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的故事在基层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houliq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闻作品七分采三分写,好新闻重在讲故事,获取鲜活新闻必须第一时间第一现场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然而,近年来一些媒体从业者却热衷于“听汇报”、“抄文件”、照搬总结材料,“找故事”的功能似乎退化了。本文就身处基层的地市党报如何走基层、抓活鱼,建立长效的“走转改”机制,进行一点探索。
  【关键词】地市党报 走基层 找新闻
  一、鲜活的故事在基层
  2011年7月,安徽重点推出一位典型模范人物——坚守工作岗位以身殉职的蚌埠市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处原副处长、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中国好人”吴群。
  为了做好这一典型人物的报道,有关部门召集了有全国多家媒体记者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会议为媒体记者提供的材料长达6000余字,对吴群同志工作生活各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
  但是,至于为什么这位普通政法干警的因病去世会牵动群众的心,为什么上至市委书记等有关领导前往为他送别,为什么这位转业军人会成为精通业务的检察官,由于材料只是面面俱到的概括性叙述,只有概念化的结论,缺乏鲜活动人的故事,读起来缺少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不少记者并不满足于材料,而是利用材料提供的线索,进行了实地补充采访。
  新华社记者王圣志、徐海涛在题为《“中国好人”检察官:一生坚守正义和清贫》的通讯中,通过实地采访吴群生前帮助成功抗诉的当事人,描写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怀远县居民朱君祥夫妇原在街头蹬三轮车为生,2006年,他们用多年的积蓄,以预付部分房款的形式购买了县供销社的两间门面房。不料两年后,因当地房产价格激增,卖方提出收回房屋再高价转卖他人。
  当地法院以没有签订买卖合同,且未实际履行合同为由判决他让出房屋,这让朱君祥怎么也想不通:“明明已经付了预付款,并且已经居住兩年,怎么说收回就收回呢?”很多人劝他认了,“你一个人怎能斗得过一个单位……”
  四处求告无门,朱君祥激愤之下“就想去把房子炸了。”眼看民事纠纷要变成刑事案件,有人指点朱君祥去市检察院找吴群。吴群劝他不要冲动,要相信法律,这让朱君祥生出一丝希望。
  朱君祥不会写申诉材料,也没钱请律师,吴群帮他联系法律援助。这时,案件的另一方当事人找到吴群的战友,劝他“不要插手。”
  压力面前,吴群不为所动:“私人关系不能代替工作关系,我不能违背法律和良心。”经多方查阅,他找到了适用于该案的司法解释,依法提起抗诉,最终经过调解,朱君祥与第三方各分得一间门面房。如今朱君祥用门面房开了个小餐馆,全家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这场官司由于先前法律证据不够充分,抗诉很有难度。吴群一遍一遍梳理所有关于房屋买卖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最终找到了最高人民法院适用该案的司法解释。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这位当事人情不自禁地流泪述说:“为了找到抗诉的法律依据,吴科长多次耽误了吃饭时间。我想请他吃点饭,其实也就是街边排挡垫垫饥,可他就是不愿意。甚至在个把月的抗诉过程中,连一口水都没过喝我的!我要带瓶矿泉水敬给他,表表我的心意!”
  这样感人的故事,既说明了吴群同志秉公执法,一心为了群众,也说明他刻苦钻研业务,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准;还回答了为什么这位普通检察官的去世会牵动上千人的心。而这个故事,在原材料中只有高度概括的一句话。
  二、到现场采访是对记者最基本的要求
  新闻作品七分采三分写,好新闻重在讲故事,获取鲜活新闻必须第一时间第一现场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这些原本是新闻实务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新闻采写最基本的常识,应该是新闻从业者耳熟能详的律条。
  新闻是“找故事的艺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希光在《新闻学核心》中说:“新闻的具体写作中,只能运用一种技能:小说家的叙述技巧。它是最有感染力和战斗力的。新闻应该尽量追求新闻事件的故事化、人情化和戏剧化的过程,注重细节与现场描写,使新闻一开始就有声有色,能够把读者(观众)吸引住。”①
  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曾经说过,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②
  “找故事”本来应该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但是,近年来一些媒体从业者却热衷于“听汇报”、“抄文件”、照搬总结材料,总是浮在上面,不愿沉下去到基层,到现场采访,“找故事”的功能似乎退化了。有些新闻从业者误以为会议文件和领导报告就等于新闻,而不是将此作为新闻源,以至于不经进一步采访,甚至不经加工就直接当作新闻刊发,使真正的新闻和鲜活的故事掩盖在僵化的表述形式中,新鲜的思想和有用的信息隐藏在生硬的官话中。
  曾经有记者采访爱心车队送考生启动仪式,将镜头对着主持人和领导,画面中找不到真正的主角的哥的姐;拍摄农民书屋,只拍了乡镇宣传部长在村干部陪同下到书屋视察,看不见一位现场读书的农民。这些令人费解的情形,虽说是个例,但却表现出新闻实务最基本常识的缺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尤显其必要性和必须性。“走转改”不仅是新闻从业者应身体力行的课题,也是媒体领导者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三、用制度和考评杠杆建立“走转改”长效机制
  鼓励记者走基层,到现场采写鲜活的新闻,不是简单的号召和动员就能解决的问题。一段时间甚至是长时间养成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必须以有效的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来改变。对此,蚌埠日报从强化新闻业务培训和制度建设入手,并且以考评杠杆激励,促进“走转改”的落实和深入。
  1、建立“走转改”制度,领导带头走基层到现场
  领导带头走基层,到一线到现场采访,是蚌埠日报“走转改”的一项硬性规定。近两年来,报社领导层先后深入基层单位和县区,与记者一起挖掘新闻线索,研究分析问题,采写了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稿件。   淮河,是蚌埠的母亲河。近期推出的安徽省水利重点工程——淮水北调项目,对这座淮滨城市有何影响?靠着淮河会缺水吗?这是近一段时间蚌埠上下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报社领导在走基层中广泛听取了多方意见和建议,今年3月23日,借助“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在《深读周刊》以两个版的通版形式,推出一组《关注蚌埠水文章》报道,以《靠着淮河也缺水?》、《摆脱“最后半公里”困境》等为题,引用专家学者观点,反映市民呼声,深入解读了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得到省委宣传部阅评组的好评。阅评员认为:“蚌埠日报在‘中国水周’到来之时结合本地实际,加大如何做好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报道力度,有理性分析,有解决思路,是一组好的‘水文章’。”
  2、开设走基层专栏,让鲜活新闻走上版面
  发挥以编辑为中心的引导作用,蚌埠日报和淮河晨刊以及蚌埠新闻网分别开展实践活动,为党报记者走基层开设专门的栏目。淮河晨刊开辟了“社区深处”、“市长热线追踪”等专版或专栏,大量刊发记者采自基层的新闻稿件和图片,回应读者关注的、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日报的“党报记者走基层”栏目自开设以来,以崭新的视角、鲜活的内容,讲述着以往鲜为人知的故事:记者在一个常规领导活动报道中发现问题,深入郊区农村,采写了《清河蓮藕的困惑》,告诉读者一个村庄守着优质莲藕卖不出去的故事,为清河莲藕打开了销路。
  日报记者从“眼光向上”,转为面向基层,将镜头对准普通人。寒冬4点多钟起床,进行体验式采访,采写了《寒冬清晨,那一抹美丽的“橘色”》,讲述了一位普通环卫女工生活和工作的故事,版面编辑把这组文图放在当日头版头条,还专门为此配发了“点评”。省委宣传部阅评员认为:“蚌埠日报在头版头条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刊发环卫工人辛勤劳作的稿件并配发点评,这样的编辑思路体现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浓浓深情,报道中描写生动,情感真挚,散发着清新质朴的生活气息,真正做到了‘接地气’,体现了‘三贴近’”。
  新来的年轻记者在走基层中有了收获。晨刊一位新记者为采访沟东村卖梨难问题,自己骑摩托车往返200多公里,到五河沟东村采访,引起社会各界对农产品卖难的思考和帮助。报社职工走出办公室,勇担社会职责,协助农民梨业合作社举办梨花节,呼吁读者认购梨树,在春天里“营销”秋天。
  摄影记者采集到陕北小伙子在蚌埠遭遇“卖枣难”的线索,在编前会上汇报后,迅速被上升到全报社层面的爱心帮扶活动,在报社院内进行义卖,6天售出红枣16吨,架起了党报和普通百姓的连心桥,延伸了蚌埠“好人之城”的大爱之路。
  3、利用考评杠杆,让鲜活新闻得到推广
  对记者劳动的认可和回报,就是对深入基层采写的鲜活新闻予鼓励。蚌埠日报充分利用考评的杠杆,向深入一线采写的现场新闻、有深度的问题新闻、回应读者的热点新闻,以及改革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挖掘出来的鲜活故事和有用信息倾斜,推进了“走转改”的落实和深入。
  近年来,一些单位和部门为了强化“形象宣传”,经常在会议或新闻采访前,给记者提供现成的“通稿”。这些稿件往往在文字上“技艺高超”,但是多半是为了“自我形象宣传”,所站的角度和立场,不是为了读者。对这类稿件蚌埠日报在考评过程中,给予较低评分。对于深入一线,第一时间及时赶到新闻发生现场获取的鲜活新闻,对于利用会议或领导活动挖掘出来的生动故事,则给予高分鼓励,调动记者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①赵晓展,《新闻是“找故事的艺术”》,《当代劳模》,2007(4)
  ②[美]杰里·施瓦茨著,曹俊,王蕊 译:《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如何成为顶级记者》,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作者:蚌埠日报社编委、总编办主任)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一 欢迎投稿的内容(1)欢迎述评、专家论坛、论著、综述、防治指南、预防医学、慢病防治、健康管理、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等各栏目的稿件
羊年对于中国象棋坛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也可以说是生死攸关的年份,中国象棋炒得沸沸扬扬的联赛将于五月开战,到1月31日止已有十四支棋队报名,而在这十四支队伍中,大多数
亲爱的读者,当你们看到这期杂志的时候,猴年已经到来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1979年,《棋艺》创刊到现在,在不学间我们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春夏秋冬,尤其从1998年以来,我们
在写这篇稿子的夜晚,忽然从窗外悠悠的飘进一首老歌,“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惹人醉……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你,要靠我,要靠我们
达茂旗由于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十年九旱”很难适应高大乔木生长,实生树种极少,只能在个别地区少量生长榆树、杨树,大面积造林树种只能选择灌木柠条。文章通过分析达茂旗气
人难免会出错,而电脑出着很难找出漏洞。8月15日,“许天对决”两局鏖战,终成和局,中国象棋史上首次人机大战的终极PK尘埃落定。一方是中国象棋界顶尖的特级大师许银川,另一方
【摘 要】从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广播节目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由服务“大众”变为服务“小众”,广播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适应,广播的参与方式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并反过来影响着广播节目的形态及深度。  【关键词】广播 参与方式 改革  广播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从高潮到低谷,再到二次崛起,艰难爬坡的过程。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三十年间,
【摘 要】《The Daily》出现时被誉为新媒体的又一次革命性的进展,但是随着这份电子报纸的停止出版,带给新媒体界又一次的震动。人们需要的不是感叹而是思考。本文从消费方式、受众需求、社会关系等角度来解析《The Daily》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社会学 《The Daily》 新媒体  2011年年初默多克新闻集团推出全新ipad版的《The Daily》时,当时的评论大多两极化,一方面认为
【摘 要】随着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的热播,各电视台开始争相开办此类节目。本文对相亲类节目的现状及热播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此类节目在不断丰富受众文化娱乐生活、取得高收视率的同时应该坚持正确引导,保持专业素养。  【关键词】电视相亲 娱乐化 职业素养  一、我国目前电视相亲类节目的发展概况  自2010年,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类节目席卷国内的电视荧屏,受到关注与热捧,成为老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传播热带病毒感染的疾病,可引起肌肉酸痛、内出血甚至死亡。