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象学考察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th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转变发展方式要求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通过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核心任务。文章借鉴哲学现象学原理和本质还原方法,认为教学改革必须从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着手,进而分析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脱节、实际内容与理论内容脱节、活动形式与课堂讲授脱节等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转变发展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 现象学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胡慕贤(1981- ),女,广东开平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柳州 54500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22-02
  一、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这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明确了根本的方向和原则。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以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贯彻落实好上述文件精神,务必要结合自身实际工作情况。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大发展,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功跻身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行列,目前已进入后示范建设时期。但是,成绩只属于过去,如果在“十二五”不能及时抓住转变发展方式这一契机,深化改革,那么就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宣部、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05方案”出台后,特别是在“十一五”时期乘着人才评估和国家示范建设的东风,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改革继续向前迈进,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摆在众多思政课教学和研究工作者面前一道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理论依据
  西方哲学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一直是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占据主流,认为通过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最终可以达到自然界、人类社会与思维内部的统一性和规律性。近代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达到了理性主义的高峰。康德以纯粹理性展开批判,试图为认识论奠定一个前哲学的先天思维基础。现代西方哲学开创者之一的胡塞尔则从本体论的视角,用纯粹现象学的研究为此奠基,其方法是本质还原,即“回到事物本身”。以上研究都是站在客观唯心主义或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但现实生活同样给我们带来许多重要的启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表象、现象,起次要作用;内因是本质、内涵,起主导作用。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关键是实现内涵式的发展,具体事物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去认识内涵?胡塞尔的现象学本质还原的方法论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三、问题分析
  在国家“十二五”时期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轴的大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在“十一五”时期尤其是示范建设期原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之上寻找到新的突破点,化解“天花板”效应。我们课题组认为解决问题的首要的根本的前提就是为教学改革构建一个新的、科学合理的理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各项具体工作有序、顺利地开展。必须适时跳出原来就教学改革谈教学改革的窠臼,站在哲学的视角从宏观性、整体性、全局性的高度审视问题,并做好必要的理论准备工作。这里我们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现象学原理的利弊,吸收借鉴其从本体论角度对事物进行本质还原的方法,结合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学科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展开现象学的考察。遗憾的是,作为从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在国内高校特别是众多高职院校鲜有人从现象学视角来研究思政课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众多的高职院校几乎很少有人去做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难度大是原因之一,但在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这是势在必行的选择路径。假设如果能够在这尚属空白的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其成果将会极大地推动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上看都将为今后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指导作用。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最迫切、最核心的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但要想在原来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取得新的进展又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天花板”效应,课题组认为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包括理论基础、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三个方面:
  1.课程与学科的脱节。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把规定的几门主干课程上好,为此,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都紧紧围绕着上述课程展开,不少教师认为只要把课程建设得日益完善,就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必要在课程领域之外“画蛇添足”。在课程改革的初级阶段,这种做法应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但是,当教学改革进入中级阶段,如果还是局限于几门课程的狭隘圈子内“打转转”,势必会遇到发展瓶颈。学科是根,专业是干,课程是枝。假设下一步的高职思政课改革还是就课程来改课程,那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的高度来为改革课程奠定一个理论基础方面的指导。
  2.实际与理论的脱节。理论和实际孰重孰轻,是一个很难下定论的问题。在示范建设中,基于“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的强势地位,势必造成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都或多或少倾向于弱化、淡化,甚至忽略理论知识。但是,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不是也要朝着轻理论或简化理论甚至忽视理论的改革方向行进,如果之前是这样的话,那么现在引起的质疑之声不少。一些教师讲课时重实际轻理论的理由是高职学生理论基础稍逊,动手能力较强,担心多讲理论学生接受不了。事实上,如果不把重要的理论知识讲清楚,还不如不讲,而且也不能叫做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像实际那么显而立见,立竿见影,对学生的指导可能一时半会显现不出,其影响是贯穿终身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理直气壮地坚持理论教学不但不应该削弱,反而应该加强,其关键在于如何把理论知识做到深入浅出。   3.活动与讲授的脱节。本着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在高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师生互动的环节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实上,许多高职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教学环节所实施的活动项目相对于思政课来说是“大巫见小巫”,这与其课程自身的特点有关。思政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教学形式应以课堂讲授为主,活动为辅。党的各种理论创新的成果及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计划等内容,教师必须通过个人的详细讲解讲清,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开展一些互动环节加以巩固、深化,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但是,现在不少教师的思政课教学已经在某种意义上“蜕变”成了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有些甚至是为了活动而组织活动,这种方式表面看上去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可一堂课下来除了学生容易记住活动的过程细节外,许多最基本的知识点学生都没有掌握好,教学目标从战术上看是成功的,而从战略上去评价就不一定奏效。
  四、解决路径
  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教学改革,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达到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核心目的,最终为培养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整个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具体路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为高职思政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建构一个合理的理论基础,实现课程与学科之间的互动发展。所谓课程的理论基础或依据就是必须解决这一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讲这一内容以及如何去讲这一内容的问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够澄清,那么教学就会缺乏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教学的效果就会打折扣。笔者认为高职思政系列课程的理论渊源应该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但是,我们又不能直接照搬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到教学中去武装学生的头脑,高职教育教学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性,所以这里还有个将理论高职化的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我们有必要运用这一态度和方法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实现理论的高职化。
  2.在教学内容上确立一项原则,努力寻找理论内容和实际内容之间的平衡点,取舍得当。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性相对较强,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目前的大多数本科院校教学都侧重于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全面性、完整性的讲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水平,另外课时也相应保证充足。但是,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却几乎不可能采取这样的做法:首先,高职思政课教师在基础理论水平上与本科有一定差距;其次课时数因为学制的关系“缩水”不少;最重要的是高职生综合素质与本科生的差距是实实在在的,他们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本上达到搞清楚“是什么?”“为什么?”的认识层面就不错了,不可能去深究理论渊源,“为什么是这样”等问题。同时,高职思政课教学也要防止轻理论的错误倾向。不少教师片面认为既然理论很难讲得清楚、透彻,那就干脆多讲一些对学生有用的知识算了,那样的话就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了。要纠正这一错误的做法,必须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做出相应的原则规定,使教师做到突出重点,打破教材学科、知识体系的框架,把涉及的重要理论知识讲清楚,另外侧重于方法运用的教学。
  3.在教学形式上树立一种规范,使课堂讲授、项目教学及其他活动形式有序化。高职思政系列课程的内容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过程,必须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我们要克服在之前的思政课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一味过多地使用增强感性认识教学,如采取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法等以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一些教师还把班上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一次课都布置任务让他们去做,这样做的效果自然可以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但是活动或任务太多,容易把教学过程娱乐化,喧宾夺主。人不只是一种感知地和经验地朝向他的外界的生物,人的优越之处在于理智,还要进行思维,通过概念来克服直观的局限。
  内容决定形式。根据高职生理论基础相对较弱的实际,我们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坚持以课堂讲授为主、活动为辅,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应保持一定的原则性、严肃性,同时适当活跃课堂的气氛,但切记形式活动化、娱乐化的倾向。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0/27/c_12708501.htm,2010-
  10-27.
  [2]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3]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 2005-02-07.
  [4](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德)胡塞尔.逻辑研究[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中国正在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生代教师正在逐渐步入职场,成为职业竞争与发展的新生力量。新生代教师因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享受的教育资源远比老教师们的优渥。因此,新生代教师
大跨径桥梁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变形大,铺装层较薄、剪应力高所带来的铺装技术问题,一直是世界性难题。重庆市智翔铺道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华南理工大学、港珠澳大桥管理
达利东海总部B塔工程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属B级超限高层建筑。存在扭转不规则、偏心布置、楼板不连续(穿层墙柱)、刚度突变、构件间断等多项不规则。标准层核心筒和外周
新课程带来新理念,新理念呼唤新课堂。实施新课程几年来,现在的美术课堂教学怎么样呢?大部分老师均致力于适应新课程理念,进行美术课堂教学的改革,但总还有一种浮躁、生硬、华而不实、流于形式之感,教学效果差,整个课堂教学不够实在。美术课到底怎么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美术课?我想老师们应该在“实”字上下功夫,即课堂教学要“实实在在”。    一、教学目标制定要符合实际。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
“生成”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一、主要特征    1 主体性。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它的本质是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的实践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活动的生命过程。语文教学重视本性,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体现出学
针对使用通用目标检测方法检测稠密目标常出现的漏检的问题,提出一种高效的基于多级多分辨网络的稠密目标检测方法。首先,通过多级多分辨的训练策略捕捉目标密集所丢失的细节;其次,利用基于形状先验的锚点生成方法,统计不同尺度下稠密目标所具有的形状变化;最后,考虑到稠密分布的目标具有较大的外观差异,通过采用不同尺寸的卷积核提取图像不同尺度的特征信息,有效解决现有检测模型中的目标信息丢失问题。在公开的车辆数据集
客户关系管理(GustmerReltionship Managemnet,简称为CRM),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使企业的关注焦点从企业的内部运作拓展到与客户的关
在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家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研究下,保障跨海特大型桥梁在风-浪-流耦合作用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像一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地扎根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大树参天植自根基,江河万里流有源头。88年前,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
给孩子一片自主的天空,让他们坚守着心中的自信走过成长的历程——这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魅力所在。因此,数学教学只有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核心,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抽象的文化知识积累的认知方式,倡导依靠学生的亲身经历获得知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一、数学学习应该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将“静态的”知识赋以生命的活力    在教案例《商中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