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器浅析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jiawen84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原始人类通过灵巧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制作出了各种造型的陶器,并在陶器上装饰着形象各异的花纹,透露他们那原始又懵懂的图腾崇拜。
  关键词:陶器;泥条盘筑;平地堆烧;仿生造型
  中国——世界上最早烧制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制陶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手工业,陶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它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极为密切。中国先民把黏土塑造成各种需要的造型,烧制成不同种类的生活器物,从此解决了人类的储物问题,也记录了古代文明的发展。
  1 陶器的起源
  “水火濟济而土合”——《天工开物》
  陶器的出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里看来,始终是和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分不开的,甚至是伴随着人类原始农业出现的。不过学术界一直对这点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议,到底制陶与原始农业谁先谁后呢,到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答案。考古上发现了很多的原始农业遗址,不过却没有发现陶器的痕迹,所以这段时间学术界称之为前陶文化时期。
  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逐步进入定居的时代,这是原始农业发展的结果。定居的生活需要很多条件,如如何贮藏食物,如何烧煮食物,这些都需要容器,而这种容器却不是自然界现成的,他需要原始人类通过各种尝试得来。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已经发明了火,在生活中,人类也熟练地掌握了泥土的特质,这些条件都为早期陶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据考古专家推测,早期陶器的出现有可能是在炊煮食物的过程中形成的,但这只是一种猜想,陶器的产生可能还存在很多别的偶然现象,制陶工艺的成功实际上是原始人类经过漫长的时间不断探索和尝试的结果。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提出:“特别是随着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谷物的储藏和饮水的搬运,都需要这种新兴的容器——陶器,于是就大量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的突出特征,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1]
  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陶片,距今约有在距今12000年到9000年之间,此时人类已经掌握了用火,人们在摄氏680度左右将陶坯烧制成陶器,虽然早期的陶器质地还明显的松散,但是,它的出现成为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伟大创造,它完全改变了人类茹毛饮血,悬挂烧烤的生活方式。
  考古学者在佛山河湾的河宕贝丘遗址,人们在这里发现了2000年前先民们曾经使用的陶器残片。最初产生陶器一般都是红陶,不具备后来陶器的那种敲起来很坚硬的不渗水的特征。新石器早期的文化层,还有一些少量的尖口圜底陶器碎片。这些陶片有着共同的特点,胎质厚重,并且非常粗糙,这显然是人类刚学会制作陶器,火候比较低时的作品。随着陶器的成功烧制,人类的生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要用它来储水、运水,称为当时主要的容器,同时解决了劳动中的基本问题,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陶器是人类文明开始的标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改变物质材料的性质,是实现了“火”与“土”的神奇碰撞,它显现出古代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并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从远古走来。陶器的出现,使人类开始走向定居生活,人类可以自由的支配水和食物,翻开了人类历史文明辉煌的一页。
  2 陶器的材料和制作方法
  陶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坯体呈现出粗糙不透明的质感,在陶壁上有微孔,这些微孔具有吸水性,轻叩陶器会发出浑浊不清的声音。
  一般陶器可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釉;品种根据胎土的不同分别有彩陶、黑陶、灰陶、红陶、白陶等。实验表明,大自然中的泥土并不是都适合做陶,有一种老百姓称之为红黏土或红胶土,也就是地质学上名为“第四纪红土”的泥土,才是最好的制陶原料。陶胎是用黏土制作的,但从土到泥还需要一个复杂的工序,刚采集的泥土需要先从中筛选杂质,然后反复淘洗,最后直到沉淀出细腻粘稠的泥团,这样才能变成真正做陶的泥料。经考古专家的不断考古发现出土的陶器胎质细腻,质地坚实,向我们展示了原始先民熟练掌握的处理黏土的技术。
  原始人类最开始制作陶器,没有工具,只有凭借自己灵巧的双手来完成,最早使用的方法是手制成型法。这种用手捏制的方法做出的陶器往往造型不太规整。用手直接捏制一般用来制作比较小型的器物,如吃饭的碗、盘等;而泥条盘筑可以用来制作一些比较大型的器物,如大罐、大瓮、大壶等盛储食物比较多的器物。
  随着制陶工艺的发展,慢慢人类学会了更多的制作方法,会采用慢轮和快轮来制作陶器。新的陶器加工方法的出现,大大地提高了制陶的生产力。
  陶器制作出来之后接下来就是烧制了,原始人类最开始的烧陶方式很简单,就是选择一块空地,将陶坯放在火上直接烧,这种烧陶方式专家称之为平地式烧陶或平地堆烧。然而这种烧造方式有一定的缺点,由于平地堆烧时的火力难以控制,并且也没有对其进行密封,所以烧制的陶器会出现质地松脆,颜色不匀的问题。
  随着烧陶工艺的不断发展,原始人类发明了陶窑,陶窑是衡量陶器烧造好坏的重要标志。陶窑结构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陶器的烧成温度。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将陶窑、陶轮和封窑的技术进一步提高,使得陶器的设计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时已经可以制作出造型各异的器皿。
  3 陶器的分类与造型
  原始陶器的造型简单,大多数是用来盛水和储藏粮食的。不同地区的陶器在形态上也有不同风格,有平底的,也有尖底的,陶器在汲水、烧烤、储存食物等方面,对人类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了造型各异的生活日用品之外,还有不少是原始人类用于装饰的陶器饰品。
  陶器根据其不同的使用用途可以分为饮食器、炊煮器、盛贮器、盛酒器、工具类、杂器类等。例如,陶鼎、陶罐、陶碗、陶盆、陶钵、陶瓮、陶缸等。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形体单纯的圆形器为多,这是原始人类对自然摹拟的结果,如鸟卵、家猪、龟等动物形体,以及葫芦、瓜形、果实等植物形;又由于圆形器制作较为方便,即使不太规整,在视觉上仍浑然一体,且使用和清洗也较为方便,以圆形器为基本形制的饮食器设计规律为后世所继承。
  陶器制作在我们今天看也都是非常先进的,造型简练、概括,追求整个形体的一种均衡,达到一种形式美感,首先是功能决定了它的结构和形制,同时又遵循着审美的特征,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
  陶器特征是以折沿平底和三实足和圈足器为主的发展体系,陶器的质料也还是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较多。
  陶器从产生,造型就在不断的演进,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原始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过程,对科学技术研究的一个过程,同时也反映出原始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和理解,对美的向往和艺术创造的过程,充分向我们展示出了中国先民的艺术创造力,让我们现在都不得不敬佩。
  参考文献:
  [1] 冯先铭.中国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
  [2]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东方出版中心,2012.
  [3] 简洁.中国陶瓷[M].黄山书社,2013.
  [4] 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杨霞,女,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其他文献
摘 要:音乐启蒙教育是在对幼儿学习音乐,接触音乐的引导过程中进行的。完善而系统的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不仅可以让幼儿更早地学习到与音乐相关的知识,更加可以塑造幼儿健康开朗的个性,陶冶儿童的情操和德育等方面的全面提高。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不仅仅是在家庭中,更应该体现在学校等教育机构中。  关键词:音乐启蒙教育;幼儿;误区;方法  音乐启蒙教育是在教师与儿童相互参与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
期刊
摘 要:动画是使用绘画、雕塑、摄影等技术手段,通过逐帧拍摄的方法,使拍摄对象在一秒24帧的基础上,创造出仿佛活了一般的人物或者事物的一种艺术。动画虽然是新生的艺术形式但因其发展迅速,如今已经有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成熟的技法。黄梅戏是安徽地方传统戏剧的重要代表,其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一直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用现代传媒的方式把黄梅戏搬到大屏幕上,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动画;黄梅
期刊
摘 要:我们高等艺术院校,在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时,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在人才培养、艺术传播等方面切实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重任。川音在文化产业上发展的决心有目共睹的,在学院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之下,川音人定会巩固已有的成果,为整个成都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作;学科建设  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主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
期刊
摘 要:色彩是动画的重要元素,也是体现主题思想的视觉形象。在动画《千与千寻》中,丰富的色彩生动展现了梦幻般的小镇,让人缅怀童年的美好时光。同时,色彩设计赋予动画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与动画的整体风格完美融合,辅助情节不断深入,给人们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视觉盛宴。  关键词:色彩;动画;色调  绚烂的色彩设计是动画的主要表现形式,吸引观众视线。通过对冷、暖色调的搭配,引入主题,开启观众的心灵。随着科技的发
期刊
摘 要:高职特殊教育由于教育对象和任务不同于一般教育,其自身的特点比较明显。教师为了达到特定教学目标必须运用语言、文字、形象等传达指令、形成互动、传播知识、引发思维、开展实践,在这一过程中采用的语言、行为、手段、程序和技巧就是所谓的教学方法。不同的生源、不同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对教学方法的采用和运用都不一样。本文将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及结合我们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采用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方
期刊
摘 要:美国电视剧基于网络的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全球流行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的目的是从考察美剧文本中的国家叙事角度厘清其构建“美国”国家主体的文化无意识策略,系统阐释了在众多的美剧文本中作为“美国”主体的“他者”的伊斯兰教国家、中国、俄罗斯和拉美国家的国家形象,并从结构主义叙述学的角度予以归纳。  关键词:美国电视剧;叙事;国家形象;他者  从20世纪末开始,美国电视剧基于网络的跨文化传播已经成
期刊
摘 要:作为后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拉康的主体学说极具张力。他关于“镜像理论”及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研究影响深远,他还提出主体三界理论,在主体与他者的比对中揭示主体的建构与分裂,为主体与身份的转化打开了新的思路。他的学说也为我们在电影中解析人物主体与他者的关系及身份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拉康;电影;主体;他者;身份认同  拉康是后精神分析学的代表人物,在他的理论中,主体理论是核心理论之一。拉
期刊
摘 要:当今时代是一个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时代,摄影、电影、绘画、建筑、设计、雕塑、多媒体等都在互为激荡汇流。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摄影艺术可以除照片这一基本形式外,还可以以影像、多媒体、装置等媒介形式去呈现。更注重观念性和跨媒介、跨领域合作,呈现视觉、听觉、触觉相融合的跨学科交叉新面貌,使摄影产生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摄影;跨界;融合;多元化  2014年4月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展——《2009年
期刊
科学事业迅速发展,众多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被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一现象也就是近50年的事。飞速发展的科学事业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物质层次上飞跃,同时让我们的精神生活层次达到了另一个崭新平台,享受着感官至全身的刺激。跟随着科学的脚步,艺术设计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历史性的变革,数字媒体应景的诞生了。人类对未知世界发起了无尽的探索和追求,从而获取到新的知识,不同的思维方式,更完善的
期刊
摘 要:自20世纪中叶,电视作为一种影像媒介,在全球迅速普及开来,进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于是人们开始思考媒介的意义。伴随着便携式手提摄像机的出现,艺术家开始利用录像这种新的媒介进行艺术创作。早期的录像艺术大多是艺术家用它作为行为艺术的一种记录手段,后来由于对影像艺术理解的加深,单屏录像显然受到形式上的局限,它在叙事和空间表现力上已经不能够完全支撑起艺术家的观念。于是伴随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的扩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