费。这也引来了一些附近的“上班族”跑来蹭饭。一开始,王英杰对此很愤怒,要求凭听课证进餐厅,把没有听课证的人拒之门外。但他想到了父亲的教诲,想到那些人也不容易,“如是家庭条件好,谁会跑这么远专程蹭饭?”他开始睁只眼闭只眼“装傻”。结果,蹭几次饭后,那些人就都变成了他的学员,并积极宣传他们的所见所闻。
  持之以恒,挂牌“文明中原大讲堂宣教基地”
  敦复书院的名气日益扩大,如今已拥有一个500多个座位的大礼堂、两个可容纳300多人的多媒体教室,以及能同时供200多人食宿的餐厅和宿舍。这和当地政府部门雪中送炭般的支持息息相关。
  2011年12月23日,开封市有关领导来到书院,开封市文明办“文明中原大讲堂宣教基地”的大牌子,赫然挂在了敦复书院的门前。随后,国家司法部、河南省司法厅,省、市文明办,省关工委等领导同志多次来敦复书院调研考察。开封市领导还从教育部门抽调专职人员做书院的国学老师,资助部分桌椅,从各方面支持敦复书院的发展。
  2014年7月,开封市文明办主任何利军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敦复书院周四固定课堂”到市里各个单位,要求组织员工参加道德宣讲活动。共青团开封市委等组织还把敦复书院定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等。
  据统计,7年多来,敦复书院举办大型公益讲座51期、固定道德讲堂60期,开办接受外地学员的长期培训班5期,全国各地30多万人次受教育,带动了全市及周边地市建立各级道德讲堂620多所,大大促进了道德讲堂活动的开展。
  随着敦复书院在全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015年,慕名前来学习参观的干部、学生、老人和孩童每月达到4万人。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王英杰的事迹先后被开封市、河南省等多家媒体报道。2014年5月,王英杰家庭被河南省妇联评为河南省“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2015年1月,王英杰被河南省妇联、省文明办评为河南省“传承好家风的好妈好爸”。2014年1月,王英杰入选中央文明办授予的“中国好人榜”;2014年5月,王英杰家庭荣获全国妇联授予的“第九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称号 、全国“最美家庭”提名奖。2015年全国第五届道德模范评选提名奖。
  对于接踵而来的荣誉,王英杰只是淡淡的却坚定地说:“我相信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其他文献
2015年5月13日,雨后的大连海风习习,空气清新。在大连综合中等专业学校举行的“首届渤海校园雷锋文化论坛”上,抚顺市新抚区教师学校退休女教师张玄向与会140名师生倾诉了54年前他与雷锋叔叔通信的鲜为人知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與雷锋叔叔通信的经过  1960年12月11日,抚顺日报发表了某部队优秀战士雷锋的先进事迹后,有不少中小学生纷纷给报社写信,表示要学习雷锋那种大公无私、刻苦好学的精神,
期刊
6月,山峦叠翠,碧空如洗。我徜徉在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广场,仰望着高大的纪念塔,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纪念塔以绛红色花岗岩为基座,以白色大理石为塔身,塔身呈五面形柱体,塔顶有五角斗檐,整体雄浑大气,朴实宏伟。塔的背面是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记载,正面镌刻着几个金色大字:“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游人如织,塔前有一队大学生在搞主体团日活动,他们敬献的花圈绶带上写着“英雄是民族的未来”几个醒目的隶书大字。
期刊
助人为乐好人  卢稳子 天津南开区 八旬退休教授自费建自闭症康复学校 12年改变百余孩子命运  刘红权 山西晋中市 民间盲艺人20年保护传统文化助学27个贫困娃 被赞誉“当代阿炳”  肖英 山西晋中市 税务干部19年默默帮扶百岁空巢老人  郝锦荣 山西 晋中市六旬残疾老人开办修表店 几十年如一日回报社会资助失学儿童  郭唐珍 山西 晋中市七旬老人退休不退责 发挥余热18年做好事不间断  董金保 山
期刊
长安街,首都北京的“窗口”。  世界的目光在这里聚焦,中华民族的形象在这里展示。在这里,中华儿女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形象。  北京卫戍司令部警备纠察连官兵,常年巡逻执勤在这条大道上。他们认真履行使命任务的同时,坚持学雷锋、做好事,以人间大爱温暖着过往四海宾朋,立起中国军人的好样子。  爱的坚守——  “北京的胡同再多,也没咱纠察兵做的好事多”  前些年,一位刚从外地来京的老大爷想找
期刊
农发行陕西省志丹县支行有一个出了名的大孝女叫强改芬。她是公婆心里的“好女儿”,同事口中的“好媳妇”。她十八年如一日,伺候瘫痪在床的公公,用行动谱就了一曲“孝”的赞歌。  强改芬的丈夫是家中独子,1985年,婆婆溘然离世,只剩公公一人,她和丈夫商量想把公公接到县城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身边朋友劝她不要“自找麻烦”,她说公公一个人,她不放心,三代人一起生活虽艰辛,但“上有老,下有小”,三代同堂也是一种
期刊
苏联解体前夕,由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盛行,一些媒体发动对苏共领袖、苏联英雄和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的抹黑与诬蔑,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给一些地方的民族分离主义以及西方和平演变提供了把柄,搞乱了苏联军队,成为最终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历史教训十分惨痛。  一 诋毁领袖  社会主义时期的苏联,苏共领袖和苏联英雄因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所做的贡献而得到人们的推崇和膜拜。苏共20大后,赫鲁晓夫出于个人的恩怨,
期刊
现如今发善心、做好事,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人家不但不领情,反而怀疑你的动机。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非常尴尬,大煞心理风景的事儿。  前年秋天,在乌鲁木齐到喀什的火车上,我携妻带子与一维族小伙子同坐一包厢。这小伙儿,浓眉大眼,中等身材,虎背熊腰,皮糙肉厚,看起来颇有蛮力。他的饭量更惊人,上车后坐到铺位上不久就吃东西,一块足有三四斤重的馕(新疆的烤饼),不到半天就消灭光了。  由于语言不通,我们基本上无话
期刊
吴宗霖,现任中国一川(澳门)国际有限公司总裁。作为一位80后企业家,他18岁开始创业,摆过地摊、水果摊,擦过皮鞋,当过厨师,做过电工,做过美容美发,也开过饭店——一路走来,在逐渐获得事业成功的同时,吴宗霖开始孕育一个“爱的梦想”,他说,作为一位80后企业家,要引领爱的潮流,带动更多年轻人把善的事业做大。  9月20日,吴宗霖(右一)代表中国一川(澳门)旗下的珠海传眉心秀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向中华慈善总
期刊
2015年12月27日,《雷锋》杂志社联合厦门工行开元支行、美禾支行党支部共同举办的雷锋事迹报告会,在厦门雷锋文化艺术馆召开。厦门工行开元支行行长傅安东、党支部书记林民苏,厦门工行美禾支行行长周燕滨,中国将军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朱剑平,厦门雷锋文化艺术馆馆长、《雷锋》杂志品牌主管、“雷锋之花”袁雪雪,厦门雷锋艺术馆顾问杨宗华以及厦门工行党支部党员等30余人参加。  报告会上,袁雪雪通过大量真实的事例
期刊
持续半个世纪之久、至今依然保持着热度与鲜度的学雷锋活动,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的父辈激情燃烧起的社会实践。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开启这一伟大实践的推动者,是毛泽东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然而人们也许不曾了解,许许多多关注和致力推动新中国走向前进的普通人一同参与和推进了这一进程。正是这些普通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触发了伟人豪情挥洒为一个普通士兵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撼动中国半世纪的大字。  时间回溯到学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