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拓荒者李振声

来源 :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_gejia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来养活中国人》,美国作家莱布斯·布朗在1995年写书发问,引发一时轰动。经过10年的努力,一位农学家用实际数据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2014年5月,83岁的李振声院士因杰出的科学成就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之一。如果说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那么李振声称得上“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南袁北李”, 一个研究水稻,一个研究小麦,都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培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他们让广大农民受益,让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受益。
  饥饿促其走上“弄麦”路
   “这就是我们培育的‘小偃6号’,你们看,多有嚼劲!”在自己的办公室,李振声从一株小麦标本上摘下一粒小麦籽。这是他和同事们经过20年努力培育出来的优质小麦种。
   这个与麦为伍的科学家,最初走上“弄麦”之路,却源于早年饥饿的经历。李振声1931年出生在山东淄博农村,幼时家境贫寒,13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一人带着4个孩子,日子过得愈发艰难,李振声读到高中二年级便辍学了。
   1948年,济南解放。此时,李振声只身来到济南找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则广告——那是山东农学院的招生启事。其中最让李振声感兴趣的内容是学校提供吃住。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李振声报考了,没想到还真的考上了。“又有饭吃,又能上大学,这是我过去从不敢想的事情。”李振声格外珍惜这次学习机会。
   当年读大学时,山东农学院农场繁殖了山东正推广的齐大195、扁穗小麦、鱼鳞白等几个优良品种。假期回乡时,李振声就将这些小麦优良品种引入家乡,种植后确实比当地老品种增产,乡亲们都来换种。看到这样的场面,“这让我产生了将来也要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想法”。
  由草而麦,育出新品种
   其实,最初李振声是从事牧草研究的。1951年大学毕业时,李振声被分配到中科院工作。在北京期间,他跟随导师——土壤学家冯兆林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曾经收集种植800多种牧草,对牧草研究有一定基础。
   1956年,我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严重的条锈病大流行。条锈病病菌感染小麦叶片,使叶子提早枯萎,甚至使小麦死亡。真菌随风传播几千里,使小麦减产20%~30%。
   在这一背景下,25岁的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离开北京赴陕西杨陵。有牧草研究经验的李振声想:小麦被农民种了这么多年,还是这么体弱多病,但是野草没人管,却生长得很好。能不能通过小麦与天然牧草的杂交来培育一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让野草和小麦“远缘杂交”,这项研究在当时很多人都不敢尝试。做出决定的李振声心里也没有底儿。
   第一代野草和小麦的杂交品种研究出来了,这种被称为“杂种一代”的东西长得一点也不像小麦,反而与野草十分相似。李振生的这一次研究当然没少下功夫,却遭遇了失败,但是李振声依然坚定不移。
   远缘杂交对杂种的鉴定与筛选,靠的是机遇和细心。1964年,小麦成熟前连续下了40天阴雨。到6月14日天气突然暴晴,一天的工夫,高温让李振声试验田里几乎所有的材料都干青(叶子青绿但却完全脱水)了。在这几乎算得上毁灭性的打击下,李振声仍然坚持检查了试验田。他突然发现,除了偃麦草,还有一株材料叶片金黄,颗粒饱满。这正说明它继承了偃麦草和小麦的优良性状,是梦寐以求的最优良的那一株。“我们抓住这个十分难得的材料,又经过两次杂交,育成了后来的‘小偃6号’。”
   此后“小偃6号”成为中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近50个,全国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逾150亿斤。1985年,“小偃6号”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
   由于这种小偃麦的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于是黄淮流域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要吃面,种小偃。”
   但是,“小偃6号”育种过程长达23年。李振声意识到育种过程耗费的时间太长了,他开始思考另寻捷径。凭着一套独有的染色体工程工具材料,他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实用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将远缘杂交的育种时间缩短到了3年半,这是一项国内外首创成果。这时的李振声已经声名鹊起,各种奖励接踵而来。但李振声最热衷的仍旧是到田间地头去看小麦,他说:“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做粮食安全的守望者
   粮食虽然持续增产,但李振声对中国的粮食发展问题始终怀有深深的忧虑。
   1987年,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出现连续3年徘徊,3年粮食没有增加,但人口增加了5000多万,也就是在那一年,在西北扎根了31年的李振声临危受命,深入黄淮海地区,改造当地的盐碱地、沙荒地和涝洼地,力争粮食增产。經过六年两期的治理,全国粮食就达到了9000亿斤,黄淮海地区增加的粮食是504.8亿斤。
   2003年,他针对我国粮食生产连续5年减产的情况,提出争取3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在他的建议下中央采取了有力的支农措施,2006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9949亿斤,基本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2006年,李振声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心想为国家多做点事的李振声又投入了新的战斗——组织实施“渤海粮仓”计划。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盐碱度高,在这样的土地上发展粮食生产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通过让普通小麦与耐盐植物杂交,李振声与课题组成功培育出了耐盐小麦,渤海粮仓项目实施一年以来,就使得环渤海地区十分之一的盐碱地走上增产之路。
   从大西北到黄淮海,再到渤海地区,李振声用他精心培育的小麦新品种,使贫瘠的土地焕发生机,把年华献给了祖国的黄土地。
   以民意为本,以土地为根,让天下所有人都有饭吃、不再挨饿的人生坐标,李振声院士向前的背影,足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追随的旗帜。
  一棵小麦的自白
   大家好,我是麦麦,学名叫小麦,是世界各地都被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听小编说,你们对我很感兴趣,那么今天我就来跟大家介绍下自己吧!
   麦麦的祖先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开始在中国培育的,而麦麦和小伙伴们的家乡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这是因为我的成长需要经历低温和光照时间长的条件,且种植我的土壤需土层深厚,才有利于蓄水保肥。北方合适的气候、地理优势为麦麦的成长提供了合适的环境。
   我的营养价值高,富含淀粉、蛋白质、钙、磷、铁等营养元素,这些都是人体正常运转所必须的。故而,我是人们膳食的主要原料之一,被做成各式各样的美味送上人类餐桌。
   但是,有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却被倒进了垃圾桶,这让我十分难过。粮食来之不易,我希望大家都能做到爱惜粮食,这是我最大的愿望了。
其他文献
又一年冬天,梅花迎着白雪绽放。院子里飘着淡淡的花香,粉红中带着点点嫩绿,仔细一看,是才绽放的梅花。   霜雪在枝头,外婆又要忙上一阵。清理掉枝上的白雪,取下花骨朵儿,以便于以后做食物。再折一枝还未开放的苞蕾,插入瓶中,在每个房间放上一瓶。准备好后,便是等待我和父母回家的日子了。   一回到外婆家,我闻到熟悉的梅花香,味道时而浓郁,时而清淡。我親昵地呼唤着外婆,随后被外婆拥在怀中。   餐桌上,梅花
期刊
甘肃省武威市的著名景点——雷台汉墓里有一口神奇的汉代古井。此井“见钱眼开”,能将扔进井里的钱币神奇地放大!  事死如事生   在雷台汉墓里的东南角有一口古井。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古墓里会有一口井呢?   原来,井的出现是汉朝文化的一种反映。因为在汉朝人们非常讲究“事死如事生”,意思是墓葬里面的陈设,完全按照死者生前的状况,以及地上建筑而布置。就连随葬的生活用品也是仿照世间的物品一一摆放。之所以在墓室
期刊
你相信有不怕火的植物吗?在自然界中真的存在不怕火的植物。这些植物天生有着抵抗火焰的独特本领,还有的能借助大火获得新生呢。  身披“防火衣”   中国北方有着大片的落叶松。它们挺拔的树干外面穿着一层厚厚的树皮,这层树皮几乎不含油脂,很难被大火烧透,就像“防火衣”,能够保护树干里的组织不被破坏。即使落叶松的树干被烧伤,还能分泌一种棕色透明的树脂,将伤口涂满。树脂凝固后,那些趁火打劫的真菌、病毒及害虫就
期刊
蜥脚类恐龙曾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当今世界上所有已经发现的化石以及所有现存动物都没有能超过它的。今天咱们要说的就是“蜥脚类”一族中的梁龙科。它们生活在侏罗纪末期……看!一只老梁龙正在向我们走来。   1905年5月12日,初夏的伦敦热闹非凡,上万人一起涌向自然历史博物馆,大家如此热情是要迎接一位贵客:一具27米长的梁龙骨架模型。这具模型是著名慈善家“钢铁大王”卡耐基送给英国人的礼物。3年前,爱德华七
期刊
火药,由硝石、木炭和硫磺混合而成,一般用于军事。传统的火药为黑色,故称为“黑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洋洋兔/編绘)   火药在军事上、生产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3世纪初期和中期,火药传到阿拉伯国家。13世纪后期,欧洲知识分子才从阿拉伯书籍中得到有关火药的知识。14世纪早期,欧洲才开始制造火药武器。同时,火药的发明大大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是欧洲文艺复
期刊
看过《天龙八部》的人都知道,里面武功最高强却又不显山漏水的,是一名扫地僧。而曾有一位中国老人,他被称为中国科学界的“扫地僧”,经常脚踏布鞋,衣着简朴,但学术造诣却在世界范围内是数一数二的,他就是中国著名遥感学家、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李小文。   其实,李小文院士是一个十分低调的学者,他常常坐小竹板凳“低姿态”听学生汇报,而他的“盖世神功”却是由来已久。他与学生亲密无间,一直幽默地自称“黄老邪”,而学
期刊
古往今来,尚俭戒奢、朴素节俭   北宋时期著名的“洛阳耆(qí)英会”,是司马光组织的饭局,参加聚会的十三人正是一群年龄相仿、资历相当、性情相投、口碑良好的“退休领导”。一群退休老人聚在一起,吃吃饭喝喝酒,交流一下感情和思想,这在现在人眼中再正常不过了。   就拿现在的退休老人来说,如果举办个聚会,也没人会干涉,人家花的是自己的退休金,即便多点几个菜也不违法。   但是司马光可不是这么想,他特地制
期刊
同学们,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大力提倡节约粮食呢?是我们的粮食不够吃吗?并不是的,我们来看看这些关于中国粮食的数据。   既然粮食够吃,为什么要提倡节约粮食呢?那是因为我们现在虽然不愁吃,但也不能肆意挥霍宝贵的粮食。主要有哪些原因,大家可以自由讨论。   班主任话音一落,教室里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自古以来,勤俭节约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祖祖辈辈言传身教,“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静以
期刊
我爷爷家里养了一只黑白斑点的小狗,名字叫“花花”。   花花的头很大,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像两颗黑宝石一样,炯炯有神。一对尖尖的耳朵时而耷拉着,时而耸立,在它聆听的时候,小耳朵还能一动一动的。它还长着一条毛茸茸的尾巴,每次我们回家,花花老远就飞奔过来,围着我们打转、扑腾,小尾巴也不停地摇呀摇。   花花不但长得可爱,还是看家护院的能手呢!有一次,花花在院子的角落打盹,院子里的小雞叽叽喳喳的在吃虫子,浑
期刊
赵简子放生本是好事,可如果是为放生而放生,反而会导致更多的动物受到伤害。所以说,做事不能只走形式,要切实地做到点子上,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我們读书学习也是这样,不能为了完成任务就敷衍了事,最重要的是切实地学到、掌握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